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源副黏病毒论文-孙聪,宋战昀,张学东,丛彦龙,张晓东

猪源副黏病毒论文-孙聪,宋战昀,张学东,丛彦龙,张晓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猪源副黏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鹅源副黏病毒,F蛋白,抗原表位

猪源副黏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孙聪,宋战昀,张学东,丛彦龙,张晓东[1](2012)在《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抗原表位预测和叁维结构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分析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叁维结构与B细胞的抗原表位。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手段对NA-1株F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可及性、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同时利用同源建模法预测其叁维空间结构。结果NA-1株F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该研究为进一步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其优势表位和从结构出发了解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陈胜利,刘辉,唐文雅,郝华芳,张渭东[2](2012)在《猪源副黏病毒HX01株分离鉴定、全基因测序与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陕西省户县某猪场患流感样症状病死仔猪肺脏分离得到1株副黏病毒,命名为猪源副黏病毒(PPMV)HX01株,对分离毒株鉴定后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全基因测序分析。参考PPMV JL-1株基因组序列设计10对引物,对PPMV HX01株分段扩增并测序,将测序成功的各序列依次拼接得到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该病毒MDT为91.2h,ICPI和IVPI为0,EID50为10-10.25/mL,表明该毒株属于新城疫弱毒株。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PMV HX01株(全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JF795531)与NDV参考毒株全基因核苷酸同源性83.3%~99.8%,该病毒与基因Ⅱ型我国传统弱毒疫苗株La Sota全基因水平和各个基因编码开放阅读框的同源性均在99.5%以上,而与基因Ⅸ型国家标准强毒株F48E9和目前流行的基因Ⅶ型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孙聪,杨闽楠,赛度,张泉鹏,黄志强[3](2012)在《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结构与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预测蛋白质的叁维结构与B细胞的抗原表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手段对NA-1株F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亲水性、理化性质、可及性、免疫原性和可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同时利用同源建模法预测其叁维空间结构。结果NA-1株F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结论应用多参数预测NA-1株F蛋白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为进一步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其优势表位和从结构出发了解其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孙聪,杨闽楠,赛度,张泉鹏,黄志强[4](2012)在《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结构与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以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预测蛋白质的叁维结构与B细胞的抗原表位。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手段对NA-1株F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亲水性、理化性质、可及性、免疫原性和可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同时利用同源建模法预测其叁维空间结构。结果 NA-1株F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结论 应用多参数预测NA-1株F蛋白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为进一步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其优势表位和从结构出发了解其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5-01)

张晓东,孙玉章,刘佳旭,母连志,丁壮[5](2011)在《鹅源副黏病毒致弱株的“拯救”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鹅源副黏病毒NA-1株的全长感染性克隆为模板设计2对引物,用overlap PCR方法将其F蛋白裂解位点处的112、115和117位碱性氨基酸定点突变成为具有典型弱毒株特征的非碱性氨基酸。随后将突变后的F基因序列替换全长感染性克隆的对应序列,构建突变后的克隆质粒FL-cDNA-F′。将改造后的感染性克隆质粒与pCI-NP、pCI-P和pCI-L 3个辅助表达质粒共转染VT7细胞系,成功拯救出了致弱的鹅源副黏病毒。经过分子生物学鉴定,该毒株F基因序列具有典型的弱毒株特征。救获病毒的鸡胚最小致死剂量平均死亡时间(MDT)为96h,表明救获的病毒毒力已被成功致弱,可以作为当前流行的鹅副黏病毒病的一个较为理想的疫苗候选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孙玉章[6](2011)在《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致弱鹅源副黏病毒NA-1株》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 ND)是自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 NDV)引起的种对世界范围内养离业造成E大危害的急性传染病。NDV在病毒学上的完整分类地位是单股负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目黏病毒科(Paiamyxovirdae).副黏病毒亚科(Paiamyxovirdae)、离腮腺炎病毒属(Avulavirus)。NDV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结构模式为3-NP-P-M-F-H-L-5,共编码核衣壳蛋自(NP)、磷蛋自(P)、基质蛋自(M)、融合蛋自(F)、血凝素神经酸酶酶蛋自(HN)及大聚合酶蛋自(L)等6种结构蛋自,以及自于P基因的RNA编辑现象产生的v和w!种非结构蛋自,基因组两端为重要的调控序列。ND自1926年被发现以来,至20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4次大流行。目前,学术界般根据病毒F基因部分序列特征将NDv分为9个不同的基因型,部分基因型还有不同的亚型。ND的每次大流行都与NDv新基因型的出现有关,其中基因Ⅶ型毒株是1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NDv流行毒株的优势基因型,也是当前造成我国和世界上鸡群和鹅群ND大面积流行的王要基因型。自于目前普遍使用的新城疫商品化疫苗株与当前我国新城疫流行毒株基因型的不同所导致的免疫偏差现象,我国新城疫的防制直是防而不止,且有愈演愈烈z势,尤其是近年来频王要疫病之一。目前针对该病防治的研宄热点在于尽快开发同源同型的鹅源目黏病毒弱毒疫苗。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是目前分子病毒学领域广泛用于生物E学研究、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体系早在1999年就经建互起来了之一.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研宄相对滞后。本研究以本室于1999年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爆发的疫情中分离到的一株鹅源新城疫病毒强毒株NA-1株(基因VIId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前期先后完成了鹅源新城疫强毒株NA-1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分段克隆、主要基因的克隆表达、辅助表达质粒和微型基因组的构建等工作,随后笔者构建了鹅源新城疫强毒株NA-1株的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并成功拯救出了具有血凝活性的野生型病毒rNA-1株,其生物学特性与亲本病毒NA-1株相近。在此基础上,根据鹅源新城疫病毒NA-1株F蛋白与鸡源新城疫标准弱毒疫苗株LaSota株F蛋白的裂解位点区氨基酸序列的不同,笔者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并利用Overlap PCR方法对所构建的全长cDNA感染性分子克隆进行定点突变,使全长cDNA感染性分子克隆F基因第112位氨基酸密码子由AGG(精氨酸, Arg, R)突变为GGG(甘氨酸, Gly, G),115位氨基酸密码子由AAA(赖氨酸, Lys, K)突变为GAA(谷氨酸, Glu, E),第117位氨基酸密码子由UUU(苯丙氨酸, Phe, F)突变为CUU(亮氨酸, Leu, L),从而构建成功了具有典型弱毒株特征的F基因的人工突变克隆。随后将克隆的F’基因替换到鹅源新城疫病毒NA-1株的全长克隆FL-cDNA质粒上,构建成功了鹅源新城疫病毒NA-1株的突变克隆FL-cDNA-F’并再次进行病毒的“拯救”,最终得到了一株毒力较弱的、可用于水禽新城疫防治的鹅源新城疫病毒疫苗候选株。本研究成功救获的人工突变的鹅源新城疫病毒rNA-1-F’株MDT为96 h, ELD_(50)为10~(-4.5)/0.2 mL,与人工突变前的亲本毒株NA-1株(MDT=59.6 h,ELD_(50)=10~(-7)/0.1 mL)相比毒力已明显减弱,进一步证明了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与NDV毒力的密切关系。本室将随后对该救获毒株进行免疫原性以及遗传稳定性等相关研究,为今后鹅副黏病毒病弱毒疫苗的生产化、商品化奠定良好基础,为我国当前鹅副黏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6-01)

王红琳,商雨,温国元,罗青平,张蓉蓉[7](2011)在《一株鸭源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8月,湖北某种鸭场免疫过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征疫苗的产蛋鸭出现产蛋下降症状,1周内产蛋率锐减50%左右,发病率达30%,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腹泻,或产软壳蛋、畸形蛋、沙壳蛋等劣质蛋,成年鸭几乎无死亡,青年鸭死亡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1年09期)

吴焕荣,刁有祥,李宏梅,颜赟,孙杰[8](2011)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鸭源副黏病毒及在鸭体内的抗原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抗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一抗,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副黏病毒(DPMV)的方法。以建立的IFA对DPMV人工感染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器官均能检测到DPMV,但不同时间取样,阳性信号分布的器官不同。脾脏、胸腺、法氏囊、肠道、肝脏、肺脏DPM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表明这些器官为DPMV的主要靶器官。在所检测的阳性组织中,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浆中。IFA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PMV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DPMV进行检测和抗原定位的良好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吴焕荣,刁有祥,李宏梅,孙洪磊,颜赟[9](2011)在《鸭源副黏病毒的致病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鸭源副黏病毒(DPMV)SDFC株分别人工感染21日龄健康非免疫樱桃谷肉鸭和SPF雏鸡,观察试验鸡、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3.3%;而鸡感染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为100%。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以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法氏囊广泛性出血、变性为特征,消化道病变较轻微;而鸡感染DPMV后,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胰腺、肾脏、心肌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广泛性出血,并伴有黏膜脱落。结果表明,DPMV对鸡、鸭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与鸡相比,对鸭的致病性较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冯新,宋战昀,刘阳,张琼,姜永莉[10](2010)在《鹅源副黏病毒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细胞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特异性引物,从鹅源副黏病毒NA-1株中扩增出F蛋白基因,PCR产物纯化后克隆入pGEM-T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T-F。用EcoRⅠ和NotⅠ双酶切pT-F,回收目的基因F片段,并将其定向克隆到pPICZαA中,构建重组质粒pPICZαA-F。用PmeⅠ酶切pPICZαA-F使其线性化,电击转化至感受态毕赤酵母GS115菌中。PCR法鉴定阳性重组子,10 mL/L甲醇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在酵母菌培养基上清中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63 ku的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可与NA-1株鹅源副黏病毒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血清学反应。(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0年09期)

猪源副黏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陕西省户县某猪场患流感样症状病死仔猪肺脏分离得到1株副黏病毒,命名为猪源副黏病毒(PPMV)HX01株,对分离毒株鉴定后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全基因测序分析。参考PPMV JL-1株基因组序列设计10对引物,对PPMV HX01株分段扩增并测序,将测序成功的各序列依次拼接得到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该病毒MDT为91.2h,ICPI和IVPI为0,EID50为10-10.25/mL,表明该毒株属于新城疫弱毒株。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PMV HX01株(全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JF795531)与NDV参考毒株全基因核苷酸同源性83.3%~99.8%,该病毒与基因Ⅱ型我国传统弱毒疫苗株La Sota全基因水平和各个基因编码开放阅读框的同源性均在99.5%以上,而与基因Ⅸ型国家标准强毒株F48E9和目前流行的基因Ⅶ型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猪源副黏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孙聪,宋战昀,张学东,丛彦龙,张晓东.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抗原表位预测和叁维结构建模[J].中国兽医学报.2012

[2].陈胜利,刘辉,唐文雅,郝华芳,张渭东.猪源副黏病毒HX01株分离鉴定、全基因测序与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2

[3].孙聪,杨闽楠,赛度,张泉鹏,黄志强.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结构与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2012

[4].孙聪,杨闽楠,赛度,张泉鹏,黄志强.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结构与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5].张晓东,孙玉章,刘佳旭,母连志,丁壮.鹅源副黏病毒致弱株的“拯救”及分子生物学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11

[6].孙玉章.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致弱鹅源副黏病毒NA-1株[D].吉林大学.2011

[7].王红琳,商雨,温国元,罗青平,张蓉蓉.一株鸭源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家禽.2011

[8].吴焕荣,刁有祥,李宏梅,颜赟,孙杰.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鸭源副黏病毒及在鸭体内的抗原定位[J].中国兽医学报.2011

[9].吴焕荣,刁有祥,李宏梅,孙洪磊,颜赟.鸭源副黏病毒的致病性试验[J].中国兽医学报.2011

[10].冯新,宋战昀,刘阳,张琼,姜永莉.鹅源副黏病毒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细胞中的表达[J].动物医学进展.2010

标签:;  ;  ;  

猪源副黏病毒论文-孙聪,宋战昀,张学东,丛彦龙,张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