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用户界面论文-李娟妮

感知用户界面论文-李娟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知用户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任务模型,感知控制理论,基于模型的用户界面开发,可用性

感知用户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妮[1](2017)在《基于感知控制的任务模型及其在用户界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设备从办公人员的专用工具变为普罗大众的生活助手,其应用范围已从桌面办公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软硬件平台和环境的多样性使得交互式系统开发面临新的可用性问题:如何为具有不同知识、技能和使用偏好的用户开发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界面;如何为具有不同物理属性(屏幕尺寸、CPU、内存等)的设备开发同样方便使用、具有一致风格的界面;如何适应非办公环境中各种影响用户任务完成的因素(噪声、光线、位置信息等),使用户有效地实现其目标。在日益复杂的使用上下文(用户、平台、环境)中,能否为用户提供具有高可用性的界面决定了交互式系统在商业上的成败。为了提高界面的可用性和开发效率,目前人机交互领域采用的主流方法是通过分析和建模用户任务,然后将任务模型转换为不同抽象层次的界面模型,最终(半)自动地生成用户界面。一般认为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能开发出有效、高效、令用户满意的交互式系统。然而,在移动计算环境中,用户和系统运行平台的多样性、环境的复杂性等因素使用户任务的特征发生巨大变化。当前采用的任务建模方法多在桌面系统时代甚至字符界面时代产生,这些方法难以胜任移动计算时代的用户任务建模。本文认为用户任务建模技术的滞后是造成基于模型用户界面开发方法难以生成高可用界面,从而在业界得不到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工作首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计算的用户任务建模方法,然后研究了该方法在用户界面开发中的应用。具体的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1)为了更好地描述移动计算环境的用户任务,提出一种基于感知控制理论的任务分析(Perceptual-Control-Theory-Based Task Analysis,简称:PCTBTA)方法,它依赖于一个基于感知控制的任务建模框架,以支持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用户界面开发。PCTBTA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将感知控制理论(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简称:PCT)作为任务分析和建模过程的心理学基础。在任务模型中显式地表示了“外部影响”和“显示变量”,前者引导设计者将使用上下文信息引入任务模型,扩展了任务模型的描述范围,后者在较高抽象层次上反映交互的内容,为用户界面的可用性设计提供任务空间。除此之外,根据移动计算环境中用户任务的特点,提出用户目标层次的任务描述单元——感知控制任务单元(Perceptual Control Task Unit简称:PCTU),为界面灵活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提供了基础。(2)提出一种带有语义的图形化任务表示符号,准确记录PCTBTA方法的分析结果。针对PCTBTA方法的特点,图形化任务表示符号不但可以表示常规任务序列,还可以描述上下文相关的任务集合和应对异常情况的任务集合。这种规范化的任务表示方式,为用户、设计者和开发者之间提供一个共同交流的语言。(3)提出一种从PCTBTA任务模型到用户界面模型的转换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阶段:从PCTBTA任务模型中提取出逻辑上可以被呈现在同一界面上的任务集合;从任务集合到对话模型的转换;从对话模型到界面模型的转换。(4)开发了支持PCTBTA方法的任务建模工具原型。该工具依照PCTBTA的分析思想,为设计者提供图形化编辑界面,使任务分析的结构更加清晰流畅。除此之外,PCTBTA建模工具还提供了从图形化任务描述到基于xml语言描述的转换功能,为从任务模型到其它模型的转换提供了标准接口。(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12-01)

李桥[2](2017)在《基于感知控制论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普适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系统服务(如商务、政务、医疗保健、银行业务等)被普通用户使用。作为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媒介,高可用性的界面有助于普通用户快速掌握系统功能。然而,传统的界面设计方法所设计出的交互系统有以下两个缺点:一方面,用户须有被使用系统的领域知识和经验,与系统的交互须在该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传统用户界面从内部办公人员的角度进行设计,仅强调了内部办公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忽略了普通用户对界面上所呈现的信息缺乏理解这一事实。上述缺点由传统设计方法所依据的任务模型决定,因此,由该任务模型设计出的用户界面并不适用于普通用户(非专业领域用户),需要设计新的任务模型以提高用户界面的普适可用性。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技术的界面设计方法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和建模方法在用户意图层次上,按照用户的概念刻画他们的目标与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而并非如何使用专业领域概念来操作系统服务。因此,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和建模方法为非专业领域用户建模和开发方便易用的交互式应用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感知控制论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法(Perceptual-Control-Theory Based for User Interface,PCTBUI)。旨在给用户提供容易理解、易于操作、在意图层次上可以完成任务的用户界面。此方法结合了工业界广泛应用的层次任务分析方法(旨在总体上把握任务的完整性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和感知控制论,从而拉近用户和界面之间的距离,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普适可用性。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和评估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何秀琴[3](2012)在《基于情境感知的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界面作为人与手机交互的接口,其可用性和用户体验受用户、设备和环境等多种复杂情境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手机用户界面大多采用单一的界面模式针对所有的用户进行统一设计,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情境因素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把情境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在不增加用户认知和操作负担的前提下自动的对情境进行感知,并根据感知的结果自适应的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功能,这种智能化、自适应的界面机制正好能够克服手机设备本身交互的局限性,能够较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界面的可用性。本文研究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通过对基于情境感知的人机交互方式及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基础研究,总结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的相关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创新地提出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设计。本文提出的基于情境感知的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模型将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概念层、交互层、表现层和评估层。概念层在设计概念的定义中引入了情境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分别进行交互层的功能交互逻辑构建,然后在表现层结合信息可视化技术对界面的自适应设计进行了分析,定义了界面模式的设计模型,最后在评估层通过用户操作日志信息的反馈对自适应过程进行了动态调整和完善。此外,基于此模型本文结合手机通讯录产品“号簿管家”概念版项目进行了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实践,评估结果表明,用户对自适应界面的主观满意度和操作绩效较高,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很好的指导基于情境感知的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1-01)

樊银亭,滕东兴,杨海燕,马翠霞,戴国忠[4](2011)在《基于经验感知的自适应用户界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自适应界面缺乏自主学习用户交互历史、难以根据用户经验有效预测用户意图的现状,基于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该文提出了基于经验感知的自适应用户界面模型,从界面静态组成元素、动态交互行为和自适应策略叁个方面建立了该模型的统一描述,然后研究了自适应界面模型的实现架构、关键技术和建模方法.最后开发了一个个性化的虚拟家居定制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实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根据用户交互历史和上下文环境,准确预测用户意图,实时调整界面布局和交互行为以主动地适应用户.(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程俊俊,童馨,耿卫东[5](2011)在《基于运动传感的感知用户界面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面向交互感知用户界面的运动感知技术及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运动感知技术中常用的传感器件和由之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按其典型流程对各种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在介绍了运动感知技术的应用实例和感知用户界面的评估方法后,对基于运动感知技术的感知用户界面现状给予了评述,并对其可能的发展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1年S1期)

李倩[6](2011)在《基于感知控制的用户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质量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用户的潜在需求不可能在开发前完全被设计者所理解,所以软件开发的过程是一个以评估为中心的迭代的过程。评估的目的在于发现软件原型中的设计问题及未被建模的用户需求,使其在迭代设计的过程中得以解决。用户界面作为用户和系统交互的平台,其交互设计的质量将影响到系统的可用性,即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如何易于用户使用。因此,可用性评估是交互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活动。对于传统的文字处理任务,可用性原理强调给用户提供合适的信息表示和适当的操作方式,或正确的"Look-and-Feel",旨在满足用户有效、高效执行任务的需求。传统的可用性评估方法着重考虑系统能否容易帮助用户建立一个正确的操作序列来评定系统的可用性。然而今天,复杂的计算环境导致通过预定义的有序操作并非一定能有效控制系统的状态。换而言之,“正确”的操作序列不再一定能够有效、高效地带来所需的结果。所以,传统静态环境下的界面评估方法所关注的界面特征就不再适合了。信息技术已由个人计算演变为社会化计算,用户和系统不再处于相对静止的环境中。快速改变的环境使得用户无法通过预测驾驭系统状态的改变。系统必须能够动态地提供其自身状态改变的关键特征以及可供用户做出正确选择的操作集合,帮助用户完成其任务。所以此环境下的系统评估应该主要关注于动态环境中的系统状态转移及用户的控制。基于这样一个动态环境的假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感知控制的评估方法一PCTEM,该方法将心理学的感知控制理论引入到界面评估中。感知控制理论认为一切行为皆来自于感知控制,将其应用于界面评估中就是要首先考虑界面的状态是否达到使用户容易感知的目的,即界面元素反映的是否是用户想要控制的信息。PCTEM正是将此作为基础,首先在动态环境下根据系统和用户当前状态对界面进行评估,即对界面的状态性进行评估。其次,将系统的评估者定位为用户,而不是可用性专家,从源头上保证了界面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最后,在评估的过程中加入了对外界干扰因素的考虑。为了验证该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对知名飞机订票系统的界面进行评估,发现其中的界面可用性问题,并给出相应的修改。(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1-06-30)

程时伟,刘肖健,孙守迁[7](2010)在《情境感知驱动的移动设备自适应用户界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移动设备控制与对话中的用户认知负荷和操作难度,采取基于情境感知的自适应人机交互策略,分析其中的交互机制和可视化形式,建立用户界面模型指导界面设计和原型构建。该模型制定了原始情境数据的分类感知方式、作用机制和结构化组织形式,设定不同的自适应控制策略和情境触发规则,对自适应交互状态转移过程进行约束。形式化定义自适应过程中的界面模式及其转换函数,并提出重构、替代、几何变换、过滤和推送等具体可视化表达形式。根据用户反馈信息选取显性和隐性评价指标,构造评价函数评估自适应效果,对自适应机制进行相应调整与优化。应用此模型进行自适应手机名片夹界面的视觉设计和原型开发,测试结果表明,自适应界面能有效提高用户操作效率和主观满意度,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蔚娣[8](2010)在《基于感知控制的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互式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用户界面的交互设计和用户界面软件架构的设计。已有的用户界面交互设计和软件架构设计是为满足办公人员的需求产生的,旨在满足用户办公有效、高效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办公应用可用性,即传统可用性。办公应用可用性强调给用户提供正确的‘'Look-and-Feel "。这样的交互式系统设计存在两方面的特征:其一用户须在原子层次上进行操作;其二,这种设计强调办公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假定系统界面上呈现的业务信息和操作都是用户能够理解的。然而随着普适计算的迅猛发展,使用计算机的群体不再局限于办公室人员,同时用户使用计算机想要完成的任务也不再局限于办公,日常生活中普通大众使用计算机自己完成业务的机会日益增加,这就使得已存在的交互式系统设计技术不再满足大众对普适计算的可用性需求。所以如何给普通大众提供易于学习,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的交互式系统,已成为当前研究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问题来进行研究。为了开发对普通大众用户可用的系统,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可用性在普适计算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普适可用性。为了能够建模普适可用性的需求,引入感知控制模型。从心理学的角度,感知控制模型认为所有行为都是控制,强调的是设计者应考虑用户想要看到及控制的信息,而非首先考虑用户需执行什么动作。该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处理其它模型不能处理的外部干扰。本文将感知控制用于用户界面的设计,在于构建普适可用性的需求。首先将其应用于用户界面的任务分析,目的在于使得用户界面可以呈现与用户任务相关的信息,实现共享控制;其次将其应用于用户界面交互风格的设计,强调的是“所见即所控制”,目的在于拉近用户与用户界面之间的距离;再次将其应用于体系结构的构建,目的在于解决用户界面与功能核心领域的非线性关系。最后本文针对当前环境下建模可用性所遇见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用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0-06-30)

张顺[9](2009)在《基于运动的感知用户界面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互应用的普适化和用户需求的增长,直观、自然且能够适应各种交互环境的感知用户界面成为研究热点。作为感知用户界面的重要形态,基于运动的感知用户界面(Motion-Based Perceptual User Interface,MBPUI)能够让用户通过身体运动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在数字娱乐产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MBPUI已经开始为用户所了解和接受,并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以MBPUI应用的设计与开发为导向,重点对感知用户界面、运动感知技术、MBPUI交互设计方法及用户界面模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并通过两个界面原型的实现对它们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感知用户界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综述。感知用户界面以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交互活动为原型,通过全面利用人和计算机的感知能力使人机交互达到直观、自然的境界。感知用户界面的实现涉及众多技术,但他们大多专注于各自相对独立的领域,缺乏全面而综合的视野。因此,本文在感知用户界面框架下对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2.面向人机交互,对运动感知技术进行了探讨。运动感知主要包括运动跟踪和运动分析或识别,前者让计算机能够“感觉”到运动,后者使计算机可以“知觉”运动的语义。本文根据运动跟踪的原理和人机交互中人体运动特点为MBPUI选择了合适的运动跟踪方法,并实现了基于运动传感器的运动数据实时获取以及运动分析、识别的相关算法。3.针对MBPUI开发,提出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交互设计方法。本文在活动理论框架下围绕MBPUI的交互特性提出了MBPUI交互设计原则,并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分别对基于情景的MBPUI交互设计方法和MBPUI交互设计评估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4.总结和构建了基于运动的感知用户界面模型。用户界面模型是从各个角度对用户界面进行的抽象描述,它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支持。本文立足于感知用户界面和MBPUI的相关特征,在分析和借鉴典型用户界面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MBPUI模型,并根据设计需求和概念层次将模型划分为若干部分,分别服务于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7-01)

程时伟[10](2009)在《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设备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户界面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移动设备是否易用,能否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决定着产品质量的成败。而受到移动性、计算能力、输入输出方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当前大多数移动设备的用户界面缺乏友好性,降低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效率和主观满意度。根据移动设备的特点探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设计具有良好可用性的用户界面,是当前移动计算领域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基于上下文感知开展移动设备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其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移动设备上下文的种类、获取和处理等,引入活动理论建立上下文的描述框架,将不同类型的上下文与相应的活动要素进行映射,使上下文与具体的人机交互活动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对活动不同层次下的上下文作用,不同类型活动的响应作用进行深入分析。(2)基于分布式认知、用户体验、可用性等方面探讨自适应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重点分析自适应过程的触发、控制权分配等,建立自适应图谱、启发矩阵工具进行自适应原则的分析与选择,为具体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3)应用粗糙集的有关方法处理不完备和不一致的上下文信息,建立上下文驱动的界面设计知识表达系统,在此基础上对设计知识进行推理和属性约简,得到形式简洁和易于使用的自适应界面设计知识决策表。(4)分析移动设备用户界面的交互模式和可视化设计,研究支持自适应机制的界面变体设计和导航结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形状文法的自适应图标设计和垂直推送的菜单设计技术及其应用。(5)以手机为例,论述了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的具体流程和实践方法,设计了自适应名片夹和自适应亮度调节原型系统,并通过主观问卷、眼动跟踪等手段结合实验室测试与实地测试对自适应界面的可用性进行评估,验证了本文自适应界面设计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感知用户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普适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系统服务(如商务、政务、医疗保健、银行业务等)被普通用户使用。作为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媒介,高可用性的界面有助于普通用户快速掌握系统功能。然而,传统的界面设计方法所设计出的交互系统有以下两个缺点:一方面,用户须有被使用系统的领域知识和经验,与系统的交互须在该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传统用户界面从内部办公人员的角度进行设计,仅强调了内部办公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忽略了普通用户对界面上所呈现的信息缺乏理解这一事实。上述缺点由传统设计方法所依据的任务模型决定,因此,由该任务模型设计出的用户界面并不适用于普通用户(非专业领域用户),需要设计新的任务模型以提高用户界面的普适可用性。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技术的界面设计方法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和建模方法在用户意图层次上,按照用户的概念刻画他们的目标与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而并非如何使用专业领域概念来操作系统服务。因此,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和建模方法为非专业领域用户建模和开发方便易用的交互式应用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感知控制论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法(Perceptual-Control-Theory Based for User Interface,PCTBUI)。旨在给用户提供容易理解、易于操作、在意图层次上可以完成任务的用户界面。此方法结合了工业界广泛应用的层次任务分析方法(旨在总体上把握任务的完整性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和感知控制论,从而拉近用户和界面之间的距离,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普适可用性。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和评估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知用户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娟妮.基于感知控制的任务模型及其在用户界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7

[2].李桥.基于感知控制论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7

[3].何秀琴.基于情境感知的手机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4].樊银亭,滕东兴,杨海燕,马翠霞,戴国忠.基于经验感知的自适应用户界面模型[J].计算机学报.2011

[5].程俊俊,童馨,耿卫东.基于运动传感的感知用户界面综述[J].计算机应用.2011

[6].李倩.基于感知控制的用户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D].西北大学.2011

[7].程时伟,刘肖健,孙守迁.情境感知驱动的移动设备自适应用户界面模型[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0

[8].蔚娣.基于感知控制的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研究[D].西北大学.2010

[9].张顺.基于运动的感知用户界面模型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9

[10].程时伟.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设备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9

标签:;  ;  ;  ;  

感知用户界面论文-李娟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