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针疗法论文-丁敏,王艳君,赵亚萍,尹清波,薛维华

氧针疗法论文-丁敏,王艳君,赵亚萍,尹清波,薛维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针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脉硬化性脑梗塞,针灸疗法,氧吸入疗法,针药并用

氧针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丁敏,王艳君,赵亚萍,尹清波,薛维华[1](2009)在《药氧针疗法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药氧针疗法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药氧针组(A),氧针组(B)和针刺组(C)分别予以治疗。结果:A、B、C 3组病人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数值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在A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B、C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以药氧针疗法为主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张艳春[2](2009)在《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探索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求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针灸科(脑血管病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35例,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43例、对照组B(氧针疗法)41例,对照组C(康复训练)41例,各组年龄、性别、病程、个人史、家族史以及合并症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A组再给予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前15分钟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1.5升/分),每次吸30分钟,头针选穴取四神聪及双侧风池,留针30分钟。针刺结束后开始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方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B组采用氧针疗法治疗,氧针疗法同A组,不作规范化康复功能锻炼,可以做一些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C组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康复训练方法同A组。以上叁组在治疗过程中均予心理治疗,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治疗均每日一次,每周5天,连续治疗4周。3观察叁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国卒中量表),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ngl-Meger评定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变化,并进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和总体疗效判定。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周、4周后A组评分明显低于与B、C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后B组评分明显低于C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叁种治疗方案对于减少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效。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效果最好;氧针疗法优于康复训练。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相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周、4周后A组评分明显高于与B、C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C组评分高于B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叁种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效。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效果最好;康复训练优于氧针疗法。3运动功能障碍评分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相比运动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周、4周后A组评分明显高于与B、C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后C组评分高于B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叁种治疗方案对于改善病人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效。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效果最好;康复训练优于氧针疗法。4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治疗4周后A组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骨骼肌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发生率(14.35)低于B、C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24.80)低于C组(35.38),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叁种疗法均有效。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效果最好,氧针疗法优于康复训练。5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确切疗效,A组(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疗效最好(93.0%),B组(氧针疗法)(82.9%),优于C组(康复训练)(70.7%),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即说明叁种综合疗法中以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组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最好,氧针疗法优于康复训练。6安全性观测结果在临床试验中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见异常。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1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的综合分析及疗效评定证明,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用于治疗病程在一周内的早期脑梗塞是安全有效的,优于对照组氧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法。2氧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治疗早期脑梗塞也是安全有效的,且各有优势:在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康复训练见长;对于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及并发症发生率,氧针疗法更优。3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优点。4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用于治疗早期脑梗塞,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增加治疗靶点,提高了治疗效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节约治疗成本。5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的障碍学观念、功能评价方法和脑梗塞早期康复训练技术,结合头针、低流量吸氧治疗手段,为治疗脑梗塞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王艳君,袁军,李梅,丁敏,苏志伟[3](2007)在《氧针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氧针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氧针组与单纯头针组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果:氧针治疗组疗效及对血脂指标的改善优于单纯头针对照组,P<0.05。结论:氧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血脂指标的优点。(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王艳君,袁军,李梅,丁敏,苏志伟[4](2006)在《氧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氧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氧针组与标准头针组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果:氧针治疗组疗效优于标准头针对照组(P<0.01)。结论:氧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06年11期)

氧针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探索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求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针灸科(脑血管病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35例,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43例、对照组B(氧针疗法)41例,对照组C(康复训练)41例,各组年龄、性别、病程、个人史、家族史以及合并症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A组再给予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前15分钟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1.5升/分),每次吸30分钟,头针选穴取四神聪及双侧风池,留针30分钟。针刺结束后开始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方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B组采用氧针疗法治疗,氧针疗法同A组,不作规范化康复功能锻炼,可以做一些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C组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康复训练方法同A组。以上叁组在治疗过程中均予心理治疗,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治疗均每日一次,每周5天,连续治疗4周。3观察叁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国卒中量表),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ngl-Meger评定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变化,并进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和总体疗效判定。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周、4周后A组评分明显低于与B、C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后B组评分明显低于C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叁种治疗方案对于减少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效。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效果最好;氧针疗法优于康复训练。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相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周、4周后A组评分明显高于与B、C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C组评分高于B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叁种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效。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效果最好;康复训练优于氧针疗法。3运动功能障碍评分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相比运动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周、4周后A组评分明显高于与B、C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后C组评分高于B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叁种治疗方案对于改善病人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效。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效果最好;康复训练优于氧针疗法。4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治疗4周后A组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骨骼肌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发生率(14.35)低于B、C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24.80)低于C组(35.38),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叁种疗法均有效。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效果最好,氧针疗法优于康复训练。5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叁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确切疗效,A组(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疗效最好(93.0%),B组(氧针疗法)(82.9%),优于C组(康复训练)(70.7%),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即说明叁种综合疗法中以氧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组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最好,氧针疗法优于康复训练。6安全性观测结果在临床试验中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见异常。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1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的综合分析及疗效评定证明,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用于治疗病程在一周内的早期脑梗塞是安全有效的,优于对照组氧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法。2氧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治疗早期脑梗塞也是安全有效的,且各有优势:在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康复训练见长;对于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及并发症发生率,氧针疗法更优。3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优点。4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用于治疗早期脑梗塞,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增加治疗靶点,提高了治疗效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节约治疗成本。5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的障碍学观念、功能评价方法和脑梗塞早期康复训练技术,结合头针、低流量吸氧治疗手段,为治疗脑梗塞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针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1].丁敏,王艳君,赵亚萍,尹清波,薛维华.药氧针疗法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

[2].张艳春.氧针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

[3].王艳君,袁军,李梅,丁敏,苏志伟.氧针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

[4].王艳君,袁军,李梅,丁敏,苏志伟.氧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6

标签:;  ;  ;  ;  

氧针疗法论文-丁敏,王艳君,赵亚萍,尹清波,薛维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