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应力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应力,瓦斯异常
构造应力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11)在《浅析煤矿构造应力变化与瓦斯异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瓦斯是与煤炭共生的物质,其聚集的情况往往受到构造应力的影响,高压和高温是其瓦斯产生的动力,而地质变化和应力改变是使其聚集的动力,指出,煤矿区的构造应力可以影响瓦斯的聚集和排放。在实际的生产中,只有对自然构造应力进行分析,并采用合理的开采手段,才能保证应力改变不会造成瓦斯异常。(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1年04期)
李玉江,陈连旺,李红[2](2009)在《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云南地区的地质构造、叁维波速结构、地震活动性等相关资料,建立云南地区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高东低、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特征;2)由于印度洋板块的俯冲作用,造成云南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的规律性变化:红河断裂带以东由北部的SEE向到南部的SE向,而以西为SE-NS-SW向变化;3)最大主应变具有西高东低,北强南弱的特征,达到10-8量级,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安宁河断裂带两侧及小江断裂北段;4)最大主应力主要分布在断裂带沿线及其交汇处,最大差应力分布与其较为一致;滇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应力分布,且处于拉张状态,而其他地区大部分为压性状态。(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09年02期)
汤昆,孔令国[3](2007)在《煤矿构造应力、地温变化与瓦斯异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应力是促进煤炭物理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压力因素,造成地温局部升高,改变煤的结构。地温升高改变瓦斯动力机制,互相迭加后造成瓦斯含量、动力大幅度提高,给煤矿开采带来难度。(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07年03期)
周俊杰,杜振川,李士祥,赵英凯[4](2006)在《磨窝井田山西组煤层厚度变化与构造应力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磨窝井田山西组二号煤层厚度变化、井田构造作用特征及对比分析,指出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主控因素—断裂和层间滑动。在分析煤厚变化与构造作用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研究井田内在开拓开采中的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06年08期)
马未宇,徐秀登,徐保华,郑栋,卢福水[5](2006)在《九江地震NCEP异常增温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图像结合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地震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NCEP温度异常图像可以较好地反映九江地震构造活动时空演变过程;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预示利用NCEP温度异常图像与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结合进行地震短临预测,对大陆少震区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06年13期)
武敏捷,兰从欣,徐平[6](2006)在《大同地区3次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变化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9~2002年间3次大同地震序列中共计700多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研究了这3次地震序列的构造应力张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3次主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作用较强,主震发生前后,应力方向存在细节差异,但是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只有1999年震前阶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226°(SW向),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大同地区局部构造应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兰从欣,武敏捷,徐平[7](2006)在《1998年张北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变化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张北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特征,利用张北震区1998年1月~1999年3月间145个3 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研究张北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强余震发生前,应力张量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震源及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作用较强,强余震发生后,应力因发生破裂而重新分布。而且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张北主震和强余震都是在华北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的。(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陈连旺,杨树新,谢富仁,陆远忠,郭若眉[8](2005)在《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现今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全新世活动断裂、分辨率为1°×1°的中国大陆地壳波速结构等,建立了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实测资料,导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年平均变化的有限元模型位移速率边界条件,进而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图像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总体特征受控于与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其中印度板块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中国大陆西部具有向NNE方向的位移速率,其值在碰撞边界最大,由南至北、由西到东,向北的位移分量逐步减小而向东的位移分量逐步增大;东部地区存在着整体的向东运动,且具有一定的向南运动分量。(2)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应力场近年来处于增强的进程中,且呈现了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东辐射的基本形态。总体特征与中国大陆背景应力场相似,表明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继承性。(3)最大主应变具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西部构造活动强烈,而东部相对较弱。活动断裂带均为最大主应变的高值区,而它们所围限的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相对较小。(4)川滇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具有特殊性,并非由单纯的板块边界碰撞所控制,周围活动地块的运动、下地壳或上地幔的物质流动以及特殊的边界构造形态(如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作用,均可能成为其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的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05年03期)
万永革[9](2005)在《根据强震前后叁维应力方向变化和地震应力降估计构造应力量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前后通常出现应力轴的偏转,造成这种偏转的最大可能是地震破裂释放了部分应力而使得震源处的应力场发生变化。地震的破裂机制和应力降可通过地震波的观测间接得到。而震前和震后应力场的方向可通过大量前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统计得到。因此理论上根据地震前后应力轴的偏转角度和地震应力降场(包括大小)的关系可以导出地下应力的量值。该项研究工作根据该思路推导了运用地震前后应力轴的偏转和地震应力降场之间的关系,并编制了程序,根据Landers地震前后应力轴的偏转资料得到处该地区的应力大小。我们将地震产生应力降后的震后应力场可表示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08-01)
王晓利[10](1992)在《试论引起地壳水平构造应力变化的主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论证说明引起地壳水平构造应力变化的主因是地壳法向应力分量的变化。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引起离心惯性力变化,而离心惯性力法向应力分量变化引起的地壳水平应力远远大于离心惯性力水平应力分量变化所导致的地壳水平应力。李四光在研究地壳水平应力时,将离心惯性力法向应力分量忽略不计是不合理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矿业学院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构造应力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云南地区的地质构造、叁维波速结构、地震活动性等相关资料,建立云南地区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高东低、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特征;2)由于印度洋板块的俯冲作用,造成云南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的规律性变化:红河断裂带以东由北部的SEE向到南部的SE向,而以西为SE-NS-SW向变化;3)最大主应变具有西高东低,北强南弱的特征,达到10-8量级,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安宁河断裂带两侧及小江断裂北段;4)最大主应力主要分布在断裂带沿线及其交汇处,最大差应力分布与其较为一致;滇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应力分布,且处于拉张状态,而其他地区大部分为压性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应力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宁.浅析煤矿构造应力变化与瓦斯异常的关系[J].能源与节能.2011
[2].李玉江,陈连旺,李红.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
[3].汤昆,孔令国.煤矿构造应力、地温变化与瓦斯异常的关系[J].云南地质.2007
[4].周俊杰,杜振川,李士祥,赵英凯.磨窝井田山西组煤层厚度变化与构造应力关系[J].煤炭科学技术.2006
[5].马未宇,徐秀登,徐保华,郑栋,卢福水.九江地震NCEP异常增温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初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
[6].武敏捷,兰从欣,徐平.大同地区3次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变化特征的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06
[7].兰从欣,武敏捷,徐平.1998年张北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变化特征的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6
[8].陈连旺,杨树新,谢富仁,陆远忠,郭若眉.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现今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J].中国地震.2005
[9].万永革.根据强震前后叁维应力方向变化和地震应力降估计构造应力量值[C].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5
[10].王晓利.试论引起地壳水平构造应力变化的主因[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