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绿茶品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冷泡茶,红茶,绿茶,乌龙茶
绿茶品质论文文献综述
任英[1](2019)在《“冷泡茶”冲泡方式对红茶、绿茶、乌龙茶感官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除水之外,茶是这个世界上消费最高的饮品,不仅拥有一定的减肥、抑菌的功效,还具备抗衰老、降血脂的作用。最近,"冷泡茶"(Cold-BrewingTea)的方法在消费市场中引起了热议。利用冷水或冰水实现茶叶的快速冲饮,兼具了建刚、便捷、口感等多种优势。"冷泡茶"作为一种新方法,拥有较好的未来趋势,为此读者查阅大量"冷泡茶"冲泡资料后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冷泡茶"冲泡方式对红茶、绿茶、乌龙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了自身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12期)
齐玉岗,张倩,纪昌中[2](2019)在《不同干燥方式对安康绿茶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茶叶的生产品质,优化其加工工艺,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安康绿茶品质的影响。以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采用不同的干燥方式(热风干燥、瓶式炒干机、半烘半炒干燥)制备绿茶,对所制做的茶叶样品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半烘半炒干燥方式在感官审评中品质得分最高,在内含成分测定中含量显着优于其他两种干燥方式,可以作为新的干燥技术在安康绿茶加工中应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18期)
樊园芳,徐嘉民[3](2019)在《誓做优质大宗茶》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6日下午,一场以“找差距 补短板 抓整改”为主题的2019年"贵州绿茶"加工提升研讨会在安顺市西秀区举行。100余家贵州绿茶用标企业代表参会。这场围绕贵州绿茶加工品质提升的研讨会,源自一次特殊的赛事。今年6月,由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和贵州(本文来源于《贵州日报》期刊2019-09-18)
王海利,杨秀芳,孔俊豪,成玉梁,谢云飞[4](2019)在《不同品种名优绿茶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品种名优绿茶各理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通过各组分与绿茶品种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不同绿茶品种的代表性成分,本文以安吉白茶、碧螺春、龙井叁种不同品种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福林酚比色法、茚叁酮比色法和GC-MS联用测定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以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通过相对含量对叁种名优绿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绿茶理化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均有显着差异性(P <0.05),且对叁种绿茶感官品质均有显着相关性,其中酚氨比(r=-0.942)、抗坏血酸的相关性最为显着(r=0.955)。茶叶中的香气物质成分繁多复杂,且不同成分对茶叶的香气有不同的香气贡献。实验提取了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酮类和醛类化合物大部分具有花香和清香等香型特征,在绿茶成分中含量较高。因此,确定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和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种物质作为与绿茶品质密切相关的"标识因子"。(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李昌涛,禹长海[5](2019)在《影响绿茶品质的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产量高,产品种类多,深受消费者喜爱。文章分析了影响绿茶品质的主要因素,包括种植环境、采制时间、加工工艺等。绿茶是不发酵茶,主要通过杀青来钝化酶的活性,保持其清汤绿叶的品相,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了杀青、揉捻、干燥方法等加工流程对绿茶品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果菜》期刊2019年09期)
李佳,李亚莉,张国强[6](2019)在《不同杀青与揉捻时间对峨山绿茶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不同的杀青与揉捻时间对峨山绿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快速杀青a1(5分钟)、中速杀青a2(6分钟)、慢速杀青a3(7分钟)和轻度揉捻b1(揉捻10分钟)、中度揉捻b2(揉捻15分钟)、重度揉捻b3(揉捻20分钟)共九个组合处理。通过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表明:轻揉茶样,可使茶叶条索紧结匀齐,显毫,茶汤滋味浓醇,商品性状较好。(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王海利[7](2019)在《龙井绿茶品质判别与保质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茶是茶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名优绿茶。目前,国内将绿茶品质等同于绿茶感官审评结果,但感官审评存在主观性强、易受环境干扰、需要历年标准样等问题,因此,在贸易流通中,如何保持绿茶品质判别的一致性,建立标准化的品质判别体系和保质期预测模型,仍是茶行业难题。本文以钱塘产区的龙井绿茶作为研究对象,将传统感官审评与化学分析和智能感官技术结合,获得用理化数据表征感官评分的品质判别模型,然后通过判别模型建立保质期预测模型,并应用两种模型评价绿茶包装材料的保鲜效果,以弥补传统感官审评的主观性和标准样缺失的缺陷,为绿茶品质判定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评价方法,实现绿茶行业品质判别和保质期确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数字化,是未来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研究了六种不同等级龙井绿茶的感官评分、主要理化成分和智能感官分析结果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绿茶的感官审评评分存在显着差异,适用于相关性分析和模型建立。通过仪器分析和化学计量法测定主要理化成分发现: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叶绿素和儿茶素类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智能感官分析发现:色度值中的b(黄蓝度)与a(红绿度)的比值(b/a)在各等级间的差异性显着(P<0.05)电子鼻获得香气成分复杂,但通过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可得到有效区分。对感官评分和理化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酚氨比、抗坏血酸、粗多糖以及各儿茶素均与感官评分有显着相关性;对色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色度值中a值和b/a值与感官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2)龙井绿茶品质判别模型的建立。以不同等级绿茶的理化成分和智能感官分析结果的变化规律研究为基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了对绿茶感官品质贡献率较大的6种主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酚氨比、抗坏血酸、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之比以及色度值中b/a值。采集180个龙井绿茶茶样建立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各样本的实际得分与模型预测的相关系数(r)为0.9909,120个校正集的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230,用60个独立样本预测集验证模型性能,其实际得分与模型预测的相关系数为0.9930,预测均方误差(RMSEP)为0.208,模型预测效果良好。(3)龙井绿茶保质期预测模型的建立。首先通过加速实验研究了贮藏温度(20℃~70℃)、湿度(20%~80%RH)和时间(30 d~180 d)对预包装绿茶(铝箔袋装,50 g/袋)中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非酯型儿茶素呈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呈阶段性波动,波动幅度在15 mg/g~25 mg/g之间,而酯型儿茶素、酯型/非酯儿茶素的值以及b/a值则呈上升趋势,与室温条件相比,均增加了2~3倍。通过DFA可知,温度和时间对香气影响的累计贡献率为89.04%和94.72%,而湿度对香气影响的贡献率为85.33%。因此,选取贮藏温度和时间作为预包装绿茶保质期的关键控制点,以Arrhenius模型研究绿茶保质期,基于PLS-DA模型获得加速方程lnξ=6081/T-16.665(R~2=0.9968),得到预包装绿茶在室温下的保质期为42天;基于人工感官审评获得加速方程lnξ=6325.8/T-17.455(R~2=0.9990),得到预包装绿茶在室温下的保质期为43天,两者预测值仅相差1天,基本相符。因此,基于PLS-DA建立的Arrhenius模型可有效预测绿茶的保质期。(4)应用基于PLS-DA模型获得的保质期预测模型,比较复合牛皮纸(内镀锡)和普通马口铁罐包装对延长绿茶保质期的效果。通过分析不同包装材料对绿茶理化成分的影响,初步判定两种包装材料的绿茶保质期在180天左右(牛皮纸大于180天,马口铁罐小于180天),再分别基于PLS-DA获得的Arrhenius保质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牛皮纸包装绿茶的保质期加速方程为lnξ=7405.1/T-19.62(R~2=0.9982);罐装绿茶的保质期加速方程为lnξ=4909.5/T-11.448(R~2=0.9985)。复合牛皮纸包装在室温下(25℃)的保质期为184天,罐装为151天,比预包装绿茶延长了142天和119天,均有延长绿茶保质期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志强,薛晓霆,王明珠[8](2019)在《春夏秋季不同茶树品种烘青绿茶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品种和茶叶的生产季节是影响烘青绿茶品质的2个重要自然因素。茶树品种不同,其化学成分的含量不同,对烘青绿茶的适制性就不同。通过对云抗10号、佛香和长叶白毫3个茶树品种的春、夏、秋3季鲜叶所制烘青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测定,比较其酚氨比,并结合感官审评,探索3个茶树品种在不同季节的烘青绿茶适制性,寻求各季节生产烘青绿茶的最佳品种,为云南省名优花茶的开发生产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付海燕,时琼,李鹤东,范尧,胡鸥[9](2019)在《8种名优绿茶香气品质与其成分间协同定量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利用电子鼻(E-nose)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成功判别了8种不同种类和等级的名优绿茶的香气品质.为进一步解释香气质量差异,借助局部极小值背景漂移校正、多尺度高斯平滑以及色谱保留时间校正法对名优绿茶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进行预处理,再利用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回归(MWPLSR)将预处理后的指纹图谱与香气品质得分构建谱效关系模型,筛选出21种潜在特征香气物质,最后利用变量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VWLS-SVM)将特征香气物质的含量与不同绿茶香气质量得分相关联,根据各特征香气物质的贡献率,成功揭示了名优绿茶香气物质与香气品质之间的协同量-组效关系.本文提出的方法为绿茶特征香气品质标志物的筛查和其量效-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叶飞,桂安辉,龚自明,高士伟,王雪萍[10](2019)在《杀青方式对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茶树机采绿茶杀青品质,以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微波、汽热、电热滚筒和电磁滚筒耦合热风4种杀青方式所制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茶叶内含成分、色泽和香气。结果显示: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所制绿茶的感官得分(89分)最高,所制干茶的色相值(a/b)相对更绿(p<0.01),酚氨比较低(p<0.05),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也相对较低(p<0.01);电磁滚筒杀青所制绿茶的栗香型成分含量较高,如藏红花醛、癸醛、β-环柠檬醛、庚醛和3,7-二甲基-2,6-二辛烯醛等高级醛类,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和1-戊烯-3-酮,反式-2-辛烯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等,以及二甲硫、2-甲基呋喃和1-乙基吡咯等杂环化合物,说明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集成了不同工艺特点,所制机采绿茶滋味鲜爽,栗香明显,该工艺有利于提高机采绿茶品质,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绿茶品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茶叶的生产品质,优化其加工工艺,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安康绿茶品质的影响。以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采用不同的干燥方式(热风干燥、瓶式炒干机、半烘半炒干燥)制备绿茶,对所制做的茶叶样品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半烘半炒干燥方式在感官审评中品质得分最高,在内含成分测定中含量显着优于其他两种干燥方式,可以作为新的干燥技术在安康绿茶加工中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茶品质论文参考文献
[1].任英.“冷泡茶”冲泡方式对红茶、绿茶、乌龙茶感官品质的影响[J].当代旅游.2019
[2].齐玉岗,张倩,纪昌中.不同干燥方式对安康绿茶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2019
[3].樊园芳,徐嘉民.誓做优质大宗茶[N].贵州日报.2019
[4].王海利,杨秀芳,孔俊豪,成玉梁,谢云飞.不同品种名优绿茶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9
[5].李昌涛,禹长海.影响绿茶品质的因素分析[J].中国果菜.2019
[6].李佳,李亚莉,张国强.不同杀青与揉捻时间对峨山绿茶品质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7].王海利.龙井绿茶品质判别与保质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9
[8].杨志强,薛晓霆,王明珠.春夏秋季不同茶树品种烘青绿茶品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9].付海燕,时琼,李鹤东,范尧,胡鸥.8种名优绿茶香气品质与其成分间协同定量组效关系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9
[10].叶飞,桂安辉,龚自明,高士伟,王雪萍.杀青方式对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