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观概率判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观概率判断,时间压力,决策角色,事件效价
主观概率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赵瑜[1](2019)在《时间压力、决策角色、事件效价和思维方式对主观概率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每天都需要做出很多的判断和决策,而人们面临的绝大多数事件里都包含着随机性。因而,要想做出客观有效的决策判断,人们需要学会理性地去处理这些不确定性。主观概率判断影响人们的最终决策,因此探讨主观概率判断影响因素十分重要。以往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影响个体的判断和决策,时间压力下个体在消极事件时倾向于选择冒险,积极事件时倾向于选择保守;也有研究则显示,被试在消极事件中更可能选择保守的选项因受到高时间压力的影响。此外,还有研究提出,时间压力增大时个体为快速做出判断决策趋向于使用启发式策略。时间紧张下个体表现出:无意识思维聚焦当下的行为。关于无意识思维的研究多集中于有意识和无意识思维的比较。之前有学者探讨了时间压力下不同决策角色和事件效价对主观概率判断的影响,但没有探讨无意识思维下不同决策角色和事件效价对主观概率判断的影响。对此,本研究设计叁项实验进行探讨。预实验的目的是测量个体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设置时间限制。根据时间压力的研究范式,本研究中设置的时间限制是4分钟。正式实验中实验一为了测量参与者在不同时间压力、事件效价和不同的决策角色下的主观概率判断的表现,选取96名在校大学生,48名女生,48名男生。所有参与者之前并没有参加过同类实验。通过一套由64题的将来生活事件组成的问卷进行测试。实验一结果发现,无论有无时间压力,个体认为积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判断积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高。有无时间压力下,人们的主观概率判断存在差异。实验二为了测量参与者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事件效价和不同的决策角色下主观概率判断的表现,选取96名在校大学生,50名女生,46名男生。所有参与者均可清晰地看清电脑屏幕,之前并没有参加过同类实验,所有参与者的左右手均可同时操作电脑键盘。通过一套由64题的将来生活事件组成的问卷和一项1-back任务进行测试。实验二的结果发现,无论在有意识和无意识思维下,个体认为积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判断积极事件发生的概率值更高。有意识和无意识思维方式下,人们的主观概率判断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谭雯婷[2](2013)在《经济类考生主观录取概率判断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的观点都是用理性假设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赫伯特·西蒙认为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并为此提出了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行为金融学有关金融市场的研究文献农明社会化的的行为人在出有关投融资的决策时常常会表现出有限理性的心理特征,例如过度自信。行为人面临不确定情境时往往要在心中做出一个概率判断,这种量化的概率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为人的自信水平,而自信水平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也会对行为人的主观概率判断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行为人的决策,这种信息处理偏差显然不符合“经济人”假设。实验经济学就是以有限理性的社会人为观察样本,记录和分析他们在特定实验环境中的判断、决策和行为。本文的调查研究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将研究过程自然地镶嵌在考生的整个复试流程当中。本文讨论的话题是主观概率判断与过度自信,以一个调查研究为例,该研究的客观背景是研究生考试,主观对象是经济类考生,调查研究设计的任务是要求考生依据不同的启发式假设判断自己的录取概率。纵观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无一不是在培养人们符合理性的思维习惯,已有的文献也显示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学生与没有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理性人”的假设,因此本文调查研究选取的对象是经济类考生。经济类考生为了准备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专业科目都进行过系统的经济学专业学习,但是参加本次调查研究的考生大多还是表现出了高于平均录取概率的过度自信,这种信息处理偏差显然不符合理性人假设。传统观点认为实验经济学存在非代表性取样、小样本、人为因素干扰和实验室模拟条件限制等不同于现实环境的劣势。但是本文的调查研究过程由于是自然地镶嵌在考生的整个复试流程当中,所以尽量避免了可能存在的人为因素干扰和实验室模拟条件限制,另外91位考生的样本量虽然不多,但在性别、生源地、学校、专业等因素的分布比例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特征。文章依据调查研究的反馈信息进行了归纳分析、回归分析和理论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考生录取概率判断的,主要因素是考生的成绩尤其是研究生录取考试的初试成绩,初试成绩对考生主观录取概率判断的影响程度高于其在录取规则中的实际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考生的心理期待和积极幻想。考生之所以会产生较高的心理期待和积极幻想从而表现出过度自信是因为他们前期对此已经投入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一部分成本在经济学中称为沉没陈本,理论上不应该影响行为人的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本文调查研究的信息反馈和后续分析均印证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启示考生可以适当修正自己对于沉没陈本的过重视,能够以更加轻松自然的心态来应对研究生复试的挑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24)
李章吕[3](2013)在《论主观概率判断中的基础概率谬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概率谬误"是人们在进行主观概率判断时倾向于使用具体信息而忽略掉一般信息的现象。它可以解释很多情况下人们所做的主观概率判断和决策。它的提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以贝叶斯定理为基础的决策理论的规范性研究方案,继而开始了决策理论的描述性研究,并提出了支持理论等重要理论成果。关于基础概率谬误产生的认知策略,主要有代表性启发策略、相关性原则、非因果基础概率原则等解释。但是,基础概率谬误并不就真的是"谬误",有时候这还是一种合理的决策方式。(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13年01期)
李嘉明,朱如意,鲁晓利[4](2008)在《基于专家群组判断的主观概率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关于主观概率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个体的判断上,对国际上主流的联合专家判断的研究方法鲜有涉及。在提出利用专家组工作的基础上,先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剔除个别离异点集;之后基于专家的判断力,赋予专家相应的权重,加权平均后,最终得出主观概率判断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统计与信息论坛》期刊2008年10期)
邱晓雯[5](2008)在《情绪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观概率判断是与决策紧密相关的一种认知加工过程。许多研究探讨了情绪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但是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它对主观概率判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情绪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通过一套128题的问卷,测量了被试在不同时间压力下,事件的情感效价、不同的主体参照、事件不同的描述方式等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值的影响。结果发现,人们对积极事件比消极事件给出了更高的主观概率判断值,参照和事件效价共同影响了主观概率判断,事件描述方式对主观概率判断的影响与被试的紧张感有关。实验二记录了在不同情绪诱发的心境下,人们对于不同效价事件和参照进行主观概率判断时的脑电波,探讨了情绪因素影响主观概率判断的时程和形式。实验结果表明,在事件呈现后40-100ms时段,情绪和参照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在积极情绪心境下,他人参照条件下的ERP比自我参照的ERP更负;在200-250ms时段,积极情绪引发了更大的正波,消极事件比积极事件在此时段上有更正的脑电波。这些结果揭示了情绪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的进程和结果均有影响。这种影响在主观概率判断加工早期就已介入并贯穿始终。(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5-18)
曲舸征[6](2008)在《基于随机支持理论的主观概率判断校准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支持理论是以支持理论为基本原理研究主观概率判断校准的理论,通过将支持看为随机变量研究大规模的概率判断,可以有效的描述和预测判断者的校准特点,并且通过几个简单而富有心理意义的模型参数解释这些特点。本文验证随机支持模型的有效性的同时,使用模型研究了青少年主观概率判断的发展特点。并且,使用模型研究了主观概率判断校准失误的原因和完美校准的必要条件。实验一首先以配对城市人口的判断信心任务范式研究了青少年对半概率任务判断校准的发展特点。总合水平的分析表明:①初中、高中和大学组被试均表现出过度自信的概率判断特点。②概率判断的总正确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σ从判断信心中排除了正确率的影响,是主观概率判断极端性的良好指标,大学组判断的极端性最高,倾向于做出高概率判断,初中组其次,高中组最低。③叁个年龄组全部项目判断的平均信心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组高于高中和初中组,初中组高于高中组。④叁个年龄组被试的判断信心与正确率均呈显着的正相关,表明青少年完全具备做出理性的主观概率判断的能力。然而,上述相关只适合本研究的问题领域随机抽取的自然样本。具体来看,正确率高于50%的单个项目或全部项目的判断信心与正确率呈显着的正相关,而正确率低于50%的单个项目或全部项目的判断信心与正确率呈显着的负相关。随机支持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现象。⑤随机支持理论对叁个年龄组被试的校准曲线和判断概率的分布进行了很好的预测,并可以用模型参数解释叁个年龄组被试校准特点的差异。整合项目水平的分析研究每一个项目的平均判断信心与正确率的关系,分析表明:①正确率高于50%的项目的平均判断信心与正确率正相关,正确率低于50%的项目的平均判断信心与正确率负相关。随机支持理论很好的预测了叁个年龄组的校准曲线,并且可以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②模型在控制了极端性参数σ的条件下更有说服力的预测、证实了难易效应同样存在于初中、高中和大学组被试。为了更深一步研究随机支持理论对校准失误原因的解释,实验二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基本重复了Brenner等人2005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支持理论很好的预测了四种整体特征条件下(2种基础概率×2种诊断度)的校准曲线,并且以模型参数解释了各种校准特点的原因,也就证明了过度自信是因为判断者在极端样本整体特征条件下只能做出基于案例的判断,而对样本整体特征的变化觉察不足导致的。过度自信并不是人类固有的、必然的心理特征。实验叁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应用随机支持理论探索完美校准要求的样本整体特征。发现判断者心理核心偏差参数β并非全部不敏感的反应核心假设基础概率的变化,它的一部分与核心假设的基础概率无关,而是受判断者的心理特点、任务特性等的影响,固定的偏正或者偏负。所以50%的基础概率并不是完美校准的必要条件,β′为正时,这个条件要求基础概率大于50%,β′为负时,小于50%。β′可用来衡量判断者偏爱核心假设基础概率的程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8-03-27)
向玲,王宝玺,张庆林[7](2007)在《主观概率判断中次可加性的叁因素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探究主观概率判断是否满足次可加性规律,结果表明:(1)分解方式、分解数量和分解事例的典型性等叁个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均有显着的影响。(2)次可加性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观概率判断中也会出现可加性和超可加性:把事件隐分为非典型事例时会出现超可加性,把事件隐分为典型或者典型加非典型性的事例时会出现可加性,而把事件显分时会一致出现次可加性。(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向玲,张庆林[8](2006)在《主观概率判断的支持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持理论是一个关于主观概率判断的非外延性理论,它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主观概率判断受到描述的影响,具有描述的依赖性;2.主观概率判断的结果是判断者对中心假设的相对支持的反映;3.主观概率在二元判断中表现出二元互补性,在多元判断中表现出次可加性;4.主观概率判断存在分解效应和促进效应。(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06年05期)
刘海影,傅小兰[9](2000)在《主观概率判断的次可加性的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用两个实验验证支持理论对主观概率判断的预测,探讨了主观概率判断中的次可加性规律,并对中美被试的概率估计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与支持理论的预测相符,而与贝叶斯模型、信念函数和回归模型的预测不一致。结果表明:1.主观概率判断满足次可加性,即隐选言判断的平均概率估计值均小于同外延显选言判断分解成几部分后的概率估计值之和;2.次可加性随分解部分的增加而增强;3.中美被试对隐选言判断与显选育判断的概率估计值基本没有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期刊2000年02期)
黄涛[10](1998)在《主观概率判断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绝大多数决策形势中存在着带有或多或少不确定性的随机性因素,人们如何处理和理应如何处理这种局势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人们在各种决策形势中的理性行为的理论主要是决策和对策理论。决策理论考察单个利益主体在客观性条件下的策略选择问题,而对策理论则考察多个利益主体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的策略选择问题,在这些理论中,针对决策中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占据主导地(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1998年05期)
主观概率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的观点都是用理性假设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赫伯特·西蒙认为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并为此提出了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行为金融学有关金融市场的研究文献农明社会化的的行为人在出有关投融资的决策时常常会表现出有限理性的心理特征,例如过度自信。行为人面临不确定情境时往往要在心中做出一个概率判断,这种量化的概率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为人的自信水平,而自信水平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也会对行为人的主观概率判断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行为人的决策,这种信息处理偏差显然不符合“经济人”假设。实验经济学就是以有限理性的社会人为观察样本,记录和分析他们在特定实验环境中的判断、决策和行为。本文的调查研究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将研究过程自然地镶嵌在考生的整个复试流程当中。本文讨论的话题是主观概率判断与过度自信,以一个调查研究为例,该研究的客观背景是研究生考试,主观对象是经济类考生,调查研究设计的任务是要求考生依据不同的启发式假设判断自己的录取概率。纵观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无一不是在培养人们符合理性的思维习惯,已有的文献也显示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学生与没有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理性人”的假设,因此本文调查研究选取的对象是经济类考生。经济类考生为了准备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专业科目都进行过系统的经济学专业学习,但是参加本次调查研究的考生大多还是表现出了高于平均录取概率的过度自信,这种信息处理偏差显然不符合理性人假设。传统观点认为实验经济学存在非代表性取样、小样本、人为因素干扰和实验室模拟条件限制等不同于现实环境的劣势。但是本文的调查研究过程由于是自然地镶嵌在考生的整个复试流程当中,所以尽量避免了可能存在的人为因素干扰和实验室模拟条件限制,另外91位考生的样本量虽然不多,但在性别、生源地、学校、专业等因素的分布比例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特征。文章依据调查研究的反馈信息进行了归纳分析、回归分析和理论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考生录取概率判断的,主要因素是考生的成绩尤其是研究生录取考试的初试成绩,初试成绩对考生主观录取概率判断的影响程度高于其在录取规则中的实际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考生的心理期待和积极幻想。考生之所以会产生较高的心理期待和积极幻想从而表现出过度自信是因为他们前期对此已经投入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一部分成本在经济学中称为沉没陈本,理论上不应该影响行为人的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本文调查研究的信息反馈和后续分析均印证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启示考生可以适当修正自己对于沉没陈本的过重视,能够以更加轻松自然的心态来应对研究生复试的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观概率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1].赵瑜.时间压力、决策角色、事件效价和思维方式对主观概率判断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2].谭雯婷.经济类考生主观录取概率判断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李章吕.论主观概率判断中的基础概率谬误[J].理论与现代化.2013
[4].李嘉明,朱如意,鲁晓利.基于专家群组判断的主观概率确定[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
[5].邱晓雯.情绪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8
[6].曲舸征.基于随机支持理论的主观概率判断校准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7].向玲,王宝玺,张庆林.主观概率判断中次可加性的叁因素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7
[8].向玲,张庆林.主观概率判断的支持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6
[9].刘海影,傅小兰.主观概率判断的次可加性的验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
[10].黄涛.主观概率判断的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