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乡土论文-李建周

现实乡土论文-李建周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实乡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意识,生命经验,姚振函,诗学意义,刘小放,现代性视野,女性个体,悲悯情怀,文化色彩,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乡土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周[1](2019)在《乡土记忆与现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直面并穿透现实景观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基本动力,但它强大的渗透性和分裂性,又往往使诗人的书写成为一种艰苦的抗争。对于很多诗人来说,要命的问题是经验的丰富往往阻碍了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对时代真相的认知。诗人如果没有找到个人洞穿“当下”的有效路径,再多的生活(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2-30)

张建淳[2](2019)在《现实主义美术的坚守者——孙黎的乡土题材绘画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绕不开的话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与之相应,文艺界也十分重视发掘、表现农村题材,农村题材甚至一度成为文艺界很重要的政治宣传任务。200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史无先例的以"农民、农民"为主题的大型画展,此次画展再次让农村题材的作品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孙黎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最初从事版画创作,最近二十多年以油画创作为主,同时也从事水彩画创作。在孙黎的绘画创作当中,农村题材占据了重要位置。孙黎的童年是在河南农村度过的,农民在田间地头里翻田、锄地、割草、拾穗的劳作景象对他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是他最津津乐道的事。他常说:"绘画是一种手段,每个画种有各自的表达语言。不管是什么画种,从本质上讲都必须要表达人的感情、审美,它们都必须体(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11期)

周波[3](2019)在《基于虚拟现实的城市乡土景观叁维重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视觉既属于工程科学领域,也是科学领域中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基于虚拟现实的叁维信息构建已发展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因此,提出基于虚拟现实的城市乡土景观叁维重建方法研究,从地物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匹配,完成多视图立体视觉特征点的提取与匹配,以及叁维建筑结构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经实验可知,本文的设计基于虚拟现实城市乡土景观叁维重建方法,在构建叁维景观逼真性方面有着极高的表现,逼真度远高于传统方法。(本文来源于《北方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杨欣[4](2019)在《乡土·人性·诗意·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电影创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吴天明作为西部电影的拓荒者和引路人,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吴天明导演艺术研究以其电影文本为切入点,以电影中的时代经验、乡土意识、族群文化、人性观照、现实主义、诗意影像、物态空间等为关注焦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思潮的冲撞、融合为考量坐标,力图展现具有多重身份的吴天明导演在历经中国西部电影风云变幻后日益成熟的艺术造诣与审美理想。作为一名充满人文情怀的艺术家,他的电影创作与时代症候密切关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一贯的审美趣味与不同的风格走向。本文在挖掘吴天明创作中的使命意识与精神信仰的基础上,试图探寻其电影文本的理论价值和文化学意义。吴天明作为西部电影的重要导演、西影第叁任厂长、第五代导演的“教父”,他为中国电影培养了一批有艺术造诣的创作人才,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伯乐,为我国电影的发展及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对吴天明电影创作的研究同时也是对西部电影发展脉络以及美学风格的观照,为西部电影的发展总结经验,为中国电影探索可鉴之策。论文拟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研究吴天明导演及其作品,探究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探索与坚守,展示他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解读其电影中所展现的审美叙事与影像格局。这既是中国西部电影视域下的审美呈现,又是西部电影本身包孕的艺术思辨。从时代经验与审美文化的角度审视吴天明导演,这是一种全新的观照角度与研究视角。论文从时代精神气候、乡土意识与审美基因、个体审美理想等角度对吴天明的电影文本展开详细的读解与评析,并对其导演风格进行归纳与总结。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关照吴天明创作的心理倾向与原始冲动,同时结合时代特性,挖掘其创作的集体意识烙印。与此同时,探究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探索与坚守,展示他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论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分析在时代精神气候影响下吴天明的创作嬗变,展现多元文化思潮在吴天明电影中的碰撞与融合。时代文化的新旧交替和矛盾锐化是吴天明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农耕文明传统美学的依恋和对都市文明高速发展的憧憬成为他此时电影创作的主题核心。在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显现为:传统与现代的不同价值取向、农耕电影主题从单一向多维度审美嬗变、自省的人格与重塑等。第二章分析吴天明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印记与乡土意识的建构,并从族群特性以及遗传作用的角度出发,同时比较研究多元语境下的乡土经验。以此展现吴天明审美理想下独特的乡土美学,同时对族群原始精神进行剖析,解读吴天明的生活哲理与生命寓言。第叁章从吴天明电影的形象塑造入手,以人物形象、性别观念等方面研究作品的“人性”意识。吴天明对人性问题的呈现与反思是其电影作品的永恒主题,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人性”多元化且全面性的观照与反思。吴天明通过对性格鲜明、真实丰满的典型人物进行客观塑造,呈现出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主题。第四章通过对吴天明电影的纪实性、诗意性等方面的探讨总结导演的现实主义诗意美学。在比较研究西部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的同时,发掘其作品中所展示的审美理想与影像格局。这既是中国西部电影视域下的审美呈现,又是西部电影本身包孕的艺术思辨。第五章中结合吴天明的电影影像文本,在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探究环境因素对创作动机以及艺术审美倾向的作用。在对其影像中的物态空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读解与思考下,发掘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对于社会文化、心理特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深植于吴天明的创作冲动与审美倾向之中,也体现在电影作品的形象造型之上。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上综合审视吴天明的电影艺术,归纳与总结他电影的整体风格,指出他电影的不足之处。在多元的时代语境下,重新读解吴天明与其电影作品,正确评价他对于中国西部电影的开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以吴天明为代表的中国第四代导演满怀艺术激情,询唤与坚守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与普罗价值。当下的电影创作正面临着艺术和商业的共生与博弈,经历多元价值的混乱与思想的震颤,遭遇文化的困境与突围的困惑。吴天明将个人理想与文化守望诉求于影像表达,他的影像世界凸显出跨时代的艺术感染力。在时代浪潮的变幻起伏中,吴天明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自觉完成时代主体精神的建构。他用赤诚之心书写对人民的热爱,他用敏感之心体悟对时代的困惑,他推动着中国西部电影的辉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丁帆[5](2019)在《未完稿的自我修正与续写:在苦难现实与贵族形式之间——叁种文明冲突中的乡土描写转型(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题记这是我十四年前写下的那个"叁种文明冲突中的乡土描写转型"系列论文的第叁篇,旨在批判阎连科们在中国乡土叙事之中注入了大量的现代和后现代的描写元素,用一种近于魔幻的形式主义消解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固有的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规约性,更是在乡土的苦难现实中关闭了大众阅读的可能性,用近乎于"后现代"的贵族式的描写方法阻遏了原本可能达到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表达。文章刚刚开头,才写了叁千六百字就突然中止了,(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陈定家[6](2019)在《惊人的乡土真实和深切的现实关怀——读刘正权小说《单开伙》》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位久居京城的着名学者,退休后甚为想念远在钟祥的祖辈亲友。当他听说我在钟祥住过十多年,就托我帮他寻访亲友们的下落。由于数十年未通音信,他唯一的线索只有一个想必作古多年的长辈的名字。于是我"发动群众",苦寻数月,始终没有任何头绪。山重水复之际,忽见柳暗花明,有人想起了长年走街串巷的刘正权。这位有"钟祥事典"之称的乡土作家果然利害,他只打了几个电话就为老学者圆了数十年的"寻亲梦"。老学者怀着感激的心情读了刘正权的大多数作品后不无感慨地说,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03期)

青屏[7](2018)在《想象的乡土与现实的乡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期主持人:钱刚(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特邀嘉宾:高晓晖(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韩永明(湖北省作家协会理论室主任)、蔡家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吴卫华(叁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朱华阳(叁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杨力(湖北省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对话嘉宾:朱朝敏、吴佳燕、马桂兰、李海音、肖敏、朴婕、熊均、陈婉清、李雪梅、孔(本文来源于《长江文艺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刘绪才[8](2018)在《新时代乡土内蒙古的现实主义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道路上,中国内陆地区所发生的多个社会层面上旧传统与新观念的摩擦、碰撞、消解乃至融合是已被当代文学史确证了的重要创作题材。但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内蒙古,新世纪以来区域经济转型、民族文化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建构、生态文明的建设等(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11-16)

马晓红[9](2018)在《乡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音乐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复兴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中常常被忽略。作为音乐类型之一,对乡土音乐的发展现状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及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对乡土音乐重新定位与利用,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10期)

汪树东[10](2018)在《现实批判、乡土特色与志异叙事——评李云的中篇小说《大鱼在淮》》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云的中篇小说《大鱼在淮》好读,有趣,而且发人深思。该小说的故事发生于当前淮河边的一个名叫刘郢的乡村。男主人公刘淮北已经四十多岁,年轻时曾到南京去打工,结果妻子跟人跑了,儿子宝柱因病变得半痴半傻。他对城市心怀恐惧,回到乡村,守着儿子过活。幸好一个城市商人看中了他捏泥狗的祖传手艺,每年出五万元收购两百个泥狗,从而让他在村里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不过,城市令人恐惧,乡(本文来源于《小说林》期刊2018年03期)

现实乡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绕不开的话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与之相应,文艺界也十分重视发掘、表现农村题材,农村题材甚至一度成为文艺界很重要的政治宣传任务。200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史无先例的以"农民、农民"为主题的大型画展,此次画展再次让农村题材的作品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孙黎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最初从事版画创作,最近二十多年以油画创作为主,同时也从事水彩画创作。在孙黎的绘画创作当中,农村题材占据了重要位置。孙黎的童年是在河南农村度过的,农民在田间地头里翻田、锄地、割草、拾穗的劳作景象对他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是他最津津乐道的事。他常说:"绘画是一种手段,每个画种有各自的表达语言。不管是什么画种,从本质上讲都必须要表达人的感情、审美,它们都必须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实乡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周.乡土记忆与现实感[N].文艺报.2019

[2].张建淳.现实主义美术的坚守者——孙黎的乡土题材绘画创作[J].美术观察.2019

[3].周波.基于虚拟现实的城市乡土景观叁维重建方法研究[J].北方建筑.2019

[4].杨欣.乡土·人性·诗意·现实[D].西北大学.2019

[5].丁帆.未完稿的自我修正与续写:在苦难现实与贵族形式之间——叁种文明冲突中的乡土描写转型(之叁)[J].东吴学术.2019

[6].陈定家.惊人的乡土真实和深切的现实关怀——读刘正权小说《单开伙》[J].长江丛刊.2019

[7].青屏.想象的乡土与现实的乡土[J].长江文艺评论.2018

[8].刘绪才.新时代乡土内蒙古的现实主义叙事[N].文艺报.2018

[9].马晓红.乡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J].黄河之声.2018

[10].汪树东.现实批判、乡土特色与志异叙事——评李云的中篇小说《大鱼在淮》[J].小说林.2018

标签:;  ;  ;  ;  ;  ;  ;  ;  ;  ;  

现实乡土论文-李建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