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文专业论文-张利群

高师中文专业论文-张利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师中文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师教学改革,中文专业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叁位一体

高师中文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群[1](2019)在《构建高师中文专业与中学语文的对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构建高师中文专业与中学语文的对接机制,就要做到:在高校、中学、地方教育局教研室"叁位一体"模式的具体实施及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校协同创新机制作用,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关系,形成"叁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着眼于教学内容改革确立课程教学的本体地位,改革以往更多关注教学法而忽视教学内容的偏失,强化高师中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对接;着手于高校与中学双向交流互动,针对中学教材篇目、类型、文体、风格、方法、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进行点面结合分析与指导,形成高师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机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慧慧,王爱军[2](2018)在《高师中文专业素养的构建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讲故事、写梗概、评小说"叁位一体的训练是高师中文专业素养的构建路径。讲故事的目标在于训练听说讲演等表达交际能力,写梗概的目标在于训练归纳综合与文字驾驭能力,评小说的目标在于训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该教学模式对于高师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邱兴宇[3](2016)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高师中文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任务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的核心素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实践取向"定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是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也是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所以高师中文专业学生培养应本着理论与实践深入对话的原则,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院系领导与中学语文教育对话,了解教育需求;中文专业教师与中学教师对话,共同发展;学生融入教育实践,提升教学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张学鹏[4](2016)在《高师中文专业书法教学与中小学书法教学对接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大学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与中小学书法教育对接。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书法课安排在语文课中,语文教师要能兼任书法课。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书法教学要据此进行改革,使学生具备书写能力、临摹能力、教学能力,并掌握比较全面的书法文化知识,为中小学书法教学培养合格师资。(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6年24期)

牛朝霞[5](2016)在《地方高师院校中文本科生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长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教学已成为地方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纽带。文章以长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得出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叁个方面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一是更新教学理念,增强实践教学意识,二是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方式,叁是强化教育实习,加大教学监管。(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晓琳,唐名刚[6](2015)在《高师中文专业学生诵读实践能力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师中文专业学生的诵读能力总体状况较好,但考虑到他们未来的主要职业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将诵读能力作为其重要的职业技能加以重视,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提升。一是构建心里有情、眼前有景、口中有声的和谐诵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身的诵读能力;二是强化诵读课程指导与实践,提升学生的诵读指导与教学能力,使其未来有能力指导中小学诵读活动。(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赵德利[7](2015)在《能力主导:地方高师中文专业综合改革论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高师院校与研究型大学有着明显的办学目标差异。借助国家实施专业综合改革的契机,地方高师中文专业要针对学科建设和市场需求,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因需施教,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能力培养主导教学,把人才培养落实到培育理论修养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较强专业适应性的"能说擅写会教"的人才上,以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特色赢得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杨道麟[8](2014)在《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教师亟待提高“施教”能力——赴贵州师院中文课堂听课所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部分中文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发现他们教学的主要亮点在于课堂教学的善于组织,课堂教学的乐于表达,课堂教学的巧于调控;但也存在漠视教学目标,矮化课程资源,轻视教学过程等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中文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自觉提升课程素养,积极反思教学行为,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施教"能力上下硬功夫,真正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打造既具智慧生命又具精神生命还具美感生命的新一代的理想目标。(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杨泉良[9](2014)在《高师中文专业文学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类课程在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师范性为原则,突出文学性特点,构建以《文学概论》为核心,以《古代文学》为基础,以《现当代文学》为重点,以《外国文学》为难点,以相关选修课为辅助"的课程模式,正是为了提高文学类课程实施实效,实现与其地位相应价值的举措,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大力倡导文学教育对高师办学的要求。落实这一举措,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及实施观念,打通文学课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和灵活驾驭。(本文来源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郭运恒,王雁南[10](2014)在《高师院校非中文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文学素养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自编问卷对河南省6所高师院校195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四个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是有差异的。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爱好文学的程度、认为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主要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比例、阅读文学作品后思考和评论的比例、认为文学素养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高师中文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讲故事、写梗概、评小说"叁位一体的训练是高师中文专业素养的构建路径。讲故事的目标在于训练听说讲演等表达交际能力,写梗概的目标在于训练归纳综合与文字驾驭能力,评小说的目标在于训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该教学模式对于高师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师中文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利群.构建高师中文专业与中学语文的对接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2].黄慧慧,王爱军.高师中文专业素养的构建途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邱兴宇.理论与实践的对话:高师中文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4].张学鹏.高师中文专业书法教学与中小学书法教学对接问题研究[J].中国书法.2016

[5].牛朝霞.地方高师院校中文本科生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长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长治学院学报.2016

[6].李晓琳,唐名刚.高师中文专业学生诵读实践能力提升策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

[7].赵德利.能力主导:地方高师中文专业综合改革论探[J].榆林学院学报.2015

[8].杨道麟.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教师亟待提高“施教”能力——赴贵州师院中文课堂听课所引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杨泉良.高师中文专业文学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构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郭运恒,王雁南.高师院校非中文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文学素养对比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  

高师中文专业论文-张利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