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蜜蜂工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蜜蜂,工蜂,体重,采集力
中华蜜蜂工蜂论文文献综述
林黎,周春雷,徐祖荫,周文才,韦小平[1](2018)在《不同生态类型中华蜜蜂工蜂体重及个体采集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个不同生态型的中蜂:华南型中蜂、广东双色王、阿坝中蜂、云贵高原型中蜂和华中型中蜂为实验材料,在实验条件均一、实验变量单一的前提下对比不同生态类型中蜂的工蜂体重及其采集能力。结果表明:阿坝中蜂的工蜂体重显着高于其他生态型中蜂(P<0.01),广东双色王和华中型中蜂的工蜂体重次之,云贵高原中蜂和华南中蜂工蜂体重最小;不同的生态型中蜂,在特定的生境环境条件下,工蜂采集力与工蜂个体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华中型中蜂工蜂的采集力显着高于华南中蜂、广东双色王和阿坝中蜂(P<0.05),但是和贵州省另一生态型中蜂,即云贵高原中蜂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华南中蜂、广东双色王和阿坝中蜂之间的工蜂采集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需要根据该特定环境的具体特点,以及生产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关表现性状较为突出的蜂种,以达到生产力最大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蜜蜂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颜伟玉,张丽珍,胡景华,袁芳[2](2018)在《中华蜜蜂工蜂监督及卵表面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工蜂监督机制,采用人工移取中华蜜蜂蜂王产的受精卵(QDG)、未受精卵(QH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HG)至同一张巢脾的工蜂巢房和雄蜂巢房中,置于中华蜜蜂的有王群中,在2,5,12和24 h分别观察3种类型卵的清除率。同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中华蜜蜂QDG、QHG和WHG叁种类型卵在2,5,12和24 h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2,5,12和24 h WHG的清除率都显着比QDG和QHG高(P<0.05),QDG和QHG之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中华蜜蜂蜂群中存在工蜂监督现象;在2,5,12和24 h QDG、QHG和WHG 3种类型卵表面超微结构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珊,王释婕,高景林,韩文素,钟义海[3](2018)在《中华蜜蜂奈氏腺粗提物对工蜂采集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奈氏腺粗提物对工蜂采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腹部提取法、腺体切除法与注射提取法提取的奈氏腺粗提物对中华蜜蜂工蜂采集行为有影响,采集蜂会在奈氏腺粗提物周围做无规则剧烈飞跃,腹部不断左右摆动,同时伴有振翅现象。风洞试验和室外试验结果表明,腺体切除法收集到的奈氏腺粗提物引诱中华蜜蜂工蜂的效果最好,注射提取法次之。3种不同方法收集到的奈氏腺粗提物均随着其放置距离增加,采集蜂访问的数量呈减少趋势。(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于泽浩,缪晓青[4](2017)在《不同龄期中华蜜蜂工蜂唾腺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5组不同日龄的中华蜜蜂工蜂以及内勤蜂和外勤蜂的唾液腺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8日龄以下日龄中华蜜蜂工蜂唾液酶活性明显低于19日龄以后的工蜂,在18日龄以内唾液酶活性随日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另外,外勤蜂唾液酶活性明显高于内勤蜂。(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7年12期)
李兆英,余红梅,孙艳,孙婧[5](2016)在《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咽下腺(hypopharyngeal gland)是蜜蜂重要的外分泌腺,是工蜂合成和分泌蜂王浆的主要腺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特点。【方法】通过组织形态学、Brd U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过程及组织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中华蜜蜂工蜂的咽下腺起源自预蛹阶段口器内壁的陷入,细胞分裂活动的高峰期集中在蛹发育的前3 d,随后分裂细胞数减少,并一直持续到蛹发育的第7天左右结束;分泌腺泡的出现大约在蛹发育的第5天。到蛹发育的末期,咽下腺已基本形成,但是没有发育完全;哺育蜂的咽下腺高度发育,分泌活动旺盛;采集蜂的咽下腺中有许多分泌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蜂工蜂咽下腺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模式,为昆虫咽下腺的发育和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廖春华,袁安,吴小波,郭亚惠[6](2016)在《维生素B_2对中华蜜蜂工蜂寿命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B_2对中华蜜蜂工蜂寿命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试验分为工蜂饲养试验和学习记忆试验2部分。工蜂饲养试验:将1日龄中华蜜蜂工蜂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约200只。对照组(Ⅰ组)饲喂1∶1的糖水,2个试验组在1∶1糖水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0(Ⅱ组)、400 mg/kg(Ⅲ组)的维生素B_2,每天记录各组工蜂的死亡情况,直到全部死亡。工蜂学习记忆试验:分组方法同工蜂饲养试验,并按照工蜂饲养方法对1日龄工蜂喂养7 d后,利用吻伸反应方法测定工蜂短时学习记忆及长时学习记忆能力,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学习成功后工蜂学习记忆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工蜂的平均寿命随维生素B_2添加量的升高而延长,而且试验组(Ⅱ组、Ⅲ组)的平均寿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Ⅱ组与Ⅲ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Ⅲ组工蜂的长时学习记忆及短时学习记忆能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而且Ⅱ组工蜂的长时学习记忆能力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工蜂的多巴胺受体基因2(Acdop3)、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Ac CREB)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而且Ⅱ组工蜂的Acdop3相对表达量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维生素B_2影响中华蜜蜂工蜂的寿命及学习记忆能力,在人工饲喂蜂群时需要提供适量的维生素B_2。(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张卫星,郗学鹏,秦明,王帅,刘春蕾[7](2016)在《中华蜜蜂工蜂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s测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的抗逆性,构建了中华蜜蜂工蜂的cDNA文库,并对文库质量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SMART技术构建了中华蜜蜂工蜂的全长cDNA文库。【结果】文库库容为3.6×106 cfu/m L,文库重组率为97%,插入片段长度多数分布在1 000 bp左右。挑取cDNA克隆进行EST测序,共进行了306个成功反应,软件拼接共得到234个单基因簇(Unigene),其中包括207个单拷贝(Singletons)序列及27个重迭群(Contigs)。使用Blastx将这些序列同Gen Bank等数据库进行查询、比对和注释,结果显示141条序列有相关同源性,其他序列没有明显的同源性,这也为我们发现新功能基因提供了可靠依据。【结论】此文库的构建在中华蜜蜂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筛选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刘浩[8](2015)在《意大利蜜蜂与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蜂王浆主要是6~12日龄工蜂头部咽下腺和上颚腺的分泌物,成分非常复杂,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多项研究已表明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蜂王浆产量差异显着,其主要原因为咽下腺发育程度及其分泌活性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Solexa平台的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DGE)技术分析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不同发育阶段咽下腺(出房、哺育和采集)中mRNAs的表达差异。此外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对意蜂叁个发育阶段咽下腺(哺育、采集和逆转哺育)中SV2C、PDK1、eIF-4E、CGNP、IMP和TGF-βR1六个基因进行表达差异分析。通过DGE测序分析,分别从意蜂出房、哺育和采集叁个发育阶段咽下腺文库中检测到3,564,493、3,551,143和4,811,364个clean tags。哺育蜂VS出房蜂、采集蜂VS哺育蜂和采集蜂VS出房蜂叁组对比数据中,分别有279、614和1419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总共1482个;中蜂出房、哺育和采集叁个发育阶段咽下腺中分别检测到2,441,553、2,421,403和2,709,506个clean tags,哺育蜂VS出房蜂、采集蜂VS哺育蜂和采集蜂VS出房蜂叁组对比数据中,分别有1,209、103和331个DEGs,总共1313个。研究发现中蜂和意蜂中大部分DEGs表达量都随时间推移而降低。此外,对中、意蜂间相同发育阶段咽下腺(出房、哺育和采集)中基因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有623、1072和462个DEGs,总共1417个,其中于意蜂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数分别为509、981和182个,表达下调的基因数分别为114、91和280个。研究结果表明mRNAs在蜜蜂咽下腺发育和蜂王浆分泌过程中很可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mRNAs表达量综合分析,筛选出6个候选基因:1个蜂王浆分泌活性影响基因(SV2C)和5个咽下腺发育影响基因(PDK1、eIF-4E、CGNP、IMP和TGF-βR1)。通过q-PCR技术分析哺育、采集和逆转哺育意蜂咽下腺中上述6个候选基因,结果表明SV2C可能参与调控咽下腺蜂王浆分泌活性,eIF-4E、CGNP、IMP和TGF-βR1可能与咽下腺发育相关,而PDK1可能与咽下腺寿命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叶坤婷[9](2015)在《中华蜜蜂成年工蜂中肠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菌群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体内特别是肠道存在各种各样的共生菌,它们与宿主协同进化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蜜蜂的肠道内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共生菌,对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肠道菌种类及其拮抗蜜蜂病原细菌已有报道,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东方蜜蜂(A.cerana)相关的肠道菌,但中华蜜蜂(A.c.cerana 的肠道有益共生菌的具体种类、生长特性,以及它们对中华蜜蜂的影响还少有研究。本实验选用乳杆菌和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从中华蜜蜂成年工蜂中肠分离有益共生菌,并检测这些菌株对蜜蜂的安全性及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还研究了在不同饲料及不同剂量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ceranae)侵染情形下,中华蜜蜂成年工蜂的累积死亡率、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对工蜂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中华蜜蜂成年工蜂的中肠分离到24株菌株,依次命名为Acc-1~Acc-24,其中从乳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到13株株菌(Acc-1~Acc-13),从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到11株菌株(Acc-14~Acc-24)。24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发现菌株Acc-3、Acc-4、Acc-5、Acc-6、Acc-7和Acc-9 属于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dextranicum),菌株 Acc-10、Acc-11 和 Acc-12 属于假肠膜明串珠菌(L.pseudomesenteroides);菌株Acc-1、Acc-2、Acc-8 和 Acc-13 属于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菌株Acc-14~Acc-24 属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marcescens),其中菌株 Acc-14 和 Acc-15属于S.m.subsp.sakuensip.2.两株粘质沙雷氏菌Acc-19和Acc-24给中华蜜蜂工蜂接种1×107个/蜂,室内饲养的前4天,工蜂累积死亡率近80%,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接种明串珠菌Acc-11和乳杆菌Acc-13的工蜂,饲养8天后的累积死亡率与对照组接近,均低于20%,且与对照组无显着性(P>0.05)差异,说明实验分离得到的乳酸菌对中蜂工蜂是安全的,而粘质沙雷氏菌对蜜蜂有毒性。3.测定了 8 株乳酸菌(Acc-1、Acc-2、Acc-3、Acc-4、Acc-8、Acc-10、Acc-11 和Acc-13)在真空压缩袋、5%CO2和厌氧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发现MRS培养基比YGPB培养基更适合菌株的增殖培养。8株菌在MRS培养基的增殖速度从高到低为真空压缩袋培养、厌氧培养,8株乳酸菌在5%CO2培养条件下几乎不生长。4.考察了不同饲料(50%蔗糖液、蜂粮)和不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接种量(5000 spores/bee、50000spores/bee)对中华蜜蜂成年工蜂的累积死亡率和中肠菌群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50%蔗糖液的中华蜜蜂工蜂的累积死亡率高于饲喂蜂粮的;发现15日龄时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接种量相同(5000 spores/bee或50000 spores/bee)的情况下,取食蜂粮的中蜂工蜂,中肠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数量显着高于取食50%蔗糖液的(P=0.007和P=0.021)。对中蜂工蜂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中蜂工蜂的肠道菌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饲喂蜂粮的中蜂工蜂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高于饲喂50%蔗糖液的,感染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中蜂工蜂的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高于未感染的。不同饲料与感染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会对中蜂工蜂的中肠乳酸杆菌占比产生影响,随着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侵染时间的增加,中蜂工蜂中肠乳酸杆菌的占比会下降,在饲料是蜂粮的中蜂工蜂中特别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葛清秀,周冰峰,张明丽,孙旭,孙亮先[10](2014)在《中华蜜蜂抗氧化酶基因的基因组鉴定及其在工蜂行为发育中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基因组序列,鉴定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并用RNA-Seq数据分析了工蜂行为发育中抗氧化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研究表明,共有47个抗氧化基因,包括34个抗氧化酶基因和13个硫氧还蛋白基因.比较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抗氧化基因,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在进化上保守,但抗氧化酶基因家族的成员存在物种间差异.如东方蜜蜂和黑腹果蝇的SOD基因家族含3个成员,而西方蜜蜂有2个;果蝇有43个GST基因,而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仅有14和13个.RNA-seq分析显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工蜂行为发育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工蜂脑表达的46个抗氧化基因,约有60%在由内勤蜂(哺育蜂和守卫蜂)转变为外勤蜂(采集蜂和侦察蜂)时明显表达上调,说明外勤蜂脑组织清除活性氧的酶促反应速率更高.(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中华蜜蜂工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工蜂监督机制,采用人工移取中华蜜蜂蜂王产的受精卵(QDG)、未受精卵(QH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HG)至同一张巢脾的工蜂巢房和雄蜂巢房中,置于中华蜜蜂的有王群中,在2,5,12和24 h分别观察3种类型卵的清除率。同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中华蜜蜂QDG、QHG和WHG叁种类型卵在2,5,12和24 h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2,5,12和24 h WHG的清除率都显着比QDG和QHG高(P<0.05),QDG和QHG之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中华蜜蜂蜂群中存在工蜂监督现象;在2,5,12和24 h QDG、QHG和WHG 3种类型卵表面超微结构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蜜蜂工蜂论文参考文献
[1].林黎,周春雷,徐祖荫,周文才,韦小平.不同生态类型中华蜜蜂工蜂体重及个体采集力的比较[J].蜜蜂杂志.2018
[2].颜伟玉,张丽珍,胡景华,袁芳.中华蜜蜂工蜂监督及卵表面超微结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
[3].赵珊,王释婕,高景林,韩文素,钟义海.中华蜜蜂奈氏腺粗提物对工蜂采集行为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8
[4].于泽浩,缪晓青.不同龄期中华蜜蜂工蜂唾腺酶活性的研究[J].中国蜂业.2017
[5].李兆英,余红梅,孙艳,孙婧.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J].昆虫学报.2016
[6].廖春华,袁安,吴小波,郭亚惠.维生素B_2对中华蜜蜂工蜂寿命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6
[7].张卫星,郗学鹏,秦明,王帅,刘春蕾.中华蜜蜂工蜂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s测序分析[J].应用昆虫学报.2016
[8].刘浩.意大利蜜蜂与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基因表达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5
[9].叶坤婷.中华蜜蜂成年工蜂中肠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菌群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10].葛清秀,周冰峰,张明丽,孙旭,孙亮先.中华蜜蜂抗氧化酶基因的基因组鉴定及其在工蜂行为发育中的表达特征[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