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由建构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由主义话语,国际秩序,话语权,规范
自由建构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19)在《国际秩序的自由主义话语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主义通常被看做是一种“思想史”或是“观念史”,其实任何一种思想都经过语言论述、思考、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所以说自由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话语,是一种渊源流长的话语历史。自由主义话语建构了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是在话语的思维体系中来把握世界的。本文是以话语分析的视角探讨自由主义话语是如何建构国际秩序的,重点关注话语的社会权力与意义建构两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国际秩序的自由主义的根基,追溯当代国际秩序的最初思想起源。这套国内社会是政治秩序社会,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社会的二分法最早起源于自由主义的鼻祖霍布斯,国际秩序的法权结构是伴随着西方社会争夺土地财产的暴力驯化进行的合理性行为的思想包装,国际秩序经过康德的绝对理性的道德哲学、边沁的功利主义等自由主义话语将国际社会的统治属性掩盖起来。我们试图重新将政治、等级、统治的概念重新带回到国际社会,自由主义的理性选择范式就是在“他治”的背景下成长起来,“他治”是一种背景性的条件,“他治”的关系是指施动者认为自己和其他人一样行事,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以此为基础思考自己的行动。国际“政治社会”中的施动者是自治的,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掩盖了永恒的不对等以及与背后的财产问题。第二部分,探讨在国际秩序中,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是如何建立的。自由主义话语建构下的国际秩序只是强调了规范、规则的合理性,却忽视了规范建构过程中的认同、利益的分配,以及外交的目标等等。国际规范在自由主义的话语的叙述过程之中,经过身份政治和规范的社会化两大步骤之后,规范不断经过行为体的内化和认同,才具有了合法性。国际社会的权力形态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从强制型权力转变为机构性权力、规范性权力,国际社会的统治日益以一种微观的、复杂的“规训型”权力的形态出现。总之,国际社会的统治的实质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统治的手段。第叁部分,探讨国际秩序与正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存的自由国际秩序未来的发展方向。全球化时代之后,呼吁世界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上的人民,不论民族国家、贫穷、富有,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该在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中被平等地对待,都应该公正地享有全球利益分配。后现代性下的美国仍然固守传统的正义准则,并且一直以自我的视角思考国际社会问题,美国的帝国政策以及抛弃自由国际秩序的行动,是美国作为世界霸权的治理危机,国际秩序的未来仍然要以合作的普遍性与规范社会化为标准,大国政治回归到国际规范之中,并以人为中心作为国际秩序的评判标准,全球正义、国际和平与繁荣才有可能实现。(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文毅[2](2019)在《建构主义探究中学社会主义中的“自由”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目前主要践行的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认真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建构主义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教育将给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方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经过几年不断的扩充于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叁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05期)
刘同舫,李艳[3](2019)在《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反思与建构——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代表性着作之一,该文本的写作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第一次正面批判,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早期对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还原与质疑乃至建构。通过批判黑格尔主谓颠倒的表达形式,马克思强调"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还原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基础;对黑格尔国家制度观点的批判,马克思得出"私有财产是国家制度的支柱"这一重要结论,也表明他开始质疑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根基;马克思不满于黑格尔所维护的君主立宪制度和古典自由主义倡导的现代国家制度,进而建构了"真正的民主制"的政治蓝图。(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9年01期)
寇东亮[4](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问题是现代政治思想聚焦和界分的最主要议题之一。面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强势话语和社会主义自由观话语权的弱势现状,我们亟待建构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创制了社会主义自由观及其经典话语体系,它遭遇了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各种"话语权挑战"。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自由在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获得新确认和新阐释。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根据,提炼和概括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自由元素和自由精神,批判自由主义自由观,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中国古代尤其是近现代自由思想,这是建构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立足点、着力点和生长点。(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8年03期)
崔欣桐[5](2018)在《论福斯特小说中自由主义英国性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斯特的个人经历中,旅行占据了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两部意大利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正是在他早年的欧洲之行的产物。两部小说都借用成长小说和旅行文学的叙事模式,一方面,在意大利的旅行过程中,小说的主要人物作为英国游客,对待内部的不同阶级、性别和文化身份的群体,以及对待外部的民族/文化他者的方式,都暴露出“英国性”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变化不仅表明了个人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的转变、对自我的重新认知,更暗含着作者对于“英国性”(国民性格和国家文化)的重构意图。两部小说的背景都设置在旅行情景中。在文化碰撞的“接触地带”(ContactZone)(Pratt 6),英国游客身上体现出的“英国性”——保守、刻板、情感表达存在缺陷,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主流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民族优越性、帝国意识形态影响导致,具体表现为英国游客往往用一种预先假定的刻板印象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文化差异。不管是对英国社会群体,还是对外部的文化差异,英国国民性格和公共文化都在拒绝着最直接、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小说中,无论是角色对自身或他者文化/身份的认识,还是作者本人对于“意大利性”的再现,都是在旅行写作下展开的。因此,两部意大利小说通过旅行背景和写作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新视角,让读者有机会重新审视现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性”,也为作者在新的文化氛围中尝试恢复和建构“英国性”提供了可能。本文试以塔米尔的“自由民族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探讨福斯特对“英国性”进行批评性建构过程及其内核。福斯特的“自由主义英国性”(Liberal Englishness)受到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共同影响。虽然“英国性”本身受到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就像塔米尔的“自由民族主义”(Liberal Nationa]ism)理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民族主义和个性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而福斯特希望“英国性”能吸纳“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对个人选择的尊重、对文化他者的包容以及对人类共有的、自然情感的真实表达。“意大利性”作为文化他者的存在,起到了对照、参考和区别的作用,本文将从遭遇“意大利性”,接纳“意大利”和排斥“意大利性”叁个阶段来探讨福斯特对“英国性”有意识的建构过程,并对他所建构的“自由主义英国性”内核进行解读。首先,“意大利性”就像是一面镜子,向读者反射出最真实的英国国民性格和文化,揭露了其狭隘保守、偏见刻板以及情感表达存在障碍的一面。福斯特的建构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将读者和小说主人公移出熟悉的场景和习惯,重新认识和检验主流“英国性”的合理性。其次,“意大利性”中的热情、自由氛围对“英国性”中的阶级分明、文化优越感和感知迟钝起到了一定的补救作用。在接纳“意大利性”的过程中,福斯特希望小说主人公在意大利文化氛围中、以及与意大利人的接触中,去改良英国国民性格中的缺陷,消除英国文化中的各种界限,去重构“英国性”的自由主义意识。当然,福斯特对“英国性”建构并不是完全排除其中的民族主义意识。虽然福斯特有意识地强调自由主义建构英国文化和英国国民性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特定时代认识的局限性,他的叙事依然无法做到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对待文化他者。因而,福斯特关于“自由主义英国性”的设想存在着自相矛盾性和模糊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0)
刘衍[6](2017)在《霍桑对自由主义的反思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1850)、《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和《福谷传奇》(1852)因其背景设定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被称为“新英格兰叁部曲”。本文借助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中的“积极自由”、“功利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等概念,结合文本细读,分析了霍桑在新英格兰叁部曲中对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反思,探讨了在美国内战背景下霍桑对政治自由主义的建构。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霍桑的生平、文学成就、“新英格兰叁部曲”中的主要情节、国内外学者从自由主义视角出发对“新英格兰叁部曲”所做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论文的可行性和意义等。论文的主体部分由第二、叁和四章构成。第二章通过分析《红字》中绞刑台上的海斯特、丁梅斯代尔之死和海斯特自律自主能力的发展过程,探讨霍桑对直接民主、“多数民主的暴政”和以经验幸福为代价的对超验自由的追求的反思,以此说明霍桑对一种兼容超验原则和经验幸福的自律自主的提倡。第叁章通过分析《福谷传奇》中霍林华斯和威斯脱华尔的乌托邦式改革计划及其功利主义基础,探讨功利主义社会改革家及与其一脉相承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对个人自由的侵犯;通过分析福谷改革的失败,探讨霍桑对以单纯追求经验幸福为旨归的功利主义之自利根源的反思。第四章通过分析《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的大团圆结局,揭示了霍桑的“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即他的历史哲学;结合霍桑为皮尔斯所作的总统竞选传记和美国内战前的政治形势,分析霍桑基于其历史哲学的政治立场以及他将这一完备性学说向1850年妥协法案靠拢以实现各政治力量间达成妥协、走向“宪法共识”的努力;通过进一步分析文本中霍桑对稳定和持久性的吁求,探讨其在“宪法共识”基础上实现“重迭共识”的设想,并最终完成他对政治自由主义的建构。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分析霍桑的“新英格兰叁部曲”,可以看出霍桑在对人性思考基础上为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做出的贡献。其中包括霍桑对个体自由、自主选择等基本权利的捍卫,对群己界线之明确划分的要求,以及霍桑对国家完整和统一的维护、对融合了超验原则与经验幸福之美国宪法的信仰等。(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闻晓祥[7](2016)在《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原则之建构——关于“平等的自由”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照罗尔斯的"平等的自由"原则,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我们可以建构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实际上,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在很多维度已经关注并涵括着罗尔斯所阐释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并显现出与罗尔斯之前提及视野的差异。这些维度包括:自由的概念与"平等的自由"体系;"平等的自由"体系中的良心的平等自由、平等的政治自由与平等的人权;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政治哲学观及其功能;等等。由此,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可以表述为:每个公民对于最广泛的、总体的、平等的、基本的自由体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这个自由体系与所有公民的类似的自由体系相容。当然,马克思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自由是对这种自由的扬弃。(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6年07期)
曾毅,杨光斌[8](2016)在《西方如何建构民主话语权——自由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冷战时期,经过两代人几十年的努力,西方国家最终实现了民主话语权的逆袭。今天流行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是通过"叁步走"而建构起来的,第一步是改造民主的概念,第二步是将民主框定在自由主义框架之内,第叁步是改造合法性概念并论证只有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才具有合法性。自由民主是高度附条件性的,那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约束权力的自由主义和均质化的政治文化。然而,理论上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自由民主与西方国家建设中的"时间性"逻辑南辕北辙,结果效法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而转型的国家基本上陷入"无效民主"的泥淖,沉迷于冷战胜利的西方国家也因自由民主的神话而丧失了制度更新能力。(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胡梅仙[9](2016)在《《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提纲》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社会文化、文学思潮及其创作,《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1898-1937)》着作希望能从一个宏观的视野来阐述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对文化自由主义的选择以及文化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关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发生、发展、话语建构及其表现形态;并力图结合每个阶段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作家,选取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萌芽期、发生期、发展期的叁个代表人物和一个文学团体,按照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萌芽、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自由主义话语表现出来的个人话语特质和对人文精神的建构,希望从这种对文学现象的阐述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的表现形态、话语特征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1期)
张祖辽[10](2016)在《《政治自由主义》可以只作特殊主义解读吗?——兼论政治建构主义的证成之困》一文中研究指出就证成策略而言,《政治自由主义》多被理解为罗尔斯从普遍主义向特殊主义的退守——放弃了对两个正义原则的普遍主义证成,转而在有所限定的语境下对两个正义原则的合理性加以保守的证成。然而,若从建构主义的逻辑和目的来衡量该着所开出的政治证成模式的话,特殊主义不可能是《政治自由主义》的全部,相反,其不仅明确提出要超出现代美国式民主社会的普遍语境,其证成理路和逻辑框架也必然导向一种新的普遍主义实践推理。(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自由建构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目前主要践行的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认真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建构主义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教育将给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方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经过几年不断的扩充于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叁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由建构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国际秩序的自由主义话语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胡文毅.建构主义探究中学社会主义中的“自由”教育[J].知识文库.2019
[3].刘同舫,李艳.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反思与建构——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考察[J].学术界.2019
[4].寇东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建构[J].科学社会主义.2018
[5].崔欣桐.论福斯特小说中自由主义英国性的建构[D].南京大学.2018
[6].刘衍.霍桑对自由主义的反思与建构[D].江南大学.2017
[7].闻晓祥.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原则之建构——关于“平等的自由”原则[J].哲学动态.2016
[8].曾毅,杨光斌.西方如何建构民主话语权——自由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解析[J].国际政治研究.2016
[9].胡梅仙.《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提纲[J].名作欣赏.2016
[10].张祖辽.《政治自由主义》可以只作特殊主义解读吗?——兼论政治建构主义的证成之困[J].河北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