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配水模型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铸,中间包,正交试验,水模型
配水模型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邹涛,康旭,屈乐欣,战东平,张慧书[1](2019)在《单流中间包控流装置优化的水模型试验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相似原理为基础,建立1∶2.5水模型进行正交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流场特征参数优化的主要因素是下挡墙高度和上挡墙-包底间距;提出最优控流装置组合:上挡墙-长水口间距为867 mm,上挡墙-包底间距为225 mm,上下挡墙间距为200 mm,下挡墙高度为350 mm;采用最优控流装置平均全氧质量分数下降16%,大颗粒夹杂物出现率降低57%。(本文来源于《炼钢》期刊2019年05期)
刘叶,殷国玺[2](2019)在《两级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及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多数灌区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存在的问题,结合青铜峡南支渠灌区的实际情况,拟建立以最小渠系输水损失为目标的两级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研究方法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并利用MATLAB进行编程求解。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算法所确定的配水方案能满足上、下级渠道的配水流量和轮期的要求,整个渠系配水时间减少了20 h,实现了大流量短历时配水,且上级渠道第1断面(首断面)配水流量较均匀,减少了闸门调节次数,有效地减少了水量损失,符合优化配水的原则,可为渠系优化配水决策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韩海英,于再基[3](2018)在《基于渠系优化配水模型的农业供水管理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业供水管理自动化需求,设计了一款农业自动化灌区供水管理系统。首先结合灌区农业供水实际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系统灌区配水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灌区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对系统进行了设计;最后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功能,并展示了系统的部分运行界面。(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崔昊杰,郭萍,李茉[4](2018)在《基于不确定性的区间分式规划灌区优化配水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有限可用灌溉水资源条件下满足多个目标的最优配水方案,将区间不确定性方法引入线性分式多目标规划中,构建基于区间不确定性的分式规划模型。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红崖山灌区为研究区域,对当地4种主要作物,春小麦、春玉米、棉花、籽瓜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在满足粮食安全基础上得到不同水文年下满足不同目的需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情境下的配水结果进行对比并详细分析了平水年不同区间用水效率增长对目标函数的增长率影响,得到不同用水效率下的优化配水方案及目标完成情况。结果表明:在枯水年灌区应优先满足籽瓜的灌溉需求,丰水年应优先满足棉花的用水需求,平水年农业生产的最优用水效率增长区间为[0,5%]。所得结果可以为民勤县红崖山灌区以及类似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用水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翟晓毅,颜慧成,杨海滨,肖国华,谷风龙[5](2018)在《八流中间包结构优化水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邯钢第一炼钢厂八流中间包结构,采用1∶3模型对中间包进行了水模拟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控流装置下各流的RTD曲线分析,对中间包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V形挡墙开孔方向往轴向调整,缩短了边流的响应时间,提高了各流同步性;通过两侧各设置双低坝,配合挡渣墙,使中部两流停留时间延长;采用优化后的"新挡墙+稳流器+双低坝"结构,有效延长了中间包钢水平均停留时间,减小了死区体积,各流的开始响应时间延长,各流RTD曲线峰值时间相差减小,有利于温度场的均匀化。(本文来源于《炼钢》期刊2018年01期)
刘照[6](2017)在《基于WebGIS的盈科灌区渠系优化配水模型与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管理水资源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节水灌溉是灌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对盈科灌区的观测资料、采集的数据同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了解灌区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将WebGIS技术应用到灌区管理工作中,实现灌区高效、科学的管理,为灌区管理者提供配水决策。1在灌区某次配水过程中,如何把有限的水量通过各级渠系分配到田间地块,实现灌区尺度上的水资源合理分配。本文采用自上向下的全灌区整体协调的配水策略,建立多级渠系优化配水模型以实现灌区内渠系大流量、短历时配水,减小整个渠系的渗水损失,为盈科灌区优化配水提供理论依据,并采用智能算法中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实例研究表明,各级渠系流量变化范围在设计流量的60%-98%之间,干渠渠首流量变化平稳,最大配水时间30.86个配水时段,结果低于传统人工制定的38个配水时段的原配水计划。2建立基于WebGIS的渠系优化配水系统,系统发挥WebGIS技术框架优势,使WebGIS技术和渠系优化配水模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灌区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通过交互方式更加高效的进行灌区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7-05-01)
韩锐,董增川,马红亮,罗赟,许波刘[7](2016)在《黄河下游地区多目标优化配水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形势,基于黄河下游河段概化图并综合考虑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建立黄河下游多目标河段优化配水模型,选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虽然各河段缺水率略有差异,但河南、山东两省总缺水率相等,并且各重要节点的流量都在适宜生态流量范围内,证明所建立的黄河下游多目标河段优化配水模型是可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6年07期)
张娜,张明军,李凤善,陈伟庆[8](2016)在《六流非对称中间包结构优化水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钢中夹杂物数量,根据相似原理进行小方坯六流非对称中间包的水模拟研究。通过模拟分析原型中间包流场,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在原中间包中合适位置加设挡墙、挡坝、开设导流孔等的方法来优化中间包结构,共设计了包括六流浇注和五流浇注在内的5种优化方案。优化结果为:六流浇注优化后比原型中间包的停留时间增加105.2%,死区比例减小60.4%。五流浇注优化后比原型中间包的停留时间增加172%,死区比例减小76%。优化后各流之间差异性明显减小。(本文来源于《上海金属》期刊2016年01期)
周美林[9](2015)在《灌溉渠道优化配水模型及渠道非恒定流过渡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灌溉用水在农业用水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灌区灌溉中采用节水措施是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的重要手段。灌溉就是实现水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分配,满足作物需水量的条件下节约用水。灌区灌溉过程由配水计划的制定和配水计划的实施等过程组成。本文研究目的是在配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量损失。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两个方面:渠系配水优化模型研究和渠道非恒定流过渡过程研究。渠系配水优化模型研究是建立使轮灌组间配水流量差异最小和轮灌组内配水时间差异最小的多目标数学模型,应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及精英保留策略对模型进行求解,并用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出如下结论:在轮灌组优化配水模型建立过程中,将时间和流量两个在渠系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作为配水模型的优化目标,解决了水流输送过程中流量差异大,退水损失严重的问题;模型实例优化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配水计划可以减少节制闸的调节次数和渠道水流的受扰动次数,使水流能够平稳过渡,减少波动,提高灌溉配水效果。因此可将配水时间和配水流量差异对配水过程的影响作为配水计划制定依据。渠道非恒定流过渡过程研究主要内容是分析闸门调控下渠段水流的水位和流量过渡过程。以渠长、流量变化率、闸门调控时间、闸门调控方式为变量因素,以非恒定渐变流控制方程为数学模型,应用MATLAB编程模拟不同工况下渠段水流水位和流量变化过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渠道长度、流量变化率、闸门调控时间为影响水流水位、流量过渡过程的敏感性因素,闸门调控方式并非影响水位、流量过渡过程的敏感性因素。不同的调控方式对流量过渡的影响趋势基本相同,对水位过渡的影响趋势则相反。上游运行方式下水位的最终稳定值将低于下游运行方式的水位稳定值,因此上游运行方式所需的渠道设计水位小于下游运行方式,在实际工程中有利于工程量的减少,节约资本;渠道越长、流量变化率越小、闸门调控时间越短水流过渡所需要时间越短,过渡过程中水位与流量波动越缓慢,最大水位差越小,渠道运行越安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何英,任艳,郭玉川[10](2014)在《内陆干旱灌区优化配水模型及管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疆生产实际需要和灌区现状出发,针对灌区灌溉方式、种植面积改变后,渠系水量如何分配及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推广难等问题,围绕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及灌区现代化管理模式两方面内容开展研究,构建了多种作物同时灌溉,基于遗传算法的渠系优化配水模型,探讨了适应市场经济、利于推广的新型灌区管理模式,为今后节水方向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配水模型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多数灌区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存在的问题,结合青铜峡南支渠灌区的实际情况,拟建立以最小渠系输水损失为目标的两级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研究方法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并利用MATLAB进行编程求解。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算法所确定的配水方案能满足上、下级渠道的配水流量和轮期的要求,整个渠系配水时间减少了20 h,实现了大流量短历时配水,且上级渠道第1断面(首断面)配水流量较均匀,减少了闸门调节次数,有效地减少了水量损失,符合优化配水的原则,可为渠系优化配水决策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水模型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邹涛,康旭,屈乐欣,战东平,张慧书.单流中间包控流装置优化的水模型试验与应用[J].炼钢.2019
[2].刘叶,殷国玺.两级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及算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3].韩海英,于再基.基于渠系优化配水模型的农业供水管理系统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8
[4].崔昊杰,郭萍,李茉.基于不确定性的区间分式规划灌区优化配水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
[5].翟晓毅,颜慧成,杨海滨,肖国华,谷风龙.八流中间包结构优化水模型试验研究[J].炼钢.2018
[6].刘照.基于WebGIS的盈科灌区渠系优化配水模型与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
[7].韩锐,董增川,马红亮,罗赟,许波刘.黄河下游地区多目标优化配水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2016
[8].张娜,张明军,李凤善,陈伟庆.六流非对称中间包结构优化水模型研究[J].上海金属.2016
[9].周美林.灌溉渠道优化配水模型及渠道非恒定流过渡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10].何英,任艳,郭玉川.内陆干旱灌区优化配水模型及管理模式[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