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硬脂论文-蒋志磊

棕榈硬脂论文-蒋志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棕榈硬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棕榈硬脂,人乳脂替代品,油酸,分子内重排

棕榈硬脂论文文献综述

蒋志磊[1](2017)在《棕榈硬脂制备人乳脂替代品及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棕榈硬脂为原料,首先通过不同工艺方法制备人乳脂替代品的中间原料sn-2位富含棕榈酸甘油叁酯,之后在脂肪酶催化作用下通过酸解sn-2位富含棕榈酸甘油叁酯的形式制备人乳脂替代品。利用响应面优化实验对两步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分别得到了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甘油叁酯中间原料和人乳脂替代品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原料棕榈硬脂的脂肪酸组成、甘叁酯组成及主要组分分析结果显示,原料主要成分为甘叁酯,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极少;棕榈硬脂中主要脂肪酸为C16:0(58.76%)、C18:0(6.19%)、C18:1(27.12%)和C18:2(5.37%);sn-2位脂肪酸主要为C16:0(37.25%)和C18:1(48.51%);棕榈硬脂中主要是以棕榈酸(P)和油酸(O)为主的LLL型脂肪酸甘叁酯,其中PPP(16.67%)、POP(31.16%)和OPO(13.65%)等甘叁酯含量较高。脂肪酶Lipozyme TL IM与甲醇钠分别催化棕榈硬脂分子内重排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甘油叁酯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脂肪酶Lipozyme TL IM,甲醇钠催化效果较好,且反应时间较短。甲醇钠催化棕榈硬脂分子内重排对sn-2位棕榈酸的富集:以棕榈硬脂为原料,在化学催化剂甲醇钠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分子内重排的形式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甘油叁酯。以酯交换产物中sn-2位棕榈酸含量为响应值,考察各反应因素对工艺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3min,甲醇钠添加量为0.33%时,产物中sn-2位棕榈酸含量可达60.71%,满足制备人乳脂替代品的原料要求。以甲醇钠催化分子内重排反应获得的sn-2位棕榈酸含量为60.71%的甘油叁酯作为下一步制备人乳脂替代品的中间原料,在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Lipozym RM IM的催化作用下,与油酸酸解制备人乳脂替代品。以酯交换产物中棕榈酸含量和sn-2位棕榈酸含量为响应值,考察各反应因素对工艺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69℃,底物质量比为1:3.17,加酶量4.84%,加水量为8%,反应时间为3.6h,进行了叁次验证性平行实验,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sn-2位富含棕榈酸甘油叁酯酸解产物中棕榈酸含量平均值为27.23%,sn-2位棕榈酸含量平均值为50.4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混合脂肪酸(月桂酸、豆蔻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的调配,通过六个模型实验,选择第四个模型作为制备人乳脂肪替代品的最佳模型,即月桂酸:豆蔻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质量比为1:0.75:0.75:10:1时,获得的人乳脂替代品在脂肪酸组成和位置分布上与人乳脂相接近;采用分子蒸馏脱酸工艺对人乳脂替代品粗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制备的人乳脂替代品的酸值、过氧化值和固体脂肪含量均低于原料棕榈硬脂;氧化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料油脂,人乳脂替代品氧化稳定性降低。(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施参,常明,刘睿杰,金青哲,王兴国[2](2016)在《米糠固脂与棕榈硬脂混合应用于起酥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糠固脂是米糠油冬化或分提获得的副产物。以3种具有不同固体脂肪含量(SFC)曲线的米糠固脂(RBS1、RBS2及RBS3)、棕榈硬脂(PS)为原料,按照米糠固脂与棕榈硬脂质量比40∶60进行二元混合制备起酥油,并以市售起酥油为参考,对混合体系的SFC、晶型、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不同米糠固脂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差异不大,且与市售起酥油具有相似的SFC曲线;其棕榈酸、亚油酸含量较市售起酥油高,硬脂酸含量较市售起酥油低;体系表现为β'晶型;此外,二元混合体系中含有丰富的谷维素、植物甾醇,可丰富起酥油的营养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6年09期)

胡明明,马银辉,黄清吉[3](2016)在《基于棕榈硬脂理化特性检测的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分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评价本次参试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试验结果,了解参试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检测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以提高实验室检测和质量管理水平。参试实验室同时对发放的相似棕榈硬脂样品进行相同项目的比对试验,用Z比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比对活动共收集到19份比对测试结果,94个检测值,其中检测值的满意数为82个,有问题数6个,不满意数6个,总满意率为87.2%。结论:参加本次能力验证活动的实验室,多数质量保证水平稳定可靠,具有相应项目的检验能力,部分实验室技术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张华,南阳,方昭西,刘国琴[4](2016)在《椰子油与棕榈硬脂油物理混合及其结构脂熔融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脂的相容性和非等温结晶性质对油脂的口感品质有重要影响。为了拓宽椰子油和棕榈油的应用范围,开发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专用油脂产品,本文通过GC-MS测得椰子油和棕榈硬脂油不同混合比例的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研究了脂肪酸组成与熔融特性的相关性,再利用脉冲核磁共振仪研究了椰子油和棕榈油的相容性,并用差式扫描量热仪对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复配体系和酶法制备结构脂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比例酶法制备结构脂中Sn-2位的月桂酸含量(12.35~46.72%)明显高于物理混合油(5.86~30.75%)。该复配体系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晶现象,在较高温度(25~45℃)时,相容性较好。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在同一降温速率条件下,随着椰子油比例的增加,2倍链长的β′型晶体,转变为低熔点的3倍链长β′晶型。(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赵亚丽,宗敏华,李冰,吴虹[5](2016)在《酶促酯交换对棕榈硬脂基塑性脂肪甘叁酯组成及物理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脂肪酶Lipozyme TLIM催化棕榈硬脂(PS)与大豆油(SO)(PS∶SO分别为9∶1,8∶2,7∶3,6∶4,5∶5,wt%)酯交换反应,研究酯交换反应前后混合油脂体系中甘叁酯组成的变化及其与油脂物理性能的关系。结果发现,酯交换后油脂中PPP、LLL、POP、PPL、PLL、PLO六种甘叁酯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其中PPP、LLL含量下降,PPL、PLL、PLO含量增加,而POP除9∶1外,其含量均下降;SSS(S代表饱和脂肪酸)和UUU(U代表饱和脂肪酸)型甘叁酯含量下降,而SUU和SUS含量增大,导致油脂熔点和固体脂肪含量(SFC)均不同程度下降,从而可制备不同SFC要求的塑性脂肪。PS∶SO为7∶3、6∶4、5∶5时,酯交换后油脂β'晶型增多,可为人造奶油、速冻专用油脂等塑性脂肪提供理想晶型。(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12期)

张丽珠,黄湛,唐洁,卢靖,车振明[6](2015)在《响应曲面法优化棕榈硬脂与牛油复合火锅底料工艺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棕榈硬脂与牛油复合火锅底料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复合火锅底料的组织形态、浑汤度、色泽、香气、滋味5个因素计算的感官综合评分为响应值,进行了用油量、棕榈硬脂与牛油的油配比、熬制时间3个因素的显着性和交互作用分析,优化得到其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为:用油量为51%(质量比)、熬制时间26 min,油配比为1∶2(体积比)(棕榈硬脂与牛油)。在此条件下棕榈硬脂与牛油复合火锅底料的组织形态88.95分、色泽89.25分、香味90.84分、浑汤度88.81分、滋味88.52分,感官综合评分为89.35分。(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杨力会,杨国龙,毕艳兰,彭丹[7](2015)在《Lipozyme RM IM催化大豆卵磷脂与棕榈硬脂酯交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富含棕榈酸的卵磷脂,研究了正己烷溶剂体系下Lipozyme RM IM催化大豆卵磷脂与棕榈硬脂的酯交换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大豆卵磷脂质量浓度、底物摩尔比、加水量、加酶量和温度等对酯交换过程中酯交换量和卵磷脂回收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该酯交换反应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卵磷脂质量浓度0.3 g/m L(大豆卵磷脂在加入的正己烷中的质量浓度),加酶量25%(以底物总质量计),加水量4%(以大豆卵磷脂质量计),底物摩尔比1∶2(大豆卵磷脂中脂肪酰基与棕榈硬脂中脂肪酰基摩尔比),温度46.7℃,时间27.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酯交换量可达19.8%,卵磷脂回收率为50.6%。(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5年06期)

赵雪丹,肖宇峰,许淑芳,徐学兵,毕艳兰[8](2014)在《氢化棕榈硬脂结晶特性及其对蜡烛外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分提棕榈硬脂用作蜡材时渗油的问题,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氢化。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脉冲核磁共振仪、偏振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对其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并比较了氢化前后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棕榈硬脂氢化的第一个阶段,部分油酸和亚油酸迅速转变为反式油酸,它促进了α型晶体的形成及其向β'型的转变,虽然45℃以下时固体脂肪含量高于原料油,但其熔点却降低;氢化的第二个阶段,大量油酸和反式油酸转变为硬脂酸,高熔点组分增加,虽然晶型仍处于β'型,但此时熔点及各温度下的固体脂肪含量均高于原料油。氢化15 min后低熔点峰基本消失,蜡烛渗油现象也消失;继续氢化至20 min后样品结晶峰狭窄、尖锐,蜡烛容易断裂。因此,适度氢化样品(氢化15~20 min)较适合用作蜡材。(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4年09期)

罗银倩,郑洋,黄训端,高佳佳,范伟[9](2013)在《棕榈硬脂大豆油相容性分析及调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棕榈硬脂和大豆油为研究对象,采用ΔSFC分析两者的相容性,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调和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在考察的温度范围内棕榈硬脂和大豆油存在共晶现象,相容性较差,而使用卵磷脂、斯潘60和分子蒸馏单甘酯作为调和剂,能达到稳定的调和效果。调和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调和油样的稳定性有显着影响,调和剂之间存有交互作用。在斯潘60添加量0.6g/kg、调和温度60℃、时间20min条件下,按照棕榈硬脂和大豆油1∶9的比例制备的调和油,常温存储稳定性较好,离心分离率为1.3%,氧化稳定性优于大豆油。(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21期)

王瑛瑶,CHEONG,Ling-zhi,栾霞,段章群,魏翠平[10](2013)在《单甘酯对棉籽油和棕榈硬脂酯交换体系结晶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油酸单甘酯添加量对棉籽油和棕榈硬脂(质量比50:50)酶催化酯交换产物结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和5%的油酸甘油酯,酯交换产物的固体脂肪含量(SFC)与熔点基本不发生变化,添加量增大到10%,体系的SFC与熔点略有下降;添加不同量的油酸甘油酯,均使酯交换产物结晶温度发生变化,其中低熔点组分对应的峰温度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大,高熔点组分对应的峰温度随添加量增大而下降;添加2%的油酸单甘酯对酯交换产物的成核速率和结晶速率不存在影响;添加不同量的油酸单甘酯后,酯交换产物中β′晶形比例下降,下降程度与添加量成负相关。(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棕榈硬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米糠固脂是米糠油冬化或分提获得的副产物。以3种具有不同固体脂肪含量(SFC)曲线的米糠固脂(RBS1、RBS2及RBS3)、棕榈硬脂(PS)为原料,按照米糠固脂与棕榈硬脂质量比40∶60进行二元混合制备起酥油,并以市售起酥油为参考,对混合体系的SFC、晶型、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不同米糠固脂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差异不大,且与市售起酥油具有相似的SFC曲线;其棕榈酸、亚油酸含量较市售起酥油高,硬脂酸含量较市售起酥油低;体系表现为β'晶型;此外,二元混合体系中含有丰富的谷维素、植物甾醇,可丰富起酥油的营养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棕榈硬脂论文参考文献

[1].蒋志磊.棕榈硬脂制备人乳脂替代品及质量评价[D].河南工业大学.2017

[2].施参,常明,刘睿杰,金青哲,王兴国.米糠固脂与棕榈硬脂混合应用于起酥油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6

[3].胡明明,马银辉,黄清吉.基于棕榈硬脂理化特性检测的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分析评价[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6

[4].张华,南阳,方昭西,刘国琴.椰子油与棕榈硬脂油物理混合及其结构脂熔融特性的比较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6

[5].赵亚丽,宗敏华,李冰,吴虹.酶促酯交换对棕榈硬脂基塑性脂肪甘叁酯组成及物理性能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6

[6].张丽珠,黄湛,唐洁,卢靖,车振明.响应曲面法优化棕榈硬脂与牛油复合火锅底料工艺参数[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杨力会,杨国龙,毕艳兰,彭丹.LipozymeRMIM催化大豆卵磷脂与棕榈硬脂酯交换[J].中国油脂.2015

[8].赵雪丹,肖宇峰,许淑芳,徐学兵,毕艳兰.氢化棕榈硬脂结晶特性及其对蜡烛外观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4

[9].罗银倩,郑洋,黄训端,高佳佳,范伟.棕榈硬脂大豆油相容性分析及调和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

[10].王瑛瑶,CHEONG,Ling-zhi,栾霞,段章群,魏翠平.单甘酯对棉籽油和棕榈硬脂酯交换体系结晶性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3

标签:;  ;  ;  ;  

棕榈硬脂论文-蒋志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