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丁质含量论文-王静静

几丁质含量论文-王静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几丁质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甲虫,氟苯脲,杀幼虫剂,几丁质生物合成

几丁质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静[1](2017)在《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幼虫表型和几丁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产生了抗药性,为了实现马铃薯甲虫持续的、长期的综合防治,保障我国马铃薯及其他作物的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评估新型的兼容性的杀虫剂十分必要。氟苯脲可能是一种有效防治马铃薯甲虫幼虫的苯甲基酰脲类杀虫剂。作为高效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应用非常广泛。在其它昆虫中,氟苯脲的主要作用是干扰幼虫发育,扰乱蜕皮并导致表皮层的变形,使昆虫蜕皮、化蛹受阻,导致其畸形甚至死亡。此外,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有较高的目标生物选择性,对其他种群例如人和家畜的危害很小,不会引起环境的污染。本文主要测定了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影响,结果如下。1.氟苯脲摄入对幼虫的影响氟苯脲处理后的马铃薯叶片喂食马铃薯甲虫的一龄、二龄、叁龄和四龄初幼虫,观察其对幼虫的影响。统计幼虫一龄、二龄和叁龄幼虫的存活率发现,在生测开始的4-6天达到死亡高峰期,存活率均降低。氟苯脲的摄入使马铃薯甲虫的二龄幼虫取食量减小,且氟苯脲的摄入延迟发育,影响的幼虫皮,形成异型个体,最终导致幼虫的死亡。氟苯脲的摄入可以抑制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的取食,抑制其生长,致使四龄幼虫体重减少,四龄幼虫入土行为显着延长。四龄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较对照组均降低,幼虫虽能正常入土,但入土的幼虫不能正常化蛹,最终被其幼虫表皮包裹而死亡。2、氟苯脲对幼虫的胃毒毒力用药剂处理叶片喂食马铃薯甲虫,测定了四龄幼虫对氟苯脲和其他五种(氟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氟虫腈和阿维菌素)马铃薯甲虫常用杀虫剂的胃毒毒力,6种药剂LC50值分别为(顺序如上)1.893mg/L、0.615mg/L、0.873 mg/L、1.014mg/L、0.020mg/L和0.018mg/L。根据相对毒性指数比较,6种杀虫剂可以分为两组氟苯脲、氟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属于第一类(RTI<10.00),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属于第二组(RTI>90.0)。证实氟苯脲是很好的幼虫胃毒性杀虫剂,其杀幼虫活性与氯氟氰菊酯、氯虫酰胺和多杀菌素相当。3、氟苯脲降低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外胚层组织中几丁质的含量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甲虫的幼虫中,UDP-N-乙酰葡萄糖胺焦磷酸化酶1(LdUAP1)和几丁质合成酶Aa(LdChSAa)主要负责源于外胚层的组织几丁质的生物合成。检测结果表明,氟苯脲的摄入显着减少了幼虫整体(没有中肠)和表皮中的几丁质含量,且马铃薯甲虫幼虫喂食氟苯脲的浓度越高,其外胚层组织中几丁质含量越少。LdUAP1的表达水平在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叁个时间点都有降低,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LdChSAa的转录仅在氟苯脲处理36小时后被抑制,与几丁质测定结果一致。4、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中肠围食膜几丁质含量的影响在马铃薯甲虫的幼虫中,UDP-N-乙酰葡萄糖胺焦磷酸化酶2(LdUAP2)和几丁质合成酶B(LdChSB)主要参与了中肠围食膜(PM)几丁质的生物合成。在本文中,我们检测了氟苯脲处理后LdUAP2和LdChSB的表达水平。与对照比较,氟苯脲摄入后对中肠围食膜(PM)的几丁质含量影响不大,氟苯脲处理后不影响LdUAP2和LdChSB(在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时间点)的转录水平,只是在氟苯脲处理36小时后,LdChSB的mRNA水平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苏翠翠[2](2017)在《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及几丁质含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是昆虫外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支撑身体,阻碍捕食者的捕食,防御病原体侵入等功能,表皮物质中大约40%的成分是几丁质。几丁质也存在于部分昆虫前肠和后肠的肠衬、口器和唾液腺中,同时中肠的围食膜也主要是由几丁质和蛋白构成。几丁质的合成和降解分别需要几丁质合成酶和几丁质酶,这两种酶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根据几丁质酶基因结构的最新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可以分为8个Group,8个Group除了结构不同外,每个Group的功能也不相同。为了研究二化螟体内的几丁质酶的结构和功能,本文以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alis)为研究对象,利用RACE 术克隆了 4个几丁质酶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基因序列和表达量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几丁质酶在不同龄期高表达,我们猜测与几丁质的含量和成分有关,因此我们对几丁质在二化螟体内的含量进行了测定。1)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的全长克隆从二化螟转录组数据中获得4个几丁质酶相关蛋白的基因片段,即CsCht1、CsCht2、CsCht3和CsCht4。经序列验证后,利用RACE技术,成功获得这4个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对4个基因蛋白序列的分子量、等电点预测发现,CsCht1、CsCht2和CsCht3的分子量在40-85 kD之间,PI值在5-7之间;而CsCht4的分子量为37.11 kD,其PI值达到9.25,同时发现4个几丁质酶蛋白序列均含有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等二级结构。2)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分析对二化螟12个几丁质酶基因序列的基因结构、蛋白结构域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几丁质酶序列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数量不相同,所含外显子和内含子的长度也不相同。CsCht5和家蚕、赤拟谷盗、黑腹果蝇和意大利蜜蜂的Cht5在基因结构上也不相同,表明Cht5基因在序列上具有保守性,而基因结构却发生了改变;蛋白结构域方面,12个几丁质酶序列都属于糖基水解酶18家族(GH18),CsCht1、CsCht3、CsCht5和CsCht7都含有保守结构域ChtBD2,CsCht10含有保守结构域ChtBD3;通过构建几丁质酶系统进化树,发现CsCht5和CsCht7两个基因属于GroupⅠ,CsCht3 和 CsCht9 两个基因属于 Group Ⅱ,CsCht1 和CsCht6属于 Group Ⅲ,CsCht2、CsCht4、CsCht8、CsCht11和CsCht12和属于 Group Ⅳ;Group Ⅵ 含有 CsCht10 基因,而Groups Ⅴ、Ⅶ和Ⅷ中尚未发现二化螟的几丁质酶基因。3)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量分析利用qRT-PCR分析了 4个几丁质酶基因在不同组织内的表达量情况。结果表明,CsCht1和CsCht3在表皮的表达量较高,头部次之,而在脂肪体、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较低;而CsCht2和CsCht4则在中肠的表达量较高,而在头部、脂肪体、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都较低。分析认为CsCht3基因属于Group Ⅱ,CsCht1属于Group Ⅲ,Group Ⅱ和Ⅲ都在昆虫蜕皮时期具有重要作用;Group Ⅳ的几丁质酶只在昆虫幼虫和成虫期表达,且在幼虫肠道组织中含量比较高,因此属于Group Ⅳ的几丁质酶CsCht2、CsCht4可能调控围食膜几丁质的含量。4)二化螟不同发育阶段几丁质含量的测定几丁质是昆虫表皮的重要组成成分,利用灰色链霉菌产生的几丁质酶测定二化螟在幼虫发育、化蛹、成虫羽化等发育阶段几丁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几丁质在各个龄期内含量总的趋势是龄期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含量比较低,3龄时期第二天几丁质含量最高;4龄时期第叁天几丁质含量最高;5龄时期第四天几丁质含量最高;6龄时期第叁天至第五天几丁质含量较高;蛹期第二天至第六天几丁质含量都较高;预蛹和成虫期体内几丁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对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及几丁质的研究,将为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进行害虫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吴福中[3](2007)在《黄粉虫幼虫饲养条件的优化和几丁质含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粉虫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处理对黄粉虫幼虫饲养所需要的温度、饲料含水量、光照、饲养密度和饲料种类以及几丁质含量进行研究,为黄粉虫规模化的繁殖饲养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温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15℃~35℃5个温度处理,研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25℃的温度处理比其它温度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体重差异显着,25℃处理的平均虫体重量是15℃、20℃、30℃、35℃处理的平均虫体重量的1.45倍、1.21倍、1.17倍和1.64倍。说明黄粉虫幼虫在25℃的环境中饲养,对虫体重量增加最明显,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2.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饲料含水量为5%~25%5个湿度处理,研究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含水量为20%的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体重作用最明显,饲料含水量为20%的处理分别是饲料含水量为5%、10%、15%、25%和对照组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1.48倍、1.39倍、1.16倍、1.36倍和1.59倍。说明湿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增加作用比较显着,饲料含水量为20%是黄粉虫幼虫最适宜的湿度。3.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饲养密度为0.24头/cm~2~1.41头/cm~2 6个饲养密度处理,研究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密度为1.18头/cm~2处理对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长较其它组密度处理差异显着,是饲养密度为0.24头/cm~2、0.47头/cm~2、0.71头/cm~2、0.94头/cm~2、1.41头/cm~2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5.6倍、2.85倍、1.97倍、1.33倍和1.14倍,说明黄粉虫幼虫生长最适宜的密度为1.18头/cm~2。在夏季饲养可稍低于1.18头/cm~2进行饲养;在冬季可以稍高于1.18头/cm~2进行饲养。4.光照对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设置了室外自然光照、室内自然光照和室内阴暗叁个处理,研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阴暗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增加效果显着,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分别是室外自然光照和室内自然光照的1.92倍和1.33倍,说明黄粉虫幼虫生长趋向于黑暗或光线较暗的环境。5.不同饲料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麦麸、玉米粉、大豆粉等常规饲料处理组中,以麦麸和玉米粉混合饲料对黄粉虫幼虫体重增长较其它处理差异显着。玉米粉和麦麸处理组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虫体重是麦麸、玉米粉、大豆粉、大豆粉和麦麸、玉米粉和大豆粉的1.16倍、1.33倍、1.86倍、1.57倍和1.42倍。说明在常规饲料中,麦麸和玉米粉混合饲料饲养黄粉虫幼虫效果较好。在复合饲料四个处理中,以复合饲料A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较其它叁组复合饲料差异显着,复合饲料A处理组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虫体重是复合饲料B、复合饲料C和复合饲料D处理组的1.30倍、1.44倍和1.64倍。说明复合饲料A饲养黄粉虫幼虫要优于其它叁组复合饲料,够提供最适合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怀牛膝混合饲料饲养黄粉虫幼虫能够加速黄粉虫幼虫的蜕皮和化蛹,影响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加。含有怀牛膝不同含量的混合饲料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趋食行为、取食量、增重和营养转化率,均小于对照组,说明黄粉虫幼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怀牛膝的影响。6.不同饲料对黄粉虫幼虫营养效应研究在麦麸、玉米粉、大豆粉等常规饲料处理中,营养转化率大小是麦麸和玉米粉>麦麸>玉米粉和大豆粉>太豆粉和麦麸>玉米粉>大豆粉,饲料利用率大小是麦麸和大豆粉>玉米粉和大豆粉>玉米粉>麦麸>麦麸和玉米粉>大豆粉。在复合饲料中,营养转化率、饲料利用率的大小都是复合饲料A>复合饲料B>复合饲料C>复合饲料D。说明在常规饲料中以麦麸和玉米粉的混合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的营养效应最好:在复合饲料中以复合饲料A对黄粉虫幼虫的营养效应最好。7.黄粉虫幼虫基因组DNA的提取研究黄粉虫、黑粉虫幼虫基因组DNA提取产量较高,纯度也较好,DNA条带较清楚。黄粉虫和黑粉虫的DNA条带有差异,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区分黄粉虫、黑粉虫。8.黄粉虫几丁质含量的研究从黄粉虫幼虫的体壁、成虫、蜕和蛹壳中提取的壳聚糖样品为白色透明薄膜状固体产物,黄粉虫蛹壳、蜕、成虫、幼虫体壁几丁质的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13.77%、18_35%、11.26%和4.36%。黄粉虫幼虫的蜕中几丁质的百分含量最高,其次是黄粉虫的蛹壳,黄粉虫幼虫体壁几丁质的百分含量最低。(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唐庆峰,吴振廷,王学林,王清,金涛[4](2004)在《中华真地鳖几丁质含量的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华真地鳖全虫、体壁、蜕和刚蜕皮的雌成虫为原料,利用消化法测得其几丁质含量分别为 11.50%、12.99%、11.02%和3.15%,并简要分析了蜕的开发利用及几丁质争地鳖虫药理作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经济动物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几丁质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几丁质是昆虫外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支撑身体,阻碍捕食者的捕食,防御病原体侵入等功能,表皮物质中大约40%的成分是几丁质。几丁质也存在于部分昆虫前肠和后肠的肠衬、口器和唾液腺中,同时中肠的围食膜也主要是由几丁质和蛋白构成。几丁质的合成和降解分别需要几丁质合成酶和几丁质酶,这两种酶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根据几丁质酶基因结构的最新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可以分为8个Group,8个Group除了结构不同外,每个Group的功能也不相同。为了研究二化螟体内的几丁质酶的结构和功能,本文以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alis)为研究对象,利用RACE 术克隆了 4个几丁质酶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基因序列和表达量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几丁质酶在不同龄期高表达,我们猜测与几丁质的含量和成分有关,因此我们对几丁质在二化螟体内的含量进行了测定。1)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的全长克隆从二化螟转录组数据中获得4个几丁质酶相关蛋白的基因片段,即CsCht1、CsCht2、CsCht3和CsCht4。经序列验证后,利用RACE技术,成功获得这4个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对4个基因蛋白序列的分子量、等电点预测发现,CsCht1、CsCht2和CsCht3的分子量在40-85 kD之间,PI值在5-7之间;而CsCht4的分子量为37.11 kD,其PI值达到9.25,同时发现4个几丁质酶蛋白序列均含有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等二级结构。2)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分析对二化螟12个几丁质酶基因序列的基因结构、蛋白结构域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几丁质酶序列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数量不相同,所含外显子和内含子的长度也不相同。CsCht5和家蚕、赤拟谷盗、黑腹果蝇和意大利蜜蜂的Cht5在基因结构上也不相同,表明Cht5基因在序列上具有保守性,而基因结构却发生了改变;蛋白结构域方面,12个几丁质酶序列都属于糖基水解酶18家族(GH18),CsCht1、CsCht3、CsCht5和CsCht7都含有保守结构域ChtBD2,CsCht10含有保守结构域ChtBD3;通过构建几丁质酶系统进化树,发现CsCht5和CsCht7两个基因属于GroupⅠ,CsCht3 和 CsCht9 两个基因属于 Group Ⅱ,CsCht1 和CsCht6属于 Group Ⅲ,CsCht2、CsCht4、CsCht8、CsCht11和CsCht12和属于 Group Ⅳ;Group Ⅵ 含有 CsCht10 基因,而Groups Ⅴ、Ⅶ和Ⅷ中尚未发现二化螟的几丁质酶基因。3)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量分析利用qRT-PCR分析了 4个几丁质酶基因在不同组织内的表达量情况。结果表明,CsCht1和CsCht3在表皮的表达量较高,头部次之,而在脂肪体、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较低;而CsCht2和CsCht4则在中肠的表达量较高,而在头部、脂肪体、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都较低。分析认为CsCht3基因属于Group Ⅱ,CsCht1属于Group Ⅲ,Group Ⅱ和Ⅲ都在昆虫蜕皮时期具有重要作用;Group Ⅳ的几丁质酶只在昆虫幼虫和成虫期表达,且在幼虫肠道组织中含量比较高,因此属于Group Ⅳ的几丁质酶CsCht2、CsCht4可能调控围食膜几丁质的含量。4)二化螟不同发育阶段几丁质含量的测定几丁质是昆虫表皮的重要组成成分,利用灰色链霉菌产生的几丁质酶测定二化螟在幼虫发育、化蛹、成虫羽化等发育阶段几丁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几丁质在各个龄期内含量总的趋势是龄期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含量比较低,3龄时期第二天几丁质含量最高;4龄时期第叁天几丁质含量最高;5龄时期第四天几丁质含量最高;6龄时期第叁天至第五天几丁质含量较高;蛹期第二天至第六天几丁质含量都较高;预蛹和成虫期体内几丁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对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及几丁质的研究,将为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进行害虫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几丁质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静.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decemlineata)幼虫表型和几丁质含量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苏翠翠.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及几丁质含量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

[3].吴福中.黄粉虫幼虫饲养条件的优化和几丁质含量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

[4].唐庆峰,吴振廷,王学林,王清,金涛.中华真地鳖几丁质含量的研究初报[J].经济动物学报.2004

标签:;  ;  ;  ;  

几丁质含量论文-王静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