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谷城县中医医院湖北襄阳441700)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糖尿病(DM)合并消化性溃疡(PU)患者的临床特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根除情况。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DM合并PU患者纳入研究,设为Ⅰ组,同期选择26例单纯性PU患者作为Ⅱ组,对两组的临床胃镜、Hp检查结果及治疗资料进行比较评估。结果:两组的溃疡灶分布无明显差异,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Ⅰ组溃疡直径>1.0cm、腹胀/纳差发生率均高于Ⅱ组,而反酸/嗳气、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DM合并PU患者的溃疡面普遍较明显,多数症状以腹胀、纳差为主,且Hp感染率相对较高,根除效果较不理想。
【关键词】糖尿病;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幽门螺杆菌
【中图分类号】R587.2;R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228-02
引言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功能改变而引起的一组慢性糖代谢紊乱疾病,易影响胃肠黏膜的供血循环,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继而引发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1]。DM合并PU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明显影响,但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诊断难度相对较大。2014年12月—2017年1月,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6例DM合并PU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26例单纯性PU患者资料作对照,旨在提高今后临床对该合并病的诊治水平。现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6例DM合并PU病例均为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的收治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段43~78岁,平均(56.4±7.2)岁;将患者归入Ⅰ组,同期选择26例单纯性PU患者进行研究,归于Ⅱ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段40~76岁,平均(55.8±6.9)岁。两组病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的DM、PU诊断标准[1],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组间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由统计学处理(P>0.05)适合研究试验。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入院后,对两组患者实施胃镜(OLYMPUSXQ230型)检查,主要了解溃疡灶的分布及直径长短;观察、统计两组发生腹痛、腹胀/纳差、反酸/嗳气等临床症状的概率;同时通过Giemsa染色法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测定两组的Hp感染情况。
1.2.2治疗方法确诊病情后,向两组患者提供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方案治疗,药量各取40mg、1000mg和500mg,每日1次,持续治疗4周后,通过14C-尿素呼气检查,对两组的Hp根除情况进行判断。
1.3数据处理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20.0)分析和处理数据,计数类数据利用χ2检验,以[n(%)]描述;计量类数据利用t检验与(x-±s)描述。P<0.05(或>0.05),判断数据的比较是否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的溃疡灶分布及直径分析
两组的溃疡灶分布无明显差异,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Ⅰ组溃疡直径>1.0cm者占84.6%,显著高于Ⅱ组的46.2%,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PU的病因复杂,涉及药物、环境、精神及遗传等各种应激因素。此外,相关资料显示,DM与PU的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2]。究其原因,可能与DM患者普遍存在微血管病变有关。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终末产物过度分泌,容易引起微血管病变、内皮细胞受损,使微血管狭窄或阻塞,进而导致机体血流改变,血脂上升。胃、十二指肠缺乏良好的血液供应,可导致黏膜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胃黏膜的屏障保护功能被削弱,胃酸大量分泌,进而导致酸性胃液消化黏膜组织,形成溃疡。与单纯性PU相比,DM合并PU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加强对该合并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干预,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是重要。
Hp感染是引起PU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Hp感染,但Ⅰ组感染率相对较高,达到84.6%,而根除率仅为61.5%。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下述几点:(1)DM患者的胃肠蠕动较缓慢,普遍存在胃轻瘫综合征,可导致Hp感染加重;(2)胃十二指肠血流异常,细胞再生与修复能力减弱,清除Hp不利;(3)DM患者抵抗力较差,易受病菌感染等。
综上所述,DM合并PU患者的溃疡面普遍较明显,多数症状以腹胀、纳差为主,且Hp感染率相对较高,根除效果较不理想,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可通过适当延长治疗时间,以进一步加强对Hp的根除。
【参考文献】
[1]郝尧.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8(4):432-433.
[2]任巧.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36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3,33(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