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蛹油论文-黄静,廖爱美,潘文娟,张海祥,魏兆军

家蚕蛹油论文-黄静,廖爱美,潘文娟,张海祥,魏兆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蚕蛹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蚕蛹油,肝脏,总胆固醇,甘油叁酯

家蚕蛹油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廖爱美,潘文娟,张海祥,魏兆军[1](2011)在《家蚕蛹油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8%的家蚕蛹油为原料,喂食正常大鼠和高脂模型大鼠,检测大鼠肝脏总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浓度及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研究蚕蛹油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家蚕蛹油能显着降低大鼠肝脏组织总胆固醇、甘油叁酯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肝脏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显着提高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上述结果说明家蚕蛹油具有调节大鼠肝脏脂质代谢、降低血脂的功效。(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崔萍,张楠,张莎莎,国辉,吴金娣[2](2010)在《几株家蚕蛹油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与降解能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稀释培养法从缫丝废水中分离到5株可降解家蚕蛹油的细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对家蚕蛹油的降解能力,H73、H23、H1、H5和H43菌株在72 h内对家蚕蛹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6.36%、62.04%、60.58%、53.85%和51.20%。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系统发生分析对各菌株进行鉴定,其中H23、H1和H4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H5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H73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崔萍,曹宁宁,张本峰,邱念全,刘训理[3](2009)在《几株家蚕蛹油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与降解能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稀释培养法从缫丝废水中分离到几株家蚕蛹油降解细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对家蚕蛹油的降解能力,其中H73、H23、H1、H5和H43菌株在72h内对家蚕蛹油的降解效果分别达到76.36%,62.04%,60.58%,53.85%和51.20%。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对其进行了鉴定,其中H23、H1和H4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H5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H73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期刊2009-05-01)

崔萍[4](2008)在《家蚕蛹油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能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平板稀释培养法对缫丝废水处理池中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降解家蚕蛹油的能力进行了测定。采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对家蚕蛹油降解细菌进行了聚类分析。采用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家蚕蛹油降解细菌进行了鉴定。选用Shannom-Wie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S)、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对家蚕蛹油降解细菌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从缫丝废水处理池中共分离得到57个对家蚕蛹油具有降解能力的细菌分离物。降解能力超过50%的细菌分离物有12个,其中H73、H23、H1、H5和H43在72h内对家蚕蛹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6.36%、62.04%、60.58%、53.85%和51.20%。家蚕蛹油降解细菌rep-PCR基因指纹分析图显示,57个家蚕蛹油降解细菌被分为44个聚类群。细菌鉴定结果表明,44个聚类群中的39个聚类群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1个聚类群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2个聚类群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另外2个聚类群尚未获得其16S rDNA序列,有待进一步鉴定。各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上注册。其中,芽孢杆菌属的细菌数量为1.4473×106CFU/mL,大大高于肠杆菌属和微杆菌属的细菌数量,为家蚕蛹油降解细菌中的优势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都高于其他两个属的细菌。(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魏兆军,廖爱美,于力涛,陶铸,鲍先巡[5](2007)在《家蚕蛹油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丝厂副产物蚕蛹为原料,研究了家蚕蛹油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蛹油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38℃,浸出时间2h,溶剂用量4ml/g,振荡速率为160r/min,蚕蛹油的出油率达28.17%。(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7年10期)

王国基[6](2007)在《棉籽糖在家蚕蛹油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蚕蛹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食品、医药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但EPA和DHA属不饱和脂肪酸,极易被氧化,生成醛类、酮类和低分子脂类[1],产生一种特殊的剌激性臭味和苦味,影响了家蚕蛹油的风味、品质和营养价值。尽管人们作了大量的尝试,加入某些成分以稳定EPA和DHA,但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07年01期)

詹永乐,翟文才,王运湘,王建林[7](1995)在《家蚕蛹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用气相色谱仪和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家蚕蛹油的脂肪酸成分,其结果是家蚕蛹油中含有棕榈酸、油酸和硬脂酸,叁者的重量百分比依次为22.0%、68.8%、9.2%。(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李宗菊,吴凯星,黄兴奇,周家奇[8](1995)在《家蚕蛹油的分离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蛹油的分离提取研究李宗菊,吴凯星,黄兴奇,周家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蚕蛹的开发利用多是从蛹油和蛹蛋白入手的,我们对蛹油的最佳提取条件进行了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蚕蛹,取自云南楚雄、陆良、草坝。1.2实验方法将称...(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1995年02期)

家蚕蛹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稀释培养法从缫丝废水中分离到5株可降解家蚕蛹油的细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对家蚕蛹油的降解能力,H73、H23、H1、H5和H43菌株在72 h内对家蚕蛹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6.36%、62.04%、60.58%、53.85%和51.20%。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系统发生分析对各菌株进行鉴定,其中H23、H1和H4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H5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H73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蚕蛹油论文参考文献

[1].黄静,廖爱美,潘文娟,张海祥,魏兆军.家蚕蛹油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

[2].崔萍,张楠,张莎莎,国辉,吴金娣.几株家蚕蛹油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与降解能力测定[J].蚕业科学.2010

[3].崔萍,曹宁宁,张本峰,邱念全,刘训理.几株家蚕蛹油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与降解能力测定[C].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009

[4].崔萍.家蚕蛹油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能力测定[D].山东农业大学.2008

[5].魏兆军,廖爱美,于力涛,陶铸,鲍先巡.家蚕蛹油提取工艺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7

[6].王国基.棉籽糖在家蚕蛹油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初报[J].中国蚕业.2007

[7].詹永乐,翟文才,王运湘,王建林.家蚕蛹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简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

[8].李宗菊,吴凯星,黄兴奇,周家奇.家蚕蛹油的分离提取研究[J].蚕业科学.1995

标签:;  ;  ;  ;  

家蚕蛹油论文-黄静,廖爱美,潘文娟,张海祥,魏兆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