电极刺激论文-魏坤,朱栩栋

电极刺激论文-魏坤,朱栩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极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流感应电刺激,口腔电极,功能障碍,脑卒中

电极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魏坤,朱栩栋[1](2019)在《基于直流电刺激下的脑卒中患者口腔电极设计与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设计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口腔电极,实现改善脑卒中患者言语功能障碍与吞咽功能障碍。方法:根据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及生物相容性等,选取最优材料,结合人机关系,设计可作用于口腔的电极,通过性能测试应用于临床。选取80例脑卒中造成言语、吞咽功能损伤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口腔直流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言语功能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病情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洼田饮水评分和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80,t=35.998;P<0.05)。结论:设计的直流电刺激用于口腔电极治疗言语功能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显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胡耀华,王惠娟,倪端宇,孙丽颖[2](2019)在《50例癫■伴精神障碍患者行颅内电极埋植术后皮层电刺激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癫■伴精神障碍患者在皮层电刺激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总结50例癫■伴精神障碍患者行颅内电极埋植术后皮层电刺激期间的护理,重点是加强环境的安全防护措施,电刺激器运行的安全注意事项,刺激前患者安全准备与观察,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行皮层电刺激定位时患者的应急护理;重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消极抑郁、多疑、焦躁不安、依赖、愤怒攻击的患者,给予相应心理干预。结果 49例患者完成了皮层电刺激,其中3例患者焦躁不安,暂时中断皮层电刺激,经耐心讲解和指导后,顺利完成;1例患者精神病性发作,出现攻击行为,经再次给予心理干预,顺利完成测试。另1例患者精神病性发作,出现攻击行为,自行将颅内电极拔出。结论对有精神障碍的癫■患者进行皮层电刺激,实施心理干预、加强安全措施至关重要,确保皮层电刺激的顺利完成,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孙霄,陶英群,杨兴旺,王宇,徐梦婷[3](2019)在《脑深部电刺激术同期植入两侧电极精度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同期植入两侧电极的精度差异。方法收集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2月行同期双侧DBS术患者133例。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共植入电极266侧,其中丘脑底核(STN) 160侧、丘脑腹中间核(nucleus ventralis intermedius,Vim) 2侧、苍白球内侧部(Gpi) 104侧。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 h和术后1周复查头部CT叁维重建,并与术前CT图像(手术计划靶点)融合;测量植入电极与计划靶点在靶点平面X轴和Y轴上的误差距离。结果全部266根治疗电极均成功植入,未发生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和偏瘫等严重并发症,也未出现电极折断现象。术后2 h和术后1周时,第一侧与第二侧植入电极在X轴与Y轴上的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ROSA机器人辅助下DBS术同期植入两侧电极的精度无明显差异。DBS术可以同时植入双侧治疗电极,无需延期手术植入第二侧电极。(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黄萍萍,古剑雄[4](2019)在《手持棒式电极感应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以前的吞咽康复多采用单一的吞咽功能训练,近年来,应用手持棒式电极感应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综述将从国内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手持棒式电极感应电刺激的作用机制阐述手持棒式电极感应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0期)

吴雪梅,韦洁,许红平,左玲霞,单晓艳[5](2019)在《苦参碱和槐定碱在多刺激响应性水凝胶薄膜电极上的可调控电化学行为及其逻辑门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苦参碱(Matrine,MT)和槐定碱(Sophoridine,SR)作为电活性药物分子探针,考察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水凝胶薄膜的刺激响应特性;并通过循环伏安(CV)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PNIPAM在不同外界刺激条件(如温度、盐浓度和甲醇)下结构的改变.在25℃时,药物分子MT和SR在玻碳电极上产生较大的氧化峰电流,随着温度升高至40℃,药物分子探针的氧化峰电流逐渐减小.考察了不同Na_2SO_4浓度和不同比例甲醇对PNIPAM水凝胶薄膜的影响,发现MT和SR的氧化峰电流随着Na_2SO_4浓度(0~0. 45 mol/L)和甲醇比例(0~40%)的升高而减小.结果表明,MT和SR可作为分子探针研究PNIPAM水凝胶薄膜对环境的叁重刺激响应性开关行为,并可进一步构筑3-输入/2-输出的逻辑门系统.(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凤凤,于晓波,孙中泱,潘博,蒋海越[6](2019)在《微型高频针状电极刺激辅助活体软骨重塑形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观察微型高频针状电极刺激兔耳软骨组织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其作为耳畸形矫治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5~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5只,将双侧兔耳行塑形固定后,随机取一侧耳采用微型高频针状电极刺激耳塑形区,电极刺激条带垂直于兔耳长轴,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接受微型针状电极刺激,作为对照组。微型针状电极刺激后即刻及4周时观察实验组兔耳皮肤反应;于电极刺激后4周拆除固定塑形装置,观察两组兔耳塑形区形态。电极刺激8周后取两组兔耳软骨标本,HE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和基质变化,测量软骨细胞层厚度。结果 5只新西兰白兔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实验组与微型电极刺激后即刻比较,4周时皮肤已愈合。拆除固定塑形装置后即刻两组均有明显塑形效果,但24 h后对照组基本恢复原形态,而实验组保持一定塑形形态至8周。HE染色示,对照组软骨带平滑,细胞分布均匀,表皮、真皮、软骨为正常组织学表现;实验组可见软骨细胞明显增生、增大,细胞层数增厚,微型高频电极刺激针孔处尚可见局部软骨细胞损伤变性,结缔组织中有坏死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软骨细胞层厚度为(385.714±2.027)μm,实验组为(1 594.732±1.87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059,P=0.000)。结论微型高频针状电极刺激可有效对兔耳软骨进行重塑形,在塑形过程中软骨细胞增殖,基质也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尹琪敏,李晓欧[7](2019)在《基于视觉假体的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机电技术制作的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阵列电极电刺激器作为一种治疗神经损伤的工具,在刺激选择性和控制能力方面都具有优良的性能。视觉假体作为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中的一种主要应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它是通过对生物组织施加电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来产生光幻视。视觉假体主要分为视网膜假体和视皮层假体。该文介绍了这两种假体的研究现状,主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微阵列电极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阮世超[8](2019)在《用于电刺激的神经电极表面修饰及其对神经细胞行为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疗法为帕金森,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而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神经电刺激疗法以及神经假体的需求日趋上升。神经电极是植入式神经假体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与组织直接接触并将刺激电荷注入靶组织。电极与组织之间的生物相容性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课题通过在电极表面构建氧化铱(Iridium Oxide,IrOx)涂层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多巴胺自聚合在IrOx表面修饰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涂层,并接枝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进行二次功能化改善涂层的生物相容性,促进神经细胞的粘附与增殖,最后,通过自制电刺激装置研究电刺激对细胞行为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IrOx的制备及表征,将钛基底定向抛光打磨形成表面纹路后,通过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Ir薄膜,再通过循环伏安法在0.1 MH2SO4或0.5 MNa2HPO4中将Ir活化为IrOx涂层。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结果表明,与Ir相比,IrOx涂层具有均匀的多孔结构,且0.1 MH2SO4活化的IrOx涂层结构更为平整均一。循环伏安测试表明Ir薄膜被活化为IrOx涂层后,其储存电荷能力有了显着提升,且机械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优异。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表明IrOx涂层在1000 Hz处具有较小的阻抗。这些结果表明IrOx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适于作为植入式刺激电极表面修饰材料。2.IrOx/PDA/LN涂层的制备与表征,利用多巴胺的氧化自聚合在IrOx表面修饰PDA,并将其浸泡在LN溶液中实现二次功能化。结果显示随着多巴胺的氧化自聚合时间增加,PDA厚度逐渐增加,氧化自聚合24h后的PDA厚度达到37.18±0.94 nm。稳定性实验表明,PDA在PBS中的释放少,涂层稳定性较好。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元素分析及蛋白定量检测发现,随着LN浓度增加,PDA表面固定的蛋白含量也逐渐增加,表明PDA可有效将LN固定到材料表面。IrOx、IrOx/PDA、IrOx/PDA/LN 涂层的水接触角分别为 122.43±5.70°、75.31± 3.93°、68.60±3.30°,表明PDA及LN修饰可以显着提高材料的亲水性。这些结果显示,IrOx/PDA/LN涂层稳定性好,且具有良好的亲水性。3.通过材料浸提液的毒性试验及神经细胞(本实验中为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及神经干细胞NSCs)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与增殖测试对IrOx/PDA/LN涂层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进一步评价。结果显示IrOx对于PC12细胞及NSCs无明显毒性,IrOx/PDA/LN涂层能促进PC12细胞及NSCs的粘附与增殖。将NSCs置于IrOx/PDA/LN涂层表面培养,在涂层表面图案影响下,随着NSCs培养时间的不断延长,其神经突开始对齐并逐渐平行于表面图案的方向。由于IrOx/PDA/LN涂层良好的电导性,IrOx/PDA/LN样品上NSCs的神经突长度增加。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IrOx/PDA/LN涂层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植入式神经电极的表面修饰。4.探究电刺激对神经细胞行为的影响。对IrOx/PDA/LN涂层上的PC12细胞分别施加垂直和平行于表面纹路方向的电刺激后,IrOx/PDA/LN涂层上PC12的神经突长度增加,并且神经突沿电刺激的方向重新排列定向。在IrOx/PDA/LN涂层上对NSCs进行特定参数的电刺激后,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比例增加。这些结果表明,IrOx/PDA/LN涂层作为神经刺激电极表面修饰材料时,在特定的电刺激条件下,可以调控神经细胞行为,促使NSCs更多地分化为神经元并形成神经网络,对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石洪仁[9](2019)在《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电极记录系统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临床应用,并评估其价值和对术后程控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2月-2017年10月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应用CT与MRI融合定位,依据手术中是否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术中未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B组应用了微电极记录技术。A组病例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单侧4例,双侧7例,发病年龄平均为(60.09±7.46)岁,病程平均为(9.27±1.27)年,术前日均口服美多巴剂量为(869.32±234.61)毫克,术前UPDRS-Ⅲ评分平均为(57.36±6.00)分,药物关期Hoehn-Yahr(H-Y)分期2.5期4例(36.4%),3期4例(36.4%),4期3例(27.3%),B组病例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单侧5例,双侧8例,发病年龄平均为(62.92±5.02)岁,病程平均为(10.08±2.66)年,术前日均口服“美多巴”剂量为(942.31±158.24)毫克,术前UPDRS-Ⅲ评分平均为(56.92±4.27)分,药物关期Hoehn-Yahr(H-Y)分期2.5期4例(30.8%),3期5例(38.5%),4期4例(30.8%),B组比较MRI影像学STN核长度与MER电生理STN核长度,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2-36个月,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12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计算UPDRS-Ⅲ评分改善率(改善率=[(术前未服药状态评分-术后12月开机未服药状态评分)/术前未服药状态评分]*100%),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的减少率=[(术前剂量-术后12月剂量)/术前剂量]*100%)和术后12月内平均程控次数。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推断,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所收集的两组患者数据具有可比性;B组所行术中微电极记录辅助定位中,22根(78.5%)微电极一次成功定位准确,共用MER针道28道,每完成1根DBS电极植入平均需要1.3根针道;以微电极记录得到STN核长度为5.62±0.40mm,与术前MRI影像学STN核长度5.79±0.35mm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人术后12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改善率为(69.80±5.42)%,较A组(60.88±3.64)%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病人术后12月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率为(59.39±2.54)%,较A组(43.02±6.08)%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2月内平均程控次数相比较,B组程控次数显着低于A组(P<0.05)。结论:微电极记录系统应用于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辅助定位能有效纠正术前影像定位偏差,提高了脑深部电极植入位置的精确性,减少患者药物左旋多巴的用量并且降低术后程控的难度。(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吴雪梅[10](2019)在《基于刺激响应性薄膜电极构建苦参碱类生物碱及酶的药物/生物电催化开关和逻辑门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玻碳(GC)电极表面构筑具有催化性材料和多重刺激响应性薄膜,以电活性药物分子为探针考察薄膜的可调控特性,通过电催化放大电流的方式构筑多输入多输出逻辑门体系;在石墨(PG)电极表面构筑二元结构薄膜体系,考察薄膜的开关特性,并通过生物电催化放大峰电流信号,构筑复杂的逻辑门网络和分子逻辑器件。方法(1)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混酸氧化得到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MWCNTs),然后将c-MWCNTs分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超声分散30min后,滴涂在GC电极表面,待干燥后在c-MWCNTs电极表面滴涂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PDEA)水凝胶得c-MWCNTs/PDEA薄膜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薄膜进行表征,以苦参碱和槐定碱为电化学探针考察该组装薄膜的开关性,并通过电催化放大电流的方式构筑逻辑门体系;(2)采用层层组装(LbL)的方式将壳聚糖(CS)和伴刀豆球蛋白A(Con A)组装至PG电极表面得到{CS/Con A}_n LbL薄膜电极,再通过化学聚合法将PDEA-GOD-HRP(GOD=葡萄糖氧化酶,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滴涂在{CS/Con A}_n表面得{CS/Con A}_n-PDEA-GOD-HRP二元结构薄膜电极,通过SEM,FTIR和电化学阻抗法(EIS)对薄膜进行表征,以铁氰化钾(K_3Fe(CN)_6)为电化学探针考察薄膜的开关性质,加入葡萄糖,通过生物电催化的方式放大循环伏安(CV)响应,并根据峰电流值构筑逻辑门系统及其它分子器件。结果(1)当c-MWCNTs/PDEA薄膜电极处于25°C的pH 9.0的溶液中时(溶液中不含Na_2SO_4和甲醇),苦参碱和槐定碱表现出较大的CV响应;而当薄膜电极经过温度为40°C或0.35 M Na_2SO_4或20%甲醇处理后,其峰电流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根据峰电流的高低划分阈值范围,以此构筑6-输入/5-输出的二元逻辑门系统;并在相同实验平台的基础上构筑2-to-1编码器。(2)当{CS/Con A}_n-PDEA-GOD-HRP薄膜电极处于pH4.0、25°C的缓冲溶液中时(不含甲醇),探针K_3Fe(CN)_6表现出较明显的CV响应;而当薄膜电极经40°C处理后或者溶液pH为9.0或溶液中含有25%甲醇时,探针峰电流明显下降甚至消失。加入15 mM葡萄糖后,峰电流明显升高。根据电催化氧化峰电流的高低,构建4-输入/5-输出的二元逻辑门系统;基于相同实验平台,叁进制INHIBIT逻辑门、叁进制AND逻辑门及奇偶校验器也成功构筑。结论(1)c-MWCNTs/PDEA二元结构薄膜电极表现出多重敏感的开关性质,并构筑了6-输入/5-输出的逻辑门体系及2-to-1编码器。苦参碱和槐定碱是具备电化学活性的药物分子,表现出明显的电化学氧化峰,理论上讲,若药物分子具有明显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峰,可以作为探针分子考察薄膜的开关性质。药物分子经电催化后峰电流升高,可以增加逻辑门输入的数量并可用于分子器件的构建。(2){CS/Con A}_n-PDEA-GOD-HRP薄膜电极表现出pH、温度及甲醇敏感的开关性质,加入葡萄糖后,放大了氧化峰电流,增加了逻辑门的复杂性,并构建了多种逻辑分子器件。氧化还原酶的电化学研究可以为理解真实生命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和生物催化提供模型,为开发新型的可调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提供重要基础,并为多功能逻辑计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电极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癫■伴精神障碍患者在皮层电刺激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总结50例癫■伴精神障碍患者行颅内电极埋植术后皮层电刺激期间的护理,重点是加强环境的安全防护措施,电刺激器运行的安全注意事项,刺激前患者安全准备与观察,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行皮层电刺激定位时患者的应急护理;重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消极抑郁、多疑、焦躁不安、依赖、愤怒攻击的患者,给予相应心理干预。结果 49例患者完成了皮层电刺激,其中3例患者焦躁不安,暂时中断皮层电刺激,经耐心讲解和指导后,顺利完成;1例患者精神病性发作,出现攻击行为,经再次给予心理干预,顺利完成测试。另1例患者精神病性发作,出现攻击行为,自行将颅内电极拔出。结论对有精神障碍的癫■患者进行皮层电刺激,实施心理干预、加强安全措施至关重要,确保皮层电刺激的顺利完成,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极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魏坤,朱栩栋.基于直流电刺激下的脑卒中患者口腔电极设计与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胡耀华,王惠娟,倪端宇,孙丽颖.50例癫■伴精神障碍患者行颅内电极埋植术后皮层电刺激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9

[3].孙霄,陶英群,杨兴旺,王宇,徐梦婷.脑深部电刺激术同期植入两侧电极精度的对比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4].黄萍萍,古剑雄.手持棒式电极感应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5].吴雪梅,韦洁,许红平,左玲霞,单晓艳.苦参碱和槐定碱在多刺激响应性水凝胶薄膜电极上的可调控电化学行为及其逻辑门构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6].郭凤凤,于晓波,孙中泱,潘博,蒋海越.微型高频针状电极刺激辅助活体软骨重塑形的初步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7].尹琪敏,李晓欧.基于视觉假体的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研究综述[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9

[8].阮世超.用于电刺激的神经电极表面修饰及其对神经细胞行为的调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9].石洪仁.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评价[D].西南医科大学.2019

[10].吴雪梅.基于刺激响应性薄膜电极构建苦参碱类生物碱及酶的药物/生物电催化开关和逻辑门系统[D].宁夏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电极刺激论文-魏坤,朱栩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