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教育重建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胡雪蓉
(宝兴县教育局教研室四川宝兴625700)
【摘要】汶川地震已近一年,灾区教育的恢复重建正如火如荼进行,灾区师生受伤的心灵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是,教育重建是一项巨大的长久的系统工程,教育的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教育恢复重建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临时教学场地狭小,板房教学互相影响,教学秩序、教学安全、教学质量成为学校和老师心头之痛;地震的影响挥之不去,灾后重建大力巨大,教育教学难以保障,教育者的生活和心理急需得到关怀,师生的心灵重建必须得到关注;教育主管部门既要重视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也要重视师生心灵的重建。
【关键词】教育重建;问题分析
After-calamityeducationreconstructiontheJineedafewproblemforsolve
Huxue-rong
【Abstract】TheearthquakeofWenChuanalreadyyear,disasterareaeducationofinstaurationreconstructionpositiveinimposingarraycarryon,disasterareateachersandthestudentsgethurtofthemindre-setalighthope.But,educationreconstructionbethatonebehugeoflong-lastofsystemengineering,educationofrenewimpossibleaccomplishinonemove.CurrenteducationinstaurationstillhavemanyproblemJitoneedtobesolveinthereconstruction:Temporaryteachingplacenarrowandsmall,plankbuildingtheteachingbemutualinfluence,teachingorder,teachingsafety,theteachingqualitybecomeaschoolandteacher'satheartofpain;Earthquakeofinfluenceflickitdon'tgo,after-calamityreconstructionstronglyhuge,educationtheteachingbehardguarantee,educationoflifeandmentalstateneedgetconcernurgentlyto,theteachersandthestudents'mindreconstructionhavetogetconcern;Educationsupervisor'ssectionsincewantvalueinfrastructureofinstaurationreconstruction,alsowantvalueteachersandthestudents'mindofreconstruction.
【Keywords】Educationreconstruction;Problemanalysis
5.12特大地震,给灾区教育造成了重大损失,灾区孩子转眼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朋友。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地震过后,全社会伸出无私援助之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迅速组织抗灾抢险,迅速开展灾后重建。一双双温暖的手,抚慰着灾区孩子受伤的心;一排排整齐的板房,让师生们有了新的校园;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让失望的心灵重新燃起新的希望。灾难发生已近一年,然而,灾难留给师生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灾难带给教育的长期影响仍难预料,重灾山区的教育重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临时教学场地成为学校心头之痛
四川39个重灾县,绝大多数是川西北山区县,经济相对落后,教育基础差,地震给这些地区的教育带来几近毁灭性的打击。这里的学校大多建在河谷地带,背靠大山,前临大河,环境险恶,校园面积狭小,场地非常有限。震后,教学设施一时难以恢复,由于地势所限,很难重新选址,重建需要时间,只能暂时在原址搭建活动板房复课。这就给教学带来新的问题:板房拥挤,空间狭小,采光差……教学相互影响、活动环境局促,师生的压抑感与日俱增,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笔者所在的县城小学,校园占地不到3000平方米,除去教学、实验、办公用房,中间剩下约800平方米的空地,就是平常全校1300多名师生的活动场地。原来的教室已成危房,重建或搬迁需要时日,学校只能在操场上并排搭建三幢活动板房作教室,板房间相隔不足3米,整个操场就只有几条窄窄的通道。
板房隔音效果差,每幢板房间相隔又近,上课时相互影响,有时一个班齐声朗读或唱歌,临近的班级就无法上课,既影响师生情绪,也很难保证40分钟的效果。同时,板房的安全也令人担忧。由于每间板房面积都较小,室内拥挤,空气不畅,炎夏又近,学生的健康问题难以保证;场地狭小,通道狭窄,很难保证在突发情况下及时、安全疏散转移学生。不久前,就有学校因板房失火,导致学生伤亡的事件发生。凡此种种,无不成为学校和老师心头之痛。
面临严峻的现实,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能适应这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提高板房教学质量,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教育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研究急待解决的问题,积极探索特殊环境下的教学经验,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也可开展教研活动,搭建研讨平台,组织教师们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以解当前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2.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和心理急需关怀
当前,灾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工作者的帮助和心灵重建相对滞后,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普遍现象。地震中,教师本身也是受难者,地震使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他们的生活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他们的家庭同样需要救助和关爱,他们的心理也急需调适和关心,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重建。然而,事实上,教师往往被遗忘,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得到经济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援助,他们稍有一些本性的要求,往往会受到社会的责难;另一方面,他们又要肩负起灾后教育重建和复兴的重任,他们肩头的担子更加沉重。
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思想情绪直接影响和感染每一个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学生震后人生观的取向。为此,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权利,坚守神圣而艰难的工作岗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自身的理想和价值取向等都因地震发生了很大变化,至今仍然消极怠倦。倘若这些老师的心理问题不解决好,如何叫他们把学生从地震的阴影里带出来?
在重灾区,经历了生死关头的人们对人生感悟比较深,相互的理解度要宽些,但在那些灾害相对较轻的地方,面对着生活和教育环境的改变,家长和社会的责难比较多,这对学校是个巨大的考验。眼下,大多学校还在板房上课,教育教学环境差,安全隐忧多,师生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家长也时有怨言;同是,上级党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重建的要求非常高,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速度,一旦不能如期完成或出现什么事故,就会拿校长是问,学校重建、校园安全、教学质量成为校长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不管有无能力都要先负起责任再说,而领导和社会普遍关心的则是结果,重建任务必须按时完成,学校安全必须保证,教育质量必须提高,这些压得校长有点喘不过气。在一次全县的校(园)长会议上,百分之九十的校(园)长都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的言语充满了担忧和焦虑。
为此,一方面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现状应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对学校要加压更要减压,对教师要下任务更要多加关怀,要广泛开展培训辅导等活动,及时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3.学生的心灵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灾后重建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要特别关注在学生的心理调适问题,把它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严肃认真做好教育引导。
对于大灾大难,人们总是难以法记。有人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做过调查,二十多年过去了,灾难的阴影仍然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脑海,不时出现在他们的梦里。我是汶川地震的亲历者,直到现在,房子稍有晃动,我还会脱口说“地震”。成年的我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年幼的心灵。孩子们在地震突然来临时的恐惧,地震后失去亲人,失去同学,失去朋友的痛苦,很难一时平复。何况,他们每天不得不面对那种灾后的场景:在废墟上生活,在板房里学习,这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那些淡忘的画面不断“过电影”。同时,震后学习生活的空间大大减小,不少学校甚至没有了活动场所,活动无法开展,能量难以释放,学生情绪暴躁,矛盾纠纷不断;对明天失去信心,消极情绪相互影响,及时享乐的思想驱动着孩子产生厌学思想,逃学、泡网吧等成为常态。
对这些学生,一味说教根本没用。学校要切合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长期关注这类孩子,多给他们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可靠感,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重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重新拾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让他们能真正的从经历的苦痛中完全彻底的走出来。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真诚,感受大爱,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倾诉;学会回报,学会感恩,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真正面对自己,面对未来。要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和他们一起参观重建现场,感受家乡变迁,消除灾难的阴影,重燃希望之火,重树生活的信心,坚信新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新的家园会更加美丽,真正从精神上站起来。同时,还应尽可能多与家长沟通,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因素,把学生的心理重建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来抓。
心灵重建,既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容拖延的问题,又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必须长期关注的问题,各级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从教学自身的规律出发,从师生实际出发,加快恢复重建和关爱师生生活心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长期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引导,重塑信心,恢复自尊,修复人际关系,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健康向上面对未来。
收稿日期:2009-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