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功能论文-孙明裕,高坡,张世阳,韩永生

中性粒细胞功能论文-孙明裕,高坡,张世阳,韩永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粒细胞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糖尿病,肾功能

中性粒细胞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裕,高坡,张世阳,韩永生[1](2019)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早期肾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及老年医学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T2DM患者346例,对比分析不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下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NL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等指标,以eGFR作为目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混杂因素对eGFR的影响,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eGFR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eGFR的降低,年龄、存在心血管疾病、服用降压药、血尿酸(SUA)及NLR等水平升高,舒张压、HDL-C及HbA1c水平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与eGFR呈负相关;当使用eGFR作为目标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时,在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结果提示NLR(β=-0.101,P=0.009)以及年龄(β=-0.525,P<0.001)、体质量指数(β=-0.083,P=0.036)、血尿酸水平(β=-0.360,P<0.001)、使用降尿酸药物(β=-0.128,P=0.001)和eGFR独立显着相关。结论 NLR对老年T2DM患者早期肾功能水平是一个有效评价指标,且简单易行,方便临床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肾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胡琼源,任建安[2](2019)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脓毒症及肠屏障功能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脓毒症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性粒细胞是脓毒症过程中发挥免疫应答主要效应细胞。除发挥趋化和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还能够释放由双链DNA和镶嵌在DNA上抗菌蛋白组成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脓毒症中持续过度形成的NETs将引起血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的发生。肠道作为MOD的始动器官,脓毒症并发肠道屏障受损是MOD发生的重要原因。NETs与肠屏障损伤密切相关,肠道中过度形成的NETs可引起肠黏膜持续炎症,导致肠功能紊乱。文章主要就NETs在脓毒症及肠道功能中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伟,徐小矛,邓小英[3](2019)在《丙泊酚对行子宫颈癌前病变锥切术患者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泊酚对行子宫颈癌前病变锥切术患者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8月到2018年7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子宫颈癌前病变患者134例,根据治疗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4例。两组均给予锥切术治疗和丙泊酚全身麻醉,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为1 mg/kg,对照组丙泊酚用量为2mg/kg。记录两组的丙泊酚用量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术后7 d发生的出血、尿失禁、宫颈机能不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所有患者在术后1 d与7 d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63. 52±10. 25 mg)显着少于对照组(88. 02±11. 74 mg),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术后7 d的出血、尿失禁、宫颈机能不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 9%,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4. 1%(P <0. 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NLR值(4. 22±0. 42、3. 51±0. 33)显着高于术后1 d(1. 22±0. 55、1. 34±0. 41),观察组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在子宫颈癌前病变锥切术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恢复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功能,并不会影响麻醉与手术效果,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王永荣,范玉龙,吕梦楠,马润芝,孙孟宇[4](2019)在《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对中性粒细胞自发凋亡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AGM-S3细胞是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分离的细胞系。该文通过建立体外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以揭示AGM-S3细胞对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存活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AGM-S3细胞共培养显着延迟了中性粒细胞的死亡(半衰期从20 h延长到48 h),同时维持中性粒细胞正常的趋化、吞噬和活性氧释放功能。进一步研究表明,AGM-S3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6、MCP-1和IL-1α等)激活中性粒细胞促存活信号通路(比如Akt),促进Mcl-1和Bcl-xl持续表达,且抑制Caspase-3分子活化。在腹膜炎小鼠模型中,将体外共培养24 h的中性粒细胞从尾静脉输注到小鼠体内,其可以正常募集到炎症部位。研究结论提示,AGM-S3细胞可以维持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的存活和功能,而且这些中性粒细胞在移植到小鼠体内后具有正常的免疫活性。该研究将为今后针对粒缺和难治性感染病人的输注,以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修饰等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孙国章,蒋凤玲,曲连龙,李英,陶宇[5](2019)在《颅脑损伤后中性粒细胞与凝血功能及对预后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凝血功能水平及其与预后的评估。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诊治颅脑损伤60例患者资料,设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均测定患者中性粒细胞、凝血指标水平,分析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研究组不同预后中性粒细胞、凝血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凝血酶相关时间(thrombin time,TT)(16.52±0.48)s、凝血酶原相关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4.52±1.54)s、激活部分的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36.23±6.52)s、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19±0.6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2.32±0.26)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组PT(12.15±1.35)s、APTT(32.23±4.56)s及INR(1.10±0.22),均比不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良好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0.73±0.1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eutrolphiltolymphocyteratio,NLR)(3.06±1.05),均比不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可对颅脑损伤患者检测中性粒细胞、凝血功能水平,以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情况,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9年15期)

钱新宇,杨思远,Bilal,Muhammad,杜波,耿德勤[6](2019)在《溶栓后中性粒细胞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溶栓后中性粒细胞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1月的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基线及溶栓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END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187例,其中END组48例,非END组139例。溶栓前,两组患者除总蛋白(t=2.130,P=0.035)、白蛋白(t=2.777,P=0.007)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纤维蛋白酶降解产物、基线和变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心源性脑卒中、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及前循环皮质梗死部位,END组均高于非END组(P<0.05);而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END组低于非END组(P<0.05)。溶栓前后,END组中性粒细胞增加明显(Z=-2.314,P=0.021)。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比=1.288,95%置信区间(1.069,1.552)]为静脉溶栓END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且预测END的特异度最高(灵敏度为62.5%,特异度为71.9%)。结论溶栓后中性粒细胞升高与END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动态监测静脉溶栓治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可有助于预测END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晓燕,毛景东,李树森,张新颖,杜立银[7](2019)在《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胞内降解系统,旨在实现维持细胞稳态以应对不同的细胞应激。在生理状态下,细胞自噬水平通常较低;而在氧化应激、营养饥饿和各种病原体刺激下会显着上调。过去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细胞自噬在多种组织细胞和生理功能调控中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发现了细胞自噬和中性粒细胞死亡之间的联系,这是与炎症密切关联的必要过程。在人类系统和小鼠模型中表明,细胞自噬在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炎症和防御病原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包括脱颗粒、活性氧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分化以及主要功能(包括脱颗粒、活性氧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的发挥至关重要。集中讨论了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即从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到炎症反应和NETosis细胞死亡。(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施海祯,刘海玲,王淦楠,樊万鹏,任占梅[8](2019)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凝血功能异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凝血功能(PT、APTT、TT、Fib、D-二聚体)在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8-10期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5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划分为急性加重期COPD(AECOPD)组(A组,274例)和稳定期COPD组(B组,131例),再另取同期204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C组)。比较3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炎症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ECOPD患者NLR与WBC、Fib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结果:①A、B组WBC和NLR明显高于C组(P<0.05),而A组变化更显着,尤以NLR为甚;②A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但A、B两组间P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组和B组的APTT、Fib、D-二聚体均高于C组(P<0.05),且A组变化更明显(P<0.05);④AECOPD患者的NLR与WBC、Fib、D-二聚体均呈显着正相关(r=0.523、0.221、0.123)(均P<0.05)。结论:NLR可作为潜在炎症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反映血栓前状态,二者联合对于COPD患者的诊疗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乔宇,朱述阳[9](2019)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哮喘患者肺功能、急性发作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与哮喘患者肺功能及未来急性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04例。分别记录ACT评分,测定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_1/FVC,检测血常规,记录未来一年中患者是否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根据NLR(NLR=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淋巴细胞数绝对值)四分位点将患者分为4组(Q1≤1.76,1.77<Q2≤2.80,2.80<Q3≤5.43,Q4>5.43),分别比较四组患者ACT评分、肺功能、未来一年出现哮喘急性发作的百分比。结果 Q1、Q2、Q3组患者FEV_1%和FEV_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Q4组的FEV_1%和FEV_1/FVC明显高于其余3组,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FEV_1%、FEV_1/FVC与NLR均呈负性相关P<0.01(r=-0.478、r=-0.4)。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NLR、FEV_1%、过敏、使用ICS对哮喘未来急性发作有统计学意义,FEV_1%>60%、使用ICS是哮喘未来急性发作的保护性因素,而NLR与过敏因素是则是哮喘未来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ACT评分、吸烟与哮喘未来急性发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者NLR水平与气流受限呈负性相关,NLR是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谢天,丁威威[10](2019)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屏障系统是维持胃肠道稳态的前提条件,也是抵御肠道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该系统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及化学屏障共同构成,上述任一结构的损伤及功能障碍都会影响肠屏障系统功能(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IBF)[1]。当肠屏障损伤时,肠黏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肠道内毒性物质及病原体趁势入侵,干扰组织内环境稳定,诱发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结局,如肠源性休克、脓毒症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等[2]。近年来,随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发现以及研究的深入,发现NETs对(本文来源于《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中性粒细胞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脓毒症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性粒细胞是脓毒症过程中发挥免疫应答主要效应细胞。除发挥趋化和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还能够释放由双链DNA和镶嵌在DNA上抗菌蛋白组成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脓毒症中持续过度形成的NETs将引起血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的发生。肠道作为MOD的始动器官,脓毒症并发肠道屏障受损是MOD发生的重要原因。NETs与肠屏障损伤密切相关,肠道中过度形成的NETs可引起肠黏膜持续炎症,导致肠功能紊乱。文章主要就NETs在脓毒症及肠道功能中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粒细胞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孙明裕,高坡,张世阳,韩永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9

[2].胡琼源,任建安.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脓毒症及肠屏障功能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3].刘伟,徐小矛,邓小英.丙泊酚对行子宫颈癌前病变锥切术患者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4].王永荣,范玉龙,吕梦楠,马润芝,孙孟宇.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对中性粒细胞自发凋亡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

[5].孙国章,蒋凤玲,曲连龙,李英,陶宇.颅脑损伤后中性粒细胞与凝血功能及对预后的评估[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

[6].钱新宇,杨思远,Bilal,Muhammad,杜波,耿德勤.溶栓后中性粒细胞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性研究[J].华西医学.2019

[7].杨晓燕,毛景东,李树森,张新颖,杜立银.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8].施海祯,刘海玲,王淦楠,樊万鹏,任占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凝血功能异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J].临床急诊杂志.2019

[9].乔宇,朱述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哮喘患者肺功能、急性发作关系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9

[10].谢天,丁威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

标签:;  ;  ;  ;  

中性粒细胞功能论文-孙明裕,高坡,张世阳,韩永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