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线性接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光子学,微波光子雷达,线性调频信号,I,Q接收
线性接收论文文献综述
杨悦,叶星炜,张方正,潘时龙[1](2019)在《基于微波光子I/Q去斜接收的宽带线性调频雷达成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微波光子I/Q去斜接收的宽带线性调频雷达成像系统方案。发射机利用微波光子倍频技术产生宽带线性调频信号,接收机利用偏分复用-双驱动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将回波信号同时输入到两个不同偏振态的调制器上,并通过调节对应调制器的偏置电压在两偏振态之间引入90°相位差,从而实现微波光子I/Q去斜接收。此雷达在具备实时高分辨探测能力的同时,能区分参考点两侧的目标,解决了现有微波光子雷达接收机采用光子混频去斜接收中受镜频干扰导致距离向模糊的问题。该文首先论证了采用I/Q去斜接收的必要性,随后介绍了所提出的微波光子雷达结构与原理,最后开展了目标探测与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实验研究。该雷达工作在K波段,带宽为8 GHz。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镜频干扰引起的距离向模糊。(本文来源于《雷达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曹继明,李若明,杨继尧,孙强,李王哲[2](2019)在《基于去调频接收技术的微波光子双波段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光子辅助去调频接收技术的双波段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方案,该双波段雷达接收机基于平行架构光子混频器,能够利用同一套硬件设备同时接收双波段雷达的回波信号。接收机中使用一个双偏振正交相移键控(DP-QPSK)调制器,工作中将双波段雷达的两组参考信号和回波信号通过DP-QPSK调制器调制到正交偏振的光载波上,调制后的双带光回波和参考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后,输入到偏振解复用相干接收机中进行光子辅助去调频处理。在发射机端,对于具有更高频率和带宽的发射信号,采用包含延时功能的光子倍频信号产生技术,产生参考信号与发射信号的同时,将发射信号延时,使得在接收机端对相同距离目标的双带回波信号去调频得到的中频信号可在频域分离。实验中通过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实验评估了该双波段雷达系统的性能,该双波段雷达系统工作在C波段和Ku波段,发射信号带宽分别为1 GHz和2 GHz,接收机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采样率为100 MSa/s。实验结果证明微波光子技术能为双波段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提供有效的实现方案。(本文来源于《雷达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璐,孙大军,张友文[3](2018)在《宽线性l_1范数RLS水声单载波判决反馈接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常规的递归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s,RLS)算法难以适应快变的水声信道,及未对水声信道的稀疏性加以利用导致均衡性能下降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信道短化技术和基于l1范数宽线性变遗忘因子RLS自适应均衡技术判决反馈(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DFE)接收机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接收机算法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在稳态MSE和SER方面也具有较大的性能提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马瑞[4](2017)在《线性模式片上激光雷达模拟前端接收电路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激光被发明以来,激光探测设备一直是人们开发和研究的热点。从起初的激光测距仪、激光导引头,到现在成熟的扫描式激光雷达和正在发展的叁维激光成像,激光探测设备经历了单通道半主动式探测,到多线列/大面阵主动式探测的演进,这一变化是伴随着半导体集成技术和光电探测器件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而得来的。本研究正是致力于通过集成电路技术来实现线性模式激光雷达的前端模拟读出电路,以减小接收模块的体积和功耗,并结合叁维封装技术,最终实现激光雷达探测系统的单片化集成。通过深入分析其工作原理,本文对线性模式激光雷达前端接收器的各关键电路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分别设计了一款应用于车载扫描式激光雷达的单通道前端模拟接收器,和一款应用于大范围目标搜索跟踪的矩阵式四象限激光雷达的专用读出电路芯片(ROIC),最后还完成了一款可用于线性模式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的100MS/s10位的高速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SARADC)。本文设计的单通道扫描式激光雷达模拟前端接收器可实现激光脉冲飞行时间(TOF)探测,采用双阈值时刻鉴别法以提高探测精度,并通过SMIC0.18μmCMOS工艺实现,芯片有效面积为0.85×0.67mm2。芯片采用带有附加反馈的调节型共源共栅放大器(RGC)作为输入级,有效地提高了接收器的带宽;还通过模拟选择器实现增益可调的后放大器,提高了接收器的增益和动态范围;最后利用两个阈值不同的高速低延迟散布比较器来获取激光回波脉冲的前沿时刻,以及用于修正回波脉冲行走误差(Walk Error)的鉴别信号时间差。测试结果显示,该接收器的带宽高达350MHz,可通过外部编码实现54dBΩ/66dBΩ/80dBΩ/94dBΩ四种增益模式调节,线性输出的动态范围达到66dB,低延迟散布的双阈值比较器可以获得最大480ps的鉴别信号时间差,能够有效地修正TOF探测的行走误差,使接收器的探测精度到达10厘米。为了满足大视场范围内快速搜索和跟踪目标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矩阵式四象限激光雷达,并基于32×32雪崩光电二极管(APD)面阵,利用SMIC0.18μm CMOS工艺实现了该雷达的专用ROIC,芯片总面积为13×13mm2。利用所提出的电流镜式增益可调跨阻放大器(TIA),ROIC实现了 32×32个单元读出电路,其前端TIA利用带有电位平移器的电流镜作为输入级,有效地减小了输入电阻,实现了精确的增益调节,并扩展了接收电路的线性动态范围;由于四象限探测法每次照射至多有2×2个像元被点亮,ROIC自动地将有效像元的电压脉冲通过256:1多路模拟选择器与对应的峰值检测保持电路(PDSH)相连,再由带有可变电流源的高速PDSH电路将单元电路获取到的回波峰值信息精确地传送给后级电路;同时,单元电路内部的高速失调比较器可以自动检测出被回波照射的有效像元,并通过有效像元检索电路将被照射像元的位置坐标串行输出给外部控制系统。利用4通道PDSH电路获取的峰值信息可用于计算回波光斑在小四象限矩阵内的偏移量,而且通过有效像元检索电路可以获得这个小矩阵在大面阵中的位置。经过测试,ROIC单元电路的增益最高可达106dBΩ,带宽超过50MHz,最小可探测电流低至500nA,线性动态范围达到80dB,最大摆幅超过1V,在探测70ns脉宽激光脉冲时,PDSH电路的过冲误差小于3mV,满足后级ADC采集数据的要求。为了提高四象限激光雷达的测角精度,可以利用高速ADC来获取这四个像元所产生电压的幅值,以此精确地计算出回波光斑质心的偏移量,再结合像元在面阵中的坐标位置,可快速获取待测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使大范围内目标的搜索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为此,本文实现了一种10位100MS/s的高速低功耗SARADC,并结合拆分结构电容开关时序,提出了一种新的高线性度、低功耗的SAR开关时序。相对于VCM-based开关时序,该时序对最低位电容也进行开关动作,减少了数字模拟转换器(DAC)电容阵列中单位电容C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功耗。另外,与传统开关时序相比,该时序在确定前两位数字码(MSB and 2nd-MSB位)时仅使用VDD/GND对本位电容进行充放电,而避免了 VCM电平对大电容充电过慢的问题,提高了前两位数字码的转换速率。对一个10位的SARADC来说,所提出的开关时序仅需要28个单位电容,功耗仅为47.7CVref2,相对于传统开关时序,该开关时序的功耗减小了 96.5%。ADC中的高速动态比较器采用了预放大+锁存两级结构,有效减小了比较器的失调电压、回踢噪声和功耗。最后,通过一种适用于高速SARADC的异步SAR控制逻辑电路,减小了 SAR控制逻辑的延时,提高了转换速率,并避免了从片外引入高频时钟信号。通过SMIC0.18μmCMOS工艺流片,芯片有效面积为0.48×0.45mm2,在100MS/s采样率,输入9.86MHz单音信号时,测得SFDR为63.49dB,SNDR为52.35dB,有效位数是8.24位,满足矩阵式四象限激光雷达的数据采集需要。(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曲中党[5](2016)在《接收函数线性反演获取华北盆地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盆地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分布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同时北京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因此,华北盆地及其边缘一直备受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的关注,获取该区域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对研究华北地区地壳形变,深部改造,震源机制,地震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分布在华北盆地及其邻区(东经113°-121°,北纬34°-41°)的72个固定地震台站2009年和2010年两年所记录到的远震地震记录,通过接收函数波形拟合的方法,反演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对其反演结果进行分析。在对数据滤波去噪的研究中,发展了S变换软阈值滤波,提出了S变换相位滤波,并将S变换相位滤波方法运用到了本文的接收函数数据处理过程之中,有效的提高了数据的信噪比,使得反演结果更加可信。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S变换软阈值滤波方法压制了有效频带范围内的混频干扰,突出了弱反射信号,使得波组信息更加丰富,有利于连续追踪有效反射波组和识别薄地层,特别是提高了深部Moho界面反射层位的分辨率,为深地震反射剖面后续处理和准确解释奠定了基础。(2)、S变换时频域相位滤波充分利用了有效信号和噪声信号在瞬时相位上的差异,滤波效果明显,有效的压制了混频干扰噪声,提高了信噪比,即使在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检测出有效弱能量信号。但当有效信号和噪声信号在能量上悬殊太大时,该方法的滤波效果也是有限的。(3)、首都圈地区Moho深度约在33km左右,深度较浅,可能与下地壳拆沉造成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减薄有关。台站下方在4-10km的深度范围内一般都存在了2-5km厚的高速层,紧随高速层之下又出现了2-6km厚的相对低速层,这可能反应了华北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太行山隆起与燕山隆起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4)、太行山隆起向华北盆地的过渡区,地壳结构较为复杂,Moho面深度变化范围较大,从西向东深度变浅趋势明显。太行山隆起区内存在壳内低速层,接近华北盆地处,壳内未见明显的高、低速层。(5)、鲁西隆起地区Moho深度在31km-34km之间,深度相对较浅。地幔物质上涌底侵,造成地壳局部熔融,以致形成该地区部分位置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6-05-24)
侯成郭,罗柏文,李地[6](2015)在《线性调频信号的级联随机共振数字化接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消除随机共振系统的窄带限制,实现线性调频信号的高增益数字化接收,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样点频率设定的数字化接收方法。该方法直接将线性调频信号通过数字化的样点筛选、频率设定过程,变换为适配于后续级联随机共振系统的单频信号。从而顺利完成宽带接收信号中噪声能量向信号能量的转化。理论和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可实现线性调频的解调,其处理增益较现有算法提高约2 d B。(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朱珍[7](2015)在《线性接收机加EDC均衡接收系统中自相位调制效应的容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光传输网络中,光信号长距传输后接收端通常采用光学色散补偿模块补偿后再接Limited光模块接收机的方式恢复信号。相比静态的光色散补偿模块,EDC(电色散补偿)的动态自适应机制可以有效应对信道的变化,满足传输网智能化的演变方向,越来越多的EDC+Linear接收机被应用于长距离传输设备的接收端。传统网络中为了避免自相位调制效应,要求工程部署中单波长发射功率低于19.6MW(约13d Bm),这个阈值对Linear+EDC的接收方式是否适用对系统平滑演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5年08期)
朱光旭[8](2015)在《干扰环境下多天线中继系统的线性接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需要更高速率和更大容量的通信系统的提供支持。目前,业界应对爆炸性数据传输需求增长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移动网络的密集部署。然而这势必会引起越来越严重的干扰问题并使传输环境恶化。同频干扰已经逐渐成为限制系统性能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瓶颈。在现行的LTE系统中,由于其单小区频率复用的设计,导致了小区间干扰的恶化,尤其是来自邻小区的边缘用户的干扰。边缘用户的信道环境较差,发射功率较高,一旦两个相邻的边缘用户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就会产生很大的干扰。而在LTE-Advanced中引入的中继技术则能够显着降低边缘用户到基站之间传输的路径损耗,从而有效降低了边缘用户接入网络所需要的发射功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区间的干扰。尽管如此,干扰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周密系统设计作为支持。目前LTE系统中所采用的干扰处理方法主要是以干扰协调为主,也就是通过时域或频域上的统一资源调度策略来尽量避免干扰场景的发生。然而,其实现效果极大地受限于网络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以及可供协调程度,而且这种基于协调的干扰处理方法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频资源,会造成系统效率的损失。多天线技术的出现开辟了空域上的自由度,其与先进信号处理技术的结合给我们提供了从空域上进行干扰处理的可行性,进而解放了珍贵的时频资源,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干扰环境下的多天线中继系统的线性处理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首先,我们考虑了LTE-Advanced中中继协助传输的典型叁节点模型,并假设该系统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干扰传输环境中。基于这样的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模型,本文提出了叁种启发式的干扰抑制中继处理方案,即中继节点先分别采用1)最大比合并(MRC)2)迫零合并(ZF)3)最小均方误差合并(MMSE)方案对接收信号进行合并,然后再将中继处理后的信号用最大比传输(MRT)预编码方案转发给目的节点。对于叁种方案本文都对其中断概率以及遍历容量进行了研究比较,通过理论推导与链路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揭示了叁种方案的可达分集增益,以及叁种方案在不同干扰场景下的性能优劣。最后,本文还将分析扩展至大规模天线的场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天线数足够多时,ZF/MRT以及MMSE/MRT方案能近似完美的消除同频干扰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实际系统设计中的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第一个工作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中继部署的灵活度,我们假设中继的供能不再依赖传统电网,而是通过采用“能量分裂”的接收机结构去捕获外部环境中的射频信号能量。在此模型下,本文研究了多天线以及同频干扰对无线能量捕获中继系统的性能的影响。由于同频干扰同时也是潜在的能量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展现出两面性,而多天线技术与先进信号处理技术的结合则提供了对干扰能量进行利用的可能性,即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抑制其对信干噪比的衰减作用,同时增强其作为能量源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设计目标,我们先研究了无干扰环境下的系统性能,并以此作为比较的基准。然后在干扰受限场景中,我们设计了叁种不同的线性处理方案,即1)MRC/MRT,2) ZF/MRT,3) MMSE/MRT方案,并对叁种方案的中断及容量性能进行了综合的评估分析。另外,对于不同的方案,本文还对“能量分裂”接收结构中的能量分裂因子进行了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天线的使用能极大地增强系统的能量捕获能力,帮助系统抵抗大尺度衰落的影响。而且,我们还首次证明了,通过适当的信号处理设计,理论上同频干扰是可以被利用并给系统性能带来增益,而具体增益的多少则取决于信号处理方案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1-01)
洪炜,江进[9](2014)在《波特间隔线性反馈微波通信分集接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波通信中,采用微波通信分集接收技术能很好实现信道均衡和多径干扰抑制,增加发射功率或带宽。传统方法采用自适应均衡技术进行微波通信分集跟踪,两点间直线距离内无障碍时,信号分集效果较好,但不能适用于多途分集接收,信道交叉时对信号源的跟踪效果不好。提出一种基于波特间隔线性反馈的微波通信分集接收技术,建立微波通信信道模型和微波通信协议设计,同一信号的不同独立衰落复制品加以合并处理,在信号分离的同时采用波特间隔线性反馈技术实现支路信号同相相加,正好抵消衰落的相位偏移,达到瞬态集中的目的。从而大幅度改进无线链路性能,实现强有力的接收。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算法能有效提高波束形成的垂直指向性,能在强混响复杂深海通信环境中实现对微弱多径衰落微波信号的分集接收,误码率从16.21%降低为0.98%。(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4年10期)
李军[10](2014)在《无线通信中的频谱聚合、波束成形与线性接收技术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谱系统由频域上一系列间隔的空闲谱段构成,利用频谱聚合技术,结合合适的预编码,非授权用户可以灵活地占用授权用户未使用的空闲频段,从而有效地提高实际频谱利用效率。多天线(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开辟了除时间、频率之外的空间自由度,可以有效提高频谱资源效率,获得的分集增益、复用增益、阵列增益有效地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率和信号的可靠性。当天线数进一步增加,形成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阵列时,相比传统的MIMO系统,仅利用线性接收机就可以达到可达速率的性能上界。频谱聚合、MIMO和Massive MIMO都极大提高了频谱效率,成为未来第五代无线通信的物理层技术基础。类似于MIMO系统,离散谱系统在频域上具有多个自由度,存在分集-复用折中(DMT, Diversity and Multiplexing Tradeoff)问题,因此MIMO系统中DMT的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获取其DMT性能。相比中低速运动,高速移动下无线信道发生很大变化,而MIMO系统除分集、复用增益之外还可获得阵列增益,这在高速列车通信系统的切换中得到极大应用。当MIMO中天线数进一步增加,成为Massive MIMO系统时,线性接收机就可以达到可达速率的性能上界。本文围绕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这叁个问题,基于MIMO相关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得到了有限信噪比下离散谱系统的DMT性能;创新性地利用多天线中继的波束成形实现了高速列车通信系统的软切换;分析了一种线性接收机,匹配滤波(MF, Matched Filter)接收机,在分布式Massive MIMO系统中的性能。首先研究了无线通信中离散谱聚合系统的DMT性能。离散谱系统在频域上呈现为一系列独立衰落的子频带,存在频域的DMT问题。不同于MIMO系统,离散谱系统各子频带具有不同的带宽以及不同的功率限制。在总功率受限情况下提出了最大化系统遍历容量的功率分配策略,进一步分析了子频带分别在独立编码和联合编码,有限信噪比以及无限信噪比下的DMT性能,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编码相比独立编码,在相同的复用增益下,分集增益得到显着提升。子频带的带宽分布、有限信噪比下各子频带的功率限制带来的对DMT的影响也得到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复用增益下,某一子频带过低的功率限制会降低系统的分集增益。其次研究了无线通信中基于多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切换策略及其性能。MIMO系统除了能够获得分集、复用增益之外,还能够获得阵列增益,这在高速移动的列车通信系统的切换中得到极大应用。高速移动会带来严重的多普勒干扰、信道估计误差和频繁的硬切换,而多天线中继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可以无需复杂的信道测量,只利用主径信号做波束成形即可获得阵列增益。提出了两种基于位置信息的波束成形方法,统计最优波束成形和锥形滤波,并分别分析了其优缺点。随着列车的移动,在一定目标函数的约束下,分配给服务基站链路的功率逐渐降低而分配给目标基站链路的功率逐渐增高,直至功率完全分配给目标基站链路,最终完成软切换过程,避免了高速移动下快衰落信道的信道测量误差以及频繁的硬切换带来的高掉话率。由于列车在极短的时间内运动基本符合线性,本系统中用到的一些参数也符合线性更新原则,这就使得本方案在实际场景中非常实用和高效。最后研究了无线通信中分布式Massive MIMO系统中MF接收机的性能。当MIMO系统中天线数进一步增大,直至无穷大时,形成Massive MIMO,最大可达速率以及相比传统MIMO系统达到相同可达速率付出的代价会发生重大变化。这里分析了最简单的接收机,MF接收机。分析结果显示,当基站装备有分布式Massive MIMO时,相比集中式的情况,噪声和导频污染表现相同,而多用户干扰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天线的位置分布有关。由于地理空间的限制,实际场景中,分布式天线不会特别多,这又导致和集中式Massive MIMO类似的性能,且受离用户最近的天线影响最大。最后分析了几种典型的不同地理空间分布下MF接收机的性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01)
线性接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光子辅助去调频接收技术的双波段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方案,该双波段雷达接收机基于平行架构光子混频器,能够利用同一套硬件设备同时接收双波段雷达的回波信号。接收机中使用一个双偏振正交相移键控(DP-QPSK)调制器,工作中将双波段雷达的两组参考信号和回波信号通过DP-QPSK调制器调制到正交偏振的光载波上,调制后的双带光回波和参考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后,输入到偏振解复用相干接收机中进行光子辅助去调频处理。在发射机端,对于具有更高频率和带宽的发射信号,采用包含延时功能的光子倍频信号产生技术,产生参考信号与发射信号的同时,将发射信号延时,使得在接收机端对相同距离目标的双带回波信号去调频得到的中频信号可在频域分离。实验中通过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实验评估了该双波段雷达系统的性能,该双波段雷达系统工作在C波段和Ku波段,发射信号带宽分别为1 GHz和2 GHz,接收机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采样率为100 MSa/s。实验结果证明微波光子技术能为双波段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提供有效的实现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性接收论文参考文献
[1].杨悦,叶星炜,张方正,潘时龙.基于微波光子I/Q去斜接收的宽带线性调频雷达成像系统[J].雷达学报.2019
[2].曹继明,李若明,杨继尧,孙强,李王哲.基于去调频接收技术的微波光子双波段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J].雷达学报.2019
[3].刘璐,孙大军,张友文.宽线性l_1范数RLS水声单载波判决反馈接收技术[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8
[4].马瑞.线性模式片上激光雷达模拟前端接收电路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5].曲中党.接收函数线性反演获取华北盆地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
[6].侯成郭,罗柏文,李地.线性调频信号的级联随机共振数字化接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
[7].朱珍.线性接收机加EDC均衡接收系统中自相位调制效应的容限[J].中国新通信.2015
[8].朱光旭.干扰环境下多天线中继系统的线性接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
[9].洪炜,江进.波特间隔线性反馈微波通信分集接收技术[J].科技通报.2014
[10].李军.无线通信中的频谱聚合、波束成形与线性接收技术及性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