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作物体系论文-金欣,姚珊,Batbayar,Javkhlan,贾丽洁,张树兰

土壤作物体系论文-金欣,姚珊,Batbayar,Javkhlan,贾丽洁,张树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作物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期施肥,鴥土,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

土壤作物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金欣,姚珊,Batbayar,Javkhlan,贾丽洁,张树兰[1](2018)在《冬小麦–夏休闲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磷形态对长期施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变化,有助于选择和优化特定作物体系下不同肥料管理措施,提高磷资源效率。【方法】基于20年土冬小麦/夏休闲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利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并分析其与小麦磷吸收量、土壤磷表现平衡之间的关系。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氮钾化肥配施(NK)、磷钾化肥配施(PK)、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结果】旱作条件下,20年长期NP、NPK和MNPK处理较CK、N、NK、PK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年平均增产在205~265 kg/hm2之间,以MNPK增幅最高。NP、NPK和MNPK处理较CK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和秸秆吸磷量。PK、NP、NPK、MNPK处理较CK处理显着提高了树脂磷(Resin-P)、碳酸氢钠提取无机磷(NaHCO_3-Pi)、氢氧化钠提取无机磷(NaOH-Pi)、浓盐酸提取无机磷(C.HCl-Pi)和残余磷(Residual-P)含量,显着降低了碳酸氢钠提取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有机磷(NaOH-Po)含量。PK、NP、NPK与CK相比,对稀盐酸提取无机磷(D.HCl-Pi)、浓盐酸提取有机磷(C. HCl-Po)含量影响不大,而MNPK显着提高了D. HCl-Pi和C. HCl-Po含量。N、NK处理较CK显着增加了Residual-P和C. HCl-Po,显着降低了NaHCO3-Po和NaOH-Po,对Resin-P、NaHCO_3-Pi、NaOH-Pi、C.HCl-Pi和D.HCl-Pi含量没有影响。与试验初始时相比,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和有机肥主要增加了土壤中可利用态无机磷的比例,降低了残余态磷和有机磷的比例。土壤中Resin-P、NaHCO_3-Pi和C. HCl-Pi与小麦磷吸收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磷素盈余显着增加了D. HCl-Pi、Resin-P和NaHCO_3-Pi的含量。【结论】供试土壤条件下,NP、NPK和MNPK叁种平衡施肥措施都不仅有利于作物增产,而且有利于保持高比例的土壤有效磷库。(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董克,赵颖[2](2018)在《污染农田土壤-作物体系复合污染及人体健康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越来越受到环境和土壤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农田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在作物体内富集进入食物链,对人畜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农田复合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迫在眉睫,它对保护人类生存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农田土壤复合污染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其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了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8年05期)

张新华,李丽槐,赵彪,杨锡银,杨雄[3](2018)在《大理州马铃薯作物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与施肥指标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理州多年多点马铃薯"3414"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对产量与土壤养分测试值之间的关系,建立马铃薯作物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在建立马铃薯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基础上,选用适合的回归分析方法,拟合肥料效应回归模型,采用每个试验最佳产量与相应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建立效应方程,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土壤养分分级指标下的肥料施用量,确定不同丰缺等级下的平均推荐施肥量上、下限,建立马铃薯施肥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余天红,欧阳云,韩振超,侯萌萌,兰砥中[4](2018)在《H_2O_2对干式发酵床废弃垫料猪粪农用后铜在土壤-作物体系中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探究了20-100微摩尔浓度H_2O_2作用对施用富含铜的干式发酵床废弃垫料猪粪后铜在土壤-水稻体系中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微摩尔浓度H_2O_2模拟降水处理后,水稻根部铜含量均减少,低浓度H_2O_2处理下水稻根部铜含量减少最为显着,土壤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浓度有所减少,而有机结合态铜浓度有所增加,低浓度H_2O_2处理下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浓度减少最为显着,有机结合态Cu浓度增加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纪君[5](2018)在《生物炭施用对南方油菜水稻轮作体系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作为一种大比表面积、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和微生物惰性的材料,在控制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并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提供新的途径。本试验在已开展的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南方油菜水稻轮作体系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秸秆资源利用形式(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生物炭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影响;同时,通过设置不同施肥水平(常规施肥和减量30%施肥),研究生物炭施入土壤五年后是否仍具减少施肥的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南方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生物炭的施入减缓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内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波动,使温室气体的排放稳定在一个相对平缓的状态,从而达到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炭的施用显着降低了45.54%的CH_4和38.59%的N_2O排放,秸秆还田显着增加了20.47%CO_2和24.72%CH_4的排放;与秸秆还田相比,生物炭的施用显着降低了14.22%CO_2、56.32%CH_4和29.69%N_2O的排放;2生物炭施入土壤5年后,显着提高26.45%-27.01%的土壤机碳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有显着提高,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并不显着。对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EC)、含水率的影响均消失;3生物炭施入土壤5年后,与常规施肥相比,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并不显着,但显着增加58.42%的油菜籽粒产量和11.49%的千粒重;秸秆生物炭施用5年后能够减少30%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在南方油菜水稻轮作体系农田中施用生物炭,能够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产生持续减排效果,且在稳定作物产量的条件下能够减少30%氮肥、磷肥和钾肥施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0)

刘丹,谭雪梅,魏大江[6](2018)在《消落带土壤-作物体系Cd富集及潜在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叁峡水位落干期,库岸居民普遍在消落带种植作物,存在一定生态风险。以叁峡典型近城支流-天仙湖农业区为例,测定了土壤和地上作物可食部位镉(Cd)含量,采用Monte-Carlo模型评估了土壤-农作物体系中Cd富集水平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结果表明:天仙湖消落带土壤Cd分布存在中等程度变异,普遍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叁级标准,且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叁处河道弯曲段;地上作物可食用部位Cd富集能力为空心菜>香菜>花生>豇豆>绿豆,且空心菜和香菜的健康商数(HQ)值>1,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风险;花生、绿豆和豇豆的HQ值<1,对人体不具有健康风险。(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苏利荣,何铁光,苏天明,秦芳,李琴[7](2018)在《甘蔗‖绿豆间作体系作物根围土壤无机磷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甘蔗‖粮肥兼用绿豆间作模式下作物根围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以酸性低磷土壤为介质,通过根箱试验比较不隔根(NS)、尼龙网隔根(PS)和塑料膜隔根(FS)3种处理方式下,甘蔗‖粮肥兼用绿豆间作体系中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植株吸磷量,测定根围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土壤磷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甘蔗生物量以不隔根处理的最高,比尼龙网隔根处理的高14.65%,比塑料膜隔根处理的高25.56%。不隔根处理甘蔗磷的吸收量比尼龙网隔根处理的高19.19%,比塑料膜隔根处理的高22.74%。不隔根处理的甘蔗根际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比塑料膜隔根处理和尼龙网隔根处理的分别高20.29%和31.75%;不隔根和尼龙网隔根处理的甘蔗根围土壤磷酸酶活性都显着高于非根围土壤,分别高10.16%和18.22%。磷素组分结果显示,不隔根处理的甘蔗根围土壤的AL-P、Fe-P、O-P含量显着低于甘蔗塑料隔根处理和尼龙隔根处理,而Ca-P含量则相反。绿豆不同根处理间的干物质累积量和磷的累积量差异不显着,其根围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和AL-P、Fe-P、O-P、Ca-P组分含量差异也不显着。试验表明甘蔗与绿豆间作种植,通过根系交互作用可以改变甘蔗根围土壤磷的相关化学特性,从而促进甘蔗对磷的吸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刘伟鹏[8](2017)在《砷在土壤—作物体系中的形态测定及累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砷是一种有毒类金属元素,矿石开采冶炼及含砷农药化肥的使用均可增加土壤砷的污染风险,高浓度的砷可抑制植物生长。同时,砷经植物体吸收进入食物链,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鉴于此,本课题开展了砷在土壤-作物体系中的形态测定及累积规律研究。首先,为较好的提取、分离土壤及小白菜中的形态砷,研究首先对土壤提取剂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选取0.7%的磷酸+0.1 mol/L抗坏血酸作为提取剂,20℃恒温混旋提取方式下,提取效果最佳。对于小白菜,研磨振荡条件下,选取2 mmol/L的磷酸氢二铵+0.2 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提取剂,效果最佳。同时,研究对砷形态的仪器测定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3%的甲醇+7 mmol/L的磷酸氢二铵+0.5 mmol/L的四丁基溴化铵作为流动相,调节pH为5.6,使用Agela Venusil MP C18色谱柱,选择7%的HCl作为载流,0.5%的KOH和2%的K BH_4作为还原剂,负高压290 V条件下,进行砷形态的分析和测定效果较好。其次,在盆栽试验研究中,砷酸钠添加土壤中仅检出As(III)和As(V),未检出有机砷;研究土壤中不存在无机砷转化为有机砷,但存在As(V)转化为As(III)的现象;土壤中As(III)和As(V)的浓度随土壤总砷浓度增加而增加,土壤中砷的植物有效性随土壤总砷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As(III)占土壤中砷形态的比例随土壤砷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As(V)占土壤中砷形态的比例随土壤总砷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小白菜中未检出有机砷,仅检出无机砷。小白菜中无机砷主要是以As(III)的形式存在,小白菜体内As(III)占总形态砷在80.92%至100%之间,而As(V)占小白菜体内总形态砷在0%至19.08%之间。CK土壤中生长的小白菜体内未检出As(III)和As(V);CK+10土壤中生长的小白菜体内仅检出As(III),未检出As(V);CK+40、CK+60和CK+80土壤中生长的小白菜体内均检出了As(III)和As(V)。小白菜体内As(III)+As(V)的浓度在0.038±0.003 mg/kg至2.159±0.03mg/kg之间,而且总体上呈现出As(III)+As(V)的浓度随土壤总砷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白菜体内As(V)的浓度最高为0.283±0.024 mg/kg,出现在CK+80土壤中第55天生长的小白菜。小白菜体内As(III)的浓度最高为2.01±0.026 mg/kg,出现在CK+80土壤中第25天生长的小白菜。小白菜体内砷形态随时间无统一变化规律。在土壤-作物体系中,小白菜体内As(III)+As(V)的浓度(Y)与土壤As(III)+As(V)的浓度(X)符合线性回归Y=0.038X-0.129 R~2=0.825(n=12)。(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马娟娟[9](2017)在《冬小麦—复播夏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作物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小麦、玉米和大豆作为供试作物,分别于不同季节播种在大田中,(1)研究播种技术(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垄盖沟播技术、露地条播技术)对冬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株高、总分蘖数、倒二叶长、倒二叶宽、次生根数、单株茎干重、绿叶干重、穗干重、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2)研究播种技术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肥力的影响,(3)研究肥料配施对夏玉米(大豆)生育期内生理状况、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4)研究肥料配施对夏玉米(大豆)生育期土壤肥力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地上部分的生理指标(绿叶叶绿素含量、根活力)、玉米农艺性状(株高、茎粗、单株绿叶数、侧根数、根长、植株鲜重和干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及百粒重)、大豆农艺性状(株高、真叶数、根长、植株鲜重和干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及产量)、地下部分土壤营养(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土壤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季,不同播种技术处理下,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有利于改善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效的提高了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2)小麦季,不同播种技术处理下,相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递减的趋势。(3)小麦拔节期,采用垄盖沟播技术播种小麦的土壤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含量相对较高,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的土壤脲酶活性相对较好;小麦抽穗期,垄盖沟播和露地条播播种使得土壤速效钾含量相对较好,垄盖沟播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机质、蔗糖酶活性相对较高,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播种的土壤速效磷含量相对较高,露地条播技术的土壤脲酶活性相对较高;小麦成熟期,垄盖沟播播种的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相对较好,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相对较高。因此,采用垄盖沟播播种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4)玉米3个生育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均为施加NPK复合肥的高于施加NPK缓释肥+生物菌肥的,然而,根活力却是相反的状况;抽雄吐丝期和籽粒灌浆期,施加NPK复合肥的玉米地上部分的株高、单株绿叶数都高于施加NPK缓释肥+生物菌肥的玉米,而地下部分的侧根数、根长却是施加NPK缓释肥+生物菌肥的大于施加NPK复合肥的。(5)施用NPK复合肥+生物菌肥的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始花期高于施用NPK复合肥,幼苗期和鼓粒期,则为施用NPK复合肥略高于施用NPK复合肥+生物菌肥;大豆根活力在幼苗期和始花期,表现为,施加NPK复合肥高于施加NPK复合肥+生物菌肥,而鼓粒期则相反,但差异较小。施用NPK复合肥+生物菌肥的株高、真叶数和侧根数在大豆幼苗期和始花期均较施加NPK复合肥的高,但施用NPK复合肥的根长、根瘤数在大豆叁个生育期均长于、多于施加NPK复合肥+生物菌肥,且在鼓粒期干物质量相对较大,产量也相对较多。(6)夏玉米(大豆)季,施用或配施不同种类的化肥,相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会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递减。(7)施用或配施不同种类的化肥对夏玉米(大豆)生育期内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施加NKP复合肥的玉米、大豆土壤肥力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陈宗娅[10](2017)在《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体系土壤与作物中汞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汞(Mercury,Hg)是一种环境优先污染物,汞矿区一直是汞污染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汞污染地区稻米摄食已成为当地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秸秆还田作为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全球广泛推广,而关于秸秆还田是否会因增加土壤有机质而促进稻田土壤汞的甲基化需要明确的结论,但迄今针对汞污染地区采取的“稻麦轮作”农耕方式过程中秸秆还田的安全性研究却鲜见报道。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秸秆还田是否会增加汞暴露风险,本研究对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及作物汞的累积规律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以贵州省万山汞矿区的汞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模拟,探究了小麦-水稻轮作情况下秸秆覆盖和混合还田两种方式下对土壤、小麦和水稻在重要生育期(出苗期、分蘖期、扬花-灌浆期、乳熟-收获期)甲基汞累积的影响。同时,利用为期60 d的室内模拟实验探究稻麦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后对土壤汞影响的潜在因素,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秸秆无论是采用覆盖还是混合还田方式均能促进土壤中汞的甲基化,且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甲基汞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模拟实验中,水稻秸秆还入小麦田,麦田土壤甲基汞浓度水平持续增加(1.38-6.9μg/kg);小麦秸秆还入水稻田,稻田土壤甲基汞浓度短期内显着增高(10 d:18.31μg/kg;25d:15.33μg/kg),后期稻田土壤浓度维持在2.5μg/kg左右不变,这与盆栽实验规律相一致。水稻秸秆还田后麦田土壤中甲基汞最高浓度(6.9μg/kg)仅为小麦秸秆还田后稻田土壤甲基汞浓度(18.31μg/kg)的1/3。表明不同的秸秆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促使汞甲基化,加大汞暴露的风险,特别是土壤淹水后种植水稻。2)作物秸秆还田后小麦、水稻植株各部位甲基汞含量呈增加趋势。秸秆覆盖方式还田后,小麦籽粒、地上部和根部甲基汞含量分别增加169%、79.2%和124.6%;水稻籽粒、地上部和根部甲基汞含量分别增加25.9%、61.7%和40.1%。秸秆混合方式还田后,小麦籽粒、地上部和根部甲基汞含量增加225.4%、119.1%和578.2%;分蘖期水稻地上部和根部甲基汞含量分别增加308.1%和498.2%,收获期水稻籽粒甲基汞含量增加19.5%。同时小麦籽粒的甲基汞含量(4.6μg/kg)远低于水稻籽粒甲基汞(17.68μg/kg)含量,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对甲基汞的累积能力更强。3)作物秸秆还田使土壤中有机质(DOC)含量增加。水稻秸秆还田后土壤中DOC浓度(+Sraw:131.8-247.6 mg/kg;+Straw-SRB:162.0-227.9 mg/kg)高于对照组(112.9-162.2 mg/kg);同样小麦秸秆还田后上浮水中DOC浓度(+Sraw:13.2-101.2mg/L;+Straw-SRB:41.1-104.8 mg/L)也高于对照组(9.17-23.18 mg/L)。水稻秸秆还田,土壤中DOC浓度与土壤甲基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2=0.67,p<0.05)。小麦秸秆还田前期(0-25 d),硫酸盐浓度与土壤甲基汞浓度呈负相关关系(r2=0.85,p<0.001);溶解性铁浓度与土壤甲基汞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2=0.91,p<0.001)。后期各因素间无明显相关性。4)秸秆还田25d时,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显着增加。水稻秸秆还田组SRB细菌总数为997.8×103(MPN/g干土);小麦秸秆还田组SRB细菌总数为1407.2×103(MPN/g干土)远高于对照组。(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土壤作物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越来越受到环境和土壤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农田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在作物体内富集进入食物链,对人畜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农田复合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迫在眉睫,它对保护人类生存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农田土壤复合污染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其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了防治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作物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金欣,姚珊,Batbayar,Javkhlan,贾丽洁,张树兰.冬小麦–夏休闲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磷形态对长期施肥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2].董克,赵颖.污染农田土壤-作物体系复合污染及人体健康风险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

[3].张新华,李丽槐,赵彪,杨锡银,杨雄.大理州马铃薯作物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与施肥指标建立[J].现代农业科技.2018

[4].余天红,欧阳云,韩振超,侯萌萌,兰砥中.H_2O_2对干式发酵床废弃垫料猪粪农用后铜在土壤-作物体系中迁移转化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8

[5].纪君.生物炭施用对南方油菜水稻轮作体系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刘丹,谭雪梅,魏大江.消落带土壤-作物体系Cd富集及潜在风险[J].绿色科技.2018

[7].苏利荣,何铁光,苏天明,秦芳,李琴.甘蔗‖绿豆间作体系作物根围土壤无机磷变化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8

[8].刘伟鹏.砷在土壤—作物体系中的形态测定及累积规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9].马娟娟.冬小麦—复播夏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作物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

[10].陈宗娅.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体系土壤与作物中汞累积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7

标签:;  ;  ;  ;  

土壤作物体系论文-金欣,姚珊,Batbayar,Javkhlan,贾丽洁,张树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