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识别论文-林丹,冯志强,庄俊钰,陈晓嘉,侯真真

糖类识别论文-林丹,冯志强,庄俊钰,陈晓嘉,侯真真

导读:本文包含了糖类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鹅掌柴蜂蜜,糖类指纹图谱,等值线图,掺假识别

糖类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林丹,冯志强,庄俊钰,陈晓嘉,侯真真[1](2018)在《鹅掌柴蜂蜜的糖类指纹图谱构建及掺假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鹅掌柴蜂蜜为研究对象,对鹅掌柴蜂蜜、常见掺假物质和掺假蜂蜜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绘制以果糖含量为X轴,麦芽糖含量为Y轴与果葡糖浆、玉米糖浆、麦芽糖浆含量的等值线图;建立鹅掌柴蜂蜜标准糖类指纹图谱,同时对常见掺假物质及掺假蜂蜜的相似度及99%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掺假物质为果葡糖浆时,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变化不差异性不大,当掺假物质为玉米糖浆和麦芽糖浆时,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随着掺假量的增加而减少,麦芽糖含量随着掺假量的增加而增加,蔗糖含量均为未检出;掺假物质与果糖、麦芽糖的等值线图直观地呈现出鹅掌柴蜂蜜掺假玉米糖浆、麦芽糖浆的分布,可以定量鉴别鹅掌柴蜂蜜掺假情况;鹅掌柴蜂蜜之间的相似度均大于0.999,说明标准糖类指纹图谱能够反映鹅掌柴蜂蜜的共同特性,同时也能够反映掺假蜂蜜与鹅掌柴蜂蜜之间的差异;计算出鹅掌柴蜂蜜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99%置信区间,果糖的含量范围为42.27 g/100 g~47.79 g/100 g,葡萄糖的含量范围为21.56 g/100 g~27.53 g/100 g,蔗糖为未检出,麦芽糖为0.92 g/100 g~1.55 g/100 g,研究结果可以为蜂蜜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掺假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12期)

杨琪[2](2018)在《基于Mn-ZnS量子点不同维度传感器对糖类的检测与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Mn掺杂ZnS量子点(Mn-ZnS QD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光学探针,具有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和稳定的光学信号,其良好的光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被广泛地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尽管Mn-ZnS QDs已经在生物分子识别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其不同的信号通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本研究以Mn-ZnS QDs的磷光、荧光和共振散射光的不同的信号通道为基础,发展了叁种不同维度的糖类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Mn-ZnS QDs的室温磷光为检测信号,硼酸基联吡啶盐(BBV)为受体,发展了一种果糖磷光传感器。其检测原理为:通过静电作用Mn-ZnS QDs与BBV结合形成了Mn-ZnS QDs/BBV纳米复合材料,在此过程中光诱导电子转移(PIET)导致了磷光猝灭,当果糖存在时,会与BBV形成阴离子硼酸酯,致使BBV从QDs上脱落,QDs的RTP恢复。在最理想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为0.05~1 mmol/L,检出限为0.01mmol/L。(2)以Mn-ZnS QDs的磷光和荧光为信号,硼酸基联吡啶盐(BBV)为受体,发展了一种基于Mn-ZnS QDs的单一材料二维阵列糖类传感器,并实现了对6种糖(D-果糖、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L-山梨糖和蔗糖)及其不同浓度的区分和识别。(3)以Mn-ZnS QDs的磷光、荧光和共振光散射为信号,以带正电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C)为受体,构建了一种Mn-ZnS QDs/PDC纳米复合材料(Mn-ZnS~+QDs)的单一材料叁维阵列粘多糖传感器,并实现了对4种粘多糖(硫酸类肝素、透明质酸、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软骨素)及其浓度的区分和识别。(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3)

李平[3](2017)在《二元混合型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识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和直链淀粉等多糖类高聚物经过适当衍生化后,可获得结构规整和高效手性识别性能的衍生物,目前已然成为最受欢迎的色谱用手性固定相材料。在已开发的多糖类衍生物中,以纤维素和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最为优秀。传统的多糖类手性固定相通常是基于一种衍生物进行制备,对于将不同结构衍生物进行混合而制备混合型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较少。而含有不同结构衍生物的混合型固定相,可能会大大拓宽所能拆分手性化合物的类型。基于此构想,本课题开展了对于混合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及其手性识别性能的研究。首先,采用传统酯化法合成具有不同单一取代基的纤维素和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运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监控合成过程,并运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对所得最终产物的结构进行详细表征和分析,并确定所引入取代基的取代度。其次,对于所得到的多糖类衍生物,采用不同的涂覆方法制备二元混合型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然后,运用热失重分析确定混合型手性固定相的涂覆率,并采用匀浆法制备涂覆型高效液相色谱柱。最后,应用所制备的新型手性固定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0种具有典型结构的手性化合物进行手性拆分,评价所制备二元混合型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识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单一型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相比,本文所制备二元混合型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识别性能多数介于所混合两种单一型固定相的识别性能之间。对于某些手性化合物而言,混合型固定相表现出优于单一型固定相的手性识别性能。所混合衍生物的不同结构及其取代基的不同性质与结构对混合型固定相的手性识别性能均具有较大影响。对于某些对映体而言,无论引入苯环上具有吸电子取代基的衍生物还是苯环上引入具有供电子取代基的衍生物均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混合型手性固定相的手性拆分性能,且随着混合型手性固定相中苯环上取代基供电子能力的增强,其手性识别性能也在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1-01)

袁文静,钟彤,闫晶,薛中原,齐伟[4](2015)在《石英晶体微天平和原子力显微镜识别糖类化合物的苯硼酸接枝聚合物多层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硼酸受体识别体系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糖的分子识别研究,硼酸在一定酸度条件下,可特异性结合含顺式邻位多羟基的物质(如二醇、糖等)。本实验利用EDC/NHS化学交联,3-氨基苯硼酸(APBA)与聚丙烯酸(PAA)反应,制得苯硼酸接枝的聚合物PAA-PBA,进而将此聚合物进行层层组装,获得苯硼酸功能化薄膜。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监测分析了此薄膜表面对糖类化合物的识别性质。结果表明此类薄膜对一定浓度(>50μg/m L)的糖类化合物均能表现出明显识别,其中,对果糖识别最为明显。此体系抗干扰性好,可重复使用,长期保存后仍能较好保持性能。微观表面形貌观察发现糖类化合物在薄膜表面识别均匀,识别后薄膜表面粗糙度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成果可望用于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糖识别体系。(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5年11期)

沈军,吴丽君,李平,迟克一,杨超[5](2015)在《新型多糖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手性识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糖类(直链淀粉和纤维素)天然生物大分子具有独特的结构优势,其糖单元上的羟基易于改性并活化,改性后的多糖类衍生物对多种外消旋体分子表现出良好的手性识别性能,能够实现超过90%以上的对映体过量值分析和大多数手性化合物的高效拆分1-2,是目前拆分效能最高和应用最广泛的手性识别与拆分材料。传统多糖类衍生物通常在糖单元的叁个位置引入相同的取代基,对于在叁个位置选择性引入不同基团的研究相对较少3-5,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多糖类衍生物的发展及其手性识别机理的深入探索。此外,目前对于具有大体积或功能性侧基的多糖类衍生物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其较大的空间位阻效应和功能性特征可能为开发兼具高效手性识别性能和功能性特征的新型多糖类衍生物提供新思路。因此,本文采用区域选择性方法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基的新型直链淀粉类衍生物,同时合成具有大体积液晶性功能侧基的纤维素类衍生物,其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并制备相应的手性固定相,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价所合成新型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进一步考察所引入不同结构取代基对于多糖类衍生物立体选择性和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单元叁个位置侧基的芳环上所引入不同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可改变多糖类衍生物的二级结构和局部极性,从而对多糖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大体积侧基对于多糖类衍生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1-06)

卢行健[6](2015)在《基于分子模拟对多糖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以多糖类衍生物作为手性固定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手性识别与拆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直至目前,对于此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依然不是很清晰。针对该研究背景,本课题尝试通过计算机模拟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识别过程,研究手性固定相的识别机理,对并对其手性识别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索。本课题首先采用传统酯化方法,合成多糖类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通过傅里叶红外(FT-IR)、核磁(H~1NMR)、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以确认获得预期目标产物。然后,应用Materials Studio计算软件,基于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对多糖衍生物进行分子模拟退火,以确定衍生物的优势构象。再通过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衍生物与所识别手性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表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衍生物与对映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最终获得其优势构象。并运用HPLC手性拆分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进一步探讨多糖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直链淀粉相比,纤维素具有相对较高的结构刚性,具有左手4/3螺旋结构的直链淀粉衍生物与具有左手3/2螺旋结构纤维素衍生物的结构相对规整,且其主链与侧链形成手性螺旋凹槽。与直链淀粉相比,纤维素糖单元2-,3-位侧链能够与相邻糖单元6-位上侧链形成更为规整的手性螺旋凹槽。与位于螺旋主链外部疏水的芳香基团相比,极性的氨基甲酸酯基团位于其内部,这意味着极性的对映体倾向于进入手性螺旋凹槽内,与氨基甲酸酯基团形成氢键。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预测结果表明对映体的洗脱顺序与高效液相色谱拆分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通过对分子动力学的轨迹文件进行构象能量最低化分析表明,对映体与多糖衍生物在手性凹槽与氨基甲酸酯和芳香体系发生稳定性不等的多种协同相互作用是产生手性识别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05-01)

沈越[7](2014)在《邻位取代基对于多糖类苯基氨基甲酸酯结构及其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糖类衍生物用作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尤其是多糖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和苯甲酸酯类衍生物,可对90 %以上的外消旋化合物实现高效的手性识别与拆分。传统多糖类衍生物主要通过改变苯环上取代基的性能和引入位置来提高其手性识别性能。由前期研究表明,当在苯环的邻位上引入取代基或是引入极性较强的取代基时,衍生物往往表现出较差的手性识别能力。基于该现象,本课题通过在多糖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6-位引入不同比例的2-硝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来探究苯环邻位取代基以及该类强极性基团对多糖衍生物结构和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与其他不同极性取代基(2-甲基和2-氟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的对比,从分子水平对多糖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及其机理进行深入探索。首先,运用区域选择法合成多系列具有不同比例邻位取代基团(2-硝基,2-氟,2-甲基)的纤维素和直链淀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所得多糖类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其次,运用涂覆法将所得多糖类衍生物涂覆在氨丙基硅胶表面制备HPLC用手性固定相,并采用匀浆法制备手性柱,通过热失重分析确定其涂覆率。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9种具有不同结构的典型手性化合物进行手性拆分,对所得各系列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识别能力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深入探讨邻位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对多糖类衍生物手性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邻位取代苯基氨基甲酸酯基团在糖单元6-位上的引入量对于纤维素和直链淀粉类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具有较大影响,且随着引入量的增大,其手性识别能力的变化趋势取决于所拆分对映体的结构。此外,当在糖单元6-位引入相近比例的2-硝基、2-氟和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基团时,后两者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均高于前者。极性基团在苯环邻位的引入以及基团本身的空间位阻效应不仅对衍生物的二级结构具有一定影响,该极性基团还会同时引起衍生物与手性化合物之间非对映选择作用的增强,这种由邻位取代极性基团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可能是导致该类衍生物手性识别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4-01-01)

沈军,赵勇强,沈越,李强,冈本佳男[8](2013)在《新型多糖类衍生物的可控合成与手性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糖(主要为纤维素和直链淀粉)衍生物制备而成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用手性固定相对于多种结构手性化合物具有优秀的手性识别和拆分能力。其中,苯甲酸酯和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能够对大约90%以上的手性化合物实现有效的直接拆分,其高效广谱的手性识别能力已使其成为医药、农用化学品、食品添加(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期刊2013-10-12)

沈军,刘双燕,赵勇强,沈贤德,冈本佳男[9](2013)在《多糖类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合成及其手性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糖单元6-位羟基的保护和去保护,运用区域选择性方法合成了6种新型多糖类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分别为纤维素/直链淀粉-[2,3-二(3,5-二甲基苯基)-6-环己基]氨基甲酸酯、[2,3-二(3,5-二氯苯基)-6-环己基]氨基甲酸酯及[2,3-二(4-氯苯基)-6-环己基]氨基甲酸酯,并将其涂敷在氨丙基硅胶的表面制备HPLC手性固定相.利用1H-NMR与FTIR光谱技术对所合成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和分析,并应用HPLC法评价其对于9种手性化合物的手性识别能力.通过与以手性识别能力高而着称且含有单一取代基的纤维素/直链淀粉-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等手性固定相的对比分析表明,所合成新型手性固定相对于某些对映体显示出更优的手性识别能力.由进一步分析表明,糖单元2-、3-和6-位取代基的性能对于纤维素和直链淀粉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均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刘双燕[10](2013)在《含不同酯基多糖类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合成与手性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多糖类衍生物作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用手性固定相,特别是基于纤维素和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和苯甲酸酯类衍生物制备而成的手性固定相,对于90%以上的各类外消旋化合物具有优秀的手性识别能力。传统多糖类衍生物通常在糖单元的2-、3-和6-位引入相同的取代基,而对于在叁个位置选择性引入不同基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糖类衍生物的发展及其手性识别机理的深入探索。针对该研究背景,本课题展开新型含不同酯基多糖类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合成及其手性识别能力的研究,并尝试从分子水平对其手性识别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首先,运用区域选择法合成多系列含不同取代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和苯甲酸酯基团)的多糖类衍生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及红外光谱等手段对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及性能进行详细表征和分析。然后,运用涂敷法将所得多糖类衍生物涂敷在氨丙基硅胶表面制备HPLC用手性固定相,并采用匀浆法制备手性柱,通过热失重分析确定手性固定相的涂敷率。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9种具有不同结构的典型手性化合物进行手性拆分,评价所合成多糖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引入位置对于衍生物手性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不同选择性取代基的新型多糖类衍生物表现出优于单一取代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且前者对于某些对映体的拆分效果甚至超过了商品柱。此外,在糖单元叁个位置所引入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引入位置对所合成多糖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均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3-01-01)

糖类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n掺杂ZnS量子点(Mn-ZnS QD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光学探针,具有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和稳定的光学信号,其良好的光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被广泛地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尽管Mn-ZnS QDs已经在生物分子识别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其不同的信号通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本研究以Mn-ZnS QDs的磷光、荧光和共振散射光的不同的信号通道为基础,发展了叁种不同维度的糖类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Mn-ZnS QDs的室温磷光为检测信号,硼酸基联吡啶盐(BBV)为受体,发展了一种果糖磷光传感器。其检测原理为:通过静电作用Mn-ZnS QDs与BBV结合形成了Mn-ZnS QDs/BBV纳米复合材料,在此过程中光诱导电子转移(PIET)导致了磷光猝灭,当果糖存在时,会与BBV形成阴离子硼酸酯,致使BBV从QDs上脱落,QDs的RTP恢复。在最理想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为0.05~1 mmol/L,检出限为0.01mmol/L。(2)以Mn-ZnS QDs的磷光和荧光为信号,硼酸基联吡啶盐(BBV)为受体,发展了一种基于Mn-ZnS QDs的单一材料二维阵列糖类传感器,并实现了对6种糖(D-果糖、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L-山梨糖和蔗糖)及其不同浓度的区分和识别。(3)以Mn-ZnS QDs的磷光、荧光和共振光散射为信号,以带正电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C)为受体,构建了一种Mn-ZnS QDs/PDC纳米复合材料(Mn-ZnS~+QDs)的单一材料叁维阵列粘多糖传感器,并实现了对4种粘多糖(硫酸类肝素、透明质酸、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软骨素)及其浓度的区分和识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糖类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林丹,冯志强,庄俊钰,陈晓嘉,侯真真.鹅掌柴蜂蜜的糖类指纹图谱构建及掺假识别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

[2].杨琪.基于Mn-ZnS量子点不同维度传感器对糖类的检测与识别[D].山西师范大学.2018

[3].李平.二元混合型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识别性能[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4].袁文静,钟彤,闫晶,薛中原,齐伟.石英晶体微天平和原子力显微镜识别糖类化合物的苯硼酸接枝聚合物多层薄膜[J].分析化学.2015

[5].沈军,吴丽君,李平,迟克一,杨超.新型多糖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手性识别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6].卢行健.基于分子模拟对多糖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7].沈越.邻位取代基对于多糖类苯基氨基甲酸酯结构及其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8].沈军,赵勇强,沈越,李强,冈本佳男.新型多糖类衍生物的可控合成与手性识别性能研究[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2013

[9].沈军,刘双燕,赵勇强,沈贤德,冈本佳男.多糖类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合成及其手性识别[J].高分子学报.2013

[10].刘双燕.含不同酯基多糖类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合成与手性识别[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标签:;  ;  ;  ;  

糖类识别论文-林丹,冯志强,庄俊钰,陈晓嘉,侯真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