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小说论文-张诗蕾

恋爱小说论文-张诗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恋爱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玲,",革命加恋爱",女性意识

恋爱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诗蕾[1](2019)在《关于丁玲“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加恋爱"小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是符合左翼文学潮流的革命文学,其出现具有必然性,其中表现出"革命"与"恋爱"对立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可亲可敬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延续着作者在女性主义角度上的观照与思考。(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9年6月(总第叁十二期)》期刊2019-06-21)

李若楠[2](2018)在《濑户内寂听的女性主义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濑户内寂听(1922-)是日本现代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其文学在日本现代女性文学史上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她自1956年作为小说家步入文坛以来,接连不断地创作了大量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曾先后获得田村俊子奖、女流文学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野间文艺奖及泉镜花文学奖等奖项,在国际上也得到很高的评价。迄今为止,濑户内寂听的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指从她登上文坛到剃度出家以前(1956-1972)的16年时间,后期是指从其出家到今天为止(1973-)的时间。其中,濑户内前期创作小说近50部,尤为明显地展现出了她的文学特色。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她作为一名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尤为关心,表现出超人的敏感性,在颠覆一直以来被视为家长的男权体制的同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不被现实所接受的女性形象,强烈批判了日本传统文学及陈旧思想所赞誉的“贤妻良母”主义思想。此外,她还开始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公开讨论长期以来被视为禁忌的性与性欲望等问题,为我们展示了自由享受性爱的愉悦、并立志追求自立生活的新女性形象。将女性的性欲望作为创作主题,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濑户内无疑是富于先驱性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从先行研究来看,日本对濑户内文学的研究虽然从各个视角切入,但大多是围绕某一角度或以某一部作品为中心展开。中国近几年对濑户内及其作品有所关注,但是学术论文尚少,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濑户内文学进行考察的尝试更不多见。本论文将在参考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其前期恋爱小说,特别是以《女大学生曲爱玲》(1956)、《花芯》(1957)、《夏日终焉》(1963)、《妻子们》(1965)、《朝朝》(1966)、《女人们》(1967)等为中心展开研究,以此管窥其前期文学作品中贯穿的女性主义思想。本论文由“序言”、“正文”和“结论”叁部分构成。“序言”部分简单介绍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活动,阐明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对象及先行研究等。同时,在介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本论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意义等。“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在正式进入濑户内寂听的文学世界之前,首先就日本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特别是20世纪60至70年代蓬勃兴起的第二波女性解放运动进行简单梳理。在此背景下,阐述濑户内寂听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对其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以《女大学生曲爱玲》、《女人们》、《夏日终焉》等小说为依据,具体分析濑户内在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即生活于倒错之爱中的女性们和作为弱者的男性形象,通过对被颠覆、被倒置的两性形象的分析,揭示作者反对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女性主义思想。第叁章,以《朝朝》、《花芯》为中心,聚焦濑户内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多种恋爱以及大胆奔放的性爱,揭示其所追求的灵肉一致的爱情观。具体来说,通过对不良少女的性觉醒、成人妇女的“子宫”描写,分析作者的身体认识以及对性解放的热情讴歌。第四章,以《妻子们》、《夏日终焉》为研究对象,揭露深植于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制度以及内面暗含的虚伪和荒凉,展示被压迫的女性自身的遭遇。在此基础上,分析被囚于家长制下的女性自立与女性成长,以及她们对新的家庭模式的探讨。最后的“结论”部分,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阐述濑户内寂听前期恋爱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审视其文学的主题与价值追求。通过个案的考察,揭示濑户内寂听文学在现代日本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管窥日本当代女性反叛制度压抑、争取自我的风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9)

陈晓明[3](2018)在《论江国香织恋爱小说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国香织是当代日本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有当代紫式部与女村上春树之称,她的作品笔触纤细且感性,受到广大日本都市人的欢迎。江国香织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具有独特的恋爱观,这些因素造成了其作品独具一格,像透明的爱情物语。本文将以小说《沉落的黄昏》、《白天却昏暗的房间》等作品为例,探讨江国香织恋爱小说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4期)

李怀玲[4](2017)在《渡边淳一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渡边淳一是当代日本文坛的着名作家。他的小说多描写婚外恋和男女之爱,被称为恋爱小说。“北海道编”系列作品处在渡边淳一创作的初期阶段,涵盖了医疗、自传和婚外恋叁种题材。女性是渡边淳一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北海道编”中所出现的女性群像为渡边淳一以后的恋爱小说创作奠定了基调。对此,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归纳。本文重点选取了“北海道编”中主要描写的女性角色加以考察。借助渡边淳一对女性群像的直接描写方法和投射法进行分类、将女性角色分为“受人喜欢的女性形象”和“令人厌恶的女性形象”两大类。对女性角色的分类主要基于作者的书写态度。受人喜欢的女性角色主要由“小恶魔”“理想女性”和“现代女性”组成。“小恶魔”善于玩弄男人,但内心深处十分脆弱惹人怜爱。“理想女性”外在上有日本女性的古典美内在上性格温和顺从,醉心于爱情。另外“现代女性”不甘愿做家庭主妇,追求自己的事业,但在追求事业中还需要依附于男性具有一定局限性。至于令人厌恶的女性形象,包括“被婚姻束缚”的家庭主妇和代表了日本一般伦理道德的“信息传递者”。总之,女性形象的描写反映出日本社会女性的百态,同时也折射出渡边淳一的女性认知。据此,研究结论如下:在“北海道编”系列作品中,渡边淳一热衷于赞美女性但其女性观具有矛盾性,同时过分强调男性的重要性;女性应在其有限的生命中对爱和生活充满热情,追求自由为自己而活。(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陈思广,田萌[5](2017)在《纠葛与碰撞的轨迹——论丁玲的“革命+恋爱”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于姮[6](2017)在《丁玲转型的首次尝试——浅析《韦护》区别于“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文学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袁洁[7](2016)在《“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意识形态建构——以大革命时期的男性文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给大批参加过革命的知识分子以强烈的挫败感,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转型为无产阶级。在这种背景下,大批男性作家创作出"革命加恋爱"的小说,表面上是在书写女性借助革命的力量,获得与男性在性别上的平等,成为革命队伍中并肩前行的同志;其深层结构却是男性作家以爱情的方式排解革命转型期的政治焦虑感,并重建新时代背景下的男权意识形态。(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孙伟[8](2016)在《启蒙、革命和抒情的循环圈——以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光慈式的知识青年以"我注六经"的方式解读外来文化。他们借助变异的启蒙摧毁了原有的认知方式和价值系统,获得了自我解放。革命文化为他们基于自身处境的反抗赋予了合法性。抒情作为革命的传播方法,在读者世界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新的启蒙与革命。在这样的循环圈中,个人渐渐被无所皈依而又没有理性控制的情绪俘虏,陷入无所着依的虚无,只能以反抗和破坏创造出更多更激进的循环圈。(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6年02期)

刘阳扬[9](2015)在《试论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与俄苏文学的关系——以《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光慈是中国20世纪初期社会革命大潮中的代表性作家,由于早年的留苏经历,他的作品受俄苏文学影响很深。但是,蒋光慈对俄苏文学的介绍和吸收尚且停留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复颂扬之上。他的《野祭》和《冲出云围的月亮》,是在吸收俄苏文学经验之后草创的"革命加恋爱"公式的实验性习作。尽管艺术价值不高,但是作品在当时的畅销程度却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普通青年思想倾向的重要反映。同时,小说隐约体现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则是国民革命失败以后青年苦闷、动荡的心理状况的直观反映。(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19期)

顾羽宁[10](2015)在《论江国香织恋爱小说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国香织是当代日本女性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被誉为女版村上春树和当代的紫式部,其笔触纤细感性,深受日本都市人群喜爱。拥有着独特的恋爱观、对生活观察入微的江国香织,创作出了诸多拥有独特风格的透明爱情物语。可以通过《沉落的黄昏》、《白天却昏暗的房间》等作品对其恋爱小说的特点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恋爱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濑户内寂听(1922-)是日本现代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其文学在日本现代女性文学史上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她自1956年作为小说家步入文坛以来,接连不断地创作了大量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曾先后获得田村俊子奖、女流文学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野间文艺奖及泉镜花文学奖等奖项,在国际上也得到很高的评价。迄今为止,濑户内寂听的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指从她登上文坛到剃度出家以前(1956-1972)的16年时间,后期是指从其出家到今天为止(1973-)的时间。其中,濑户内前期创作小说近50部,尤为明显地展现出了她的文学特色。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她作为一名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尤为关心,表现出超人的敏感性,在颠覆一直以来被视为家长的男权体制的同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不被现实所接受的女性形象,强烈批判了日本传统文学及陈旧思想所赞誉的“贤妻良母”主义思想。此外,她还开始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公开讨论长期以来被视为禁忌的性与性欲望等问题,为我们展示了自由享受性爱的愉悦、并立志追求自立生活的新女性形象。将女性的性欲望作为创作主题,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濑户内无疑是富于先驱性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从先行研究来看,日本对濑户内文学的研究虽然从各个视角切入,但大多是围绕某一角度或以某一部作品为中心展开。中国近几年对濑户内及其作品有所关注,但是学术论文尚少,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濑户内文学进行考察的尝试更不多见。本论文将在参考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其前期恋爱小说,特别是以《女大学生曲爱玲》(1956)、《花芯》(1957)、《夏日终焉》(1963)、《妻子们》(1965)、《朝朝》(1966)、《女人们》(1967)等为中心展开研究,以此管窥其前期文学作品中贯穿的女性主义思想。本论文由“序言”、“正文”和“结论”叁部分构成。“序言”部分简单介绍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活动,阐明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对象及先行研究等。同时,在介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本论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意义等。“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在正式进入濑户内寂听的文学世界之前,首先就日本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特别是20世纪60至70年代蓬勃兴起的第二波女性解放运动进行简单梳理。在此背景下,阐述濑户内寂听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对其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以《女大学生曲爱玲》、《女人们》、《夏日终焉》等小说为依据,具体分析濑户内在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即生活于倒错之爱中的女性们和作为弱者的男性形象,通过对被颠覆、被倒置的两性形象的分析,揭示作者反对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女性主义思想。第叁章,以《朝朝》、《花芯》为中心,聚焦濑户内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多种恋爱以及大胆奔放的性爱,揭示其所追求的灵肉一致的爱情观。具体来说,通过对不良少女的性觉醒、成人妇女的“子宫”描写,分析作者的身体认识以及对性解放的热情讴歌。第四章,以《妻子们》、《夏日终焉》为研究对象,揭露深植于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制度以及内面暗含的虚伪和荒凉,展示被压迫的女性自身的遭遇。在此基础上,分析被囚于家长制下的女性自立与女性成长,以及她们对新的家庭模式的探讨。最后的“结论”部分,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阐述濑户内寂听前期恋爱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审视其文学的主题与价值追求。通过个案的考察,揭示濑户内寂听文学在现代日本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管窥日本当代女性反叛制度压抑、争取自我的风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恋爱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诗蕾.关于丁玲“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解读[C].荆楚学术2019年6月(总第叁十二期).2019

[2].李若楠.濑户内寂听的女性主义文学[D].山东大学.2018

[3].陈晓明.论江国香织恋爱小说的特点[J].长江丛刊.2018

[4].李怀玲.渡边淳一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5].陈思广,田萌.纠葛与碰撞的轨迹——论丁玲的“革命+恋爱”小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6].于姮.丁玲转型的首次尝试——浅析《韦护》区别于“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文学独特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

[7].袁洁.“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意识形态建构——以大革命时期的男性文本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

[8].孙伟.启蒙、革命和抒情的循环圈——以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为例[J].文学评论.2016

[9].刘阳扬.试论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与俄苏文学的关系——以《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为例[J].名作欣赏.2015

[10].顾羽宁.论江国香织恋爱小说的特点[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恋爱小说论文-张诗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