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伪旋毛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原核表达,蛋白酶抑制活性
伪旋毛虫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凤[1](2015)在《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寄生虫免疫逃逸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属(Trichinella spp.)线虫引起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据目前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000多万人被感染,在我国该病仍有发生。在旋毛虫中已报道十二个种中,伪旋毛虫是唯一一种既可以感染哺乳动物也可以感染鸟类的虫种,感染宿主范围广,具有异于其它种的特殊感染特点。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能够抑制丝氨酸蛋白酶及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参与调控凝集、炎症和凋亡等生理过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植物、蠕虫、昆虫、微生物乃至某些病毒之中。伪旋毛虫的肌幼虫由于无包囊保护,更容易受到宿主免疫攻击,但是伪旋毛虫却能成功寄生于宿主肌细胞内,造成整个肌细胞感染引发强烈炎症。因此,伪旋毛虫必然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来逃避宿主的攻击。迄今为止伪旋毛虫免疫逃逸相关分子的调控机制仍然未知,研究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richinellapseadospiralis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Tp-Serpi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克隆得到Tp-Serpin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p-Serpin。转化大肠埃希菌中,通过优化表达纯化条件获得高纯度的可溶性重组蛋白,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即底物特异性反应对其抑制宿主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rTp-Serpin对小鼠肥大细胞糜蛋白酶,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以及猪胰脏弹性蛋白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我们推测伪旋毛虫通过分泌Serpin来抵抗源自宿主肠道消化酶对其损伤,发挥抗炎作用,逃避宿主免疫攻击而达到长期寄生。其次,通过rTp-Serpin重组蛋白与J774A.1小鼠巨噬细胞的共培养并经脂多糖(LPS)刺激,通过采用CCK-8、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分析rTp-Serpin对Toll样受体介导的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Tp-Serpin降低了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及效应分子iNOS的表达,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及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AM)标记物Arg1分泌表达。另外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Tp-Serpin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情况,结果表明,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介导rTp-Serpin诱导巨噬细胞向AAM型转化,发挥抗炎功效。我们推测伪旋毛虫可以通过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炎症反应,诱导巨噬细胞向可替代激活表型转换。最后,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Tp-Serpin抗原基因在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转录水平进行鉴定。制备不同感染时期的裸虫切片,利用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Tp-Serpin抗原基因在伪旋毛虫生活史中的表达特性进行鉴定,探讨此抗原基因作为伪旋毛虫诊断抗原的可能性,为深入研究伪旋毛虫宿主入侵、免疫逃避及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Tp-Serpin基因在伪旋毛虫各个时期均有表达。Western blot分析显示抗rTp-Serpin血清能够识别伪旋毛虫虫体粗抗原而与ES产物反应较弱,此外免疫组化结果表明,Tp-Serpin蛋白主要分布于虫体表皮,由此推测Tp-Serpin蛋白很可能是一种由虫体表皮细胞合成分泌的功能蛋白,发挥细胞外作用,从而能够抵抗宿主肠道环境中消化酶对虫体的损伤,参与抗炎及逃避宿主对虫体的免疫效应,达到在宿主体内的长期寄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王艳凤,白雪,刘晓雷,王楠,丁静[2](2014)在《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Tpserpin)基因,并鉴定其抗原性。方法从伪旋毛虫肌幼虫提取总RNA,RT-PCR扩增Tp-serpin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p-serpin,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Rosetta gami(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后,用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纯化产物经SDS-PAGE分析纯度,Western blot鉴定反应原性。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p-serpin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与GenBank中登录的Tp-serpin基因相似性达99%。表达的重组Tp-serpin蛋白相对分子量约43 000,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0%,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纯化后的重组Tp-serpin蛋白纯度达95%以上,可被伪旋毛虫感染60 d的猪血清特异性识别,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p-serpin,并在E.coli Rosetta gami(DE3)中表达了重组蛋白,为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候选抗原的研制及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阐明serpin在伪旋毛虫入侵时期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彭鹏[3](2014)在《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抗原的对比分析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虫病是由线虫属的旋毛虫引起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或动物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旋毛虫的肉类食物而染病。人感染旋毛虫病后,可以导致各种临床症状,可以呈温和的流感症状,也可诱发严重性炎症,甚至造成死亡。旋毛虫可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被感染者常终生带虫。据世界旋毛虫病委员会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000多万人感染旋毛虫病。旋毛虫病的病程始于食用了含有感染性肌幼虫的肉类。幼虫从宿主胃中被释放到胃液里,并在肠道中发育成成虫。经过交配后,雌性成虫开始释放新生幼虫。新生幼虫穿透肠壁,进入宿主淋巴系统,通过血流迁移到宿主横纹肌处,并与肌纤维形成包囊进而发育成感染性肌幼虫。旋毛虫之所以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一方面通过抗原的变异来逃避宿主免疫效应攻击,另一方面通过分泌型蛋白(ES)干扰宿主免疫识别,从而调节或逃逸宿主免疫反应而达到寄生目的。因此分泌型蛋白是研究旋毛虫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最为重要的蛋白,分析和研究旋毛虫分泌型蛋白为人们深入了解旋毛虫侵袭机制,寻求控制和消灭旋毛虫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前景。可以根据旋毛虫肌幼虫在宿主肌细胞重组过程中是否形成包囊,将旋毛虫分为两大类。一些有包囊和无包囊虫种均可导致人类感染,比如有包囊虫种T.spiralis(旋毛虫)以及无包囊虫种T.pseudospiralis(伪旋毛虫)。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是诊断旋毛虫病最主要的诊断抗原,不同旋毛虫种肌幼虫所分泌的ES蛋白存在差异,这给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不同种旋毛虫肌幼虫时期共同和特异性ES蛋白对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旋毛虫病的种间无差别或种间特异性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的对比和分析来为旋毛虫病的诊断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如下:我们首先通过反复摸索和优化实验条件,建立起适用于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实验,使用Decyder2D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图谱中筛选出4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成功鉴定出其中31个蛋白点的成分,结果可能预示着其中一些蛋白质已经历翻译后修饰,有研究表明这些蛋白质可能具有种间特异性修饰作用。我们使用双向凝胶电泳免疫印迹法分析了两个种属旋毛虫肌幼虫ES的抗原差异性,并对差异抗原进行了质谱鉴定。发现与伪旋毛虫相比旋毛虫肌幼虫ES中存在的特异性抗原是,脱氧核糖核酸酶家族II蛋白抗原和p49蛋白抗原。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中共同存在的抗原有,p43糖蛋白,TppSP-1蛋白,45kDa抗原,丝氨酸蛋白酶。本实验利用蛋白组学技术与免疫蛋白组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中存在的差异抗原为后续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相关疫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候选抗原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苗雅娟[4](2013)在《伪旋毛虫天然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β对宿主Th1/Th2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虫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人兽共患疾病,主要由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性旋毛虫肌幼虫的肉类制品引起。旋毛虫种类繁多,目前世界上总共有8个种和4个基因型,包括有包囊的旋毛虫和无包囊的旋毛虫,其中伪旋毛虫(T4,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属于无包囊旋毛虫。近年来,伪旋毛虫的感染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人类的爆发流行,如1994~1995年在泰国南部地区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伪旋毛虫病的流行,而在2000年法国人因食用野猪肉又一次引起人类伪旋毛虫病爆发,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伪旋毛虫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实验室吴秀萍等成功地构建了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表达文库且进行了免疫学筛选,获得了一条具有高特异性和强反应原性的抗原基因WR29,编码蛋白酶体激活因子亚基PA28β(Proteasome activator subunit PA28β),通过验证其为伪旋毛虫肌幼虫期分泌的特异性蛋白。有研究表明PA28β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预测WR29在宿主免疫中也产生一定影响,故对其进行初步的研究。本实验主要分为叁个部分,首先对本实验室保存的WR29重组质粒的甘油菌进行鉴定和诱导表达,以制备重组蛋白的包涵体,经纯化和鉴定后免疫兔子,制备抗血清,结果显示纯化后的蛋白几乎无杂带,免疫后血清效价达到了1:12800;其次,收集伪旋毛虫(罗马尼亚猪分离株,国际标准虫编号ISS013)肌幼虫的排泄分泌产物(ES),利用第一部分实验中制备的抗血清,通过免疫亲和层析的方法提取了ES中的天然WR29蛋白,同时利用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的蛋白浓度较高,Western Blot鉴定其能与伪旋毛虫感染60d的阳性血清发生反应;最后将提取的蛋白进行动物实验,检测血清及脾中细胞因子的情况,结果显示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IL-4和TGF-β的含量升高,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IFN-γ的含量下降。目前对伪旋毛虫肌幼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对WR29基因的功能尚不清楚,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伪旋毛虫的诊断抗原和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6-01)
贺亚奇[5](2012)在《伪旋毛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虫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是一种人兽共患性食源性寄生虫病,由旋毛线虫感染引起,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集中发生在东南亚欠发达国家和有打猎习惯的少数发达国家。近年来有关该病的报道大幅度提升,原因可能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跨区域性旅游等行为也导致该病的分布范围扩散。在北美洲国家、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地,牛肉、马肉和熊肉等其它肉类的消费产品也是导致人类旋毛虫感染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东北叁省,广西,西藏及云南等地,由于当地饮食习惯而引发的发病报道也时有发生,对社会造成严重的恐慌,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严重。在旋毛线虫属中已报道十二个种中,伪旋毛虫是唯一一种既可以感染哺乳动物也可以感染鸟类的旋毛线虫,流动性较大,难防难控,有着异于其它种的特殊的流行分布及感染特点。成虫时期在宿主肠道侵袭时间持续长达30d,所产的新生幼虫有长达4个月的肌肉侵袭期,并且感染整个肌肉细胞,给感染者带来长期持久的疼痛。其诊断方式,主要是直接肌肉压片镜检或肌肉消化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由于伪旋毛虫在肌肉感染时期不形成包囊或仅形成包囊较薄,所以传统的肌肉压片镜检方法很难检测出该病原;另外由于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限制,在人体做肌肉切片检查也难以实现。伪旋毛虫发育不同时期体表抗原和分泌抗原各不相同,均能诱导宿主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做为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是别的主要针对时期,在血液中游走的新生幼虫是其整个生活史中唯一不在宿主细胞内寄生于的发育阶段,该时期虫体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着重要调节作用。伪旋毛虫肌肉幼虫在宿主肌肉细胞内生存时间长达数年甚至更久,在宿主体内产生的抗体可以用以诊断。而如果该时期的抗体能同时识别新生幼虫时期和成虫时期的虫体抗原,那么将寻找到一种识别虫体整个生活周期的特异性基因。本实验所用的伪旋毛虫(ISS13)新生幼虫cDNA文库,经过滴度测定,确定其滴度为4.25×107pfu/mL,完全符合实验标准。在对表达文库进行免疫筛选之前,必须首先扩增非特异性蓝斑并测定扩增后的蓝斑滴度,在达到一定的数量级后(109pfu/mL),用假筛选法对血清中非特异性的抗噬菌体蛋白抗体和抗大肠杆菌抗体进行有效的吸附,以确保伪旋毛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免疫学筛选的特异性。第一轮筛选到阳性克隆54个,以第一轮筛选结果为基础,进行第二轮筛选,最终得到阳性克隆10个,并对其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相关阐述。在10个测序的基因中,有1条已知基因,将之命名为HW7,与ABL09499.2基因同源达到100%。有2条未知基因,将之命名为HW1,HW9。另外7条基因分别命名为HW1、HW2、HW4、HW5、 HW6、 HW8、 HW10:其中HW3与编码蛋白为神经胶细胞瘤病原相关蛋白-1(glioma pathogeneis-related protein1[Trichinella spiralis],XP_003378739.1)的同源性为84%;HW2与编码假定蛋白质(conserved hypothetical protein,ZP_06571682.1)同源性为36%;HW4与编码细胞色素C氧化酶I-型亚基(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Trichinella spiralis],NP_077265.1)同源性为82%;HW5与编码II型脱氧核糖核酸酶超家族(deoxyribonuclease II superfamily [Trichinella spiralis],XP_003373067.1)同源性为81%,与新生幼虫期特异性DNaseII-12(newborn larvae-specific DNase II-12[T r i c h i n e l l a s p i r a l i s], A A X22752.1)同源性为79%; H W6抑制素(prohibitin[Trichinella spiralis], XP_003373863.1)同源性为96%; HW8与编码钙激活钾通道蛋白slo-1(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 slo-1[Trichinellaspiralis],XP_003370272.1)同源性为93%; HW10与编码神经元钙传感蛋白质类-1(neuronal calcium sensor1[Trichinella spiralis],XP_003380590.1)同源性为92%。其中HW3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可编码蛋白的碱基序列最长。在筛选到的阳性克隆中,发现有期特异性HW5,编码蛋白与旋毛虫DNaseII超家族蛋白有很高的同源性,II型核酸酶在引发了肌细胞胶原蛋白基因的异常转录与表达,与伪旋毛虫体外形成了的薄胶原蛋白包囊有直接关系。目前本实验室已分别完成伪旋毛虫感染后26d、60d后抗血清对新生幼虫时期cDNA文库的的免疫学筛选,本论文成功使用感染后32d的抗血清对新生幼虫时期cDNA文库的免疫学筛选,并得到相关抗原性基因。该研究可进一步对所筛选到的目的基因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在体外进行大量表达,建立敏感、特异的伪旋毛虫病的早期免疫学检测方法,以及为伪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和疫苗研发及功能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唐艺芝,吴秀萍,高飞,郭恒,王学林[6](2011)在《旋毛虫和伪旋毛虫基因表达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线虫可造成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旋毛虫病。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和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是旋毛虫属中的两个不同的种,二者在寄生和致病行为上存在多方面差别,特别是旋毛虫在宿主肌肉组织中能形成包囊,而伪旋毛虫在肌细胞中不形成包囊。最近,旋毛虫基因组的测序已经完成,为进行该种属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前提。通过比较旋毛虫和伪旋毛虫的基因表达谱,有助于研究其不同的致病机制,从而为开发相应的诊疗手段提供借鉴。因此,本研究进行了伪旋毛虫叁个时期的ESTs测序,分析了其不同发育时期的特定基因表达特征,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所有旋毛虫EST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二者的种间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我们自伪旋毛虫叁个生活史阶段共测序获得了54485个高质量的ESTs,为伪旋毛虫如何形成"滋养细胞",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如何逃避免疫攻击提供了重要数据。此外,我们鉴定出了一系列对于此寄生虫代谢至关重要的核心"看家"基因,同时也阐明了不同寄生虫或同种寄生虫的不同阶段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和基因家族。特别是DNaseⅡ中的非金属蛋白酶,以及通过组蛋白乙酰化作用干扰宿主细胞周期调节的基因,可能对在寄生虫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为旋毛虫和伪旋毛虫的特定发育阶段提供了许多潜在的的抗原靶标,并为后期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1-18)
张胜力,崔晶,范清堂,王中全[7](2009)在《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与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肌幼虫的差异蛋白。方法应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对T1、T4肌幼虫的可溶性抗原与培养24 h的ES抗原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 SDS-PAGE显示,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有22条蛋白带(221.62 k Da~14.88k Da),其中6条为T1特异性蛋白带(59.72、44.37、23.66、22.36、18.26、16.34 k Da);(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叁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23)
张胜力,崔晶,范清堂,王中全[8](2009)在《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与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肌幼虫的差异蛋白。方法应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对T1、T4肌幼虫的可溶性抗原与培养24h的ES抗原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SDS-PAGE显示,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有22条蛋白带(221.62kDa~14.88kDa),其中6条为T1特异性蛋白带(59.72、44.37、23.66、22.36、18.26、16.34kDa);T4可溶性抗原蛋白有18条带(185.28kDa~14.27kDa),其中4条为T4特异性蛋白带(132.60、119.30、35.26、31.02kDa)。T1的ES抗原有10条蛋白带(113.21kDa~14.37kDa),T4的ES抗原有9条蛋白带(104.71kDa~14.51kDa),T1、T4肌幼虫ES抗原的蛋白带均不相同。2-DE显示,T1可溶性抗原有193±12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1kDa~22kDa、25kDa~64kDa及100kDa~144kDa,所对应的等电点(pI)分别为4.7~8.2、4.5~6.5及5~7;T4可溶性抗原有175±9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2kDa~21kDa及25kDa~90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9.5与4.5~9.6。T1的ES抗原具有82±6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3kDa~16kDa、18kDa~22kDa及40kDa~55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3.8~6.2及5~9;T4的ES抗原具有69±5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0kDa~15kDa、17kDa~25kDa及29kDa~55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6.5、4.6~6及5~7。结论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及ES抗原的蛋白组分与伪旋毛虫的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李文辉[9](2008)在《伪旋毛虫肌幼虫WR29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虫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是宿主范围最为广泛的寄生虫之一,它所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于旋毛虫抗原成分极其复杂,而且不能进行体外大量培养和繁殖,旋毛虫病免疫诊断及预防相对困难,通过构建旋毛虫不用时期的cDNA表达文库,并利用免疫学筛选方法获得了功能性抗原基因,对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分离肌幼虫抗原基因,为旋毛虫病反应原性及特异性诊断抗原基因的筛选及大量制备奠定基础。将阳性克隆pBluescript-WR29进行测序,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所得cDNA序列进行分析。利用PCR技术,从筛选得到的pBluescript-WR29重组质粒中扩增到不含信号肽序列的WR29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序列测定后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将重组质粒pET-28a-WR29转入克隆菌DH5α和表达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提取质粒进行PCR鉴定和测序鉴定。用IPTG诱导培养重组表达菌,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后重组菌体裂解产物与对照菌相比出现了一条相对分子量约为27.9kDa的新条带,与重组蛋白的理论值相符,薄层扫描结果显示,在诱导4h时,表达量达到高峰,目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58.1%。以切胶纯化的WR29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VC獭兔,每二周免疫一次,共免疫5次,末次免疫后二周心脏采血取血清。检测血清效价。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重组抗原可被旋毛虫感染猪血清识别。设计WR29基因特异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提取的伪旋毛虫肌幼虫、新生幼虫、3日龄及5日龄成虫期总RNA中反转录WR29 cDNA,对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此基因在伪旋毛虫肌幼虫、新生幼虫、3日龄及5日龄成虫期均有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敏感、特异的旋毛虫病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12-01)
吴秀萍,赫荣华,高丽芳,付宝权,王学林[10](2008)在《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取伪旋毛虫(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肌幼虫时期抗原性基因。方法利用λZAP载体构建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表达文库;以感染伪旋毛虫60天后的猪血清为抗体探针,对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对筛选出的强反应原性克隆进行测序,利用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构建的伪旋毛虫cDNA表达文库的库容量为0.55×106pfu,重组率为95.6%,扩增后文库滴度为1.2×1010pfu/mL。从2.0×105个重组噬菌体筛选获得阳性克隆27个。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27个阳性克隆共编码7种cDNA分子,其编码的类似蛋白分别为伪旋毛虫Tp21kDa蛋白、伪旋毛虫Tp28kDa蛋白、蛋白酶体激活因子亚单位(Proteasome activator subunit)类蛋白、Nudix水解酶(Nudix hydrolyase)类蛋白、凝集因子(Condensin)类蛋白、尿嘧啶糖基化酶(uracil glycosylase)类蛋白和一个未知蛋白。结论获得两个反应原性较强且高拷贝的抗原基因,其分别编码Tp21kDa蛋白及蛋白酶体激活因子亚单位。(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伪旋毛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Tpserpin)基因,并鉴定其抗原性。方法从伪旋毛虫肌幼虫提取总RNA,RT-PCR扩增Tp-serpin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p-serpin,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Rosetta gami(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后,用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纯化产物经SDS-PAGE分析纯度,Western blot鉴定反应原性。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p-serpin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与GenBank中登录的Tp-serpin基因相似性达99%。表达的重组Tp-serpin蛋白相对分子量约43 000,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0%,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纯化后的重组Tp-serpin蛋白纯度达95%以上,可被伪旋毛虫感染60 d的猪血清特异性识别,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p-serpin,并在E.coli Rosetta gami(DE3)中表达了重组蛋白,为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候选抗原的研制及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阐明serpin在伪旋毛虫入侵时期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伪旋毛虫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凤.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寄生虫免疫逃逸中的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5
[2].王艳凤,白雪,刘晓雷,王楠,丁静.伪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纯化[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
[3].彭鹏.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抗原的对比分析与鉴定[D].吉林大学.2014
[4].苗雅娟.伪旋毛虫天然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β对宿主Th1/Th2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13
[5].贺亚奇.伪旋毛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及序列分析[D].吉林大学.2012
[6].唐艺芝,吴秀萍,高飞,郭恒,王学林.旋毛虫和伪旋毛虫基因表达比较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7].张胜力,崔晶,范清堂,王中全.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叁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8].张胜力,崔晶,范清堂,王中全.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
[9].李文辉.伪旋毛虫肌幼虫WR29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D].吉林大学.2008
[10].吴秀萍,赫荣华,高丽芳,付宝权,王学林.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筛选[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