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眼眶解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眼眶,叁维重建,疾病,CT征象
眼眶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冯礼冬[1](2014)在《CT叁维重建眼眶解剖测量与相关疾病CT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眼眶相关结构CT叁维成像技术并进行解剖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2)通过回顾性分析眼眶相关疾病的CT资料,总结并归纳眼眶疾病的CT特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诊断依据。方法:(1)从本院PACS中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行眼眶CT检查且眼眶相关结构无明显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51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6.2岁。应用AVIZO软件进行眼眶及相关结构重建并立体显示,测量参数包括左、右眼球的体积,左、右眼眶内软组织的体积,眼眶骨内外侧凹点连线的中点至眼球前端距离等。(2)从本院PACS中选择2004年01月-2014年01月行眼眶CT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眼眶病536例(男性297例,女性239例,年龄2-68岁,平均年龄45.3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CT叁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眼眶、眼球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2)左、右眼球体积分别为8887.37±1018.10mm3、8749.32±1094.95mm3:左、右眼眶内软组织的体积分别为:17382.29±1635.42mm、7616.15±1824.26mm3;眼眶骨内外侧凹点连线的中点至眼球前端距离:左眼15.00±1.79mm、右眼15.11±2.41mm;视神经孔界标点至眼球几何中心的距离:左眼37.28±2.68mm、右眼37.08±2.94mm;眼球几何中心连线至视神经孔的延长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左眼20.70±2.63度、右眼20.90±1.57度;眼球几何中心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左眼30.84±1.80mm、右眼31.43±1.71mm;眼球几何中心至眼眶下缘的垂直距离:左眼17.21±1.23mm、右眼16.85±1.10mm。(3)536例眼眶疾病,其中外伤314例(58.58%),甲状腺相关性眼病91例(16.98%),肿瘤63例(11.75%)、炎症31例(5.78%),血管畸形17例(3.17%),囊肿15例(2.80%),先天性疾病5例(0.93%)。(4)眼眶疾病与年龄及性别:毛细血管瘤共4例,均小于10岁;视神经胶质瘤7例,均在10-30岁年龄段;神经鞘瘤14例在10-30岁和30-50岁年龄段分别有5例、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91例中,30--50岁年龄段55例、50岁以上26例;海绵状血管瘤15例,30-50岁年龄段有12例。静脉曲张共15例,女性占80.00%(12/15);海绵状血管瘤共15例,女性占73.33%(11/15)。(5)眼眶肿瘤五分区:血管瘤源性肿瘤26例,19例(73.08%)分布于肌锥内区;神经源性肿瘤21例,累及肌锥内区11例(52.38%)、肌锥外区9例(42.86%);间叶肿瘤4例,累及肌锥内区2例(50.00%)、肌锥外区2例(50.00%);泪腺肿瘤9例,累及肌锥外区8例(88.89%);转移瘤3例,肌锥内区、肌锥外区各1例,同时累及肌锥内/外区1例。(6)CT主要征象包括:骨凹陷、眼外肌增粗征、眼眶内异物、球后肌锥内占位。结论:(1)CT叁维重建能良好显示眼眶及周围解剖结构,实现单、多方向观察及叁维测量。(2)眼眶疾病多样且复杂,眼眶病CT特征性征象包括渐进性强化征、哑铃征、双轨征(袖口征)、边缘强化、泪腺肿大等,对眼眶病CT征象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眼眶疾病的诊断能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4-01)
沈亚芝,朱时锵,葛祖峰,方雄[2](2013)在《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眼眶滑车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研究眼眶滑车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8例眼眶滑车根据有无钙化分组进行观察,127例行MPR与VR。结果滑车双侧对称,位置固定,附着于眶内侧壁前上方与眶上壁夹角处,与上斜肌反折肌腱连成一体。无钙化组263例,呈软组织密度;钙化组85例,占24.43%,单侧钙化37例,双侧48例,双侧钙化大小形状可不一致。结论 MSCT显示眼眶滑车的解剖特点极具特征,对滑车钙化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7-11)
李晓[3](2011)在《多层螺旋CT在眼眶正常解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①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眶骨正常相关结构中的应用及标准断面图像在对称显示眼眶相关结构中的优势。②探讨降低管电压在减少眼眶CT扫描辐射剂量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①收集207例无眼眶外伤史的被检者的眶部多层螺旋CT图像,对常规扫描断面图像与经MRP重建的标准断面图像对眼眶正常相关结构的对称显示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及统计学分析,同时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②另外对40例(80个眼眶)无眼眶外伤史的被检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40个眼眶),分别进行标准条件(120Kv,100mA)和低剂量条件(100Kv,100mA)CT扫描,并对所得图像均行1.51mm、3.Omm薄层重建,层间距分别为1.Omm、2.Omm。比较不同管电压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1)、图像质量及图像噪声的差别。结果①重组后的标准化图像在双侧眼眶相关结构的对称性显示中较常规扫描图像更有优势,更有利于临床诊断。结合VR、CPR等后处理技术更能立体、直观地观察眼眶细微结构的全貌。本研究结果显示,标准轴位图像对颧额缝、颧骨管、眶下管、眶上切迹、视神经管及晶状体的对称性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扫描轴位图像(P<0.01);而两者对颧蝶缝的对称性显示无显着差异(P>0.05)。②管电压100Kv时与常规剂量(120Kv)比较,CTDIvol减低,即辐射剂量有所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相应层厚图像噪声大小间都存在统计学差别(P<0.01),100Kv扫描的图像噪声均较120Kv大。虽然低Kv扫描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图像能够清楚显示眼环、眼直肌、视神经及晶状体等眶内各结构及眶壁骨质,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①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眼眶正常相关结构中有重要意义和优势,经MPR重建的标准轴位图像能够很好地对称显示双侧眼眶的相关结构,这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都有重要的意义。观察标准化图像在减轻影像医生的阅片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同时,结合VR、CPR等后处理技术更能立体、直观地观察眼眶细微结构的全貌。②降低管电压(100Kv)对眼眶行CT扫描,虽然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相比无明显差异,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降低了被检者的辐射剂量。它是降低管电流之外的,另一种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16)
刘东[4](2011)在《眼眶断层解剖和白瞳症的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CT和MRI对眼眶正常结构的显示能力,阐明眼眶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为影像诊断提供全面的断层解剖学资料,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对眼眶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30例临床确定没有眼部外伤、炎症、术后等病史的健康自愿者。15例CT平扫+增强检查,行常规横断位扫描,对横断面进行冠位和斜矢状位重建。15例MRI平扫+增强检查,MRI行横断位、冠状位、斜矢状位扫描,扫描序列常规T1WI、T2WI和脂肪抑制T2WI,进行斜失状位重建和扫描时,层面与视神经平行。观察眼眶各部结构在CT和MRI上不同层面的解剖关系。结果:横断位上HRCT平扫可清晰显示眼眶内外侧壁、眶上裂、眶下裂及视神经管的骨性结构和交通,眼上静脉、视神经、眼外肌的全程均可清晰显示,但对眶内各神经及眼动脉不能显示,增强扫描部分眼动脉显示。MRI对眼眶骨质显示不佳,眶内脂肪、视神经、眼静脉及眼外肌均可清晰显示,眶上裂、眶下裂内的脂肪亦可清晰显示,其内可见点状、条状走行的神经。脂肪抑制T2WI上视神经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可清晰显示。冠状位上CT图像可最好的显示眶上裂、眶下裂、眶四壁及视神经管完整结构,平扫眼动脉、眼上静脉显示不佳,增强扫描可连续观察眼动脉、眼静脉的走行及分支。MRI冠状位显示各眼外肌呈中等信号位于眶腔外围,视神经位于眶腔中部,冠状位MRI还可显示部分眼神经如额神经、动眼神经、鼻睫神经等,眶上裂、眶下裂呈高信号,其内可见点条状走行神经,但尚不能区分。斜矢状位CT和MRI均可完整显示视神经全长及上下方走形的眼静脉和眼动脉,眼球内各部结构显示清晰。结论:眼眶CT、MRI可清晰显示眼眶各部解剖结构和空间位置关系,两者结合所提供的信息可更好的显示眼眶各部解剖,为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及眼科学、神经外科学提供良好的解剖参照。目的:探讨CT和MRI对儿童白瞳症的诊断价值,为白瞳症提供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从而指导临床医生更好的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有助于白瞳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7例白瞳症患者,以组织病理学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将其分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组、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组、渗出性视网膜病(Coats)组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组,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寻找各种白瞳症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性影像诊断标准及检查方法的特异性。结果:RB组:38例RB玻璃体内均可见不同形状的软组织肿块,36例肿块内部可见钙化,CT诊断阳性率为94.7%(36/38),MRI诊断阳性率为73.3% (22/30)。眼球缩小2例,增大3例。PHPV组:32例患者均表现为小眼球,玻璃体内沿Cloquet管走行区异常密度或信号影,呈条索形、带状、高脚杯形等,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CT诊断阳性率为65%(13/20), MRI诊断阳性率为93.8% (30/32)。Coats病组:11例患儿眼球大小均正常,2例眼球壁增厚,视网膜不同程度脱离9例,CT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相符5例,MRI诊断相符6例。ROP组:6例患者均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双侧眼球均缩小,视网膜脱离5例,1例眼球壁增厚。CT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相符2例,MRI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相符4例。结论:玻璃体内含有钙化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内软组织强化是RB较为特征性表现,CT对RB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MRI对RB的分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患侧小眼球,玻璃体内沿Cloquet走行区的异常密度或信号影,是PHPV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诊断价值优于CT。男性年龄较大儿童、单眼发病,CT和MRI显示视网膜脱离对诊断Coats病有重要参考价值。明确的临床病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高浓度吸氧),双眼发病,眼球不同程度缩小,视网膜不同程度脱离是诊断ROP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3-01)
张志华[5](2008)在《眼眶球后断层解剖及叁维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用断层解剖学方法研究眼眶球后结构的形态以及内部重要结构的相互关系,并进行叁维可视化研究,阐明球后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用石蜡包埋法对1例离体眶尖标本进行处理,采用冠状位连续切片,层厚为10um,获得眼眶球后结构解剖断面图像数据集。并将同一头颅标本行T1WI、T2WI序列多方位MRI检查以及高分辨CT横断、直接冠状位扫描,观察各层面的构成形态以及相互关系。再将断面结构数据图像经Photoshop8.0软件精确对位以及配准后,应用3D-DOCTOR软件在计算机上分别对眼球、眼外肌、视神经、眼动、静脉及其分支等结构进行叁维重建并立体显示,获得直观的叁维立体构型。应用该软件自带工具测量球后数据并与临床肿瘤资料相结合,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结果:1.明确眼眶球后结构的连续断面结构数据以及眼外肌、神经、血管的关系,完成眼眶球后部分的数据测量和形态观察。2.将断面图像与相应的CT、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完成眼眶球后结构断面影像解剖结构的对照观察。3.获得完整的球后结构的叁维立体模型,明确球后神经、血管以及眼外肌的空间位置关系,用于指导临床。结论:本试验通过对眼眶球后结构的断层解剖学研究,着重探讨眼眶球后内部结构的大小、形态学表现,对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同时为球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此外获得的球后结构的叁维立体模型,为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和数字化模拟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宋明,王新生,宗绪毅,赵澎,裴傲[6](2008)在《内镜下经鼻入路显露视神经和眼眶的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入路至视神经和眼眶的相关解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用30具骨性颅底标本,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选5具成人灌注尸头,采用两种内镜经鼻入路显露视神经和眼眶。结果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可显露双侧视神经;采用经中鼻道入路,可显露同侧视神经和部分眶内结构。结论经鼻入路的内镜手术是治疗视神经和眶内病变的新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宋明,王新生,宗绪毅,赵澎,裴傲[7](2007)在《经鼻入路显露视神经和眼眶:内镜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成熟,一些医师尝试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处理视神经和眼眶病变,取得较好疗效。本文研究内镜下经鼻入路至视神经管和眼眶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宋明,王新生,宗绪毅,赵澎,裴傲[8](2007)在《经鼻入路显露视神经和眼眶(内镜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入路至视神经和眼眶的相关解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用30 具骨性颅底标本,测量视神经管间距和前床突间距,观察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以及筛后孔与视神经管开口的位置关系。选5具成人灌注尸头,测量鼻小柱到筛后动脉的距离和视神经隆起的距离,并模拟经鼻中隔旁入路和经中鼻道入路,显露视神经管和眼眶。结果经测量,视神经管间距为(15.13±1.69)mm,前床突间距为(23.59±1.62)mm。鼻小柱至筛后动脉的距离,左侧为(71.01±3.99)mm,右侧为(72.63±3.97)mm;鼻小柱至视神经隆起的距离,左侧为(79.89±4.16)mm,右侧为(80.83±4.05)mm。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 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和鞍底是确定视神经隆起的解剖标志,可经蝶窦显露双侧视神经和眼动脉;采用经中鼻道入路,筛后动脉是确定视神经隆起的解剖标准,可经筛窦显露同侧视神经,眼动脉和部分眼外肌。结论经鼻入路的内镜手术是治疗视神经和眶内病变的新选择。内镜手术具有以下优点:没有外部切口,利于美容;可进行180°减压;不损伤嗅束;术中视野良好;致残率低;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但采用内镜经鼻入路时,减压限于视神经管的内壁和下壁,不能显露上壁和外侧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04-01)
杨有雄[9](2006)在《眼眶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眼眶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为鼻眼相关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头颅骨标本的眼眶内侧壁。另外,测量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的解剖学数据。结果:Dacryon点至筛前、中、后孔中点、视神经管眶口内壁及眶上缘、眶下缘距离分别为 19.28±1.42mm、27.06±2.05mm、31.11±2.08mm、37.47±2.11mm和16.50±1.38mm、19.65±1.41mm。头颅骨标本的二孔、叁孔出现率为62.5%和37.5%。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的单孔、双孔、叁孔出现率分别为3.3%、60%、36.7%。筛前、筛中、筛后动脉的直径分别为0.80±0.24mm、0.42±0.13mm and 0.46±0.18mm。结论:Dacryon点、额筛缝是眼眶内侧壁的重要解剖标志,鼻窦、眶内壁手术时要注意筛中动脉。(本文来源于《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6-08-01)
魏锐利[10](2006)在《眼眶手术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眼眶是位于颅顶骨和颅面骨之间,由七块颅骨构成。由于眼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解剖并不象眼球那样为眼科医师所熟悉。但在眼眶病尤其是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其解剖起着定位,乃至定性的重要作用。也是选择损伤小,接近肿瘤最佳部位入路的依据。熟知解剖可最大限度减少手术进发症。(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8-01)
眼眶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研究眼眶滑车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8例眼眶滑车根据有无钙化分组进行观察,127例行MPR与VR。结果滑车双侧对称,位置固定,附着于眶内侧壁前上方与眶上壁夹角处,与上斜肌反折肌腱连成一体。无钙化组263例,呈软组织密度;钙化组85例,占24.43%,单侧钙化37例,双侧48例,双侧钙化大小形状可不一致。结论 MSCT显示眼眶滑车的解剖特点极具特征,对滑车钙化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眼眶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1].冯礼冬.CT叁维重建眼眶解剖测量与相关疾病CT诊断[D].厦门大学.2014
[2].沈亚芝,朱时锵,葛祖峰,方雄.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眼眶滑车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C].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3].李晓.多层螺旋CT在眼眶正常解剖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
[4].刘东.眼眶断层解剖和白瞳症的影像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
[5].张志华.眼眶球后断层解剖及叁维可视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
[6].宋明,王新生,宗绪毅,赵澎,裴傲.内镜下经鼻入路显露视神经和眼眶的解剖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8
[7].宋明,王新生,宗绪毅,赵澎,裴傲.经鼻入路显露视神经和眼眶:内镜解剖研究[C].第十七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2007
[8].宋明,王新生,宗绪毅,赵澎,裴傲.经鼻入路显露视神经和眼眶(内镜解剖研究)[C].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07
[9].杨有雄.眼眶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研究[C].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
[10].魏锐利.眼眶手术的应用解剖[C].第叁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