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寄生蚌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蚌螨,12S,rRNA基因,幼螨,若螨
寄生蚌螨论文文献综述
郭维[1](2012)在《寄生蚌螨的分子鉴定及线粒体12Sr RNA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蚌螨隶属于蚌螨属,绝大多数营寄生生活,宿主隔离造成了蚌螨成螨形态特征分化。以成螨的形态特征对蚌螨进行种属分类存在较大争议,而通过对蚌螨幼螨形态特征的比较,可以对成螨的分类地位更准确地判定。蚌螨幼螨个体较小,利用常规的形态学方法难以分辨其具体种属,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寄生在褶纹冠蚌上的蚌螨虫卵12S rRNA基因片段加以扩增,测序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的蚌螨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鉴定出蚌螨卵,并对孵化后的幼螨、若螨进行形态描述。结果显示所测蚌螨卵12S rRNA基因片段与Unionicola sp的序列同源性达到了94.8%,遗传距离最小(0.052),属于种内遗传差异,推测蚌螨卵是蚌螨Unionicola sp子代。同时比较寄生蚌螨Unionicola sp与弯弓蚌螨U. arcuata12S rRNA基因片段遗传差异与形态学特征,推断出Unionicola sp是弯弓蚌螨的一个隐藏种。此外,本研究还对寄生在褶纹冠蚌身上的短足蚌螨U. brevipedalis12S rRNA基因全序列加以扩增、测序与分析,获得短足蚌螨12S rRNA基因全序列648bp长的碱基序列,与鳌爪蚌螨U. chelata的遗传差异最小,为0.987;与台湾蚌螨U. ypsilophora最大,为1.073。进化树显示短足蚌螨单独聚为一支,靠近今村蚌螨U. imamurai;根据短足蚌螨殖吸盘板的特别的形态特征,推断短足蚌螨是较为古老的蚌螨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06)
文春根,张丽红,胡宝庆[2](2009)在《光强与光色对3种寄生蚌螨趋光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照刺激下,动物具有定向行动反应,向光行动称为正趋光性,背光行动称为负趋光性。光照和光谱成份对水生动物的趋光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随动物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光对视觉摄食的鱼类是必需的,黄盖鲽(Limanda yokohamae)仔鱼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摄食最活跃,摄食强度高,在全黑条件下基本上不摄食,存活率也下降。水蛭能区分光强和灰暗阴影的细微变化,也能辨别不同波长的光。昆虫的趋光性行为与复眼结构和视网膜电位有密切的关系。长刺溞(Daphnia magna)的强趋光性不仅受遗传控制,而且受环境条件的修饰,利用隆线溞(D.carinata)的趋光行为可以监测水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9-11-08)
张丽红[3](2008)在《褶纹冠蚌内寄生蚌螨种群生物学及趋光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江西鄱阳湖褶纹冠蚌中主要寄生蚌螨的调查,对其在蚌中的分布位置以及与寄主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值和重迭值的定量估计,分析了褶纹冠蚌中四种主要寄生蚌螨的生态位。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褶纹冠蚌中主要寄生蚌螨有弯弓蚌螨U.(Wolcottatax)arcutata、Y纹蚌螨U.(Parasitatax)ypsilophora、敏捷蚌螨U.(Vidrinatax)agilex sp.nov和簇刺蚌螨U.(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褶纹冠蚌的外鳃、内鳃、外套膜、斧足、入水孔、唇瓣均有蚌螨分布。四种蚌螨在外鳃和内鳃均分布较多,在体长220mm-280mm的褶纹冠蚌中感染强度较高,对雌雄蚌无特异性选择。弯弓蚌螨总感染率最高,为58.93%,总丰度为20.26±50.00,感染率最高在5月份;其次为簇刺蚌螨,簇刺蚌螨的总感染率为9.52%,丰度为1.58±12.88,9月份感染率最高;Y纹蚌螨和敏捷蚌螨的感染率分别为6.94%和9.33%,丰度分别为0.29±1.28和0.52±3.46。利用卡方对种间关联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除弯弓蚌螨与Y纹蚌螨和簇刺蚌螨均呈负关联关系(X~2=23.53,V=-0.22和X~2=4.08,V=-0.09),其它蚌螨之间均呈正关联关系。生态位研究结果显示,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2407;其次是Y纹蚌螨,为0.2224;弯弓蚌螨与簇刺蚌螨的重迭值最大,为5.2212。除Y纹蚌螨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小为0.2878外,其余都集中在0.4313~0.5297之间,重迭值多数集中在1.9100~2.6494之间。弯弓蚌螨的二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1038;弯弓蚌螨与簇刺蚌螨的重迭值较大,为11.5989,其它二维生态位重迭值较大的有弯弓蚌螨与Y纹蚌螨,为3.3751、Y纹蚌螨与簇刺蚌螨,为1.1071。根据二维生态维宽度值得出褶纹冠蚌中明显的竞争群包括弯弓蚌螨、簇刺蚌螨和Y纹蚌螨,其中弯弓蚌螨在这些竞争群中占优势种。另外,利用自制趋光性装置研究了褶纹冠蚌中主要叁种蚌螨的趋光性,结果表明弯弓蚌螨、Y纹蚌螨和敏捷蚌螨的趋光性与光强、光色以及波长均有关。在白光照射下不同光强500Lux、600Lux、700Lux、800Lux、900Lux、1000Lux时,弯弓蚌螨和敏捷蚌螨都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Y纹蚌螨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同一光强条件下各蚌螨间除在500Lux和900Lux有显着差异外(P<0.05),其余光照下条件下各蚌螨间均无显着性差异。随着光强的增强弯弓蚌螨由正趋光性向负趋光性转变,而且负趋光指数逐渐增强。敏捷蚌螨均为负趋光性且负趋光性指数逐渐增加,Y纹蚌螨的负趋光性指数在光强为800Lux时达最大后下降。在同一光照强度500Lux透过七种不同光色滤色片照射时,各蚌螨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各蚌螨间在黄光条件下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除在绿光下有显着差异(P<0.05)外都是极显着性差异(P<0.01)。弯弓蚌螨仅在绿色光照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其余均为负趋光性,红、橙、黄、靛光下负趋光指数均较高;敏捷蚌螨均表现为负趋光性,而且靛光下负趋光性指数较高;Y纹蚌螨只在红光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其余均为负趋光性,而且红光条件下,趋光性指数最高。(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2-19)
程剑[4](2008)在《基于COI基因和ITS2基因序列对寄生蚌螨系统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蚌螨是一类在淡水水域中营寄生生活的水生螨类,是淡水贝类主要的寄生虫。我国已知的寄生蚌螨主要有:弯弓蚌螨Unionicola arcuata、Y纹蚌螨Unionicola ypsilophora、螯爪蚌螨Unionicola chelata、敏捷蚌螨Unionicola agilex等。各种寄生蚌螨在外部形态上差异很小,其分类往往是基于形态特征。此外,其繁殖力强、世代周期短、发育进度快、能与宿主产生协同进化而造成在形态上的差异。因此,寄生蚌螨分类的各个阶元或多或少存在系统学的争议。本研究从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采集到的寄生于淡水贝类中的5种寄生蚌螨和1种自由生活的厚蚌螨Unionicolacrassipes,测定了17个样品的线粒体COI基因和核糖体ITS2区段部分序列,通过对其基因序列的分析来探讨其系统发育,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螯爪蚌螨和弯弓蚌螨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壮肢蚌螨和螯爪蚌螨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从系统发育树上可以看出弯弓蚌螨在所研究的寄生蚌螨中为相对进化种,而敏捷蚌螨可能是最早从自由生活的蚌螨祖先中分化出来的种,为相对原始种。2.基于rDNA ITS2区段序列分析表明,敏捷蚌螨和壮肢蚌螨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壮肢蚌螨和弯弓蚌螨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从系统发育树上可以看出弯弓蚌螨在所研究的寄生蚌螨中为相对进化种,而Y纹蚌螨可能是最早从蚌螨祖先中分化出来的种,为相对原始种。3.结合这两个分子标记综合分析显示,COI基因和ITS2基因均富含A+T。长江中下游不同湖泊对寄生蚌螨的遗传差异较小,而宿主的特异性是影响寄生蚌螨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弯弓蚌螨在所研究的寄生蚌螨中为相对进化种,鉴于相对原始种及其亲缘关系在COI和ITS2分子标记中不稳定,需要借助于形态鉴定和分子标记相结合来确定,这也是解决物种分类和鉴定难题的必然途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2-19)
张丽红,胡宝庆,文春根[5](2008)在《褶纹冠蚌寄生蚌螨的种群动态及趋光性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号)蚌螨U.(Parasitatax) ypsilophora和敏捷蚌螨U.(Vidrinatax)agilex sp.nov的感染率分别为6.94%和9.33%,丰度分别为0.29±1.28和0.52±3.46。四种蚌螨对体长180~240mm的褶纹冠蚌感染强度均最高,对雌雄蚌无特异性选择,都偏好选择寄主的外套膜和鳃部。利用卡方对种间关联关系进行检验,表明弯弓蚌螨与簇刺蚌螨之本文通过对江西鄱阳湖褶纹冠蚌中主要(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8-11-01)
文春根,焦玉坛,胡宝庆[6](2008)在《光强与光色对3种寄生蚌螨趋光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制趋光性装置研究了3种蚌螨趋光性,结果表明Y纹蚌螨(Unionicola ypsilophora)、弯弓蚌螨(U.arcuata)和簇刺蚌螨(U.penicillatus)的趋光性与光强以及光色有关。在不同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指数差异均显着(P<0.05);在1 300,1 000,400和100 Lux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差异极显着(P<0.01);在700 Lux光强下差异显着(P<0.05)。Y纹蚌螨随着光强增加,趋光指数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簇刺蚌螨在光强度为1 000Lux时趋光指数达到最大;弯弓蚌螨只有在光强度为700 Lux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它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弯弓蚌螨在3种颜色的光照下均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对红光的趋光性反应较黄、蓝光更敏感;簇刺蚌螨只有在黄光条件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蓝光和红光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并且在红光条件下负趋光性行为相当显着;Y纹蚌螨在红光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黄光和蓝光条件下表现为负趋光性。由此可见,不同的蚌螨种类对不同光色也具有不同趋向性反应。(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08年02期)
焦玉坛[7](2007)在《背角无齿蚌寄生蚌螨种群生物学及内部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背角无齿蚌中Y纹蚌螨和弯弓蚌螨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Y纹蚌螨总感染率为45.91%,丰度为18.41±22.49,5月份感染率最高;弯弓蚌螨总感染率为17.47%,丰度为3.41±12.88,6月感染水平最高。两种螨类对体长150-170mm的背角无齿蚌感染率最高,对雌雄蚌无特异性选择。Y纹蚌螨和弯弓蚌螨都偏好选择寄主的外套膜和鳃部。利用卡方对种间关联关系进行检验,表明两种蚌螨之间呈负关联关系(x~2=14.12,V=-0.073)。利用自制趋光性装置研究了叁种蚌螨趋光性,结果表明Y纹蚌螨、弯弓蚌螨和簇刺蚌螨的趋光性与光强以及光色有关。在不同光强下,叁种蚌螨的趋光性指数差异均显着(P<0.05);1300Lux,1000Lux,400Lux和100Lux光强下叁种蚌螨的趋光性差异极显着(P<0.01);在700Lux光强下差异显着(P<0.05)。Y纹蚌螨随着光强增加,趋光指数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簇刺蚌螨在光强度为1000Lux趋光指数达到最大;弯弓蚌螨只有在光强度为700Lux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它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弯弓蚌螨在叁种颜色的光下均表现为正趋光性,对于红光的趋光性反应较黄、蓝光更为敏感;簇刺蚌螨只有在黄光条件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蓝光和红光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而且红光下负趋光性行为相当显着;Y纹蚌螨在红光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黄光和蓝光条件下表现为负趋光性。由此可见,不同的蚌螨种类对不同光色也具有不同趋向性反应。通过对弯弓蚌螨的连续石蜡切片进行了观察,发现其消化道包括咽、胃、中肠、结肠和直肠。背腺末端浸于中肠附近的组织中,开口于背部。雌性弯弓蚌螨的生殖腺由外膜和内生殖上皮组成,内生殖上皮分布有滤泡细胞。雄性生殖腺有一对精巢,内含许多由血淋巴细胞包围的精囊,精囊或精子通过输精管排出体外。(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7-12-24)
文春根,胡宝庆,徐毛喜,朱志民[8](2005)在《褶纹冠蚌寄生蚌螨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太湖、巢湖、鄱阳湖中褶纹冠蚌寄生蚌螨的感染调查,发现3个湖泊的褶纹冠蚌中有3种蚌螨寄生,但蚌螨群落组成不同。弯弓蚌螨是巢湖的绝对优势种,优势度指数为99.7%;太湖的优势种是Y纹蚌螨,优势度指数70.3%,次优势种为弯弓蚌螨,优势度指数23.4%;鄱阳湖优势种是Unionicolaspp,优势度指数52.4%,次优势种为弯弓蚌螨,优势度指数29.5%。蚌螨在宿主褶纹冠蚌内都呈聚集分布,但3个湖泊中不同种寄生蚌螨的分布参数不同,说明其聚集强度不同。利用卡方对种间关联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中Y纹蚌螨与弯弓蚌螨之间呈负关联关系(x2=5.95>x20.05=3.84,V=-0.57),弯弓蚌螨与Unionicolaspp.呈正关联关系(x2=4.22>x20.05=3.84,V=0.48)。由群落相似系数可以看出3个湖泊寄生蚌螨群落相似程度较低。(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05年06期)
谢院荣[9](2005)在《用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寄生蚌螨遗传结构及系统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鄱阳湖、巢湖、太湖、洞庭湖、梁子湖以及保安湖)采集到的寄生于淡水贝类中的8种蚌螨和1种自由生活的水螨,测定了样品(共29个)的线粒体DNA(mtDNA)12S rRNA基因部分序列;通过对蚌螨12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和系统发育以及种群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蚌螨的12S rRNA基因富含A、T;以自由生活的盔皱喙水螨为外群重构蚌螨系统发育树,所有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均很相似;所分析的蚌螨均能很好的在系统发育树分开来,并具有很高的置信度,说明线粒体12S rRNA基因适合于蚌螨属内关系的系统发育分析;弯弓蚌螨作为相对进化的种位于系统发育树的最前端,离外群位置最远,而今村蚌螨在树的根部与外群距离最近,则为相对原始种;台湾蚌螨与Y纹蚌螨聚为一大支,支持传统的将这两个种划分为同一亚属的观点。 通过对弯弓蚌螨种群的分析,发现寄生于不同宿主的弯弓蚌螨核苷酸分化系数Nst(0.94721,0.97504,0.99000)均很高,说明不同宿主内的弯弓蚌螨之间遗传差异很大;固定系数Fst(0.94488,0.97333,0.98930)均很大,说明各亚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高;而且基因流指数Nst(0.003,0.007,0.015)均小于0.5,说明造成各亚群差异的主要原因为遗传漂变。(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5-05-01)
谢院荣,李汉全,吴兰,文春根,朱志民[10](2003)在《叁角帆蚌中寄生弯弓蚌螨空间分布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弯弓蚌螨在宿主叁角帆蚌上的空间分布型。利用扩散性指标(Iδ),方差(V)与均值(X)的比大于1;Taylor幂函数法则lgV=lg9.954+1.227lgX,Iwao平均拥挤度(X )和平均密度(X)间的关系X =3.862+2.142X等方法,结果表明:弯弓蚌螨在宿主叁角帆蚌中的分布为聚集型。(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03年02期)
寄生蚌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光照刺激下,动物具有定向行动反应,向光行动称为正趋光性,背光行动称为负趋光性。光照和光谱成份对水生动物的趋光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随动物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光对视觉摄食的鱼类是必需的,黄盖鲽(Limanda yokohamae)仔鱼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摄食最活跃,摄食强度高,在全黑条件下基本上不摄食,存活率也下降。水蛭能区分光强和灰暗阴影的细微变化,也能辨别不同波长的光。昆虫的趋光性行为与复眼结构和视网膜电位有密切的关系。长刺溞(Daphnia magna)的强趋光性不仅受遗传控制,而且受环境条件的修饰,利用隆线溞(D.carinata)的趋光行为可以监测水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寄生蚌螨论文参考文献
[1].郭维.寄生蚌螨的分子鉴定及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分析[D].南昌大学.2012
[2].文春根,张丽红,胡宝庆.光强与光色对3种寄生蚌螨趋光性的影响[C].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
[3].张丽红.褶纹冠蚌内寄生蚌螨种群生物学及趋光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程剑.基于COI基因和ITS2基因序列对寄生蚌螨系统发育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
[5].张丽红,胡宝庆,文春根.褶纹冠蚌寄生蚌螨的种群动态及趋光性行为研究[C].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
[6].文春根,焦玉坛,胡宝庆.光强与光色对3种寄生蚌螨趋光行为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8
[7].焦玉坛.背角无齿蚌寄生蚌螨种群生物学及内部结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8].文春根,胡宝庆,徐毛喜,朱志民.褶纹冠蚌寄生蚌螨群落结构[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5
[9].谢院荣.用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研究寄生蚌螨遗传结构及系统发育[D].南昌大学.2005
[10].谢院荣,李汉全,吴兰,文春根,朱志民.叁角帆蚌中寄生弯弓蚌螨空间分布型[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