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牧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草甸,封育初期,草地群落,新疆新源
放牧地论文文献综述
麦地兰木·阿不都马力克,麦力旦·阿不力孜,巴雅尔塔[1](2018)在《那拉提山地草甸季节放牧地封育初期群落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那拉提山地草甸进行调查采样,分析了封育初期草地的群落结构及其重要性。结果表明,那拉提山地草甸季节放牧地封育初期群落中可食性禾本科植物种类减少,非可食性杂草增加,群落中非可食性杂草种类占据重要地位;群落中物种重要值与物种盖度(r=0.91,P<0.001)和多度(r=0.85,P<0.001)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0期)
张雅娴,樊江文,张海燕,王穗子[2](2018)在《关于季节放牧地月适宜载畜量计算方法的探讨——以青海省荷日恒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月适宜载畜量的计算,能够有效反映草地季节性草畜矛盾,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放牧策略。本研究提出一种将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建立的月牧草产量遥感经验模型与牧草产量月动态系数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估算月草地适宜载畜量,并在青海省河南县荷日恒村的季节牧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各月适宜载畜量动态,使年内放牧地载畜平衡状况更明晰。荷日恒村放牧地在7月末草地产量达到最高,8月开始逐渐减少,除7月外,其他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综合目前荷日恒村放牧地现实载畜情况和对补饲量的评估,本研究认为应以8月末适宜载畜量作为该村合理放牧量。本研究提出的月适宜载畜量计算方法,更有助于合理放牧数量的确定和草畜平衡状况的评估,为当地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杨浩,曾圣丰,曾维忠,杨帆[3](2016)在《基于希克斯分析法的中国森林碳汇造林生态补偿——以“放牧地-碳汇林地”土地用途转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希克斯分析法对森林碳汇生态补偿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四川省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造林项目区参与农户的调查数据,以"放牧地-碳汇林地"土地用途转变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为基础,结合农户受偿意愿,运用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测算森林碳汇生态补偿额度范围,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受偿额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被调查农户均具有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受偿额度在1 758元/(hm2·年)到2 025元/(hm2·年)之间;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参与碳汇造林地面积、牲畜减少量、家庭距最近集市距离、村集体经济状况等对农户受偿额度影响显着。研究对政府制定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生态扶贫等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宋智芳,安沙舟,孙宗玖[4](2014)在《放牧地伊犁绢蒿营养元素分配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蒿类荒漠草地上的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为对象,研究其根、茎、叶、花/种子中的氮、磷、钾、有机碳含量及其贮量分配对放牧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放牧导致伊犁绢蒿根中的磷含量减少,花/种子中的氮、磷、钾以及有机碳含量减少,而放牧对其他构件中营养元素的影响不一致。从分配格局来看,放牧后根中的钾、有机碳的分配增加,分别为3.16%~12.79%、2.12%~12.74%;茎、叶和花中钾和碳元素分配减小,钾元素分别减少1.67%~14.13%、1.49%~2.89%和0.33%~0.41%,碳元素分别减少6.45%~11.37%、0.77%~4.18%和0.01%~0.09%。在营养期和开花期放牧后,伊犁绢蒿根中氮分配增加,增加11.91%~18.45%;茎和叶中氮分配减小,分别为8.00%~14.58%、1.78%~4.76%,磷分配规律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好斯巴特[5](2012)在《放牧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地生态系统占据草地生态系统的最大比例,对它的研究关系到草地畜牧业生产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研究放牧地生态系统重点在于放牧地生态系统的构成,放牧地植物与放牧家畜的生态关系,放牧方式和放牧强度.结果表明,人是放牧地生态系统构成的重要组成成分;放牧地植物与放牧家畜的生态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在不同类型草地上以不同形式的混牧可获得好的生态经济效益;适度放牧是放牧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放牧管理的基本原则.(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贾舒征[6](2011)在《松嫩平原退化放牧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关系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关于草地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研究大多数是通过田间模拟实验进行的,而针对天然草地的长期观测研究较为少见。以松嫩平原上通榆县境内的两块围封(禁止放牧)年限不同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从2007-2010年连续4年调查草地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性、不同植物种与功能群对群落生产力的贡献大小以及气候条件对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影响,目的在于阐明松嫩平原退化草地恢复演替进程中的植物多样性—生产力的关系,揭示恢复过程中不同物种及功能群间的消长规律,并为草地恢复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物种丰富度变化不显着,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围封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生产力呈单峰曲线关系。(2)优势物种(猪毛蒿、猪毛菜、羊草和虎尾草)对总生产力起主要贡献,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演替到猪毛蒿+羊草为主的群落类型。(3)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根茎禾草是群落中的两个重要功能群,二者在生物量年际变化上具有补偿作用,使群落稳定性增加。(4)干旱条件下,通过不同植物功能群类型对于环境敏感度的差异及功能群间的补偿作用所形成的响应,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崔健[7](2011)在《松嫩平原割草地与放牧地围封后的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度放牧和过度刈割利用会导致草地退化。退化草地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是我国草地管理与草地生态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松嫩草地上选择了长岭割草地(围封3年)和通榆放牧地(围封10年和6年)两处样地,于2009年和2010年采用样方调查法和埋土芯法测定了围封后的割草地、放牧地和对照样地(未围封)的群落特征以及地下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目的在于阐明割草地、放牧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产力变化以及叁者的相互关系,为松嫩平原退化草地的恢复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在连年割草地样地,围封地和割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地下生物量均无显着差异,但围封地地下生物量显着高于割草地。植物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都随着丰富度的增加而减少,倾向于负相关关系。2010年,围封地的地下生产力要显着高于割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差异均不显着,植物地上生物量仍随多样性的增高而降低。连续两年调查发现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在围栏内外均未表现出与物种多样性的显着相关。割草地围封4年后,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显着提高,但是物种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并未发生显着变化。2009年,在围封9年的放牧地内,植物地上生物量要显着低于围封5年放牧地。围封9年和围封5年两个样地内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都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2010年,围封10年和围封6年样地两个围栏内的物种丰富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均无显着性的差异,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随着丰富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放牧地围封禁牧6~10年后,地下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物种多样性与地下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的关系均未发生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王钊齐,林慧龙[8](2011)在《基于分形维数的放牧地秃斑特征提取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数码成像获得放牧地秃斑图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GIS 3.2a)计算其面积、周长,以此为基础计算放牧地秃斑的形状指数及分形维数。运用该方法对放牧地秃斑的特征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显示退化高寒嵩草草甸上放牧地秃斑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分别为1.8和1.1,在形状指数相对变化率<5%和分维数相对变化率<0.5%的条件下,退化高寒嵩草草甸上放牧地典型秃斑沿边界走向最少插入点数为120。此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测定的特征,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方法的引入给解释放牧地秃斑出现的一些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途径,或将成为放牧生态学研究的创新性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常海军,周文斌,王强,余群力,甘伯中[9](2011)在《季节和放牧地对天祝白牦牛乳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乳中多种维生素HPLC法同时测定的相应色谱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方法,对天祝放牧白牦牛在不同季节和放牧地分泌乳中维生素含量的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白牦牛乳中维生素的含量受不同放牧季节的影响变化较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在夏季牧场含量最高,分别为46.10单位和104.22μg/100 mL,维生素B_1、B_6和B_(11)的含量在白牦牛不同放牧季节无显着差异(P>0.05),而放牧季节显着影响乳中维生素B_3和B_5的含量(P<0.05),白牦牛不同放牧地对乳中维生素含量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王慧娟,梁琪,李小萍,康勤如[10](2009)在《甘南夏河县牦牛放牧地牧草的重金属污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选取1号牧场甘加草场、2号牧场阿木去户-扎油加干滩、3号牧场桑科草原-聚合沟口、4号牧场桑科草原-达九滩4个试验区采样,分析牦牛放牧草场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4个牧场的牧草Pb、Hg、Cd含量均未超标,综合污染顺序为2号>1号>3号>4号牧场.在夏秋季节,1号、2号牧场1.0>Pi>0.6,其牧草质量等级评定为二级,污染物残留较多;3号、4号牧场Pi≤0.6,牧草质量等级评定为一级,有污染残留;冬春季节1号、2号、3号牧场1.0>Pi>0.6,牧草质量等级评定为二级产品,污染残留物较多;4号牧场Pi≤0.6,牧草质量等级评定为一级,有污染残留.(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放牧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草地月适宜载畜量的计算,能够有效反映草地季节性草畜矛盾,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放牧策略。本研究提出一种将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建立的月牧草产量遥感经验模型与牧草产量月动态系数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估算月草地适宜载畜量,并在青海省河南县荷日恒村的季节牧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各月适宜载畜量动态,使年内放牧地载畜平衡状况更明晰。荷日恒村放牧地在7月末草地产量达到最高,8月开始逐渐减少,除7月外,其他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综合目前荷日恒村放牧地现实载畜情况和对补饲量的评估,本研究认为应以8月末适宜载畜量作为该村合理放牧量。本研究提出的月适宜载畜量计算方法,更有助于合理放牧数量的确定和草畜平衡状况的评估,为当地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牧地论文参考文献
[1].麦地兰木·阿不都马力克,麦力旦·阿不力孜,巴雅尔塔.那拉提山地草甸季节放牧地封育初期群落组成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
[2].张雅娴,樊江文,张海燕,王穗子.关于季节放牧地月适宜载畜量计算方法的探讨——以青海省荷日恒村为例[J].草业科学.2018
[3].杨浩,曾圣丰,曾维忠,杨帆.基于希克斯分析法的中国森林碳汇造林生态补偿——以“放牧地-碳汇林地”土地用途转变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
[4].宋智芳,安沙舟,孙宗玖.放牧地伊犁绢蒿营养元素分配特点[J].草业科学.2014
[5].好斯巴特.放牧地生态系统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贾舒征.松嫩平原退化放牧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崔健.松嫩平原割草地与放牧地围封后的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8].王钊齐,林慧龙.基于分形维数的放牧地秃斑特征提取方法及其应用[J].草业学报.2011
[9].常海军,周文斌,王强,余群力,甘伯中.季节和放牧地对天祝白牦牛乳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王慧娟,梁琪,李小萍,康勤如.甘南夏河县牦牛放牧地牧草的重金属污染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