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保留残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保留残迹
保留残迹论文文献综述
屈建华,谭捷,冯小兵,吴常杰,赵新动[1](2015)在《保留与切除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与切除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43例单侧ACL断裂患者,依据关节镜ACL重建术中是否切除ACL残迹分为保留组21例和切除组22例。记录2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双股部周径差值、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术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比较2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前保留组双股部周径差值((2.01±0.91)cm)、关节活动度((127.89±21.12)°)、Lysholm评分((57.12±8.91)分)与切除组((2.12±0.54)cm、(125.78±20.91)°、(56.98±9.1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保留组双股部周径差值((0.89±0.94)cm)与切除组((1.01±0.51)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149.78±6.91)°)、Lysholm评分((98.42±3.12)分)与切除组((142.89±11.12)°,(91.12±2.9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保留组IKDC综合评级优良率(71.42%)高于切除组(59.09%)(P<0.05)。结论与关节镜下切除ACL残迹的ACL重建手术相比,术中保留ACL残迹更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和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刘宇博,曹毅[2](2014)在《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愈合影响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迹对重建移植物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兔45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5只。选取跟腱处作为移植物,分别将所有标本兔的两侧前交叉韧带切断,每组均在一侧保留前交叉韧带残迹,另一侧完全切除,开展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并于术后检测移植物标本情况。结果 4、8、12周组的保留残迹标本均明显高于切除残迹标本,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残迹标本中,8周组的成纤维细胞密度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时间与不同手术方式之间有明显的相互效应(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迹,残迹通过自身活力,有效地长入移植物中,能够促进前交叉韧带内移植物的良好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4年22期)
马利平,朱本珂,贺业腾,张明,闫新峰[3](2014)在《保留或非保留ACL残迹对自体腘肌腱重建ACL术后胫骨骨道影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或非保留ACL胫骨残迹对ACL重建术后胫骨骨道的影响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65例孤立性ACL损伤病例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其中A组27例,保留ACL胫骨残迹,B组38例,采用非保留残迹进行ACL重建。术后进行MRI检查,测量胫骨矢状位骨道最宽处直径,以术后1周对应部位骨道直径为衡量基准,对骨道扩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25例,B组35例得以随访,其中A组平均随访12.4个月,B组平均随访12.1个月。两组病例术后胫骨骨道均有不同程度增宽,以B组骨道扩大程度相对较高。结果表明胫骨骨道随时间延长逐步扩大,在术后6周即有明显的扩大,自术后3个月,骨隧道变化程度相对较小,并趋于稳定;两组资料胫骨骨隧道扩大程度在各个时间段上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稳定性良好,术后Lysholm评分在随访过程中逐步提高,两组病例在各个时间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是否保留ACL残迹对骨道扩大、术后疗效无相关性,但保留ACL残迹可以促进腱-骨愈合,降低骨道扩大的发生程度。(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高加智,孙磊[4](2013)在《保留残迹对骨隧道封闭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关节内愈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残迹对骨隧道封闭状态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移植物关节内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新西兰兔30只为实验动物,切断双侧ACL,一侧保留2 mm胫骨与股骨端ACL残迹,对侧完全切除残迹,取其跟腱为移植物,且移植物-骨隧道界面均用聚乙烯膜封闭,行ACL重建。将动物随机分为3亚组,分别于术后第4、8和12周行大体形态与组织学评估。[结果]术后4、8、12周,保留残迹组移植物无明显松弛,被滑膜覆盖,表面有新生血管形成,而切除残迹组移植物松弛、变细,滑膜覆盖与血管增生缓慢,各时间点保留残迹组的大体形态评分均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保留残迹组移植物在细胞增殖、血管再生、胶原纤维改建、基质糖蛋白合成等方面均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间各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残迹可促进骨隧道封闭状态下ACL重建移植物关节内段的细胞增生、再血管化和组织基质更新塑型。提示临床保留残迹ACL重建是一种合理促进移植物愈合的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18期)
孙磊,吴波,罗永忠,刘欣欣,李岩[5](2013)在《由外向内与经胫骨建立股骨隧道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由外向内与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迹重建ACL145例,由外向内建立胫骨和股骨隧道88例(由外向内组),男55例,女33例,年龄18~52岁,平均(29.22±7.31)岁;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57例(经胫骨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18~51岁,平均(29.28±8.07)岁。对两组术前、术后早期及随访时的Lysholm、VAS评分及IKDC分级等进行比较。结果:由外向内组手术时间(76.94±10.83)min,经胫骨组(70.35±10.11)min,经胫骨组手术时间短于由外向内组。两组术后早期关节积液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随访18~60个月,两组患者的关节稳定性均较术前提高;由外向内组Lysholm评分由术前54.75±10.58,增加至随访时95.80±5.16;经胫骨组Lysholm评分由术前52.51±11.38,增加至随访时94.86±5.50;此外,两组IKDC评级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随访时两组间比较,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的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ysholm评分和IKDC评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外向内技术建立股骨隧道具有容易达到解剖位重建、对关节内干扰小的优点,但技术操作较复杂。而经胫骨技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较短。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任何一种技术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3年05期)
吴波,赵宗峤,李士光,孙磊[6](2013)在《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方法治疗ACL损伤。临床上ACL损伤后在胫骨或(和)股骨止点处常会存留部分韧带残迹。近年来不少学者逐渐认识到保留ACL残迹纤维可能有利于重建术后移植物的存活及功能发挥[1-2]。本研究探讨保留残迹重建ACL对术后移植物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为保留残迹重建手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李士光,吴波,赵宗峤,孙磊[7](2013)在《保留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对移植物血流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血流量恢复的影响。[方法]48只新西兰兔一期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一侧保留韧带残端纤维,对侧切除韧带残端纤维。重建术后6、12、18、24周时,采用SPE-CT、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定量检测移植物血流量恢复情况。[结果]重建术后6周时SPE-CT检测结果显示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流量较切除残迹组明显增加(P<0.05)。重建术后6、12周时激光多普勒检测发现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促进移植物血流量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毕海勇,孙秀江,慕宏杰,张国栋,杨勇[8](2013)在《保留并牵张缝合Rigidfix固定胫骨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并牵张缝合固定胫骨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0月~2008年12月经关节镜下确诊ACL断裂,胫骨附丽处有残存纤维瘢痕组织79例(79膝)患者,采用保留残迹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术中对原ACL残迹不做切除,分离、梳理其近端,用PDS线穿缝;将缝线经股骨道从Rigidfix横孔拉出以维持张力,打入横钉固定。术后随访30~37个月,平均32个月,依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例出现小腿肌支血栓,抗凝治愈;1例切口浅层感染,引流抗炎治愈;1例出现关节纤维化,通过麻醉下手法松解康复。终末随访时稳定性检查:所有患者轴移试验阴性,4例前抽屉试验Ⅰ°不稳,LachmantestⅠ°阳性15例,Ⅱ°松弛2例。KT2000检查显示膝关节前向松弛度术后差值平均为(5.2±2.4)mm,术前为(10.1±2.7)mm,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6.835,P<0.05)。关节活动度:7例伸膝滞缺5°,9例屈膝欠缺5°,有10°屈膝欠缺2例。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53例(67%)为正常,23例(29%)接近正常,3例异常。综合分析:Lysholm评分术前为(63.27±6.74)分,术后为(91.36±3.72分),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7.354,P<0.05);24例(30%)IKDC评级正常,53例(67%)为接近正常,2例异常。结论本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并发挥ACL胫骨残端可能的功用,且可避免其发生髁间窝撞击;并能建立稳定的膝关节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1期)
孙磊,吴波,田敏,罗永忠,刘百川[9](2013)在《兔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生物力学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兔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保留残迹的意义。方法新西兰兔10只,体重(2.66±0.32)kg。切断双侧ACL,右侧股骨与胫骨端各保留残迹2mm,左侧完全切除两端残迹。切取跟腱制备移植物,对应ACL印迹解剖位分别建立胫骨与股骨隧道,重建双侧ACL。于术后8周,行单轴拉力测试。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术后8周,保留残迹组的最大载荷(t=2.931,P<0.05)、屈服载荷(t=2.680,P<0.05)、刚度(t=5.411,P<0.05)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保留残迹组拉伸长度显着低于切除残迹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2,P<0.05)。两组损毁模式不同,保留残迹组多表现为移植物关节内断裂,而切除残迹组多表现为移植物自骨隧道拔出。Fisher精确检验表明两组的样本损毁模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残迹ACL重建的生物力学特征优于切除残迹ACL重建,提示临床采用保留残迹技术重建ACL有可能促进移植物腱-骨愈合和"韧带化",从而改进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1期)
赵宗峤,吴波,李士光,孙磊[10](2012)在《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腱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32只新西兰兔一期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一侧保留残端纤维,对侧切除残端纤维。重建术后6、12、18及24周时,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测,分析移植物腱骨愈合变化情况。结果重建术后各观察时间点上,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腱骨界面组织构建更接近正常,术后24周时保留残迹组腱骨界面软骨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56.5±2.4)vs(45.7±2.7),P<0.05]。结论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物腱骨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2年05期)
保留残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迹对重建移植物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兔45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5只。选取跟腱处作为移植物,分别将所有标本兔的两侧前交叉韧带切断,每组均在一侧保留前交叉韧带残迹,另一侧完全切除,开展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并于术后检测移植物标本情况。结果 4、8、12周组的保留残迹标本均明显高于切除残迹标本,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残迹标本中,8周组的成纤维细胞密度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时间与不同手术方式之间有明显的相互效应(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迹,残迹通过自身活力,有效地长入移植物中,能够促进前交叉韧带内移植物的良好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留残迹论文参考文献
[1].屈建华,谭捷,冯小兵,吴常杰,赵新动.保留与切除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
[2].刘宇博,曹毅.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愈合影响的组织学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
[3].马利平,朱本珂,贺业腾,张明,闫新峰.保留或非保留ACL残迹对自体腘肌腱重建ACL术后胫骨骨道影响的对比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
[4].高加智,孙磊.保留残迹对骨隧道封闭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关节内愈合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5].孙磊,吴波,罗永忠,刘欣欣,李岩.由外向内与经胫骨建立股骨隧道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3
[6].吴波,赵宗峤,李士光,孙磊.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组织学变化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
[7].李士光,吴波,赵宗峤,孙磊.保留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对移植物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8].毕海勇,孙秀江,慕宏杰,张国栋,杨勇.保留并牵张缝合Rigidfix固定胫骨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
[9].孙磊,吴波,田敏,罗永忠,刘百川.兔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生物力学的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
[10].赵宗峤,吴波,李士光,孙磊.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腱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