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包虫的病理改变及影像学表现

骨包虫的病理改变及影像学表现

吴琼(新疆玛纳斯县人民医院832200)

【中图分类号】R5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245-02

【摘要】骨包虫病发病率低,最常见于骨盆,脊椎次之,也可见于长骨,呈多囊状膨胀性骨破坏;外围没有纤维包膜,内面没有胚叶层,是骨包虫特征。无骨膜反应及新骨生成,是与其它骨病鉴别要点。

【关键词】骨包虫多囊状骨破坏影像表现

骨包虫病很少见,发病率约占全部包囊虫病的2%。骨包虫病系因犬棘球螩虫的钩幼虫寄生于骨中而发病的。其感染径路为食入虫卵至胃肠道,再经由血循环将幼虫带至骨骼,或因其他脏器的包囊虫病破裂而使邻近骨骼感染。包囊虫在骨内生长缓慢,大约要10~20年后才产生症状。所以很多患者在儿童期受感染,要到30~50岁才发病。

病理改变:骨包虫病最易发病于骨盆(其中以髂骨最多见),脊椎次之,也可见于肱骨、股骨、胫骨及腓骨等长管状骨。呈多囊状膨胀性进行性骨破坏,无骨膜增生。病变由骨松质及骨髓腔开始。长管状骨病变多由骨端开始。由于骨组织较坚硬,骨内空腔较窄小,不能形成见之于肝或肺内的单个大囊,先表现为受累骨呈虫蛀样不规则的吸收,骨质稀疏,继而出现囊状透光区,如“葡萄状”,病变沿髓腔及骨质的薄弱处浸润,形成大小不等的多房性包囊,其外围没有纤维性包膜,内层也没有典型的生发层。初期,既不穿破皮质也无骨膜反应;个别病例穿破皮质而形成骨旁性病灶,这种病灶可由外向内侵蚀骨皮质,但骨膜反应很少。包囊的外面没有纤维性包膜,内面也没有胚叶层,为骨包虫病的特征。囊肿的扩展是在骨内连续蔓延,所以病变区内看不到残余正常骨组织。骨病变可直接传播至邻近骨骼。晚期病变还可穿破骨骼至周围软组织内。

影像表现:轻症病人表现为局限性不规则骨吸收区,继而出现小圆形囊状透亮区。初期,骨的大小、形态正常。包囊周围没有炎症性骨炎或骨膜炎,病变区和正常骨质间没有明显分界,但包囊病灶的边缘锐利。包虫病灶没有纤维包膜,病变进展,累及较大范围时,出现多数大小不同骨缺损区,病变区内看不到残余正常骨组织,病变破坏区扩大,邻近皮质因受压变薄,髓腔扩大,骨干增粗,长管状骨病变的扩张相对较轻,扁骨如骨盆骨病变的扩张则非常明显。在病变过程中,无骨膜反应或新骨生成是与其他骨疾患鉴别时的重点。病变晚期,骨质受到严重破坏者,可合并病理性骨折。也可因骨质不断被侵犯破坏而穿破,病变侵入周围软组织,甚至穿破皮肤,引起继发性感染。

脊椎包囊虫病的早期只显溶骨性破坏,常见于椎体前部,而无椎间盘受累。晚期,可合并椎体骨折。有时,由于骨硬化及钙化而形成肿块,扩展到椎旁部分。一旦骨皮质被穿破,可向骨外播散到肌肉及椎管内,椎管内病灶可造成椎弓根骨侵蚀。另外,骨包囊虫病很容易合并继发感染,囊壁发生白垩状退行性变或钙化。

本例骨包虫侵犯右侧髂骨呈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内可见小子囊,病变累及临近软组织形成包虫囊肿。

参考文献

[1]褚华鲁,李白艳.骨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04).

[2]木合拜提·买合苏提,刘文亚,米日古丽·沙依提.骨包虫病影像学表现及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05).

[3]陈忠年,沈铭昌,郭幕依.实用外科病理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89.

标签:;  ;  ;  

骨包虫的病理改变及影像学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