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模具论文-朱志靖,易传云,史铁林,文驰,廖广兰

硅模具论文-朱志靖,易传云,史铁林,文驰,廖广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模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晶合金,吸铸,硅模具,微零件

硅模具论文文献综述

朱志靖,易传云,史铁林,文驰,廖广兰[1](2015)在《基于硅模具的Zr基非晶合金微零件吸铸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硅模具提出了一种吸铸成形Zr基非晶合金微零件的方法。采用真空氩弧熔化吸铸炉进行了非晶合金微零件吸铸成形实验,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了合金熔液温度,发现合金熔液在1116℃下能够完全复制宽3μm、深3μm的硅方形微槽结构且具有较好的表面形貌。随后分别采用带有多型腔和双层型腔的硅模具进行了吸铸成形实验,成功制备了模数为50μm的非晶合金微齿轮零件,微零件的硬度及弹性模量分别为6.49GPa和94.9GPa。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硅模具吸铸成形Zr基非晶合金是一种制备高精度、高表面质量、高性能微零件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5年20期)

杨璠,史铁林,廖广兰[2](2015)在《基于多层硅模具的Zr基非晶合金双层微小齿轮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分层设计与制备工艺得到了具有微小多层型腔的复杂硅模具,采用坯料直径为3mm的Zr41.2Ti13.8Cu12.5Ni10Be22.5非晶合金为实验材料,使用自行设计的实验平台,对双层微小齿轮(大齿轮模数0.05mm,齿数36,厚度150μm;小齿轮模数0.05mm,齿数30,厚度150μm;中心轴孔直径0.8mm)进行了超塑性成形工艺研究,优化了零件成形、腐蚀脱模、飞边去除及质量分析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该工艺流程合理可靠,制备出的Zr基双层微小齿轮保持了非晶态结构、形状完整、充型率高、表面质量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5年10期)

廖广兰,张钊博,喻强,王俊[3](2013)在《基于硅模具的锆基非晶合金微成形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硅模具的破碎原因,利用自主研制的非晶合金超塑性微成形试验机,对Zr65Cu17.5Ni10Al7.5非晶合金进行了大量超塑性微小零件成形实验.随机抽取了125组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0.70%的硅模具发生破碎时应力值低于40MPa,其中,46.51%的破碎行为发生在瞬间载荷为20 MPa、应变为0.1附近区域;39.53%的破碎行为发生在瞬间载荷为25MPa、应变为0.5附近区域.这两个区域恰好处于微成形各过渡阶段,材料的流动方向和速率发生明显改变,表明模具受力方向突变和局部应力增大是导致破碎的主要原因.结合DEFORM 3D仿真分析,得出利用夹具、增大坯料尺寸、增大模具尺寸可减少硅模具破碎几率,增加工艺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丁丽娟,程红星[4](2013)在《复制模塑法中硅模具制作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复制模塑法中的硅模具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了湿法腐蚀与干法刻蚀法制备硅模具,并将两种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3年28期)

王俊[5](2011)在《基于硅模具的Zr基非晶合金超塑性微成形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以Zr基非晶合金为成形材料,采用微型硅模具进行超塑性成形的工艺。首先研究了非晶合金的晶化特性和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以此确定了主要的工艺参数—温度和应变速率的范围。然后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进行成形实验,获得了微型齿轮零件。最后测量评估了微零件的内部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及尺寸精度。高精度的微零件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同时分析评价工艺,对今后制定行业标准探寻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方法及成果如下:1、为得到合适的超塑性微成形工艺参数—温度及应变速率,实验研究了Zr65非晶合金相关特性。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不同升温速率的玻璃化起始温度Tgonset,玻璃化结束温度Tgend以及晶化温度Tx,随之确定了可加工温度区间Tprocess=Tx-Tgend;用DSC测定多温度多升温速率的晶化孕育时间,绘制了150℃/min的温度-时间-转变曲线,以此确定超塑性微成形的工艺时间约束条件。然后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在可加工温度区间内进行不同应变速率的压缩试验,获得材料在各温度不同应变速率的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出应变速率敏感指数m值分布和屈服应力值分布,依两个分布确定超塑性微成形工艺的可选应变速率区间。2、进行非晶合金的超塑性微成形实验。设计并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工艺制备微型硅模具。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在410℃和0.001s-1条件下制备了模数0.05齿数36的带Φ0.8mm轴孔的外齿轮。自主研制了成形试验机,解决了成形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夹具设计等问题。用该试验机测试了Zr41.2的微成形特性,即恒定应变速率不同温度的载荷应变关系。制备了轮廓清晰的模数0.03,齿数66且带四个限位凸台的内齿轮。3、分析与评价了非晶合金超塑性微成形工艺。探析了工艺中的模具破碎原因,模具破碎从工艺角度验证了非晶合金流动的叁个阶段。利用扫描投射显微镜分析了非晶合金的氧化行为对工艺的影响,氧化层均匀分布,不影响零件的曲线特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晶化行为对工艺的影响。微零件中纳米晶产物尺寸为30-300nm,镶嵌在非晶基底中。将晶化阶段划分四个阶段,微零件处于多相单晶或纳米晶阶段。利用基恩士显微镜及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评估了工艺的尺寸精度。非晶合金高精度地与设计图形重合,充填深度与模具刻蚀深度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1-01)

王栋,廖广兰,潘杰,彭平,柳林[6](2010)在《基于硅模具的Zr基非晶合金微成形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利用硅模具进行微成形的热压工艺,针对超塑性成形Zr65Cu17.5Al10Ni7.5非晶合金微零件过程进行分析,提出精确去除非晶合金飞边的方法,并采用质量分数为40%的KOH溶液(温度为80℃)腐蚀去除硅模具得到微型零件。利用该工艺成功制备出尺寸精度很高、模数为0.1mm、齿数为20、厚度为300μm的非晶态微型直齿圆柱齿轮。该工艺用于制备高性能非晶合金微型零件优势明显,尤其对于芯部是复杂结构的微型零件更具成形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0年02期)

硅模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分层设计与制备工艺得到了具有微小多层型腔的复杂硅模具,采用坯料直径为3mm的Zr41.2Ti13.8Cu12.5Ni10Be22.5非晶合金为实验材料,使用自行设计的实验平台,对双层微小齿轮(大齿轮模数0.05mm,齿数36,厚度150μm;小齿轮模数0.05mm,齿数30,厚度150μm;中心轴孔直径0.8mm)进行了超塑性成形工艺研究,优化了零件成形、腐蚀脱模、飞边去除及质量分析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该工艺流程合理可靠,制备出的Zr基双层微小齿轮保持了非晶态结构、形状完整、充型率高、表面质量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模具论文参考文献

[1].朱志靖,易传云,史铁林,文驰,廖广兰.基于硅模具的Zr基非晶合金微零件吸铸制备[J].中国机械工程.2015

[2].杨璠,史铁林,廖广兰.基于多层硅模具的Zr基非晶合金双层微小齿轮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5

[3].廖广兰,张钊博,喻强,王俊.基于硅模具的锆基非晶合金微成形可靠性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丁丽娟,程红星.复制模塑法中硅模具制作工艺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

[5].王俊.基于硅模具的Zr基非晶合金超塑性微成形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6].王栋,廖广兰,潘杰,彭平,柳林.基于硅模具的Zr基非晶合金微成形工艺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0

标签:;  ;  ;  ;  

硅模具论文-朱志靖,易传云,史铁林,文驰,廖广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