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社会论文-简安琪,李德波,秦莹

聚居社会论文-简安琪,李德波,秦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居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增能,多民族地区,灾后重建

聚居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简安琪,李德波,秦莹[1](2019)在《社会工作助推云南省墨江县“9.08”灾后多民族聚居区精准扶贫之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墨江县A寨是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震中,自然灾害让难度本已很大的精准扶贫雪上加霜。2019年春节前后社会工作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服务,针对"9.08"灾后多民族聚居区所出现的贫困加剧、返贫、民族之间矛盾陡增等问题,通过社区调查准确识别"9.08"地震致贫群体;运用增能理论激发内生动力让村民由他助走向自助;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中介作用,凝聚各方社会力量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源运用,助力多民族聚居区的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助力精准扶贫,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朱庭伟[2](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关注和改善乡土民生,着力转换话语体系,注重文化熏陶,引导实践养成,使广大乡亲真正理解、认同、信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张莉蔚[3](2019)在《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秩序研究——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聚居区纠纷解决关系着牧民权利的保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本文以多元纠纷解决为视角,运用哈耶克的"二元秩序论"试图阐明这一地区社会秩序形成的实际态势与特点,展示国家司法与民间的纠纷解决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的种种关系与际遇,以期促进国家司法与民间的纠纷解决实际效能的发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3期)

刘玉兰,彭华民[4](2019)在《社区抗逆力培育: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的社会工作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激活流动人口能动性是当前聚居区治理的重要议题。流动性使流动人口聚居区普遍面临组织碎片化、管理松散、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模糊等问题。居委会-物业的治理结构由于对居民能动性和需要关注不足,而使聚居区治理陷入了"行动的困境"。社区抗逆力由于主张关注边缘社区内部优势和潜能,实现了治理向"优势取向"的转型。此视角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模式具有治理结构动态转换、内在资源挖掘和治理方法革新的特点,并形成了具体的实践评估、实践框架、实践内容和实践目标策略。当然,社区抗逆力视角下社会工作在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中的持续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基层治理专业化的议题。(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巫德富[5](2019)在《广西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策略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关系到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分析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从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入手,推进民族理论和法治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聚居区和谐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四个角度,提出广西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经济界》期刊2019年04期)

陈明松,张文嘉,安琦,周岩,李云哲[6](2019)在《赫哲族主要聚居地民族社会工作研究——以同江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在赫哲族主要聚居地同江市的开展现状两点,从四个不同的方面研究推动同江市民族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并思考同江市赫哲族群众分布、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国情、民族社会工作开展及同江市的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等。(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课题组,陈藻[7](2019)在《新时代成都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成都市武侯区流动人口聚居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流入型地区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也是社会治理格局建构的先行先试区域。本文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对于其九金社区和南桥社区基本情况及流动人口治理的创新方向展开分析,并就其流动人口的治理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夏元[8](2019)在《空间视角下外国人聚居区的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的逐渐明确,国际往来的愈加频繁,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学习和生活。这种背景下,在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外国人聚集在特定区域生活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外国人聚居区。外国人聚居区的研究是当前城市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一些外国人高度集中的城市,这一问题尤为迫切。在诸多研究视角中,空间视角在城市研究的运用上由来已久,多位学者运用这一视角去发现城市问题,也运用这一视角去探讨应对策略。本论文拟用空间视角,以广州小北地区为例,分析外国人聚居区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外国人聚居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外国人聚居社区呈现出本地居民与外国人二元平行社区结构形态、外国人群体对本地社区认同和归属低、社区参与低、存在着社区治理的隐患和风险等挑战。针对外国人聚居区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社会工作实习期间参与了咨询个案、专业个案、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等实践,通过提供社工服务,为外国人群体增能,提高他们融入社区的能力,同时创造群际交流的机会,化隔阂为融合,化二元平行为互相了解和信任,营造和谐、友善、相互关爱的社区空间。笔者总结出社会工作介入外国人聚居区的路径:推出促进群体融合的社会工作服务;打破空间区隔,营造和谐共融的社区空间;提升外国人聚居区居民的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加大社会服务投入,实现对外国人主要聚居空间的精准服务对接;顶层设计,统筹打造适合广州城市特质的外国人聚居空间。(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黎晓玲,李志刚[9](2019)在《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的社会融合助推机制——对东莞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备受关注,其关系到"叁农问题"的解决、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实现和广大人民的获得感。本文以东莞市江南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运用计量建模方法,分析社区尺度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助推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江南社区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主要受个人、社会、制度以及社区管理服务等四方面因素影响;社区助推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新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相互理解和交往,进而实现对城乡二元体制等的渐进性超越。实证表明,社区及社区基层政府对新移民的社会融合至关重要,应自上而下建立系统化的助推机制,推动实现新移民的深度融合。(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3期)

杨高,周春山[10](2019)在《深圳不同类型农民工聚居区的社会融合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深圳罗芳村、共乐村、清湖村分别作为无依托缘聚型农民工聚居区(增长型)、半依托混居型(稳定型)、完全依托混居型(减少型)代表,对其社会融合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研究发现:①整体而言,社会融合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无依托缘聚型、半依托混居型、完全依托混居型聚居区。②不同维度社会融合方面,无依托缘聚型在社区融合、社交融合及心理融合维度上最高;半依托混居型在社区融合、文化融合及经济融合维度上较高;完全依托混居型在社区融合和经济融合维度上最低。③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区支持度、职业技能、在深家庭规模、在深居住时间和年龄。就不同维度而言,社区融合、经济融合、社交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社区支持度、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性别、社区支持度。④从不同类型聚居区的影响因素来看,无依托缘聚型主要受到婚姻、社区支持度、社区功能和年龄(负)的影响;半依托混居型主要受到职业技能、社区支持度和性别的影响;完全依托混居型则主要受到社区支持度和在深居住时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聚居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关注和改善乡土民生,着力转换话语体系,注重文化熏陶,引导实践养成,使广大乡亲真正理解、认同、信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居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简安琪,李德波,秦莹.社会工作助推云南省墨江县“9.08”灾后多民族聚居区精准扶贫之途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2].朱庭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3].张莉蔚.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秩序研究——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9

[4].刘玉兰,彭华民.社区抗逆力培育: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的社会工作策略研究[J].人文杂志.2019

[5].巫德富.广西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策略的思考[J].经济界.2019

[6].陈明松,张文嘉,安琦,周岩,李云哲.赫哲族主要聚居地民族社会工作研究——以同江市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7].课题组,陈藻.新时代成都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成都市武侯区流动人口聚居社区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9

[8].吴夏元.空间视角下外国人聚居区的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广州大学.2019

[9].黎晓玲,李志刚.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的社会融合助推机制——对东莞的实证[J].城市规划.2019

[10].杨高,周春山.深圳不同类型农民工聚居区的社会融合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9

标签:;  ;  ;  ;  

聚居社会论文-简安琪,李德波,秦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