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不当引发胃壁平滑肌瘤术后大出血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支气管镜协作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微创分会儿童介入呼吸病委员会[1](2021)在《中国儿童中心气道狭窄呼吸介入与多学科协作诊疗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儿童中心气道狭窄性疾病多为疑难及急危重症,其诊疗涉及多个学科,若处理不当,死亡率很高。随着儿童可弯曲支气管镜、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普及和发展及多学科协作救治中心气道狭窄性疾病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亟须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救治水平,确保患儿的安全,特组织国内儿童气道团队的专家撰写此共识。
黄红斌[2](2020)在《内镜对比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比评价内镜和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文通过检索主要中英文文献数据库,获取比较内镜切除和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的相关文献,依照制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两者比较的结果显示:1、胃间质瘤直径小于2cm时,内镜切除的手术时间(MD=-58.94,95CI%=-102.72,-10.16,P=0.008)、恢复流质饮食时间(SMD=-0.57,95CI%=-1.06,-0.09,P=0.02)和术后住院时间(MD=-1.54,95%CI=-2.47,-0.61,P=0.001)较腹腔镜切除短,出血量较腹腔镜切除少(MD=-16.72,95CI%=-32.17,-1.28,P=0.03);两者在完整切除率(Log OR=-0.69,95%CI=-3.91,2.53,P=0.68)、并发症发生率(Log Peto’s OR=0.39,95%CI=-0.33,1.12,P=0.29)、术后复发率(Log Peto’s OR=0.30,95%CI=-2.02,2.63,P=0.80)上无明显差异。2、胃间质瘤直径2-5cm 时,内镜切除的手术时间(MD=-27.15,95CI%=-48.38,-5.92,P=0.01)、术中出血量(MD=-24.19,95CI%=-36.02,-12.36,P<0.001)、首次排气时间(SMD=-1.15,95%CI=-1.89,-0.40,P<0.001)、术后通便时间(SMD=-0.41,95%CI=-0.78,-0.03,P=0.03)上短于腹腔镜切除;两者在完整切除率(Log OR=-0.97,95%CI=-3.25,1.31,P=0.41)、恢复流质时间(SMD=-0.21,95%CI=-0.91,0.49,P=0.56)、术后住院时间(MD=-1.02,95%CI=-3.60,1.56,P=0.44)、并发症发生率(Log Peto’s OR=0.72,95%CI=-0.41,1.86,P=0.21)和复发率(Log Peto’s OR=0.75,95%CI=-0.48,1.96,P=0.23)上无明显差异。3、肿瘤直径大于5cm时,内镜切除在手术时间(MD=-42.18,95%CI=-53.70,-30.66,P<0.001)、术后通便时间(SMD=-1.90,95%CI=-2.51,-1.29,P<0.001)、恢复流质时间(SMD=-1.76,95%CI=-2.35,-1.16,P<0.001)、术后住院时间(MD=-2.22,95%CI=-2.79,-1.65,P<0.001)、并发症发生率(Log Peto’s OR=-1.98,95%CI=-3.02,-0.93,P<0.001)和复发率(Log Peto’s OR=-1.80,95%CI=-2.83,-0.77,P<0.001)上优于腹腔镜切除。结论:1、内镜切除直径小于2cm的胃间质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与腹腔镜切除相比无明显差异。2、对于直径2-5cm的胃间质瘤,内镜切除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方面优于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对比腹腔镜切除无显着差异。3、对于直径大于5cm的胃间质瘤,内镜切除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切除,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腹腔镜切除小。
徐超[3](2018)在《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文中研究指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在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尚没有随机对照的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间质瘤的对比研究,倾向评分法可将非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进行匹配,挑选出数据库中混杂因素相似的样本进行组间比较,从而保证其混杂因素均衡可比。本研究将收集我中心过去10年间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数据和随访数据,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第一部分: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优势和预后因素分析目的:通过胃GIST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对照研究,探索胃GIST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并具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原发胃GIST患者。腹腔镜手术组153例,开腹手术组58例。结果: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位置、危险度分级、手术入路方式都与无瘤生存与否有关系。危险度分级每增加1级,出现复发或者死亡的危险度增加10.684倍。不同核分裂像数之间以及危险度分级之间ki-67增殖指数的均数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每增加1级,出现复发或者死亡的危险度增加10.684倍。2.ki-67增殖指数单独作为确诊间质瘤的诊断指标并不可靠,但可以作为间质瘤的补充诊断指标;ki-67增殖指数可能是判断胃间质瘤危险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3.回顾性研究,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分布不均匀。第二部分: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目的: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基础上,进一步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优势。方法:使用第一部分的临床资料,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方法获得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匹配后两组各纳入44例患者。匹配效能良好。和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在术中及术后短期恢复指标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间生存情况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χ2=0.211,P=0.646)。结论:1.倾向评分匹配后,腹腔镜组的术中及术后指标明显优于开腹组;2.在平均42月的随访期内,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与开腹手术可获得同样的远期疗效;3.肿瘤直径<5cm时,实施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徐朝阳[4](2014)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GST)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于我科行内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患者(共3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20例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术后切除的瘤体组织均送病检。分别于术后第3、6个月复查胃镜,超声内镜检查,观察瘤体是否完整切除及是否有复发或转移。通过统计分析两组胃间质瘤患者的术后完整切除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来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结果:16例接受EFTR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瘤体均完整切除,术中1例出现明显气腹症,经腹腔穿刺排气后恢复正常,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20例接受ESD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瘤体均完整切除,一例患者术中出现穿孔,术后钛夹闭合,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两组患者分别于第3、6个月后复查胃镜、超声内镜检查,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1.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靠、可完整切除病灶,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疗效较好;2.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效果;3.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经济、微创、患者痛苦较小。
贾凌威[5](2013)在《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和手术适应证探讨》文中认为目的:1.对比传统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观察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可行性、根治度、安全性和术后康复情况)2.探讨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3.完善并总结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建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疗、随访数据库。方法:在我院病案科数据库内搜索并筛选2002.1-2013.3期间间质瘤病例;记录围手术期相关临床资料(患者信息、术前检查、手术资料、病理报告、术后康复情况等),并在此基础上,对间质瘤临床特点加以梳理、归纳、总结;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及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在围手术期各指标(手术时间、失血量、中转率、瘤体完整性、切缘、并发症、术后通气/便时间、术后住院康复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住院费用等)差异;密切随访出院患者,记录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饮食、随诊、治疗用药、疾病复发/转移等相关信息,对比腹腔镜及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在随访时间、失访率、复发/转移率等指标上的差异,并对上述所有指标加以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对于计量资料,常规验证正态性并运用t检验(student’s t test)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VONA)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常规验证方差齐性,数据分析选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定α=0.05为检验水准,认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录入分析。结果:1.搜索并筛选后得到间质瘤病例共计825例,其中胃317例(38.2%),小肠169例(20.6%),十二指肠152例(18.5%),食管67例(8.2%),腹腔/大网膜47例(5.7%),直肠肛管24例(2.9%),结肠4例(0.5%),其他部位间质瘤48例(5.8%),胃肠道间质瘤占88.4%,其中又以胃、小肠及十二指肠间质瘤最为常见(77.3%)。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大小而异,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44.7%)、消化道出血(32.4%)、腹部包块(9.2%)、恶心、反酸(3%)、吞咽困难(1%)、无症状(7.2%)及其他(2.5%)2.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31例(楔形切除18例,外翻切除10例,腹腔镜内镜联合切除3例),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56例(楔形切除37例,外翻切除10例,胃大部切除9例):1)两组在患者年龄(p=0.507)、肿瘤部位(贲门胃底p=0.934,胃体p=0.589,幽门部p=0.614)、围手术期死亡率(腹腔镜组0%vs.开腹组0%)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100%达到R0切除;2)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前者在总体上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122.8±9.5min vs.148.0±49.6min,p=0.001),减少术中出血量(90.2±87.2ml vs.227.0±260.8m1,p=0.006),加快术后通气/便时间(2.6±1.0d vs.3.6±1.1d,p=0.000),缩短术后住院康复时间(6.9±±1.9d vs.10.5±3.8d,p=0.000)。腹腔镜手术组术中无肿瘤破裂(腹腔镜组0例vs.开腹组1例),无明显围手术并发症(腹腔镜组0例vs.开腹组5例),术后平均随访14±9.2月,未观察到肿瘤复发/转移:3)对于责门胃底处≤2cm间质瘤,腹腔镜切除术可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5.5±1.4d vs.8.5±2.1d,p=0.024),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后通气/便时间上,与传统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腹腔镜切除术可能有延长手术时间的趋势(150.8min vs.132.5min,p=0.566);对于此处2-5cm间质瘤,腹腔镜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106.5+29.9mmin vs.143.9±50.1min,p=0.037),减少术中出血量(82.7±80.5m1vs.200.3±153.4m1,p=0.029),加快术后康复(7.5±1.2d vs.10.1±2.6d,p=0.004)对于胃体部0-5cm及5-10cm间质瘤,腹腔镜切除术及开腹切除术在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通气/通便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间质瘤切除术能够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比例(腹腔镜组0例vs.开腹组2例)结论: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适合于贲门胃底直径在0-5cm之间和胃体直径在0-10cm之间的间质瘤。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并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在治疗效果上与传统开腹手术旗鼓相当,不仅能在术中达到R0切除标准,维持肿瘤完整性,同时更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胃肠道恢复、降低住院天数及费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术后近期预后良好,具有可行性佳、安全系数高、创伤小、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等一系列难以比拟的优势。
陈韬[6](2013)在《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和腹腔镜手术肿瘤学疗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具有广谱的生物学行为潜能,近年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均表明GIST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潜能,不仅能预测预后,而且还与是否能恰当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进行辅助治疗有关。国内外的研究证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合适人群是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能否准确判断GIST患者是否属于中高危,对其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GIST的危险度分级一直在修订,而且哪一种标准更适合我国GIST患者目前仍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持,在临床运用上不同的标准可能造成错分的风险,为了减少此类风险,评估不同分级标准在国内GIS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是必要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探讨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三种GIST危险度分级:Fletcher、 Miettinen和2008年NIH共识(下文简称NIH2008)对国内GIST危险度评估的应用价值。GIST可以发生于消化道任何器官,其中在胃的发生率最高,约60-70%。目前所有胃GIST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恶性,倾向于膨胀性生长、压迫邻近脏器,而较少见浸润性生长、侵犯邻近脏器。胃GIST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治疗上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胃GIST的手术目标是尽量争取达到凡切除,没必要大范围切除。况且,胃GIST罕见出现淋巴管浸润,因此不推荐常规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胃GIST的生物学特性,使腹腔镜微创手术优势得以极大的发挥和充分体现。首例腹腔镜胃GIST切除术实施至今已近20年,虽然针对其研究越来越多,但关于其安全性、可行性以及肿瘤学疗效尚存在争议。本文旨在通过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的对照研究,探讨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肿瘤学疗效。第一部分三种危险度分级在中国胃肠间质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Fletcher、Miettinen和NIH2008三种分级对中国GIST危险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144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Fletcher NIH2008分级分别对其进行危险程度评估,采用Miettinen分级对119例GIST进行危险程度评估,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Miettinen和Fletcher,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比较Miettinen和NIH2008分级的准确度。结果:(1) Fletcher分级中中危组的非胃(小肠、直肠等)GIST和胃GIST的无瘤生存时间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ettinen分级极低、低、中、高危各组中,不同部位GIST的无瘤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Miettinen分级的Logistic回归模型:y=1.350-3.807Xi-4.664X2-2.554X3; NIH2008分级的Logistic回归模型:y=0.875-3.332Xi-3.944X2-2.028X3;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判断率比较:Miettinen分级(89.4)>NIH2008分级(85.2)。结论:Fletcher分级相对简易,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对不同部位的GIST的预后评估容易误判;Miettinen分级在中国GIST的危险度评估中可能可以成为NIH2008分级一种潜在的补充手段。第二部分胃间质瘤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学疗效的对照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近期治疗效果及长期随访结果,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肿瘤学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间质瘤切除术(腹腔镜组)与同期行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开腹组)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恢复全流食时间、术后恢复半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死亡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该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共75例,其中37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38例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和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70±67min vs.140.5±56.8min, P<0.001)、出血量(10±30mlvs.100±150ml, P<0.001)、术后排气时间(3.1±1.5days vs.4.5±1.2days, P<0.001)、恢复全流食时间(3.2±1.5daysvs.5.4±1.3days, P<0.001)、术后恢复半流食时间(4.7±1.6days vs.7.2±1.6days, P<0.001)、术后住院时间(7.0±3.0days vs.12.3±8.7days, P=0.001)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和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449),术后复发率、死亡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7%vs.7.9%,2.7%vs.5.3%,97.2%vs.91.2%, 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技术可行、安全,近期肿瘤学疗效相似。
张翠芳[7](2012)在《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大出血21例分析及护理措施》文中指出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穿孔、癌变、大出血、幽门梗阻等四大并发症均需行胃大部切除手术以达到治疗目的。该术式虽经数十年演变取得很大进展,但因术式复杂牵扯脏器较多而存在不同并发症。其中术后早期出血为1%~5%[1]。且出血部位不易确定。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我科诊治的21例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
刘德良[8](2008)在《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可危及患者生命。内镜下皮圈套扎(EB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EBL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已成为内镜治疗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一种选择。本研究旨在评价EBL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临床与内镜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将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内镜下皮圈扎(EBL组,n=21)或硬化剂注射治疗(EIS组,n=16)。EBL组采用多连发套扎设备,通过负压抽吸,使Dieulafoy病变及其周围组织吸入套扎帽内,然后释放弹力皮圈进行套扎止血。EIS组选用5%鱼肝油酸钠或1%乙氧硬化醇,绕Dieulafoy病变周围或正对出血点进行注射止血。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对EBL组与EIS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临床特点本组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男30例,女7例,男女比为4.3:1。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52.7岁。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者占45.9%(17/37),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有不同程度饮酒史者占37.8%(14/37)。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其中表现为呕血伴黑便者占75.7%(28/37),单纯呕血者占16.2%(6/37),单纯黑便或便血者占8.1%(3/37);伴有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为37.8%(14/36)。2.发病部位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23例病灶位于胃,9例位于胃肠吻合口,4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食管,分别占62.2%、24.3%、10.8%及2.7%。其中位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占51.4%(19/37),位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占24.3%(9/37)。提示Dieulafoy病变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其次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3.内镜特征Dieulafoy病变呈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粘膜缺损者占89.2%(33/37),其大小介于2~3mm之间,边界清晰,周围无明显的炎症改变,粘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病灶呈现为孤立性小圆锥状息肉样病变者占5.4%(2/37);病灶呈现为来源于正常粘膜的动脉喷射性出血者占2.7%(1/37);病灶呈现为正常粘膜中可见新鲜的点状血凝块附着占2.7%(1/37)。4.内镜诊断的结果37例Dieulafoy病变中,病灶形态典型、达到内镜诊断标准者35例。病灶不典型、呈圆锥状息肉样改变者2例,采用硬化剂注射针对病变进行诊断性穿刺而确诊,并得以及时进行内镜治疗。5.EBL组与EIS组的内镜治疗结果EBL组平均每例使用1个皮圈(范用1~2个),EIS组平均每例使用3.9ml硬化剂(范用3.0~5.0ml);EBL组的套扎组织在内镜治疗后3~7天内脱落,局部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其直径明显小于EIS组[(8.3±1.0)mm比(13.8±3.2)mm,P<0.005];EBL组早期止血率、远期止血率和转外科手术率均与EIS组相似(分别为95.2%比87.5)%,100%比87.5%,0比12.5%;均P>0.05),但再出血率显着低于EIS组(4.8%比37.5%,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均差异无显着性(分别为4.8%比6.3%,0比0;均P>0.05)。结论1.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跨度大,多见于50岁以上。2.腐蚀性药物、饮酒及患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可能为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易患或加重因素。3.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常伴有失血性休克。4.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可分在胃、胃空肠吻合口,十二指肠及食管。除了好发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区域外,也好发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胃空肠吻合口。Dieulafoy病变可能是一个既可先天形成,又可后天获得的疾病。5.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内镜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内镜表现为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粘膜缺损,其大小介于2~3mm之间,边界清晰,周围无明显的炎症改变,粘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6.在缺少其它有效诊断手段的情况下,在做好内镜治疗准备的同时,对病灶不典型者进行诊断性穿刺是诊断Dieulafoy病变的一个简易方法,有助于患者得以及时治疗,消除再出血。7.EBL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操作简单,止血效果与EIS相似,但再出血率较EIS明显降低。因此EBL是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理想方法。
李际辉[9](2002)在《胃间质瘤的诊治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胃间质瘤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探讨各种相关辅助检查的临床价值,研究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至2001年收治的42例胃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2例胃间质瘤平均年龄57.4岁(3677岁),其中≥50岁者32人,占76.2%。男28例,女14例,男女之比2:1。临床表现多为腹痛(38.1%)和上消化道出血(40.5%),无特异症状者并不少见(26.2%);多无明显体征。B超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但阳性率不高(22%);胃镜、胃镜超声和GI定位诊断较为准确; CT和MRI检查较少采用,但有助于肿瘤性质的判断,并可提示有无转移病灶。胃镜还可以取得活检,但确诊率不高(42.9%);甚至手术标本的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也只有75%的确诊率。全组术前诊断胃肿瘤者38例(90.5%),其中诊断为胃间质瘤(恶性)的仅1例(2.4%)。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下的胃间质瘤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用于有适应证的病例;贲门部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随访的良性和交界性胃间质瘤在剖腹和腹腔镜手术后均无复发;恶性胃间质瘤预后极差。结论:胃间质瘤多发于老年人,以男性多见。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的表现。辅助检查应有选择地采用,以提高术前确诊率。胃间质瘤的手术切除要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剖腹手术同样有效,而且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
孟铭伦,刘素梅,侯竹香[10](2001)在《饮食不当引发胃壁平滑肌瘤术后大出血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二、饮食不当引发胃壁平滑肌瘤术后大出血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食不当引发胃壁平滑肌瘤术后大出血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内镜对比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数据的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2 结果 |
2.1 资料分析 |
2.2 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线资料对比 |
2.3 术中情况对比 |
2.4 术后情况对比 |
2.5 术后随访情况对比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术中情况 |
3.2 术后情况 |
3.3 随访情况 |
3.4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3)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优势和影响因素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临床资料及分组 |
2.3 手术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病理资料 |
3.3 临床表现与肿瘤位置及肿瘤直径的关系 |
3.4 免疫组化指标与临床病理资料和危险度之间的相关性 |
3.5 术中及术后资料 |
3.6 随访资料 |
3.7 Logistic回归 |
四、讨论 |
4.1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4.2 诊断 |
4.3 治疗 |
4.4 双镜联合的优势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病理资料及术中、术后资料 |
2.2 倾向评分匹配 |
2.3 统计方法 |
2.4 实例操作步骤 |
三、结果 |
3.1 倾向评分匹配后的输出结果 |
3.2 匹配后临床资料比较 |
3.3 病理资料 |
3.4 两组间术中及术后资料比较 |
3.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 |
四、讨论 |
4.1 倾向评分匹配法 |
4.2 匹配过程及匹配后两组间对比结果分析 |
4.3 K-M生存分析 |
4.4 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和注意问题 |
4.5 原则 |
4.6 危险度评估 |
4.7 局限性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4)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 |
第一章 前言 |
1.1 流行病学 |
1.2 临床表现 |
1.3 生物学特征 |
1.4 危险因素 |
1.5 诊断 |
1.6 治疗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与转归 |
第四章 讨论 |
4.1 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适应症及手术方式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和手术适应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入排标准 |
2. 临床表现及术前检查 |
3. 手术原则 |
4. 腹腔镜手术切除方式 |
4.1 腹腔镜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 |
4.2 腹腔镜胃间质瘤外翻切除术 |
4.3 腹腔镜胃镜联合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 |
4.4 腹腔镜辅助下胃大部切除术 |
5. 资料搜集、录入标准 |
6. 数据分析策略 |
7. 统计学方法 |
附图表 |
结果 |
1.20 02-2013年我院间质瘤病例概况 |
2.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临床应用分析 |
2.1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开展概况 |
2.2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临床效果分析 |
2.2.1 不同部位胃间质瘤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切除对比 |
2.2.2 不同大小胃间质瘤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切除对比 |
2.2.3 贲门胃底部不同大小间质瘤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切除对比 |
2.2.4 胃体部不同大小间质瘤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切除对比 |
2.2.5 不同部位及大小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切除对比 |
2.2.6 腹腔镜和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统计 |
3. 随访 |
附图表 |
讨论 |
1. 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分类及特点 |
2. GIST发病机制 |
3. GIST的临床治疗 |
3.1 腹腔镜手术治疗GIST |
3.2 避免笼统评估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 |
3.3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探讨 |
3.3.1 腹腔镜手术适用于贲门胃底部0-5cm间质瘤切除 |
3.3.2 腹腔镜手术适用于胃体0-10cm间质瘤切除 |
3.4 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决定腹腔镜切除方案 |
3.5 谨慎看待消化内镜微创治疗胃间质瘤 |
3.5.1 内镜切除可能无法获取准确的病理诊断 |
3.5.2 内镜微创治疗的安全性有待商榷 |
3.5.3 内镜技术应与腹腔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 |
4. 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和腹腔镜手术肿瘤学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种危险度分级在中国胃肠间质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胃间质瘤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学疗效的对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一览表 |
(7)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大出血21例分析及护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处理方式 |
1.3 出血原因 |
2 讨论 |
2.1 术后出血原因分析 |
2.2 术后出血的护理 |
(8)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器械与药物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判断与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主要的临床与内镜特点 |
2.2 EBL组与EIS组治疗结果的比较 |
2.3 EBL组与EIS组内镜治疗后局部粘膜改变及比较 |
2.4 EBL组与EIS组并发症及预后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学习期间的主要业绩 |
(9)胃间质瘤的诊治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D117、CD34、SMA、p53和hMLH1在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四、饮食不当引发胃壁平滑肌瘤术后大出血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中心气道狭窄呼吸介入与多学科协作诊疗专家共识[J].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支气管镜协作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微创分会儿童介入呼吸病委员会.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5)
- [2]内镜对比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D]. 黄红斌. 苏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D]. 徐超.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4]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朝阳.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和手术适应证探讨[D]. 贾凌威.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6]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和腹腔镜手术肿瘤学疗效的研究[D]. 陈韬.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7]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大出血21例分析及护理措施[J]. 张翠芳. 中国乡村医药, 2012(10)
- [8]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D]. 刘德良. 中南大学, 2008(12)
- [9]胃间质瘤的诊治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 李际辉. 第二军医大学, 2002(01)
- [10]饮食不当引发胃壁平滑肌瘤术后大出血一例报告[J]. 孟铭伦,刘素梅,侯竹香.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