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试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黑龙江省富裕县第二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患者的安全管理中,如何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调控,并且对实施的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方法:选择某院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的患者80例,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护理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的护理方式是常规护理,护理组采用的方式是新的手段,即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将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方面进行评价,并且分析其结果。结果:最终的护理结果共分为五项指标,一是书写规范评分,二是操作规范评分,三是沟通良好评分,四是护理满意度评分,五是护理质量评分,上述的五项指标结果分别是(92.13±3.04)分、(93.25±4.03)分、(90.72±4.06)分、(90.15±3.17)分以及(91.22±4.08)分。上述结果均与对照组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现实意义。结论:通过对急诊患者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改变,让患者更加安全的在医院中进行治疗,因此这种护理风险管理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安全管理;实施效果

在当前的护理工作中,急诊患者的安全管理是一个重点,首先应该明确护理过程中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未知数,尤其是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为急诊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打击,造成患者急救的成功率受到影响,传统的护理方式中并没有关注对护理风险的管理,因此造成急诊患者受到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但是作为急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又是降低危险情况发生的首要措施,本文将对此加以进一步的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某院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急诊患者80例,分为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新的护理方式,即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人数均为40例,其中护理组的患者年龄最小为24岁,年龄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54.72±3.75)岁;对照组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78岁,平均年龄为(57.41±4.02)岁,上述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急诊病情等资料中均不具备显著的差异,因此可以进行对比。

1.2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的护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而护理组则运用了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首先,要将护理制度予以进一步的完善,不同科室应该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将制度应用在实际,护理人员应该在工作中予以严格遵守。在开展实际的护理工作时,对于不同病症的不同护理方式以及潜在的护理风险应该做到正确的认识,并且将其告知患者家属,让患者家属具有心理准备。例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极容易引发并发症,只有经过患者家属的同意才能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要告知患者家属,一方面是要让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情程度具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事后医患矛盾的发生。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加强预警护理措施的实施,让护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加顺利的实施。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能够在第一时间识别出风险的存在,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急诊设备以及使用药品的能力,加强在这方面的培训,以便能够发现护理人员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改正,进一步完善与强化护理管理。在开展急诊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急救过程加以优化,护理人员尤其要熟悉急救的操作流程,因为急诊患者大多都是突发性的疾病,一分一秒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技术越熟练,患者生的希望也就增加了一分,为进一步治疗抢夺了先机。因此娴熟的护理技术以及急诊流程是保证急诊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前提。

第三,在对护理操作进行记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客观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的原则,尽可能的完善护理记录,这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护理记录的准确记载,能够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于顺利的开展医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对急救的相关设备应该进行安全性的管理。与急救相关的设备、物品等是维持急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应该由专人进行管理,严格按照规范对上述设备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对设备应该定期进行保养以及清洁,保证设备的整洁程度,并且将其记录在案,便于查找。在发现急诊设备与物品出现异常以后,要在第一时间上报给部门领导,将问题得到解决。

最后,创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上,不仅要让患者感受到细心的照料,同时也要让将患者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真诚的服务态度,尤其是要重视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工作,有些患者的病情不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遵循患者的意愿,将隐私保护工作做好,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控制医患矛盾的发生。让患者更加依恋于护理人员,以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有效对护理风险进行预防。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护理风险管理的结果主要是通过五个方面的数据指标进行统计的,分别是书写规范评分、操作规范评分、沟通良好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上述五项指标的结果为(92.13±3.04)分、(93.25±4.03)分、(90.72±4.06)分、(90.15±3.17)分以及(91.22±4.08)分,护理组在以上五项指标中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急诊患者的安全管理中,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急诊患者的病情具有十分紧急的特点,需要在短时间内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家属在遇到急诊情况时,往往都不能冷静的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予以必要的引导,安抚患者家属的心理情绪,运用专业化的手段为患者提供护理,让患者以及家属都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这对于后续病情的治疗以及顺利的实施带来积极的帮助。

在急诊患者的安全管理中,经常会受到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因素、护理管理因素以及家属因素等,以环境因素为例,因为急诊中的主要特点就是时间不固定,人流十分频繁,因此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在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以后,对于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患者多为危重患者,护理人员应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主动交代患者的病情和抢救方法,通过“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尽量降低患者身心痛苦,使患者在陌生的就医环境中得到亲人般的关怀,从而有效避免急诊护患纠纷。

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精神就是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对患者容易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做好相应的防护管理,让患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获得舒适的护理体验,这样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病情康复。通过本文的内容可以进一步说明,积极开展急诊安全管理中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较大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23-224.

[2]杜云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69-70.

[3]李松英.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7):213-213,214.

[4]周琰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396-397.

标签:;  ;  ;  

试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