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主义论文-徐汉南

外在主义论文-徐汉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在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在主义,戴维森,彻底解释,沼泽人

外在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徐汉南[1](2019)在《戴维森历史外在主义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外在主义和第一人称权威的冲突,戴维森提出一种历史外在主义,强调个体历史对心灵内容的重要性。它的强解读把个体历史当成会被个体自身忽视的外在对象,依旧贬损第一人称权威。弱解读则主张个体历史是彻底解释的参照而非某种对象,没有上述问题,但是面临以下困境:首先,在割裂行为与历史的沼泽人思想实验中,历史外在主义和彻底解释理论变得不可调和;其次,人格同一性作为历史外在主义的重要前提,往往存在争议。出路在于:摆脱二元对立的对象思维,回归彻底解释理论,采取历史外在主义的弱解读,并且舍弃割裂行为与历史或者存在人格同一性争议的思想实验,将适用范围局限于日常生活案例。(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黄时进,吴志豪[2](2019)在《当代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对立及融合——基于“盖梯尔问题”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盖梯尔问题"的提出及其对传统知识定义(JTB)的挑战,如何通过加强辩护条件来排除盖梯尔反例的研究进路,促使了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产生。文章通过厘清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区分,诠释二者从认知辩护到认知评价的对立,分析二者认知的确证和可靠的辩护、集体知识中的技能性知识,认为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对立消解并走向融合将是必然趋势。(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松[3](2018)在《道德判断与道德动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理论交锋》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在主义认为道德判断必然能够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而外在主义认为两者不存在必然联系,生活中出现的"非道德者"现象就是例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内在主义强调,"非道德者"的主要缺陷是其不具有实践理性,因而在面对道德判断时也就无法被激发去行动。但是,内在主义关于实践理性的解读要么与现实有悖,要么是"乞取前提"。为解决这些问题,从道德判断的实践目的入手,像贝德克那样构建一种相对于特定实践目标和社会共同体的内在主义或许是可行之策。双方关于"道德拜物教"的争论最终还是陷于僵局,其根源在于双方对"信念"与"欲望"之关系的理解截然不同。要打破这一僵局,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方式,实证研究或许是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8年12期)

孟伟,杨之林[4](2018)在《涉身认知的外在主义解释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涉身认知对人类智能提供了一种基于行动的完整解释。涉身认知没有完全否定内在主义,但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外在主义的智能和认知解释。涉身认知的这种外在主义解释更直接奠基于欧陆现象学的发展。以"上手状态"和"顺应于事的视"为代表的海德格尔涉身性思想能够更好地在哲学上诠释这种外在主义的智能解释。认知主义、联结主义和涉身认知等不同认知科学框架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涉身人工智能是完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智能人工设计的完成。(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3期)

曾丹[5](2017)在《乔姆斯基内/外在主义语言观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的两个术语:I-语言(内在化语言)和E-语言(外在化语言)。I-语言具有内在化、内涵化和个体化等特性,而E-语言则具有外在化、社会化、非个体化和外延化等特性。虽然内在主义观与外在主义观将心智或大脑的内在状态与外在实体隔离开来,但它们其实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具有平行的功能互补关系,最终将实现研究领域的融合。一、乔姆斯基的内在主义语言观UG(普遍语法)被视为语言机(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7年17期)

张高荣[6](2017)在《语义外在主义:普特南哲学思想的变中之不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普特南的哲学思想素以"复杂多变"而闻名,但其不离之宗趋归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难题。中西学界的普特南研究多聚焦于其思想的跌宕起伏与繁复转折,鲜有探讨其变中之不变的本质内容。本文尝试论证,尽管普特南哲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反复曲折、乃至针锋相对,但其语义外在主义思想却统贯于其整个学术生涯。这种思想并不预设任何其他哲学立场,它正是普特南思想演进历程的"变中之不变"真谛。(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杨宁芳[7](2016)在《走向外在主义的认知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知识的传统方法是为真实的信念作辩护。根据这种方法,辩护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认识论者致力于研究知识的辩护或合理性由什么构成的问题。内在主义混淆了辩护的状态与辩护活动之间的关系,致使对信念的辩护依赖于对它们的信任,客观上制约着能辩护信念的范围。克服这个难题只有走向知识的非辩护分析。走向外在主义是当今认知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辩护还原为可靠性,二是采用一种"弱"规定的知识标准。(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马卿誉[8](2016)在《重审实践理性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的行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一直都是行动哲学中关心的重点,学术界有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是能动者的理性中的实践理性在起作用。然而,在实践理性的内部却存在着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分歧。在这个争论中,文章持有一种外在主义的立场,但是同时认为外在主义的观点仍是不完美的。因为外在主义所坚持的向善性原则是有问题的,能动者并不是普遍会选择执行合理性最大化的行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郭志强[9](2016)在《语义外在主义是科学实在论吗——普特南意义理论的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义外在主义并不像标准看法"普特南善变"所认为的那样是科学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实在论意义上的科学实在论,而是对语词意义基于经验的温和的理性重构,本身并不预设任何形而上学方面的哲学立场。1976年普特南转向内在实在论之后,乃至在所谓自然实在论或实用主义实在论时期也并没有放弃被称为科学实在论的语义外在主义,而是一直居于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核心,是普特南处理意义、指称、真理、知觉和心灵等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哲学方法,并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对当代英美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王康[10](2016)在《外在主义对当代西方哲学进路影响及其形而上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在主义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现代哲学关注的核心开始从语言分析向心灵分析的转向,而外在主义自身又经历了从消极外在主义向积极外在主义的演进。外在主义面临的问题及其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和解答向我们揭示了:语词的意义与人内在的心智,以及外部环境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是静止和单向的,而是一定要在相互的影响中体现出主客体之间的辩证联系。进而我们可以说,外在主义其实不外乎是利用现代科学与技术工具,以更加规范和精致的方式为康德所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形而上学论断做辩护。其对心灵过展问题的思考旨在揭示:康德为人类认识能力所划出的界限仍然适用于现代科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6年03期)

外在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盖梯尔问题"的提出及其对传统知识定义(JTB)的挑战,如何通过加强辩护条件来排除盖梯尔反例的研究进路,促使了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产生。文章通过厘清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区分,诠释二者从认知辩护到认知评价的对立,分析二者认知的确证和可靠的辩护、集体知识中的技能性知识,认为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对立消解并走向融合将是必然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在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徐汉南.戴维森历史外在主义的困境与出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2].黄时进,吴志豪.当代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对立及融合——基于“盖梯尔问题”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杨松.道德判断与道德动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理论交锋[J].哲学动态.2018

[4].孟伟,杨之林.涉身认知的外在主义解释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5].曾丹.乔姆斯基内/外在主义语言观解析[J].语文建设.2017

[6].张高荣.语义外在主义:普特南哲学思想的变中之不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

[7].杨宁芳.走向外在主义的认知哲学[J].哲学研究.2016

[8].马卿誉.重审实践理性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9].郭志强.语义外在主义是科学实在论吗——普特南意义理论的再考察[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

[10].王康.外在主义对当代西方哲学进路影响及其形而上学意义[J].北方论丛.2016

标签:;  ;  ;  ;  

外在主义论文-徐汉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