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耳聋论文-张琼敏,李斯斯,陈君,朱翌

药物性耳聋论文-张琼敏,李斯斯,陈君,朱翌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性耳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腔黏膜拭子,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无创

药物性耳聋论文文献综述

张琼敏,李斯斯,陈君,朱翌[1](2018)在《儿童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基因快速无创检测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相关基因位点A1555G和C1494T的快速无创检测法在儿童耳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126例,收集其口腔黏膜拭子及静脉血。采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MAS-PCR)检测口腔拭子来源DNA中A1555G和C1494T突变情况。同时用Sanger测序法检测静脉血来源DNA中A1555G和C1494T突变情况,并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2种方法检出率的一致性来验证前者的可靠性。结果:采用MAS-PCR检测口腔黏膜拭子来源DNA中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检出率为6.35%(8/126),其中A1555G突变7例、C1494T突变1例。静脉血Sanger测序法的检出率为6.35%(8/126),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2种方法检出率一致性较好(kappa=1,P<0.01)。结论:采用MAS-PCR检测口腔黏膜拭子来源DNA中A1555G和C1494T突变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的检测手段,为婴幼儿,乃至新生儿药物性耳聋检测的开展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张静,胡光维,陆波,丁晓霞[2](2018)在《药物性耳聋患者线粒体tRNA突变位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与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为耳聋的分子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在舟山医院就诊的被诊断为药物性耳聋的患者200人,同时选取100例性别与年龄相仿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扩增22个线粒体tRNA基因组并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线粒体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突变位点。结果在这些患者中,我们共鉴定了5个药物性耳聋相关的tRNA突变位点:tRNAIle A4317G,tRNAAla T5655C,tRNASer(UCN)T7505C,tRNAArg T10454C,tRNAThr G15927A突变,而这些突变在正常人群中没有检测到。我们注意到这些突变大多位于进化上有着高度且保守的位点,其突变可能会引起线粒体tRNA的稳定性以及氨基酰化水平的下降,并因此会阻碍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线粒体的功能也会同时受到损伤,从而参与并影响了药物性的耳聋发病进程。结论线粒体tRNA基因是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突变的热点区域,与耳聋相关的线粒体tRNA的突变筛查工作对于早期耳聋诊断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关伟,朱丽军,郝日雯,张琪,李莉[3](2018)在《补肾聪耳方对药物性耳聋模型大鼠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补肾聪耳方治疗药物性耳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中药组各8只。模型组和中药组采用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00 mg/(kg·d)共14天的方法造成药物性耳聋大鼠模型。中药组在造模的同时给予补肾聪耳方2.2 g/(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4ml/(kg·d)灌胃。14天后观察各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并测定耳蜗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RK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BR阈值升高,耳蜗组织JNK蛋白表达升高,而ERK1和ERK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ABR阈值降低,耳蜗组织JNK蛋白表达下调,而ERK1、ERK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补肾聪耳方可能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ABR阈值以治疗药物性耳聋。(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14期)

毋桂花,朱丽军[4](2017)在《药物性耳聋的病因病机》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常涉及到的一个跨学科的诊断,现如今,药物所致的耳聋在临床越来越普遍,然而耳毒性药物涉及范围广,引起耳聋的西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且因药物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故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国内外中医科研工作者对药源性耳聋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统计及研究总结,取得了成果,现归纳出药物性耳聋的常见病因病机,为今后药物性耳聋的防治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二十叁次学术年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3)

王秋荣,朱红玲,陈德森[5](2017)在《参麦注射液对线粒体毒素致豚鼠药物性耳聋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豚鼠药物性耳聋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 VEM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豚鼠经听泡骨窗向圆窗龛滴入0.5 mol/L的3-硝基丙酸(3-NP)6μL造成药物性耳聋,将其中24只成模豚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参麦组。另取12只健康雄性豚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参麦组按0.5 m L/kg经尾静脉注射参麦注射液,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7 d。观察豚鼠前庭功能受损行为学改变,采用气导短纯音诱发豚鼠治疗前后o VEMP、记录其主要参数N1和P1潜伏期、N1和P1振幅、N1-P1波间期并计算o VEMP引出率,记录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Ⅲ反应阈及在80 d B n HL短声刺激时Ⅰ~Ⅵ波潜伏期,监测豚鼠局部脑血流(r CBF),采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耳蜗VEGF及VEGF-m RNA表达。结果治疗后,参麦组的N1和P1振幅分别为(10.22±0.74)μV和(11.03±0.82)μV,o VEMP引出率为(92.01±8.72)%,r CBF为(77.21±8.36)m L/(100 g·min),比模型组的(7.03±0.52)μV、(8.95±0.54)μV、(43.32±5.77)%、(57.73±6.21)m L/(100 g·min)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1和P1潜伏期分别为(10.14±1.97)ms和(9.52±1.04)ms,ABRⅡ波为(1.37±0.19)ms,Ⅲ波潜伏期为(3.01±0.35)ms,Ⅰ~Ⅲ波间期为(2.02±0.24)ms,比模型组的(13.54±2.98)ms、(12.30±1.81)ms、(3.72±0.26)ms、(4.39±0.33)ms、(3.03±0.22)ms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RⅢ波反应阈为(31.47±4.63)d B,比模型组的(50.42±5.41)d 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和VEGF-m RNA分别为(18.42±1.34)GAPDH和(39.01±2.05)、比模型组的(10.71±1.23)GAPDH和(28.04±1.96)明显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提高耳蜗受损组织血流量,改善受损内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耳蜗毛细胞和前庭神经功能的再生和修复,对线粒体毒素诱导药物性耳聋模型豚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7年13期)

丁禹,卓广超,郑辉,黄水仙,冷建杭[6](2017)在《一种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A1555G或C1494T突变快速检测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线粒体12S rRNA突变是药物性耳聋的重要分子基础,其中A1555G和C1494T突变被报道和非综合症性耳聋有关,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12S rRNA A1555G或C1494T突变快速检测的新方法,为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种基因型(野生型、A1555G突变型、C1494T突变型)的线粒体12S rRNA序列为模板,使用Primer 5.0软件设计4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同时检测A1555G或C1494T突变,并初步用于200例非综合症性耳聋患者的临床基因突变检测分析,最后通过PCR-Sanger测序进行评估。结果携带A1555G突变的个体经过PCR扩增后可以电泳检测出两条带(226 bp和736 bp),携带C1494T突变的个体经过电泳检测出488 bp和736 bp两条条带,而野生型的12S rRNA使用该方法仅扩增出736 bp一条条带。200例非综合症性耳聋患者中的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检出率为4%(8/200),其中A1555G突变个体4例,C1494T突变个体4例;DNA测序分析检测突变型检出率为4%(8/200)。2种方法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1.000,P<0.01)。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简便、经济、准确、有效的A1555G和C1494T突变检测方法,可用于鉴定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从而有效的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07期)

胡伟群,薛章伟,黄金樵,陈文质,蔡志福[7](2016)在《5025例新生儿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莆田地区新生儿药物性耳聋基因线粒体12S r RNA突变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预防莆田地区新生儿的药物性耳聋提供支持。对5025例新生儿采用多重Taq Man荧光PCR基因拷贝数定量检测技术进行耳聋基因线粒体12S r RNA的检测,检测位点包括A1555G和C1494T。结果,5025例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中共发现7例12S r RNA A1555G纯合突变,未发现12S r RNA C1494T突变,突变比例为0.14%。结果表明,提倡新生儿药物性耳聋基因线粒体12S r RNA的检测,对预防药物性耳聋具有显着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莆田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温晓君,颜善活,胡伟群,周万军[8](2016)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检测药物性耳聋相关线粒体12S rRNA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的药物性耳聋相关线粒体12S rRNA基因1494C>T和1555A>G突变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定点诱变克隆策略构建突变质粒DNA标准品;建立突变位点靶序列PCR扩增及HRM分析方法,并检测106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标本,以DNA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建立的HRM检测方法能准确检出线粒体12S rRNA基因1494C>T和1555A>G突变,各基因型HRM曲线特征明显且易于分析判断;106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标本中检出6例1555A>G突变,检测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结论建立了药物性耳聋相关人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1494C>T和1555A>G突变HRM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应用于人群筛查和临床常规分子诊断。(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高慧,刘晶晶,沈姗姗,梁少明,危林耿[9](2016)在《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的FMCA临床检测及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荧光PCR平台,利用Taq Man探针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多色荧光熔解曲线分析技术(Multiplex Fluorescence Melting Curve Analysis,FMCA)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家系的母系成员,探讨药物性耳聋及相关预防,并评估FMCA分析技术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家系母系成员及正常人群,利用FMCA技术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相关线粒体DNA 12Sr RNA常见的1555A>G与1494C>T突变,并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比验证。结果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母系成员均检测出1555A>G同质性突变,其中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突变个体,存在重度至极重度的听力损失;未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突变个体,则表现为正常、轻度或中度听力损失。正常人群无突变检出,FMCA技术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建立了一套最优的FMCA技术,能准确快速检测药物致聋常见的1555A>G与1494C>T突变。有效避免突变个体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时预防及治疗重度耳聋,帮助听力障碍患儿获得良好的语言识别及语言理解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余红,刘丹,杨晶群[10](2015)在《绍兴地区新生儿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绍兴地区新生儿中药物性耳聋易感基因携带情况。方法对6592名新生儿在出生2-3天时采集足跟末梢血,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线粒体12S r RNA的1494C>T和1555A>G突变位点的筛查。结果 6592名新生儿共筛查出线粒体12S r RNA m.1494C>T和m.1555A>G突变11例,阳性率0.17%,m.1555A>G突变阳性率(0.14%)高于m.1494C>T突变(0.03%),这11例线粒体12S r RNA突变婴儿均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结论绍兴地区新生儿药物性耳聋易感基因携带情况与文献报道相仿,开展药物性耳聋易感基因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听力筛查不能发现的药物性耳聋易感个体,对预防药物性耳聋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药物性耳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与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为耳聋的分子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在舟山医院就诊的被诊断为药物性耳聋的患者200人,同时选取100例性别与年龄相仿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扩增22个线粒体tRNA基因组并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线粒体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突变位点。结果在这些患者中,我们共鉴定了5个药物性耳聋相关的tRNA突变位点:tRNAIle A4317G,tRNAAla T5655C,tRNASer(UCN)T7505C,tRNAArg T10454C,tRNAThr G15927A突变,而这些突变在正常人群中没有检测到。我们注意到这些突变大多位于进化上有着高度且保守的位点,其突变可能会引起线粒体tRNA的稳定性以及氨基酰化水平的下降,并因此会阻碍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线粒体的功能也会同时受到损伤,从而参与并影响了药物性的耳聋发病进程。结论线粒体tRNA基因是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突变的热点区域,与耳聋相关的线粒体tRNA的突变筛查工作对于早期耳聋诊断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性耳聋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琼敏,李斯斯,陈君,朱翌.儿童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基因快速无创检测法的应用[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

[2].张静,胡光维,陆波,丁晓霞.药物性耳聋患者线粒体tRNA突变位点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

[3].关伟,朱丽军,郝日雯,张琪,李莉.补肾聪耳方对药物性耳聋模型大鼠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8

[4].毋桂花,朱丽军.药物性耳聋的病因病机[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二十叁次学术年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5].王秋荣,朱红玲,陈德森.参麦注射液对线粒体毒素致豚鼠药物性耳聋模型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7

[6].丁禹,卓广超,郑辉,黄水仙,冷建杭.一种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A1555G或C1494T突变快速检测的方法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

[7].胡伟群,薛章伟,黄金樵,陈文质,蔡志福.5025例新生儿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分析[J].莆田学院学报.2016

[8].温晓君,颜善活,胡伟群,周万军.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检测药物性耳聋相关线粒体12SrRNA突变[J].临床检验杂志.2016

[9].高慧,刘晶晶,沈姗姗,梁少明,危林耿.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的FMCA临床检测及预防[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

[10].余红,刘丹,杨晶群.绍兴地区新生儿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现状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

标签:;  ;  ;  ;  

药物性耳聋论文-张琼敏,李斯斯,陈君,朱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