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吸附论文-马骁,谢雪鹏,叶雄伟,何巨鹏,朱杰

氮气吸附论文-马骁,谢雪鹏,叶雄伟,何巨鹏,朱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气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基地聚合物,氮气吸附法,孔隙结构,分形维数

氮气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马骁,谢雪鹏,叶雄伟,何巨鹏,朱杰[1](2019)在《基于氮气吸附法的钙基地聚合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氮气吸附实验的基础上,对钙基地聚合物孔隙结构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采用FHH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分别计算了分形维数并比较了两种模型计算的结果,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氢氧化钠掺量及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钙基地聚合物的孔隙结构呈现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FHH模型更适合表征钙基地聚合物的孔隙分形特征,根据FHH模型计算的分形维数在2~3之间;分形维数越大,孔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越大,平均孔径越小,孔隙结构越复杂,钙基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越大;分形维数与氢氧化钠掺量无明显关系;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影响钙基地聚合物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2期)

谢潇[2](2019)在《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代表着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是表征多孔材料特性的两个重要参数。氮气吸附法是一种研究固体材料结构特性的有效手段。从理论出发,介绍了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09期)

顾玉明[3](2019)在《氮气在分子筛中吸附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沸石材料是由SiO4和AlO4构成,以桥氧原子相连的3D结构的硅铝酸盐,其具有独一无二的骨架结构和孔道体系,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疗、污水处理等领域。如何快速、准确地模拟出沸石分子筛的吸附等温曲线,从而筛选出具有优异吸附性能的材料?我们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结合机器学习和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沸石材料与氮气相互作用能,结合Langmuir吸附模型模拟其等温吸附曲线,利用BET实验方法验证了理论预测的结果,为筛选具有良好氮气吸附性能的沸石材料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我们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出氮气分子在MFI型沸石中分布情况,表明氮气分子分布在体积足够的空间中,而尺寸过小的空间无法吸纳氮气分子,因而对吸附性能没有贡献。我们通过密度泛函方法计算其结合能,由于对称位置的孔道周围的每个硅氧原子可同时与氮气分子两端发生静电极化相互作用,因而具有更强的结合能。我们计算了其他沸石分子筛与氮气之间的结合能,并将其作为机器学习的数据集进行训练。机器学习筛选出的叁个描述符,即沸石中NBU结构单元的顶点数(V)、孔道中最大包含球直径(PLD)以及几何形变程度(RDLS)可以很好地对沸石吸附氮气的结合能进行预测。氮气所吸附的空间大小通过V体现,而PLD描述了沸石孔道结构的几何的“凹凸”特征。RDLS与局部硅氧原子电荷的差值相关,表明静电相互作用是氮气吸附行为的驱动力。我们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对机器学习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结合能预测模型的合理性。我们根据密度泛函计算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得到氮气与235种沸石拓扑结构的结合能,利用Langmuir吸附理论,模拟出吸附等温线。与实验BET方法和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所得到的吸附等温线定性吻合,发现其在低压区域迅速吸附,体现出沸石微孔结构的特征。这种方法能够快速、较为准确地模拟出沸石的等温吸附曲线,有望模拟其他结构更为复杂的多孔材料,如MOFs和COFs等材料的等温吸附曲线,筛选出具有优异吸附性能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贺闪闪,赵迪斐,刘静,张帏[4](2019)在《基于低温氮气吸附的无烟煤吸附孔隙结构与分形特征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低温液氮实验探究无烟煤吸附孔隙的结构特征,计算了无烟煤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体积、分维数等吸附孔结构参数,并进而讨论孔隙结构特征、分形特征的地质意义及储层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储层吸附孔主要是微小孔隙,发育数目较多,孔隙结构复杂,微观储集空间非常细小,显示了吸附孔较强的微观非均质特征。(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吕扬,李强,李晴,宋丽娟,胡绍争[5](2018)在《氮气在M-g-C_3N_4(M=Fe,Co,Ni)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研究了N_2分子在M-g-C_3N_4(M=Fe,Co,Ni)上的吸附,研究计算了M-g-C_3N_4-N_2(M=Fe,Co、Ni)构型的吸附能、结构参数以及电子性质。结果表明,N_2分子可以吸附在M-g-C_3N_4(M=Fe,Co,Ni)的金属上,并且延长了N≡N叁键键长。根据吸附后电子态密度的分析表明,过渡金属Fe、Co、Ni能很好的活化N_2分子。同时,从差分电荷密度图上可以看出过渡金属Fe、Co、Ni与N_2分子之间发生了电子的转移,电子由过渡金属Fe、Co、Ni转移到N_2分子上。(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传明,薛海涛,王民,卢双舫,李进步[6](2019)在《脱气温度和样品粒径对致密砂岩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静态体积法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已广泛用于分析致密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本文探索了脱气温度和样品粒径对松辽盆地高台子致密砂岩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10℃的脱气条件并不能清除束缚水而使得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均偏低,300℃的脱气条件容易破坏样品中黏土矿物的结构令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减小,200℃是比较合适的脱气温度,既能去除束缚水又不破坏黏土矿物结构。样品粒径从5~10目减小至10~30目,氮气探测的孔隙数量增多使比表面积、孔体积增大。从10~30目减小至180~200目,黏土矿物相对含量降低令比表面积、孔体积显着减小;小于200目的样品中减少的黏土矿物主要集中在大于200目的岩样中,因此大于200目岩样的测定结果最高。因此,10~30目是利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寻求分析致密砂岩储集层特征的最佳粒径范围。(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强,李晴,吕扬,王焕,秦玉才[7](2018)在《碱金属改性g-C_3N_4及其对氮气吸附影响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碱金属改性对g-C_3N_4光催化剂的影响,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几何和电子结构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碱金属改性对提高光催化活性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Li、Na、K、Rb原子随着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加,碱金属和g-C_3N_4的结合能越来越弱,对g-C_3N_4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弱。电子结构分析可知,Li、Na、K原子对g-C_3N_4具有活化作用,Rb原子对g-C_3N_4表面有钝化作用。同时模拟了N_2分子在M-g-C_3N_4(M=Li、Na、K、Rb)上的吸附,理解N_2分子与碱金属之间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N_2吸附的吸附能、结构参数和电子特性,发现Li、Na原子对N_2吸附的影响更大,N_2的N—N键长伸长,K和Rb原子对N_2基本没有作用。碱金属改性g-C_3N_4比纯g-C_3N_4更有利于N_2分子的吸附,但是随着碱金属原子半径的增加,吸附能力越来越弱,电子的转移也越来越少,即活化N_2分子的能力按照Li、Na、K、Rb的顺序降低。(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良健[8](2018)在《氮气吸附法与压汞法测量SCR脱硝催化剂孔容孔径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容孔径是SCR脱硝催化剂的重要理化指标之一,目前氮吸附法与压汞法是测定该指标最基本的两种方法,利用Micromeritics TriStar II型比表面积分析仪与Quantachrome Pore Master60GT型压汞仪测定SCR脱硝催化剂,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其孔容孔径及孔径分布状况。通过试验数据比对及应用实际分析,结果表明,氮吸附法较压汞法更适合对SCR脱硝催化剂的孔结构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8期)

杨程,齐金山,崔杏雨,程文萍,马静红[9](2018)在《A型沸石/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甲烷/氮气吸附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沥青和煤矸石为原料,经炭化、活化后获得型体活性炭材料(AC),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热晶化,研究晶化时间对复合材料中4A沸石的形成、孔结构和甲烷、氮气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77 K下的氮气吸附-脱附以及273 K下的CO_2吸附等温线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热晶化后,复合材料中的硅铝形成立方结构的4A沸石,出现了0.45~0.6 nm的微孔,微孔孔容增加,并伴有少量的中孔和大孔。复合材料在298 K下的甲烷(CH_4)和氮气(N_2)吸附等温线的结果表明,晶化时间6 h的复合材料AC-2的甲烷吸附量被提高至10.8 m L/g,并保持较高的CH4/N2平衡分离比(3.7)。(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坤[10](2018)在《基于氮气吸附试验的黄土比表面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的比表面积(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soil)是土的基本指标,对土的很多物理力学性质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黄土的比表面积,可以反映黄土与水的相互作用的剧烈程度,也影响着黄土的吸附性与胀缩性。至关重要的是,黄土具有的湿陷特性,表达着黄土与水之间的独特关系。研究黄土的比表面积,对于分析黄土的湿陷性,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论文选用最经典的基于氮气吸附试验的BET比表面积分析方法,以典型的西北地区的黄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黄土的比表面积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土中的黏土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以及蛭石等结构矿物。可溶性离子为Na~+、Mg~(2+)等,其比表面积大小范围约为15.0 m~2/g~40.9 m~2/g。位于表层的黄土,黏土矿物相对含量较少,比表面积相对较小。BET法是在干燥条件下,氮气吸附到干燥的土颗粒中,覆盖在土颗粒孔隙的表面,测定出比表面积,测试过程可以保持土体的孔隙与结构;而MB法是在溶液中进行,因此MB法测定的黄土比表面积比用BET吸附法要大,但误差不大。(2)通过经验模型以及物理模型,针对不同地区的黄土进行比表面积的预测,与BET法获得的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考虑不同地区的黄土液限与比表面积的关系,得到的公式相关性较好。采用物理模型预测的结果相对来说小的多,仅为试验值的1%~3%,原因是物理模型假设土体颗粒为球体,实际上土体颗粒表面带有较多的孔隙;而且采用物理模型时不能测量1um以下颗粒的含量,但恰恰1um以下的颗粒含量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表面积。(3)改良黄土,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黄土的比表面积大幅度下降,当石灰掺量比为6%时,黄土的比表面积相对减小最多,仅为原状黄土比表面积的40%。(4)经过硫酸溶液浸泡的黄土,随着酸浓度的增加,黄土的比表面积逐渐减小,最小时仅为10m~2/g,酸腐蚀黄土中的胶结物,成为单粒形式,使得黄土的颗粒相对“变大”。(5)经过盐溶液浸泡的黄土,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增加,黄土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经过各种盐溶液浸泡后,黄土的比表面积增加的规律是:钾质黄土<钠质黄土<镁质黄土<铝质黄土。(6)陕西铜川黄土比表面积略大于甘肃天水黄土,但是经过盐溶液处理的黄土变化程度反而是天水黄土大于陕西黄土。(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氮气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代表着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是表征多孔材料特性的两个重要参数。氮气吸附法是一种研究固体材料结构特性的有效手段。从理论出发,介绍了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气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马骁,谢雪鹏,叶雄伟,何巨鹏,朱杰.基于氮气吸附法的钙基地聚合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J].材料导报.2019

[2].谢潇.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J].科技与创新.2019

[3].顾玉明.氮气在分子筛中吸附性质的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9

[4].贺闪闪,赵迪斐,刘静,张帏.基于低温氮气吸附的无烟煤吸附孔隙结构与分形特征表征[J].煤炭技术.2019

[5].吕扬,李强,李晴,宋丽娟,胡绍争.氮气在M-g-C_3N_4(M=Fe,Co,Ni)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8

[6].李传明,薛海涛,王民,卢双舫,李进步.脱气温度和样品粒径对致密砂岩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的影响[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7].李强,李晴,吕扬,王焕,秦玉才.碱金属改性g-C_3N_4及其对氮气吸附影响的理论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8

[8].陈良健.氮气吸附法与压汞法测量SCR脱硝催化剂孔容孔径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8

[9].杨程,齐金山,崔杏雨,程文萍,马静红.A型沸石/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甲烷/氮气吸附分离性能[J].应用化学.2018

[10].张坤.基于氮气吸附试验的黄土比表面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标签:;  ;  ;  ;  

氮气吸附论文-马骁,谢雪鹏,叶雄伟,何巨鹏,朱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