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清义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清赈灾,《申报》,义赈士绅,交际网络
晚清义赈论文文献综述
郭恩强[1](2016)在《作为关系的新闻纸:《申报》与晚清义赈》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义赈中,义赈组织、江浙士绅、普通民众与《申报》相遇而发生的慈善行动,交织着新旧思想与关系的融通、冲突和改变。作为一种中介性关系,《申报》与义赈之结合呈现出多层多样的关系样态。义赈中,新闻纸对各方的勾连体现了信息的连接传输,私人圈子的社会交往扩展,以及在两者基础上参与主体的意义共享与排斥等诸多层面关系之涵义。正是上述几层关系的扭结结合,促进了义赈局面的彻底改观,也为我们了解晚清大众报纸如何通过非常事态介入各群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个案视角。(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杨品优,余盛珍[2](2015)在《晚清时期广州府乡村社会救济初探——以民间义赈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连年灾荒,广州府官方赈济功能日渐式微。与此同时,该府民间义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绅、宗族、善堂善会通过设义仓、捐谷、施医赠药、平粜等救助形式,予以自救能力较差的乡民不时之需,构成乡村救济事业中的有力支柱。本文通过考察乡绅、宗族、善堂善会叁个主体的赈济活动,对晚清广州府的乡村社会救济进行初探。(本文来源于《史志学刊》期刊2015年06期)
赖祥周,刘志鹏[3](2014)在《晚清“丁戊奇荒”中乡村义赈慈善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整合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命题。一般而言,政治整合主体是政府,但又不局限于政府。本文以"丁戊奇荒"中的乡村义赈慈善组织为例,探究民间慈善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一方面,饥荒中猖獗的妇女买卖,瓦解着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出于维护教化目的,义赈同人积极筹办妇女救赎事宜,实现文化价值的重塑和整合。另一方面,饥荒中西方的赈济活动和新闻舆论对国内赈济活动的批判,刺激了江南地方精英的民族主义反应,义赈同人积极开展跟踪救济与灾害救济活动,实现国家认同。(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村》期刊2014年05期)
冷兰兰[4](2013)在《晚清义赈:举措、动因及伦理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灾荒不断,由于政治腐败和西方经济文化的强烈冲击,以绅士富民和实业家为主的义赈活动开始兴起。与以往传统的民间救助相比,其赈灾措施更为丰富多样,其动因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更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洗礼,打破了传统民间义赈的地缘限制、血缘限制,将民间义赈由个人善举发展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弥补了荒政的不足,给后来的义赈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王蓉丽[5](2013)在《谢家福与晚清义赈》一文中研究指出慈善事业是一项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社会公益事业,晚清义赈是中国近代慈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谢家福是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他领导全国性的慈善救济活动长达十余年,他办理义赈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利用了一切有利因素,效果相当显着,为近代的慈善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结合晚清社会变迁这个大环境,对十九世纪后期谢家福的办赈原因、义赈活动以及社会影响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进而揭示谢家福义赈事业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晚清的荒政困局和谢家福的办赈原因。晚清的荒政困局涉及史所罕见的“丁戊奇荒”、腐朽的晚清政治和西方赈济的刺激叁个方面,通过对晚清背景的分析,了解义赈产生的特殊环境和原因。谢家福的义赈原因包括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通过对谢家福个人思想来源的分析,了解他投身义赈事业的缘由。第二部分:探究了谢家福的主要义赈活动,包括四个主要的义赈活动:一是开义赈之先河,苏北赈济;二是壮义赈之力量,亲赴齐东;叁是推义赈之高潮,组织豫赈;四是促义赈之近代化,推动革新。通过探究谢家福的义赈经历,了解他义赈活动的特点。第叁部分:阐析了谢家福与晚清义赈的近代化,主要叁个方面的近代化:一是打破官赈独尊的局面,二是义赈组织的近代化,叁是办赈方式的近代化。通过探究谢家福与晚清义赈近代化的关系,了解谢家福对社会发展变迁作出的贡献。第四部分:分析了谢家福义赈事业的影响,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一是他是晚清义赈的倡导人,二是谢家福及其带领的义赈队伍是晚清义赈的主力军,叁是推动晚清义赈机制的形成,四是促进赈灾事业的近代化。总之,希望通过对谢家福的义赈事业的初步研究,可以对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对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靳环宇[6](2013)在《谢家福与晚清义赈制度的创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家福是晚清时期我国民间慈善事业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他发起、组织和参与领导了近二十年全国性的慈善救济活动,为当时最典型的民间慈善组织——义赈组织的运行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规范,成为全国民间筹赈的中枢。谢家福主导创立的晚清义赈制度,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叁位一体的义赈组织制度,也包括微观层面具体保障义赈组织运行的募捐制度、宣传制度、公信制度、局厂制度、褒奖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慈善组织运作都具有范式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陈桦[7](2013)在《晚清的灾荒与义赈》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义赈成绩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救助的不足,成为当时不可或缺的救灾手段。而民间救助活动的勃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其中又以水、旱灾最频繁,危害最大。如直隶的永定河,经康熙年间的大力治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1-30)
周秋光,贺永田[8](2012)在《李金镛与晚清义赈》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赵静[9](2012)在《《申报》视野下的晚清义赈(1876~1904)》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政局动荡,经济凋敝,灾患不断,而传统的官赈弊端重重,无力为赈,于是民捐民办的义赈组织开始出现。义赈事业兴起于1876年的“丁戊奇荒”,因契合晚清中国的国情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成为有别于传统荒政的另一种赈济模式,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赈济的主要方式,直到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标志着义赈事业开始向近代化过度。《申报》上关于义赈的资料很多,能够帮我们理清晚清义赈兴起和发展的全过程,为研究晚清义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义赈的真正肇始是1877年开办的山东赈灾行动,而1877年底至1879年春的助赈河南的行动是其发展壮大阶段,到1879年举行的晋赈行动时,义赈才完整地表现为一场组织周密的大规模社会活动。义赈组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本是为了应对灾荒而设立的一个便于筹赈放赈的临时工作组织,随着灾荒的不断发生,这种临时的工作组织不断地制度化、专业化,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常设性的义赈组织。义赈领导人调动社会资源,劝导人民积极募捐,他们采用“愿捐”、筹赈彩票、义演等方式募集资金。义赈同人每到一地办赈,除了直接向灾民散发物资外,还因地制宜地推行一系列防灾、抗灾的善后措施,实行了赎田、创设农桑局、兴办水利等办法。义赈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兴事物,在它开始之初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了证明其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义赈的发起者李金镛、谢家福等人从得到江南这一地方性的认同着手,从而一步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乃至清政府的认同,最后成为国家荒政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由于晚清义赈事业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摩擦的特殊时期,其直接发展于中国传统的慈善事业,同时又深受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晚清义赈事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既要突破传统慈善的范畴,又要不断的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所采取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和创新观念,为今天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靳环宇,周秋光[10](2012)在《施善昌与晚清义赈》一文中研究指出施善昌是晚清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他领导全国性慈善救济活动长达十余年,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其办理义赈,既继承传统又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晚年鼎力支持的西方红十字医院,开启了中国近代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晚清义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清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连年灾荒,广州府官方赈济功能日渐式微。与此同时,该府民间义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绅、宗族、善堂善会通过设义仓、捐谷、施医赠药、平粜等救助形式,予以自救能力较差的乡民不时之需,构成乡村救济事业中的有力支柱。本文通过考察乡绅、宗族、善堂善会叁个主体的赈济活动,对晚清广州府的乡村社会救济进行初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清义赈论文参考文献
[1].郭恩强.作为关系的新闻纸:《申报》与晚清义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
[2].杨品优,余盛珍.晚清时期广州府乡村社会救济初探——以民间义赈为中心[J].史志学刊.2015
[3].赖祥周,刘志鹏.晚清“丁戊奇荒”中乡村义赈慈善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探究[J].南方农村.2014
[4].冷兰兰.晚清义赈:举措、动因及伦理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3
[5].王蓉丽.谢家福与晚清义赈[D].湖南师范大学.2013
[6].靳环宇.谢家福与晚清义赈制度的创立[J].西部学刊.2013
[7].陈桦.晚清的灾荒与义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8].周秋光,贺永田.李金镛与晚清义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9].赵静.《申报》视野下的晚清义赈(1876~1904)[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0].靳环宇,周秋光.施善昌与晚清义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