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滑移基础隔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摩擦滑移基础隔震,Simulink建模,多目标优化,NSGA-Ⅱ
滑移基础隔震论文文献综述
贾娇娇[1](2018)在《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系统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础隔震技术因可以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并改善结构安全性而得到了大力推广,对隔振器隔震性能的优化也成为基础隔震研究的一大热点。多目标优化问题在科学和工程应用等现实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类普遍复杂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也一直是学者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滑移隔震器为研究对象,对地震作用下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应用一种带有复位装置的摩擦滑移隔震器,确定摩擦滑移基础隔震体系的恢复力模型及上部结构的计算模型,建立隔震层动力方程及上部结构动力方程;在Simulink环境下,结合结构的控制方程,对带有该滑移隔震器的滑移隔震结构建模。(2)对MATLAB环境下Simulink建模的结构在叁条不同的地震波下分别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每条地震波作用下,无控结构和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改变选定的隔震器参数,得到结构的顶层加速度、顶层位移及隔震层位移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3)以摩擦滑移阻尼器为减震控制装置,在多目标优化的理论框架下,应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with elite strategy,简称NSGA-II),对摩擦滑移基础隔震装置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得到能够使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最小化的滑移摩擦阻尼器的最优设计参数,分析比较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无控结构及摩擦滑移隔震结构优化前后,结构的地震响应。(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陈翠翠[2](2013)在《单向偏心结构滑移摆基础隔震扭转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摆基础隔震系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Dr. Victor Zayas先生提出来的,它是在纯摩擦滑动隔震装置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是一种平面滑动隔震装置的改进,其独特的圆弧形滑动面不仅使其具有限位和自动复位功能,还能够通过滑动摩擦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因为摩擦摆基础隔震巧妙的隔震原理,施工时技术简单、方便,在工程界愈来愈受青睐。本文采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模拟了五层的框架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和传统非隔震结构,每种模型设置四种偏心,上部结构的质量偏心率分别为0.05、0.10、0.15和0.20。研究分析了两种模型不同偏心情况下在单向输入阪神地震波、EL-CENTRO波和汶川地震波叁种不同地震波时的地震扭转反应。对比分析显示,对于单向质量偏心的结构来说,采用摩擦摆基础隔震可明显地减少上部结构的扭转反应,大偏心时摩擦摆支座相比小偏心时对扭转隔震效果要小一些。(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扬,李自力[3](2012)在《大型滑移基础隔震储罐地震反应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ouc-Wen微分连续性模型模拟滑移支座的力学性能,对大型滑移基础隔震储罐非线性地震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不同类型场地上大型滑移隔震储罐的地震响应特点,总结出了支座摩擦系数、复位刚度以及地震强度等因素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滑移隔震储罐不适合建立在I类场地上,而在II类场地上减震效果最好。在IV类场地上隔震储罐出现晃动波高放大现象,并且需要增大支座摩擦系数和设置复位装置来控制过大位移反应。增大滑移支座复位刚度可以显着降低支座的残留位移。大型滑移隔震储罐在高地震强度地区的减震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2年04期)
王建华,毛利军[4](2009)在《滑移基础隔震体系多目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目标优化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在Matlab的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分析,实现了对滑移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优化研究。针对一特定滑移隔震结构,通过NSGA-算法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研究。研究给出了滑移基础隔震体系多目标优化Pareto最优前沿的一般特征及相关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苏航空》期刊2009年S1期)
毛利军,李爱群[5](2005)在《建筑物滑移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体系分解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滑移隔震结构基本体系的概念,根据振型分解法将上部结构解耦为互相独立的单质点体系.如果隔震层质量合理分配到上述单质点体系,则结构有可能进一步解耦,形成与上部结构模态数目相同的隔震基本体系.上部结构的反应可由基本体系的相应反应通过振型迭加得到,隔震层的反应与任一基本体系的相应反应量相同.工程算例表明,该方法完全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对该类非线性系统进行降维解耦的思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张立涛[6](2005)在《橡胶隔震支座与滑移隔震支座并联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隔震结构体系是非线性体系,实际计算是复杂的.抗震规范GB50011-2001只是对研究较成熟的橡胶隔震结构房屋进行了相关规定;我国现在的隔震房屋设计时,计算工作一般由科研部门承担,并不像传统抗震房屋那样由设计部门承担,限制了它的应用.现阶段采用隔震措施的房屋高度一般较低(高度在40m以下);以砌体结构与框架结构为主,属于剪切变形的结构;隔震房屋的上部结构一般层间变形很小.所以本文的计算以单质点体系为主,多质点体系的计算目的是检验单质点体系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隔震层的阻尼比在不同文献中取值有所不同,所以本文从单个橡胶隔震支座的阻尼比入手,简要分析了它的上限值;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刚度系数、水平刚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则成熟得多,也列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摩擦滑移隔震支座的阻尼机理,并画出了它的阻尼力--位移简化曲线,作为隔震计算的基本假设.当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水平位移时,竖向荷载将由橡胶隔震支座向摩擦滑移隔震支座转移;地震作用越大,转移得越多,从而摩擦力增加得越多,体系的耗能能力增加,位移反应减小;这就是并联隔震结构体系的自适应保护特性.同时,本文还从叁方面研究了并联隔震结构体系的计算方法:编fortran程序的时程分析法、可靠性计算方法与matlab软件的仿真方法,企图选出一种做为实用计算方法.编fortran程序的时程分析法是计算隔震结构的常用方法,它对多遇地震、罕遇地震的计算都适用.但是如何合理选取地震波,是个棘手的问题:许多文章都指出,满足规范要求的不同地震波作用于同一结构中,计算结果会相差很大.抗震规范关于时程分析法的条文说明对地震波的选取方法有所介绍,从这看到调整强震记录的时间间隔可能是合理的;但改变了时间间隔,地震波的频率特性会改变;最终本文是按照时间步长为定值进行计算的.可靠性计算方法是进行抗震计算的合理方法,它的地震作用是对历史上发生过的强震记录进行统计后的结果,自然不需要选取地震波.它对线性体系和非线性体系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都是相当复杂的;同时,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需要有深厚一些的数学知识;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强震记录数量实际上是不足以对地震作出统计分析的,这种情况在我国更是如此.因此,可靠性计算方法是很不完善的.matlab软件的仿真方法实质是时程分析法的另一种形式,它同样有合理选取地震波这个棘手的问题.但与编程序的常用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明显的:直观、简单.但要求有较高深的数学知识,否则就不可能领悟那些仿真模型的力学意义,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算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文只是完成了一点简单的算法.显然,可靠性计算方法是发展趋势;但讲到实用计算方法,经过认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matlab软件的仿真方法是可取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05-03-20)
段绍春[7](1997)在《地震作用下的基础隔震滑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论述了砌体结构房屋基础滑动层的试验结果,提出了地震作用下基础滑动层的滑移分析,并提出了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丹东纺专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樊水荣,苏经宇,曾德民,马东辉,蒋乃芳[8](1997)在《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系列讲座之叁建筑基础摩擦滑移隔震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建筑摩擦滑移隔震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期刊1997年01期)
滑移基础隔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摩擦摆基础隔震系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Dr. Victor Zayas先生提出来的,它是在纯摩擦滑动隔震装置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是一种平面滑动隔震装置的改进,其独特的圆弧形滑动面不仅使其具有限位和自动复位功能,还能够通过滑动摩擦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因为摩擦摆基础隔震巧妙的隔震原理,施工时技术简单、方便,在工程界愈来愈受青睐。本文采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模拟了五层的框架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和传统非隔震结构,每种模型设置四种偏心,上部结构的质量偏心率分别为0.05、0.10、0.15和0.20。研究分析了两种模型不同偏心情况下在单向输入阪神地震波、EL-CENTRO波和汶川地震波叁种不同地震波时的地震扭转反应。对比分析显示,对于单向质量偏心的结构来说,采用摩擦摆基础隔震可明显地减少上部结构的扭转反应,大偏心时摩擦摆支座相比小偏心时对扭转隔震效果要小一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滑移基础隔震论文参考文献
[1].贾娇娇.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系统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8
[2].陈翠翠.单向偏心结构滑移摆基础隔震扭转振动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3
[3].李扬,李自力.大型滑移基础隔震储罐地震反应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2
[4].王建华,毛利军.滑移基础隔震体系多目标优化研究[J].江苏航空.2009
[5].毛利军,李爱群.建筑物滑移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体系分解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张立涛.橡胶隔震支座与滑移隔震支座并联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5
[7].段绍春.地震作用下的基础隔震滑移分析[J].丹东纺专学报.1997
[8].樊水荣,苏经宇,曾德民,马东辉,蒋乃芳.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系列讲座之叁建筑基础摩擦滑移隔震技术及其应用[J].工程抗震.1997
标签:摩擦滑移基础隔震; Simulink建模; 多目标优化; NSGA-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