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本体论文-龙宇晓

山地本体论文-龙宇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本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名物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权利主体

山地本体论文文献综述

龙宇晓[1](2015)在《主持人语:民族名物学发凡——基于中国山地民族物象本体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30余年的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理论喧嚣和"非物质文化"的热潮之后,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学界在近10余年来都似乎又重新捡起了这门学科历史上原本就有的对物的浓厚研究兴趣。就国际上而言,我们只要粗略地捋一捋当下英国最着名的人类学家英戈尔德(Tim Ingold)的研究及其相关学术共同体出版的成果,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他近年独着或合作编着的《线的简史》(Lines:A Brief History,London:Rout-(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杨斌[2](2009)在《“数字山地”框架下的山地本体及数字化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山地”提出源于“数字地球”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的建立旨在促进山地学和可持续山地发展,为协调山地区域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信息和方法支持,从而为山地资源的开发、山地环境的保护、山地灾害的防治、山地安全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山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山地灾害监测评价、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山区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山地是个多要素、多层次、多资源和多领域的复杂巨系统,对山地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建设科学合理的“数字山地”平台。源于此,本文提出了山地本体的科学概念,旨在用形式化语言形式去表达山地的概念、属性、内涵及空间数据组织方式,并建立“数字山地”中山地概念化本体模型,还对山地本体的逻辑结构和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叁层本体结构下空间数据集成方案。最后在山地本体框架体系下,对山地岩性特征进行了分类,并基于多因子数据对山地数字化分类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运用本体理论思想对山地的认知层次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山地本体概念的表达形式,分析了空间本体、领域本体与山地本体的联系与区别。并从“数字山地”建设角度出来,探讨了“数字山地”中山地本体的概念分类体系、语义场及其特征,从面向本体的山地空间数据库构建形式角度探讨数据库的构建过程。(2)在详细分析本体及地理本体的逻辑语言和结构的基础上,从空间数据与描述逻辑两个内在因素方面对山地本体的逻辑结构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山地本体概念化逻辑结构原型。并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山地叁维空间关系分析方法,最后基于本体建模理论构建了山地本体概念化模型。(3)详细总结了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的概念、类型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比较了现有叁种基于本体结构下的不同集成构架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架构下的叁层本体集成方案。利用此方案,设计了一种面向“数字山地”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体系,并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了分类方法研究。(4)利用Hutchinson算法将等高线地形数据生成1:25万四川省DEM数据,分别提取出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坡度、坡向、地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以及沟壑密度7个因子数据,并对这7类因子进行了分类方法研究。在针对于沟壑密度的提取过程中,总结建立了一套提取沟壑密度的空间数据模型,并选取四川省122个县作为试验样区,提取出四川省沟壑密度因子图层。(5)针对GIS分类数据中存在的空间数据投影信息多样性问题,总结了一套空间数据投影转换的新方法,并以北京54坐标向西安80坐标转换为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说明。该方法先根据不同坐标系下4个相应坐标点的对应坐标值,在用Delphi语言开发的七参数转换软件中求取坐标转换的七参数值,并在ArcGIS平台下实现坐标系统的转换。(6)建立一套由相对高程、绝对高程、坡度和地面粗糙度四因子综合分析的山地与非山地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四川省山地面积,对山地与非山地范围的界定提出了一种新的划分方法。同时采用山地综合评价公式,对山地地貌等级特征进行特征分类。并选取了相对高程、坡度、地面粗糙度、沟壑密度和地面起伏度5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AHP)和多因子加权法,提取出7类不同的山地地势起伏类型。采用两两组合迭加分析法,对地貌类型数据和地势起伏类型数据进行迭加分析,提取出50种不同类型的山地综合类型数据,实现了山地数字化分类新方法研究。(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杨骏,徐京华,李永树[3](2008)在《面向资源本体的山地生物多样性空间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面向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源本体空间分析问题;建立了基于Mereotopology与定位理论的山地多层生物资源本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字峨眉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实验证明,该系统不仅存储了峨眉山自然保护区内濒危物种的分布、植被、气候等丰富的资源信息,而且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保护对象与生境的存在状态、破碎程度和变化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为本体论与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结合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8年07期)

山地本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字山地”提出源于“数字地球”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的建立旨在促进山地学和可持续山地发展,为协调山地区域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信息和方法支持,从而为山地资源的开发、山地环境的保护、山地灾害的防治、山地安全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山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山地灾害监测评价、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山区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山地是个多要素、多层次、多资源和多领域的复杂巨系统,对山地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建设科学合理的“数字山地”平台。源于此,本文提出了山地本体的科学概念,旨在用形式化语言形式去表达山地的概念、属性、内涵及空间数据组织方式,并建立“数字山地”中山地概念化本体模型,还对山地本体的逻辑结构和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叁层本体结构下空间数据集成方案。最后在山地本体框架体系下,对山地岩性特征进行了分类,并基于多因子数据对山地数字化分类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运用本体理论思想对山地的认知层次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山地本体概念的表达形式,分析了空间本体、领域本体与山地本体的联系与区别。并从“数字山地”建设角度出来,探讨了“数字山地”中山地本体的概念分类体系、语义场及其特征,从面向本体的山地空间数据库构建形式角度探讨数据库的构建过程。(2)在详细分析本体及地理本体的逻辑语言和结构的基础上,从空间数据与描述逻辑两个内在因素方面对山地本体的逻辑结构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山地本体概念化逻辑结构原型。并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山地叁维空间关系分析方法,最后基于本体建模理论构建了山地本体概念化模型。(3)详细总结了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的概念、类型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比较了现有叁种基于本体结构下的不同集成构架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架构下的叁层本体集成方案。利用此方案,设计了一种面向“数字山地”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体系,并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了分类方法研究。(4)利用Hutchinson算法将等高线地形数据生成1:25万四川省DEM数据,分别提取出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坡度、坡向、地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以及沟壑密度7个因子数据,并对这7类因子进行了分类方法研究。在针对于沟壑密度的提取过程中,总结建立了一套提取沟壑密度的空间数据模型,并选取四川省122个县作为试验样区,提取出四川省沟壑密度因子图层。(5)针对GIS分类数据中存在的空间数据投影信息多样性问题,总结了一套空间数据投影转换的新方法,并以北京54坐标向西安80坐标转换为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说明。该方法先根据不同坐标系下4个相应坐标点的对应坐标值,在用Delphi语言开发的七参数转换软件中求取坐标转换的七参数值,并在ArcGIS平台下实现坐标系统的转换。(6)建立一套由相对高程、绝对高程、坡度和地面粗糙度四因子综合分析的山地与非山地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四川省山地面积,对山地与非山地范围的界定提出了一种新的划分方法。同时采用山地综合评价公式,对山地地貌等级特征进行特征分类。并选取了相对高程、坡度、地面粗糙度、沟壑密度和地面起伏度5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AHP)和多因子加权法,提取出7类不同的山地地势起伏类型。采用两两组合迭加分析法,对地貌类型数据和地势起伏类型数据进行迭加分析,提取出50种不同类型的山地综合类型数据,实现了山地数字化分类新方法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本体论文参考文献

[1].龙宇晓.主持人语:民族名物学发凡——基于中国山地民族物象本体的思考[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

[2].杨斌.“数字山地”框架下的山地本体及数字化分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3].杨骏,徐京华,李永树.面向资源本体的山地生物多样性空间分析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

标签:;  ;  ;  ;  

山地本体论文-龙宇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