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桂林救亡日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纸质文物材料分析检测,酸度检测,修复,防霉防虫
桂林救亡日报论文文献综述
程廉[1](2018)在《1940年桂林版《救亡日报》的保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纸质文物的保存状况、原料成分、制作工艺及病害原因,特对1940年桂林版《救亡日报》进行科学的分析检测及保护修复。采用Nicolet 87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纸张纤维的官能团结构,采用XWY-Ⅵ型纤维测量仪对纸张纤维进行观察,以鉴定其纤维的种类形态;采用VHX-1000E视频显微镜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700F型)对纸张样品的加工工艺及老化程度和污染物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加填或施胶处理。在此基础上,在修复中采用传统的装裱技术和丝网加固技术相结合,对此件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修复后的文物解决了缺失部分的配补,皱褶部位得以平整舒展,病害得以清除,纸张的强度得以增强,恢复了文物的原貌,从而提高了文物的整体性、观赏性,为展出、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史料。(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崔晓燕[2](2016)在《桂林版《救亡日报》与桂林抗战音乐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刊登了很多的抗战歌曲、抗战音乐文论和抗战歌咏报道,尤其是发表了大量的纪念音乐家聂耳、张曙等人的文章和报道,为桂林抗战音乐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6年09期)
靳书君[3](2016)在《战时桂林版《救亡日报》“中国化”话语的文化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的飞跃性发展通过特定的话语现象呈现,采用"2W+H"模式分析桂林抗战文化城《救亡日报》"中国化"话语,可以廓清中国新文化生长的机制、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中国新文化吸纳的对象,能够锁定该话语现象确定的中国文化前进方向"民族"、"大众"、"科学"叁大核心术语。确立这一文化方向,为当时延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提供了文化支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6年07期)
莫桂烈[4](2015)在《抗战时期桂林《救亡日报》的舆论宣传特色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救亡日报》是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依靠进步人士主办的报纸,由于上海和广州相继沦陷,《救亡日报》几经南迁,最后在桂林复刊。《救亡日报》坚持"创新"、讲求"合力"、保持"中立"等舆论宣传特色,这对当代的舆论宣传引导工作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马麒,李莉[5](2015)在《从《救亡日报》(桂林版)管窥抗战文化城桂林“客居”音乐家的音乐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聚居着众多的艺术家,为抗战宣传和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共同谱写了"文化城"的艺术繁荣面貌。以桂林版《救亡日报》中的音乐史料为依托,将这个时期的桂林抗战音乐,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艺术阵营——新音乐组织、《救亡日报》报社,对"客居"音乐家在桂林的抗战音乐活动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歌海》期刊2015年02期)
徐健,周艺[6](2013)在《从《救亡日报》(桂林版)看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动员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日报》(桂林版)高举团结、抗战、救亡的旗帜,以"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为《救亡日报》(桂林版)舆论动员的中心原则,采取"灵活客观,团结抗战"的舆论动员策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舆论动员效应。它提供了党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同各个党派、集团进行团结合作,争取和教育更广泛爱国受众的办报实践;它亦从理论上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的政党类报刊应该灵活地采取多种办报形式和手法来适应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更好地发挥"喉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3年15期)
刘晓慧[7](2013)在《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中的《救亡日报》》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8月24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于上海合作创办的《救亡日报》是中共首次在国统区获得的一个公开合法的宣传阵地,一个具有广泛统一战线性质的舆论喉舌。作为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救亡日报》屡次遭到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和查禁,先后由上海辗转到广州,之后又到了桂林。抗战时期的桂林是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当时的桂林文人荟萃,(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3年17期)
黄禹康[8](2013)在《抗战期间在桂林的《救亡日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救亡日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后迁广州,再迁桂林出版。1941年初国民党发动包围袭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后的2月28日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3-04-04)
陶龙超[9](2011)在《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份相当特殊的报纸,它名义上是国共双方共同创办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但实质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肩负着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使命。同时,它处于国统区,并且是国民党军阀桂系的统治中心——桂林,这个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这些使得桂林《救亡日报》能够较为广泛地报道抗战主题的消息和撰写较为敏感的时事评论。另外,桂林在抗战时期还是有名的"文化城",聚集了大量的社会名人,新闻出版事业相当旺盛。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份报纸的特殊之处。(本文来源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刘晓慧[10](2010)在《抗战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经营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中国两级对立的新闻事业步入一个共处与斗争并存的阶段。共产党的报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利用共处进行斗争,利用斗争求得共处和发展。《救亡日报》(1937—1941年)(以下统称"救报")就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份报纸。它是一份由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抗日救亡性质的报纸,是中共首(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0年12期)
桂林救亡日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战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刊登了很多的抗战歌曲、抗战音乐文论和抗战歌咏报道,尤其是发表了大量的纪念音乐家聂耳、张曙等人的文章和报道,为桂林抗战音乐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桂林救亡日报论文参考文献
[1].程廉.1940年桂林版《救亡日报》的保护修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
[2].崔晓燕.桂林版《救亡日报》与桂林抗战音乐运动[J].传承.2016
[3].靳书君.战时桂林版《救亡日报》“中国化”话语的文化方向[J].社会科学家.2016
[4].莫桂烈.抗战时期桂林《救亡日报》的舆论宣传特色及其启示[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5
[5].马麒,李莉.从《救亡日报》(桂林版)管窥抗战文化城桂林“客居”音乐家的音乐活动[J].歌海.2015
[6].徐健,周艺.从《救亡日报》(桂林版)看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动员的策略[J].出版广角.2013
[7].刘晓慧.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中的《救亡日报》[J].青年.2013
[8].黄禹康.抗战期间在桂林的《救亡日报》[N].人民政协报.2013
[9].陶龙超.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10].刘晓慧.抗战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经营管理研究[J].传媒观察.2010
标签:纸质文物材料分析检测; 酸度检测; 修复; 防霉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