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顺序氯化消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污染原水,顺序氯化消毒,含氮消毒副产物,含碳消毒副产物
顺序氯化消毒论文文献综述
纪瑶瑶,赵梦,周丽,李博文,邓慧萍[1](2018)在《顺序氯化消毒对微污染原水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市备用微污染水源水,研究了在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下的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并探究了消毒方式、加氨转化时间、氯胺比和p H对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顺序氯化组合工艺能够大大降低消毒过程中目标含碳消毒副产物(C-DBPs)和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生成量,优化的加氨转化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内,适宜的氯氮质量比在1/5~1/3;组合工艺中产生的C-DBPs和N-DBPs受p H的影响较复杂,由短时游离氯和转氨后氯胺消毒两部分组成,前者DBPs生成量随p H的升高而增加,后者随p H的升高而降低,整体工艺随p H的升高由前10 min自由氯对DBPs生成量的贡献越大。(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舒圆媛[2](2014)在《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与顺序氯化消毒工艺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硝胺消毒副产物是一类新兴含氮消毒副产物,在世界各国的饮用水中广泛存在,具有强致癌性。论文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能同时测定全部9种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的分析方法,检测限为0.5-5.0ng/L。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饮用水中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的分布特征与生成特性,和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对二甲基亚硝胺(NDMA)生成的控制效果。测试了59个水源水的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结果表明,NDMA、NMEA、NPyr、NDEA、NPip、NMor、NDPA和NDBA8种副产物的检出率为3.4%-91.5%,NDPhA均未检出;其中NDMA检出率为66.1%,浓度最高,为5.1-757ng/L。同时,监测了35个出厂水和56个管网水。出厂水中除NDPhA外的其他8种副产物检出率为2.9%-82.9%,NDPhA均未检出;其中NDMA检出率为34.3%,浓度最高,为4.9-163ng/L。管网水中9种副产物检出率为1.8%-89.3%;其中NDMA检出率为28.6%,浓度最高,为3.7-189ng/L。水源水的NDMA和TONA(亚硝胺消毒副产物总量)生成潜能与DOC、TDN、UV254、SUVA254和分子量分布没有显着相关性;与芳香类蛋白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类有机物的荧光强度有一定相关性。出厂水中NDMA浓度占对应原水NDMA生成潜能的百分比最高可达20%;自由氯预氯化能显着提高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NDMA前体物的去除率。顺序氯化消毒工艺能控制二甲胺(DMA)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olyDADMAC)生成NDMA,NDMA生成量较氯胺消毒条件下分别减少了60%和90%;不能控制杀虫脒和绿麦隆生成NDMA;反而会促进抗蚜威生成NDMA。分析顺序氯化消毒中前体物可能的反应路径,提出了顺序氯化消毒工艺控制NDMA生成的概化模型。模型包含3条反应路径,分别是:与游离氯反应,生成不再或者不易产生NDMA的中间产物,顺序氯化消毒工艺适用;与游离氯不反应,无效果;与游离氯反应,生成更多易产生NDMA的中间产物,不适用。利用该模型可对前体物进行分类,确定天然水体中前体物的主导反应路径,对水厂消毒工艺进行指导。(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4-06-01)
刘静,陈超,张晓健,王洋[3](2008)在《两点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的原理,采用两点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两点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即在过滤和清水池前的两点分别加氯,并在清水池加氯后立即加氨转化为氯胺消毒的工艺,该工艺在常规处理工艺的给水厂进行了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加氯点的适当提前,不仅有利于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而且有效抑制了滤池中的生物膜滋生.两点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中生成的卤代消毒副产物比相同条件下一次性加入等量的氯消毒剂的消毒方法产生的叁卤甲烷(THMs)平均减少了51.6%,卤乙酸(HAAs)平均减少了46.7%.细菌学指标HPC的结果也显示出了该工艺在保障水质的微生物安全方面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张晓健,陈超,何文杰,韩宏大,朱玲侠[4](2006)在《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消毒工艺.结果表明,该消毒工艺对指示微生物的灭活效果优于游离氯消毒,游离氯和氯胺存在协同消毒作用;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效果与游离氯相同.相同原水条件下,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产生的叁卤甲烷浓度比游离氯消毒工艺减少35.8%~77.0%;卤乙酸减少36.6%~54.8%.消毒进水水质越差,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在消毒副产物(DBP)控制方面就越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陈超,张晓健,韩宏大,何文杰,胡建坤[5](2005)在《顺序氯化消毒控制卫生学指标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一种短时游离氯消毒后加氨转化为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该工艺可充分利用游离氯灭活微生物迅速彻底、氯胺生成消毒副产物少的优势,安全经济地实现对微生物指标的双重控制。在天津市某水厂的中试表明,该消毒工艺对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的控制效果略好于单纯游离氯消毒,说明游离氯和氯胺可能因为攻击位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5年10期)
顺序氯化消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硝胺消毒副产物是一类新兴含氮消毒副产物,在世界各国的饮用水中广泛存在,具有强致癌性。论文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能同时测定全部9种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的分析方法,检测限为0.5-5.0ng/L。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饮用水中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的分布特征与生成特性,和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对二甲基亚硝胺(NDMA)生成的控制效果。测试了59个水源水的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结果表明,NDMA、NMEA、NPyr、NDEA、NPip、NMor、NDPA和NDBA8种副产物的检出率为3.4%-91.5%,NDPhA均未检出;其中NDMA检出率为66.1%,浓度最高,为5.1-757ng/L。同时,监测了35个出厂水和56个管网水。出厂水中除NDPhA外的其他8种副产物检出率为2.9%-82.9%,NDPhA均未检出;其中NDMA检出率为34.3%,浓度最高,为4.9-163ng/L。管网水中9种副产物检出率为1.8%-89.3%;其中NDMA检出率为28.6%,浓度最高,为3.7-189ng/L。水源水的NDMA和TONA(亚硝胺消毒副产物总量)生成潜能与DOC、TDN、UV254、SUVA254和分子量分布没有显着相关性;与芳香类蛋白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类有机物的荧光强度有一定相关性。出厂水中NDMA浓度占对应原水NDMA生成潜能的百分比最高可达20%;自由氯预氯化能显着提高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NDMA前体物的去除率。顺序氯化消毒工艺能控制二甲胺(DMA)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olyDADMAC)生成NDMA,NDMA生成量较氯胺消毒条件下分别减少了60%和90%;不能控制杀虫脒和绿麦隆生成NDMA;反而会促进抗蚜威生成NDMA。分析顺序氯化消毒中前体物可能的反应路径,提出了顺序氯化消毒工艺控制NDMA生成的概化模型。模型包含3条反应路径,分别是:与游离氯反应,生成不再或者不易产生NDMA的中间产物,顺序氯化消毒工艺适用;与游离氯不反应,无效果;与游离氯反应,生成更多易产生NDMA的中间产物,不适用。利用该模型可对前体物进行分类,确定天然水体中前体物的主导反应路径,对水厂消毒工艺进行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顺序氯化消毒论文参考文献
[1].纪瑶瑶,赵梦,周丽,李博文,邓慧萍.顺序氯化消毒对微污染原水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2].舒圆媛.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与顺序氯化消毒工艺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4
[3].刘静,陈超,张晓健,王洋.两点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研究[J].环境科学.2008
[4].张晓健,陈超,何文杰,韩宏大,朱玲侠.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6
[5].陈超,张晓健,韩宏大,何文杰,胡建坤.顺序氯化消毒控制卫生学指标的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