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第一书记,知识共同体,沙漏模型,培训实践
知识共同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弢,马雪雁,梁鸿斌[1](2019)在《共治时代嵌入型村干部的知识共同体建构研究——基于北京市农村第一书记培训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嵌入性村干部对于共治时代乡村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查第一书记群体的总体情况,发现其普遍存在群众工作知识薄弱和农村工作技能缺乏的现象。为此,以知识共同体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适合第一书记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锥形课程体系(沙漏模型),以此指导5年的培训实践活动,并对第一书记知识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任少波,单珏慧[2](2019)在《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共同体"是大学的自然属性,"德育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性。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高等学校中,要将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置于知识视野下进行审视,从道德与知识的互动关系入手,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以共同体中多元主体的知识结构为德育起点,在德育过程中优化德育与智育的场域耦合,畅通多元主体之间的能量耦合,构建以"共同善"为内核的系统耦合,以知识的前沿性驱动德育创新,以知识的整合性促进德育协同,以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德育转化。(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陆德红[3](2019)在《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基于杜威与陶行知的师生关系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威和陶行知是两个不同地域的人,然而他们却是师徒关系。其师生关系对如今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颇有启迪。通过对杜威与陶行知师生关系进行解读,对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有所启发并且对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11期)
王弢[4](2018)在《新时代高职学报的共享机制研究:知识共同体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农业职业学报编委会为主体,可以建构知识共同体的功能、分享规则和产权保护制度,通过比较"蓄积型"和"引领型"战略在分享规则中学报的差异,并建立"智慧学报"的新型知识体系,人们发现智能化、智库化和智慧化叁个维度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张瑄[5](2017)在《数字出版与知识共同体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业与知识共同体是共生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业正在重构其发行和营销网络。在此前提下,传统的知识共同体也面临解构与重构的问题。出版产业的出版实践及围绕在其周围的学者和读者的变化正体现了这个特点,并影响着当代知识共同体的演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7年09期)
潘德宝[6](2017)在《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压力——来自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知识共同体组织(CBOK)的全球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部审计人员经常面临对自身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的挑战,若无法有效识别和突破这种困境,内部审计工作就难以有效履职,甚至沦为审计对象的"枪手"。CBOK在对全球内部审计人员调查的基础上,于2017年年初发布了《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压力》报告。(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部审计》期刊2017年05期)
陈劲[7](2017)在《以知识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鸡报晓、新故相替。当今商业,不仅希望造就更多美好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获得利润,更要关注贫困、战乱、疾病和灾害的克服。一个成功商业的企业的愿景,是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和信息。尽管多位专家(本文来源于《清华管理评论》期刊2017年Z1期)
蒋海松[8](2017)在《邓正来先生挽联与知识共同体的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月24日,学者邓正来因胃癌逝世,享年56岁。作为一位知名学者,正来先生英年早逝,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泪雨纷飞,唁电齐汇。先生生前一直强调所谓知识共同体、学术共同体问题,呼唤学术自觉。这次学界师友共同哀悼,或许也是他所谓的知识共同体的隐然形成的写照之一。王羲之《兰亭序》云:"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和解脱。尘埃落定之日,繁华淘尽之后,盖棺论定之际,挽联最为警世,哀歌最为动人。在挽联中,看到被挽者的终生功(本文来源于《岳麓法学评论》期刊2017年01期)
汪涌豪[9](2016)在《走向知识共同体的学术——兼论回到中国语境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跨文化"交流已然成为时代关键词的当下,中国学界欲通过对自己所秉承的文化传统的积聚和彰显,最大程度地影响全球性的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避免日渐边缘直至沦落为"他者"的命运,就必须对建构基于成员间建设性互动,且能最终催生既交集有效共识,又符合当代知识论公义的知识共同体有更多的投入。这个共同体大致由本土文化内部的梳理与重构、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跨时代的互应与照察叁部分组成。它的迫切性是基于知识发生与传播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它的实现前提是参与者必须具备对当下知识生产的危机意识和自省精神,尤其须祛除文化中心主义或文化追随主义,真正回到中国的语境。这样就能在对"他性"的接受与"自性"的发扬中,给自己的文化、也给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学术以一个机会,使它们可以为这个共同体提供各自的经验,并通过它既使各自的文化得以保持,也使各自的学术得到发扬。(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6年12期)
曾繁荣[10](2016)在《内部审计人员最需具备的七项技能——来自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知识共同体组织(CBOK)的第叁次全球调查子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知识共同体组织(CBOK)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利益相关者进行持续研究的机构。继2006年、2010年之后,CBOK于2015年对全球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进行了第叁次调查,并于2016年4月25日发布了题为《内部审计人员最需具备的七项技能——为您的组织建立最佳的人才组合》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经编译整理,刊发以供参阅。(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部审计》期刊2016年07期)
知识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识共同体"是大学的自然属性,"德育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性。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高等学校中,要将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置于知识视野下进行审视,从道德与知识的互动关系入手,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以共同体中多元主体的知识结构为德育起点,在德育过程中优化德育与智育的场域耦合,畅通多元主体之间的能量耦合,构建以"共同善"为内核的系统耦合,以知识的前沿性驱动德育创新,以知识的整合性促进德育协同,以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德育转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弢,马雪雁,梁鸿斌.共治时代嵌入型村干部的知识共同体建构研究——基于北京市农村第一书记培训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
[2].任少波,单珏慧.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J].教育研究.2019
[3].陆德红.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知识共同体建构——基于杜威与陶行知的师生关系启迪[J].智库时代.2019
[4].王弢.新时代高职学报的共享机制研究:知识共同体的视角[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
[5].张瑄.数字出版与知识共同体的重建[J].编辑之友.2017
[6].潘德宝.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压力——来自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知识共同体组织(CBOK)的全球调查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7
[7].陈劲.以知识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J].清华管理评论.2017
[8].蒋海松.邓正来先生挽联与知识共同体的互动[J].岳麓法学评论.2017
[9].汪涌豪.走向知识共同体的学术——兼论回到中国语境的重要性[J].学术月刊.2016
[10].曾繁荣.内部审计人员最需具备的七项技能——来自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知识共同体组织(CBOK)的第叁次全球调查子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