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菌论文-王芳,杨笑笑,李振轮,杨水英

番茄青枯菌论文-王芳,杨笑笑,李振轮,杨水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茄青枯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质元素,青枯病菌,番茄,盆栽试验

番茄青枯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杨笑笑,李振轮,杨水英[1](2017)在《矿质元素硼钙镁铁对番茄青枯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矿质营养元素硼、钙、镁、铁对番茄青枯菌在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影响,同时研究硼、钙、镁、铁分别对青枯菌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最后采用盆栽接种法研究复合矿质元素组合对番茄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矿质元素硼、钙、镁、铁对青枯菌在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经钙、镁、铁处理过的青枯菌胞内SOD、POD、CAT活性均显着升高,而经硼处理过的青枯菌胞内SOD、POD、CAT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土壤中添加复合矿质元素组合后,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添加矿质元素的处理中青枯病菌的数量减少,番茄青枯病的发病时间推迟,并且发病率减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张建,王朋成,王艳,贾利,方凌[2](2015)在《安徽省番茄青枯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青枯病是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细菌性病害,致使番茄产量严重下降。本研究中结合安徽省番茄大棚种植的情况,研究番茄青枯菌的分布和种属特性。采集了安徽省北部到南部的番茄种植大棚中的土壤样品,包括宿州、合肥、芜湖、肥西、舒城、绩溪、太湖和黄山等地。采用改良的CPG培养基分离青枯菌,培养后挑取典型菌株分离纯化,进一步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等情况。提取细菌DNA,使用青枯菌的特异性引物(759/760:5′-GTCGCCGTCAACTCACTTTCC-3′/5′-GTCGCCGTCAGCAATGCGGAATCG-3′)进行扩增,鉴定青枯菌含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结果显示,在取样的土壤中均含有青枯菌,通过改良的培养基共分离获得75株青枯菌。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青枯菌的含量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安徽南部的青枯菌数量明显多于北部地区;不同地区分离的青枯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速度存在差异性;培养8 d后,同一地区的青枯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形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表明在同一地区的土壤中含有不同亚种的青枯菌。通过使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的结果显示,多数分离获得的青枯病病原菌株均可检测到280 bp左右的目的基因片段,从而进一步确定分离的菌株为青枯病病原菌。(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6)

任海龙,李文慧,徐麟,杨涛,符小发[3](2013)在《南繁基地番茄青枯菌的分离与16S rDNA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疆农业科学院南繁试验基地的得青枯病的番茄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细菌16S rDNA测序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鉴定出致病菌为番茄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并探讨了南繁番茄青枯病的防治策略。(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3年02期)

李丽萍,谢响明,宋洪英,牛伯庆[4](2010)在《紫茎泽兰提取物对番茄青枯菌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紫茎泽兰70%的乙醇提取物及其氯仿萃取物,对番茄青枯菌生理、生化、细胞形态等方面进行抑菌试验。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醚、氯仿萃取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pH9时抑菌圈最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菌体经紫茎泽兰提取物作用后,鞭毛消失,中央出现空腔。SDS-PAGE显示紫茎泽兰氯仿萃取物处理番茄青枯菌后,菌体内蛋白质减少,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完全抑制或破坏了小分子蛋白质的合成,对大分子蛋白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OD、CAT、SDH酶活测定显示,随着加入的紫茎泽兰氯仿萃取液浓度的增大,酶活显着降低。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氯仿萃取液对番茄青枯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番茄青枯病防治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0年07期)

羊宋贞,姚青,孙晓棠,朱红惠[5](2007)在《一株番茄青枯菌拮抗菌的鉴定及抗病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3个方面确定了番茄青枯菌拮抗菌株3-1-16的分类地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体为杆状细胞,革兰氏染色均匀,并可见菌体染成蓝紫色。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细胞内有许多颗粒状物质,无伴胞晶体。Biolog鉴定,3-1-16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具有最高相似率为98%。16S rRNA分析,3-1-16与巨大芽孢杆菌MO31同源性最高为99.4%。聚类分析显示3-1-16与3株巨大芽孢杆菌聚成一支,支持度为100%。生理生化特征及培养特征测定结果表明,菌株3-1-16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盆栽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番茄青枯病防病效果达到81.3%。(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7年05期)

张赛群,朱红梅,周涵韬,史怀,车建美[6](2004)在《紫外线对番茄青枯菌致病性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线的亚致死剂量、致死剂量对青枯雷尔氏菌作用的实验表明:亚致死剂量照射不同时间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有不同程度地促进作用,而无杀灭作用及任何抑制和致弱现象;致死剂量照射对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影响不同,结果差异极显着,无致病力菌株对紫外线的耐受力要高于强致病力菌株.致死剂量紫外线对强致病力菌株处理2min,抑制率即达100%,致弱率为0;无致病力菌株照射2min与4min的处理,抑制率分别为70.3%和96.3%,处理8min以上,抑制率达100%.(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S1期)

葛芸英,郭坚华,祁红英,任欣正[7](2001)在《无菌水常温保存番茄青枯菌的效果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 pH的灭菌水常温保存不同浓度的番茄青枯菌 ,6年后检测其存活情况。结果表明 ,灭菌水常温保存番茄青枯菌效果与初始菌浓度和无菌水 pH有关。试验表明此种方法保存番茄青枯菌是一种保存时间长 ,保存性状稳定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1年06期)

汪国平,吴定华,曾宪铭[8](1998)在《番茄青枯菌分泌物中热稳定成分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青枯细菌毒性菌株平板培养滤液(PCF)中热稳定性成分对番茄组织培养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CF中含有一类非酶、非胞外多糖(EPS)的热稳定毒性物质,它对番茄叶片脱分化过程有抑制作用,抗病材料较感病材料敏感,另外,它对番茄试管苗生根也起抑制作用;EPS没有上述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帅正彬,苏家烈,罗小波[9](1997)在《成都番茄青枯菌生理分化和品种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步鉴定出成都地区番茄青枯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属小种1,并根据其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不同进一步划分成4个致病类型;还用3个不同菌株接种鉴定了成都的6个主要番茄栽培品种的青枯病抗性,结果表明6个品种均不抗青枯病,属高感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1997年03期)

霍超斌,周亮高[10](1988)在《广东番茄青枯菌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在进行番茄品种抗青枯病鉴定过程中,发现一些菌株对同一品种具有不同的致病力。作者于1984年用5个番茄品种(LS89,湘引79—1,3308金星,抗青1号,东茄)对从广东省各地收集的32个番茄青枯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按其致病反应划分为9个致病类群〔《广东农业科学》1985,(5)34—35〕。我们从9个致病类群的菌株中选取12个代表菌株,加上花生和大麻黄的青枯菌株进行寄主植物致病性、烟叶浸润反应、黑素的产生及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等试验,藉以了解广东番茄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的特性。一、试验方法与结果(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1988年01期)

番茄青枯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番茄青枯病是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细菌性病害,致使番茄产量严重下降。本研究中结合安徽省番茄大棚种植的情况,研究番茄青枯菌的分布和种属特性。采集了安徽省北部到南部的番茄种植大棚中的土壤样品,包括宿州、合肥、芜湖、肥西、舒城、绩溪、太湖和黄山等地。采用改良的CPG培养基分离青枯菌,培养后挑取典型菌株分离纯化,进一步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等情况。提取细菌DNA,使用青枯菌的特异性引物(759/760:5′-GTCGCCGTCAACTCACTTTCC-3′/5′-GTCGCCGTCAGCAATGCGGAATCG-3′)进行扩增,鉴定青枯菌含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结果显示,在取样的土壤中均含有青枯菌,通过改良的培养基共分离获得75株青枯菌。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青枯菌的含量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安徽南部的青枯菌数量明显多于北部地区;不同地区分离的青枯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速度存在差异性;培养8 d后,同一地区的青枯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形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表明在同一地区的土壤中含有不同亚种的青枯菌。通过使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的结果显示,多数分离获得的青枯病病原菌株均可检测到280 bp左右的目的基因片段,从而进一步确定分离的菌株为青枯病病原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茄青枯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芳,杨笑笑,李振轮,杨水英.矿质元素硼钙镁铁对番茄青枯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

[2].张建,王朋成,王艳,贾利,方凌.安徽省番茄青枯菌的分离与鉴定[C].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3].任海龙,李文慧,徐麟,杨涛,符小发.南繁基地番茄青枯菌的分离与16SrDNA鉴定[J].北方园艺.2013

[4].李丽萍,谢响明,宋洪英,牛伯庆.紫茎泽兰提取物对番茄青枯菌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J].生物技术通报.2010

[5].羊宋贞,姚青,孙晓棠,朱红惠.一株番茄青枯菌拮抗菌的鉴定及抗病效果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7

[6].张赛群,朱红梅,周涵韬,史怀,车建美.紫外线对番茄青枯菌致病性变化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7].葛芸英,郭坚华,祁红英,任欣正.无菌水常温保存番茄青枯菌的效果检测[J].植物保护.2001

[8].汪国平,吴定华,曾宪铭.番茄青枯菌分泌物中热稳定成分的毒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

[9].帅正彬,苏家烈,罗小波.成都番茄青枯菌生理分化和品种抗性鉴定[J].中国蔬菜.1997

[10].霍超斌,周亮高.广东番茄青枯菌的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88

标签:;  ;  ;  ;  

番茄青枯菌论文-王芳,杨笑笑,李振轮,杨水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