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排斥反应论文-黄楠,张军,武永刚,齐明,李金宸

肝移植排斥反应论文-黄楠,张军,武永刚,齐明,李金宸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移植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藜芦醇,环孢素A,免疫抑制,皮肤移植

肝移植排斥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黄楠,张军,武永刚,齐明,李金宸[1](2019)在《白藜芦醇联合环孢素A抗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白藜芦醇联合环孢素A对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探讨其抗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背-背皮肤移植法(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建立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50 mg/kg)、环孢素A组(10 mg/kg)、联合治疗组(白藜芦醇50 mg/kg+环孢素A 5 mg/kg),每组20只,腹腔注射给药10 d。记录受体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IL-4、IL-10及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天数均有明显延长(P <0.01);联合治疗组的移植皮片存活天数较白藜芦醇组及环孢素A组均有明显延长(P <0.05或P <0.01)。与模型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及白藜芦醇组均可明显抑制血浆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的表达(P <0.01),明显增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P <0.01)。结论白藜芦醇联合环孢素A可能是通过影响Thl/Th2型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等抑制了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在延长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上有一定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临床药物》期刊2019年09期)

陈祝锋,张震宇[2](2019)在《昆明山海棠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昆明山海棠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抗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9只Wistar大鼠为供者,18只SD大鼠为受者,通过手术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只。对照组大鼠采用生理盐水10 mL/(kg·d)灌胃,1次/d;观察组大鼠给予昆明山海棠片400 mg/(kg·d)+生理盐水2 mL灌胃,1次/d。观察术后2组移植肢体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存活时间,并行移植肢体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TUNEL法检测2组移植组织的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发生排斥反应时间[(4.83±1.80)d]早于观察组[(8.38±1.19)d](P<0.05),移植肢体存活时间[(9.38±2.23)d]短于观察组[(13.94±1.48)d](P<0.05),移植肢体细胞凋亡指数(33.83±3.38)和排斥反应分级(2.33±0.57)高于观察组(25.33±5.65、0.66±0.57)(P<0.05);术后第7天,对照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49.95±7.14)%]及CD4~+/CD8~+比值(2.19±0.31)均高于观察组[(22.96±5.97)%、0.93±0.24](P<0.05)。结论昆明山海棠可减轻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发生排斥反应,可作为肢体移植术后的一种新型抗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或辅助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罗媛媛,高玉[3](2019)在《NK细胞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随着排斥反应发生,不同时间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ature killed,NK)细胞计数的变化,初步揭示NK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的作用。方法选用远交系Wistar大鼠角膜为受体,以SD大鼠角膜为供体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为实验组(20只);自体角膜移植为对照组(12只)。于术后第2、4、6、8、10、12天,断尾取其外周血,进行NK细胞的流式细胞计数,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在实验组术后早期大鼠外周血中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于对照组(P<0.05),NK细胞计数峰值出现在术后第(4.40±0.82)d。结论 NK细胞在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通过其直接杀伤以及抗原提呈等方式,在早期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到一定作用,为后续排斥反应启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海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邢玉琪,张玉秋,张国斌[4](2019)在《雷公藤内酯醇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T)对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探讨其抗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BALB/c小鼠→C57BL/6小鼠背-背皮肤移植法建立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PT组(200μg·kg~(-1))、环孢素A(CsA)组(10mg·kg~(-1))、TPT+亚剂量CsA组(TPT 200μg·kg~(-1)+CsA 5 mg·kg~(-1)),腹腔注射给药10天。记录受体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Ⅱ(IL-2)、IL-4、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各给药组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天数均有明显延长,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PT+CsA组的移植皮片存活天数比TPT组或CsA组均有显着延长(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TPT+CsA组及TPT组均可明显减少血浆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的表达(P<0.01),明显增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P<0.01)。与模型组相比,TPT~+CsA组及TPT组均可明显增高脾脏CD4~+CD25~+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结论TPT通过影响Th1/Th2型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刺激CD4~+CD25~+T淋巴细胞的表达等途径,抑制了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9年09期)

石炳毅,李宁[5](2019)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总结各移植中心的肾移植临床经验,在《中国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并依据Banff标准,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等方面,制订本规范。(本文来源于《器官移植》期刊2019年05期)

周天保[6](2019)在《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肝移植学界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机制阐释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但为获得长期生存仍需长期乃至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即使如此,临床上AR仍时有发生,并导致相当一部分受者移植肝功能丧失,更重要的是受者术后还受到感染、肿瘤和其他一系列不良反应及沉重经济负担的影响。因此,为肝移植AR机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更全面深入阐明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内在机制,进而依据新的机制研制出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势在必行。本文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肝移植AR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佩,贾志姣,陈瑨[7](2019)在《大黄素抗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黄素抑制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BALB/c供体鼠→C57BL/6受体鼠背-背皮肤移植法建立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素组(50 mg/kg)、环孢素A组(10 mg/kg)、大黄素+亚剂量环孢素A组(大黄素50 mg/kg+环孢素A 5 mg/kg),腹腔注射给药10 d.记录受体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取血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取脾脏,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CD4~+及CD25~+的比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受体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均有明显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素联合环孢素A组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比大黄素组或环孢素A组均有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联合环孢素A组及大黄素组均可显着降低血浆IL-2和IFN-γ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着升高IL-4和IL-10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联合环孢素A组及大黄素组均可显着升高脾脏CD4~+及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素可抑制同种异体小鼠的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其机制或与促使Thl向Th2细胞的偏移,刺激CD4~+及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诱导免疫耐受等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先兵,李勋,熊平,易传超,陈曦[8](2019)在《叁七总皂苷对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七总皂苷(PNS)对Kupffer细胞(KCs)功能状态、肝移植术后免疫环境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大鼠KCs,吞墨台盼蓝鉴定KCs活性,细胞实验分LPS(-)组、LPS(+)+PNS(0μmol)组、LPS(+)+PNS(10μmol)组,、LPS(+)+PNS(20μmol)组,Western blot、ELISA检测各组细胞及上清液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KCs CD20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Keap1-Nrf2-ARE通路蛋白表达。建立大鼠移植模型,分为SHAM组、LT(PBS处理)组和PNS(200 mg/kg)组,术后检测各组肝功能、炎症因子、肝组织病例、凋亡情况,并观察大鼠生存时间。结果随着PNS浓度的增加,KCs分泌促炎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MDA水平逐渐降低,明显低于PNS(0μmol)组,而抗炎因子IL-10以及抗氧化应激产物SOD水平逐渐升高,明显高于PNS(0μmol)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示PNS提高了KCs表型CD206的表达。同时,PNS减少了KCs IRAK4、p-IKKα、p-IκBα、p-p65、Keap1蛋白表达,而Nrf2、ARE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且与低PNS浓度组比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与LT组比,PNS组的大鼠肝移植后肝功能明显改善,促炎因子表达水平降低,肝细胞凋亡减少,肝组织急性排斥病理改变减轻,大鼠生存时间明显增高(P<0.05)。另外,大鼠注射GdCl3封闭KCs功能发现,PNS组出现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与LT组比较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结论 PNS能够通过抑制NF-κB和Keap1-Nrf2-ARE通路减少活化KCs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促进KCs向免疫耐受的M2型极化,提高大鼠移植术后的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毛家玺[9](2019)在《肝癌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免疫炎症状态与肿瘤负荷及术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及背景:本研究的出发点来自于对中国肝移植注册(China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CLTR)2011中国肝移植年度科学报告中关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发生率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肝移植注册记录的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8.68%(770/8874),而良性终末期肝病(Benign end-stage liver disease,BESLD)肝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0.82%(1299/12003),两者具有极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χ2=26.09,P<0.0001)。是什么原因导致肝癌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细胞的凋亡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T细胞亦是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基础。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炎症细胞和抑制性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免疫抑制网络,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促使T细胞最终分化为凋亡T细胞。因此,我们做出如下推测:肝癌患者术前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而在肝移植术后这种免疫抑制状态持续存在,降低了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我们希望通过回顾性研究本中心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肝细胞肝癌和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分析免疫炎症状态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预后的关系来验证这一推测。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2008年9月1日~2017年4月1日期间完成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肝移植及乙肝相关性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4月1日;对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肝癌肝移植受者(AR组),根据肿瘤分期和免疫抑制剂浓度,按照1:3比例匹配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肝癌肝移植受者(Non-AR组),研究两组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免疫炎症状态及其预后。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肝癌肝移植患者与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免疫炎症状态比较通过比较本中心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情况与中国肝移植注册显示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情况的一致性,发现肝细胞肝癌和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60%(32/372)和10.61%(24/226),围手术期(术后28天内)肝细胞肝癌患者(HCC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BESLD组)(3.23%vs.7.08%,χ2=4.679,P=0.031)。因此,可以通过本中心的病例数据预测全国大样本的数据情况。于是,我们对本中心HCC组与BESLD组术前、围手术期、术后资料进行比较,发现肝癌肝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的排斥活动指数评分(Rejection Activity Index score,RAI score)明显低于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t=-2.134,P=0.047),围手术期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F=16.367,P<0.001)。这与我们的猜想肝癌患者术前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是一致的。第二部分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肝癌肝移植患者的配对研究及术前免疫炎症状态与预后分析根据相同的肿瘤分期和同期相同免疫抑制方案,对AR组采用最大化匹配原则匹配Non-AR组,尽量保持基线一致,当匹配到1:4时已无可匹配病例,故最终选取1:3配比。选取目前国内外所有用于描述肝癌免疫炎症状态的指标进行收集,研究发现肝癌肝移植患者肿瘤分期越晚,术前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或P×N/L)、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或N/L)、单核-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MLR或M/L)、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或P/L)比值越高,而CD4/CD8比值越低,其中术前M/L是肝癌肝移植术后总生存时间以及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R=3.558,P=0.026;RR=11.287,P<0.001)。之后,我们研究比较了AR组和Non-AR组在不同肿瘤负荷下术后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发现AR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6%、71%和53%,Non-AR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7%和25%,AR组累积生存率显着高于Non-AR组(χ2=4.134,P=0.042)。这可能说明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预示着较好的预后。结论:肝癌患者术前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且在肝移植术后这种免疫抑制持续存在,降低了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提示较好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凌云[10](2019)在《TLR2基因敲除对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我们前期实验表明可产生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在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阶段发挥主要作用,阻断IL-17可明显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Toll样受体2(TLR2)在不同疾病模型和条件下对Th17细胞的分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TLR2信号通路对经过同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IL-17+T细胞的调节作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来研究器官移植受者小鼠TLR2基因敲除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以及TLR2信号通路对同种反应性IL-17+T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1.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制备:采取腹部异位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在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供者为BALB/c小鼠,受者为C57背景的野生型小鼠(WT)或TLR2基因敲除小鼠(TLR2---)。在同系移植模型中,供者为C57野生型小鼠,受者为C57背景的WT小鼠或TLR2-/-小鼠。2.体内实验相关的检测方法与指标:(1)记录各组心脏移植物生存曲线;H&E染色检测心脏移植物炎性细胞浸润及心肌损害情况,并采用国际心脏与肺移植协会(ISHLT)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病理评分标准进行评分;(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心脏移植物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3)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心脏移植物中IL-17+CD3+T细胞、IL-17+CD4+T细胞(Th17)、IL-17+γδT细胞、IL-17+CD8+T细胞、IFN-γ+T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等细胞群的变化;(4)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中IL-6的表达情况;(5)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脏移植物中IL-17A、IL-6、IL-1β、TNF-α、CCL20、CCR6、IL-10、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表达;(6)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脾脏和心脏移植物STAT3和p-STAT3的水平。3.体外实验相关的检测方法与指标:(1)将受者来源T细胞和供者来源BMDC的混合培养,应用IL-6和TGF-β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TLR2-/-和WT组Th17及IL-17+γδT细胞的变化;(2)将受者来源脾细胞和供者来源BMDC进行混合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LR2-/-WT组Th17及IL-17+γδT细胞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6的水平;(3)将受者来源脾细胞和供者来源BMDC的混合培养,应用IL-6抗体阻断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LR2-/-和WT组Th17及IL-17+γδT细胞的变化。研究结果:1.本研究成功建立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2.受者TLR2敲除后,对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产生如下影响:(1)受者TLR2敲除导致心脏移植物中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心肌损害加重,排斥反应加剧;(2)受者TLR2敲除导致心脏移植物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增加;(3)TLR2缺失促进受者脾脏同种反应性Th17细胞和IL-17+γδT细胞比例增加,心脏移植物中同种反应性Th17细胞、IL-17+γδT细胞及总T细胞数量增加。(4)TLR2缺失对IFN-γ+T细胞(包括Th1细胞)无明显影响;(5)受者TLR2敲除可上调同种心脏移植物中IL-17A、IL-6、IL-1β、TNF-α、CCL20及CCR6的表达;3.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受鼠TLR2缺失促进DC分泌IL-6增多,从而导致同种反应性IL-17+T细胞增加,具体包括:(1)T细胞本身TLR2缺失不会影响T细胞经过同种抗原刺激后,同种反应性Th17细胞和IL-17+γδT细胞的分化能力;(2)IL-6促进TLR2-/-组同种反应性Th17细胞和IL-17+γδT细胞的分化,阻断IL-6可使TLR2-/-组同种反应性Th17细胞和IL-17+γδ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3)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TLR2敲除导致DC分泌IL-6增加。4.TLR2敲除导致受鼠脾脏和移植物中STAT3磷酸化增加;5.体内外实验表明,TLR2敲除导致调节性T细胞扩增减少。研究结论:1.受者TLR2敲除可加重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2.受者TLR2敲除可促进同种反应性Th17细胞和IL-17+γδT细胞应答;3.受者TLR2敲除促进DC分泌IL-6增加,从而促进Th17细胞和IL-17+γδT细胞分化。同时,TLR2敲除可导致STAT3磷酸化增加;4.TLR2信号通路在同种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肝移植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昆明山海棠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抗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9只Wistar大鼠为供者,18只SD大鼠为受者,通过手术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只。对照组大鼠采用生理盐水10 mL/(kg·d)灌胃,1次/d;观察组大鼠给予昆明山海棠片400 mg/(kg·d)+生理盐水2 mL灌胃,1次/d。观察术后2组移植肢体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存活时间,并行移植肢体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TUNEL法检测2组移植组织的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发生排斥反应时间[(4.83±1.80)d]早于观察组[(8.38±1.19)d](P<0.05),移植肢体存活时间[(9.38±2.23)d]短于观察组[(13.94±1.48)d](P<0.05),移植肢体细胞凋亡指数(33.83±3.38)和排斥反应分级(2.33±0.57)高于观察组(25.33±5.65、0.66±0.57)(P<0.05);术后第7天,对照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49.95±7.14)%]及CD4~+/CD8~+比值(2.19±0.31)均高于观察组[(22.96±5.97)%、0.93±0.24](P<0.05)。结论昆明山海棠可减轻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发生排斥反应,可作为肢体移植术后的一种新型抗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或辅助药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移植排斥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黄楠,张军,武永刚,齐明,李金宸.白藜芦醇联合环孢素A抗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9

[2].陈祝锋,张震宇.昆明山海棠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3].罗媛媛,高玉.NK细胞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9

[4].邢玉琪,张玉秋,张国斌.雷公藤内酯醇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物警戒.2019

[5].石炳毅,李宁.肾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J].器官移植.2019

[6].周天保.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9

[7].陈佩,贾志姣,陈瑨.大黄素抗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8].张先兵,李勋,熊平,易传超,陈曦.叁七总皂苷对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

[9].毛家玺.肝癌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免疫炎症状态与肿瘤负荷及术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10].李凌云.TLR2基因敲除对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标签:;  ;  ;  ;  

肝移植排斥反应论文-黄楠,张军,武永刚,齐明,李金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