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利益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农民利益观,转型
农民利益观论文文献综述
曹春[1](2019)在《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农民利益观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农民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发展状况。在目前凸显的“叁农”问题中,农民的利益问题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农民在面对不同的利益需求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实质上是由农民的利益观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利益观就会去做出什么样的利益选择。而从目前我国农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的利益观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失,例如,部分农民过度重视经济利益的片面的利益观致使其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方面仍然处于较为滞后的状况,这对我国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本论文试图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察农民利益观问题,试图对农民利益观的转型提出一定的、合理的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概述。从萌芽、形成、逐步完善直到成熟,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农民利益观的偏失及其原因分析。对在利益、利益观、农民利益观等相关概念作了理论界定的前提下,对农民传统利益观偏失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概括,并进而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和利益表达渠道,外来消极文化和思想的消极影响,正确利益观的教育,农民的综合素质等层面对导致农民利益观偏失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叁部分,利益观的偏失对农民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在科学界定农民全面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需求的全面满足、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能力的持续提升、个性的自由发展等方面剖析了农民传统利益观对农民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第四部分,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农民利益观的现代转型。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树立综合的利益观、可持续的利益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等方面对农民利益观现代转型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农民利益观的教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农民利益观现代转型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角,对农民利益观的现代转型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引导农民改变过去传统的利益观,确定科学、合理的利益观,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将会面临不同的利益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从新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赵敏,郑兴明[2](2019)在《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逻辑理路与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全局、战略的高度,不断汲取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维护农民利益的实践经验,在秉持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基础上,围绕强农业、富农民、惠农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建构了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逻辑框架。习近平农民利益观再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内涵,凸显了农民主体地位,为今后进一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利益创新了实践路径。(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赵敏[3](2019)在《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视角下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权益是农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是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有效解决“叁农”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路径,千方百计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正日趋完整,其获得感也得到显着提升。但也应该看到,就目前而言,农民土地权益在实现程度与保障方式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农民土地权益流失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在土地流转和土地征收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时常发生,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对此,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指引下,不断优化和创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路径,来满足农民对土地权益的需求,从而使农民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文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发展历程,对其丰富内涵进行梳理与归纳;接着,从中央、地方两个层面出发,整理出中央和地方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有益尝试;然后,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土地权益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以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为指引,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实践路径提出实质性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论文主要从五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明确了论文研究的内容、目标,简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利益观内容进行论述,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发展历程,阐明了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届中央集体的农民利益观内容。第叁部分,界定农民土地权益内涵,分析中央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政策演进以及当前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总体现状,并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第四部分,探讨当前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困境,并从集体所有权制度、政府行为、乡村自治、农民产权认知及其内部利益分化五方面来分析当前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成因。第五部分,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对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指导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农村“叁产融合”、健全利益表达渠道、提升农民素质、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监控机制共五项措施来有效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最终在文章结尾推导出相关结论。(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高倩[4](2016)在《基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利益观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的各项改革都在稳步推进,其中关于“叁农”问题的改革措施的实施,给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等方面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发生转变,但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积极思想仍统领他们思想的走向。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不断的加快,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大众中信仰空虚、道德滑坡、伦理底线失守的现象不在少数,尤其是教育水平欠缺的农村地区。如何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农民利益观的教育,如何确保正确的利益观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确保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针在农村地区的深入推进,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术界对农民利益观教育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空前的炽热状态,研究的热度还在持续加强,但是在推进其教育工作开展的实践层面,研究的结论总是浮于表面,并没有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结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群体,并能使他们通过具体教育形式互动的关键媒介,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它却仍属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实行中的短板,对农民思想牵引极具有效性的利益观教育也搁浅已久,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效。原因之一,针对农民利益观的教育问题研究专着与论文资料很欠缺,具体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问题的了解还不到位,参考价值不大;原因之二,研究层面和实践层而脱节,过程中承载教育功能的施教载体的发展和利用没有满足这方面教育的要求。因此,创新教育形式,尝试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观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全而的总结,推动农民利益观教育发展与实践的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应该肩负起其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和利益观教育的基本义务,又承载了由此所带来的有利之处,促进了自身组织价值理想体系的完善。以前的教育模式运行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维度教育载体的需求往往是不明显的,农民关于利益教育也没有什么企及的愿景需要。农民利益观教育信息无法准时、有效地传导。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叁农”问题、利益问题日益凸显,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农民利益观教育。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利益价值导向体系,确立合理新农村市场主体自觉的规范意识和市场道德理念,培养农民主体的利益理性、正确的利益观,尊重和肯定农民的合理利益追求,引导和规范农民的求利行为,协调农民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利益的和谐生存。因此,本文从农民思想引导工作的创新载体:农民组织出发,探讨农民利益观教育实施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以期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教育载体促进农民利益观的教育和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王金梅,李德波[5](2013)在《邓小平农民利益观特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利益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利益的思想,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利益观,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鲜明的创新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3年05期)
王金梅,李德波[6](2013)在《试论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利益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利益的思想,对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给予高度关注,从而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利益观。(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3年01期)
高巍翔,胡璇格[7](201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工人农民利益观教育的经验教训》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利益关系的原则,并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利益观教育,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犯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倾错误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留下深刻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解决当今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邓志勇,任云军[8](2009)在《化难为易 和谐拆迁凸显农民利益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人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下最难事是计划生育;二十一世纪天下最难事是征地拆迁”。征地拆迁工作,不仅要保证各项重点项目的及时用地,也要依法保护被征地群众的合法利益,哪头都不能误事。 苍溪在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中以超常之(本文来源于《广元日报》期刊2009-05-19)
石芝谋[9](2009)在《“和谐拆迁”凸显农民利益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但凡涉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农民搬迁,因各方利益的不同诉求,往往会引发种种纠纷,工作难度非常大。而在绥阳这样涉及400多户农民将要告别老屋的征地拆迁工作中,当地能够做到搬迁工作时间短,群众无上访,业主、政府、群众“叁满意”实在是不简单、不容易!(本文来源于《贵州日报》期刊2009-02-27)
邵明厚,向前[10](2007)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利益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他吸收并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农民观,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观,在这个阶段,对农民的利益保护思想贯彻始终,如关注农民的命运,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文化应为农民服务等等。正是这样,农民把毛泽东当作自己的救星,把革命的军队当作自己的家,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革命当中来。可以说,毛泽东拯救了中国农民,同时也是农民成就了毛泽东,把革命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9期)
农民利益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全局、战略的高度,不断汲取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维护农民利益的实践经验,在秉持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基础上,围绕强农业、富农民、惠农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建构了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逻辑框架。习近平农民利益观再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内涵,凸显了农民主体地位,为今后进一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利益创新了实践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利益观论文参考文献
[1].曹春.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农民利益观转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赵敏,郑兴明.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逻辑理路与当代价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赵敏.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视角下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4].高倩.基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利益观教育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
[5].王金梅,李德波.邓小平农民利益观特点探析[J].传承.2013
[6].王金梅,李德波.试论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J].世纪桥.2013
[7].高巍翔,胡璇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工人农民利益观教育的经验教训[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8].邓志勇,任云军.化难为易和谐拆迁凸显农民利益观[N].广元日报.2009
[9].石芝谋.“和谐拆迁”凸显农民利益观[N].贵州日报.2009
[10].邵明厚,向前.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利益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