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选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女性,婚前同居,婚姻稳定性,自选择效应
自选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郭郡郡,刘玉萍,喻海龙[1](2018)在《婚前同居与中国女性的婚姻稳定性:自选择效应还是测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研究发现,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其中自选择效应和测度问题被视为二者负向关系的主要致因。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女性样本,实证分析了婚前同居和中国女性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自选择效应和测度问题在其中作用的相对大小。研究结果显示:总的来说,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随着同居在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女性中的蔓延,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的负向关系消失;自选择效应基本主导了中国女性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虽然测度问题也推动了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关系的负向变化,但与自选择效应相比,测度问题的影响要小得多。(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8年05期)
李瑞琴,孙浦阳[2](2018)在《地理集聚与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基于上、下游关联集聚和专业化集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企业异质性角度检验了中国企业的区位自选择效应,即高生产率的企业是否一定会选择在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区。在衡量集聚程度的方式上,本文不仅考察了传统的专业化集聚,还首次考虑了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多样化集聚,使用嵌套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着重对区位自选择效应在两类集聚条件下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专业化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地区,企业的自选择效应较为明显,但对上、下游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地区,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则相对较弱。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较大的纯加工贸易型企业更为关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尽管这类企业生产率相对较低,但在竞争效应尚可容忍的条件下,它们仍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地理优势的中心地区,这说明这些地区企业生产率的分布是较为分散的,这类企业不存在明显的区位自选择效应。基于此,本文认为,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核心地区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为那些生产率较低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区位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外围地区则要重视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搭建,逐渐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8年04期)
周超[3](2018)在《对外直接投资与生产率:学习效应还是自选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使用2001~2014年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计量方法(PSM-DID)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着的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渐进式投资的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均强于跨越式投资;文化距离近比距离远的投资具有更强的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投资于发达东道国的自选择效应较弱,而学习效应则较强;贸易型投资的自选择效应显着大于研发型和生产型投资,而研发型投资的学习效应则显着大于生产型和贸易型投资;国有上市公司的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均较强,但学习效应的持续性比非国有上市公司弱。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文化距离、东道国发达程度、投资目的和产权性质均影响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因此我国企业在决定是否、何时以及如何"走出去"之前,首先需要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战略,谋定而后动,才能最大限度规避国际化可能带来的"生产率悖论"。(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金秀燕,许培源[4](2016)在《企业出口自选择效应与出口学习效应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出口自选择效应与出口学习效应作为企业参与贸易的"因"和"果"是新新贸易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引发了两个争议:(1)作为贸易的"因",是"出口自选择"还是"自选择悖论"。国外的实证检验多支持前者,而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实证检验方法,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2)作为贸易的"果",是"出口学习效应"还是"学习效应悖论"。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方向并不明确,新贸易理论认为存在"出口技术溢出(学习)效应"。文献梳理发现:是否得出两个悖论与所关注的企业异质性内容及出口学习效应的影响因素有直接关系,但两个悖论出现的根源具有内在一致性——加工贸易使然。在未来,继续延伸企业异质性内容、拓展企业生产率异质性,进一步细分行业或区分出口时长(阶段),以及服务企业出口行为的异质性将是主要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仁骞[5](2016)在《经济开放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从1978年到2015年的叁十多年间,我国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767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参与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355.0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4.59万亿元。近年来,“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但是面对这些成绩,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仍然不合理,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往往生产率比较高,但是这种较高的生产率到底是“学习效应”带来的,还是企业的“自选择效应”所导致的呢?所谓“自选择效应”,是指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跨过出口的生产率门槛值,主动选择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难以跨过出口的生产率门槛值,无法向国外出口产品。出口“学习效应”是指企业在出口的过程中,因为进入出口市场,企业获得了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帮助他们提升了生产率水平。生产率与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国外的经济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种关系的两种解释一般是“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对于“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企业来说,有助于其科学合理地选择市场行为,提高开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科学合理地参与国际分工,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更具针对性和更有效率地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条上的地位。本文关注“学习效应”和“自选择效应”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第一,中国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是否存在“学习效应”和“自选择效应”,如果存在,其规模大小如何衡量?第二,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学习效应”和“自选择效应”是否存在差别,如果存在,其差别大小如何?第叁,在“学习效应”存在的前提下,考虑到企业的异质性,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在获得“学习效应”的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别,如果存在差别,如何能够较好的衡量?具体来说,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寻找现有文献的理论研究的未尽之处和相互冲突之处,这便成为本文的突破口之一。其次,通过借鉴Meltiz(2003)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和Combes等(2012)的企业集聚模型,将此模型引入到“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的分析中,考虑了本土企业、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叁类不同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函数关系模型,将“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引入到模型之中,在统一的框架下来衡量企业的“学习效应”和“自选择效应”,着重考虑影响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函数特征的叁个主要参数,即平移、膨胀和左断尾。再次,本文根据2005年-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通过运用L-P方法,估算了本土企业、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再次,根据前文所推导的外向型企业和本土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估计函数距条件,运用广义距估计(GMM)的方法,估计了本土企业、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叁类不同企业的“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最后,根据本文所得到的结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存在显着的“学习效应”,但是“自选择效应”不明确。在“学习效应”中,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多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大,而较低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少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小。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相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其“学习效应”要更大,即相较于出口,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学习效应”。(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1)
张仁骞,苏然,张二震[6](2016)在《经济开放与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学习效应”还是“自选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借鉴Meltiz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构建了本土企业、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叁类不同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函数关系模型,将"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引入到模型之中,并运用广义距估计(GMM)对"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进行估计,测算不同效应的存在与否与大小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存在显着的"学习效应",但是"自选择效应"不明确。在"学习效应"中,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多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大,而较低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少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小。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相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其"学习效应"更大,即相较于出口,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学习效应"。(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陈光,赫胜彬[7](2016)在《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的实证研究——以京津冀都市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前沿理论认为大城市生产效率更高是因为存在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为基础,以京津冀都市区为例实证检验了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结果表明存在异质性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即高效率企业主动迁移至核心区,而低效率企业主动迁移至边缘区,总体来说高效率企业的迁移行为更明显。同时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对城市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开发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杨亚平,李晶[8](2014)在《出口强度、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研究关于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的检验常常忽视企业的微观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大样本微观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表明:国内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的静态优势,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总体层面上,出口企业存在自选择效应,并且这种自选择效应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不同资本密集度企业均存在。在考虑国内外市场进入成本的情况下,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同时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表现出自选择效应;而低生产率、高出口强度的企业选择进入国外市场,不存在自选择现象。此外,短期内持续出口企业的学习效应为负,并且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学习效应稳健为负,但高资本密集度企业的出口学习负效应能快速扭转为正,出口强度低于50%的企业学习效应显着为正。(本文来源于《产经评论》期刊2014年01期)
自选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企业异质性角度检验了中国企业的区位自选择效应,即高生产率的企业是否一定会选择在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区。在衡量集聚程度的方式上,本文不仅考察了传统的专业化集聚,还首次考虑了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多样化集聚,使用嵌套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着重对区位自选择效应在两类集聚条件下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专业化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地区,企业的自选择效应较为明显,但对上、下游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地区,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则相对较弱。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较大的纯加工贸易型企业更为关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尽管这类企业生产率相对较低,但在竞争效应尚可容忍的条件下,它们仍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地理优势的中心地区,这说明这些地区企业生产率的分布是较为分散的,这类企业不存在明显的区位自选择效应。基于此,本文认为,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核心地区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为那些生产率较低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区位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外围地区则要重视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搭建,逐渐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选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郭郡郡,刘玉萍,喻海龙.婚前同居与中国女性的婚姻稳定性:自选择效应还是测度问题[J].南方人口.2018
[2].李瑞琴,孙浦阳.地理集聚与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基于上、下游关联集聚和专业化集聚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8
[3].周超.对外直接投资与生产率:学习效应还是自选择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8
[4].金秀燕,许培源.企业出口自选择效应与出口学习效应研究述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
[5].张仁骞.经济开放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6
[6].张仁骞,苏然,张二震.经济开放与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学习效应”还是“自选择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6
[7].陈光,赫胜彬.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的实证研究——以京津冀都市区为例[J].开发研究.2016
[8].杨亚平,李晶.出口强度、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影响[J].产经评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