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译本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姆,恰当性,准确性,表达力
汉译本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袁佩凡[1](2019)在《《月亮与六便士》叁种汉译本之比较鉴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经典作品《月亮与六便士》的新译本日渐增多,但译文质量参差不齐。本文选取傅惟慈版本、苏福忠版本和徐淳刚版本,从词语的恰当性、意义的准确性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出发来进行对比赏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2期)
雷芳[2](2019)在《《共产党宣言》汉译本译介主体比较(1899—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产党宣言》(文中简称为《宣言》)从19世纪末译介入中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采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作为理论依据,分析比较《宣言》1899至1949年在中国的译介主体模式,总结出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了不同译介策略,以丰富对《宣言》翻译传播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4期)
白阳明,何诗瑶[3](2019)在《生态翻译视阈下《种子的信仰》汉译本比较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种子的信仰》叁个中译本的比较,探讨文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社会生态所做出的适应与选择,以丰富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实践与运用,同时拓宽《种子的信仰》译本研究视角的广度和深度。(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端青云[4](2019)在《翻译中的文学陌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灵魂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于上世纪初提出的概念,旨在打破对语言的自动化感知,呼吁着眼于文学语言本身,反对一味地从内容角度将文学作品视为社会与个人主观情绪的反映。它包括原作者有意为之的陌生的语言形式手段以及随之而来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的形式在于改变我们习惯的、无需思考便能自动判别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从而与日常语言区分开来,增加作品的音乐美感、语义朦胧与逻辑新意,增加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感知的时延和想象解读的空间。译文也是文学作品,陌生化作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本质,作为读者打破自动化思维、关注语言形式、满足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惊奇审美体验的途径,应当在译文中再现。不同语言,作为人类相似生活经验的反映,具有共性与同等表达力,且汉语是极丰富灵活的意合文字,因而西语美洲文学陌生化的汉译具有可行性。且对于打破文学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不对等、促进对他者语言文化的理解、发展自身语言与文学思潮、敦促译者忠实于原作形式具有现实意义。《百年孤独》是西语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最富盛名的拉美文学之一,其最初译本黄锦炎版和最新译本范晔版都在不同时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通过比较两者对原作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篇层面具有代表性的陌生化形式的态度,即是否力图再现陌生化手段与效果、再现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再现结果,我们得出两者异同,并由此总结出西语美洲文学汉译过程中应对陌生化的一般策略。整体上,两者都体现了对再现陌生化的追求。范晔译本完全把握了原作的调子,以类比的方式再现了原作的手段,或利用汉语资源创造新的形式以再现原作手段带来的陌生化效果,从而弥补因语言差异而无法模仿的原作手段,尤其是语音和句法层面的同音重复来维持原作的对称美、节奏感和诗性。但是,陌生化的传译具有历史性,受上世纪80年代对西语美洲地区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读者接受能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开放程度的限制,黄锦炎译本在打破惯性认知的音乐美、句法巧思和多义空间的构建方面有所损失。或考虑适用于当时的可读性,简化陌生化形式以传达内容,或省略部分情色场景中的陌生化修辞,或力图再现陌生化形式却产生偏差,导致部分内容佶屈聱牙。由此,适用于西语美洲文学汉译的一般策略与准则为类比和模仿原作陌生化。首先模仿原作手段,即原作用了什么手段或修辞,译作同样用该手段,并辅以加注和细微调整,同时保证产生与原文一致的陌生化效果。当原作手段因语言差异难以再现于译入语,或该再现影响可读性,或该再现在译入语中失去了打破自动化思维的能力,则需要在译入语中创造新的陌生化手段,即更新原作手段,以模仿原作的陌生化效果。再现程度的标准在于增加因陌生化形式带来的阅读理解的难度和感知品味的时间长度,但不损失适用于该时期的可读性。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原作的附庸,内容居于形式之上被奉为圭臬,忽略了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对于文学陌生化的再现讨论,追求正视文学翻译的文学性,正视译文也应是文学作品这一事实,追求译文文学性的体现以及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享有同样的的因有意为之的形式而产生的陌生惊奇的阅读审美体验。此外,文学陌生化在译文中的再现有益于丰富汉语表达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益于对他者语言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打破对西语美洲固有的鬼怪陆离的刻板印象,有益于译者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忠实于原作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艺术形式的再现。(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欧阳汝云[5](2019)在《《莎乐美》的田汉译本与孙法理译本比较研究—文学文体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唯美艺术主张的集中体现。该戏剧于1920年以译本的形式首次出现在中国,随后20多年里出现过多个译本,其中以1921年田汉译本的信息和风格最接近原着。在新中国第二次翻译高潮中又出现了多个重译本,其中以1998年孙法理译本的信息和风格最接近原着。目前对《莎乐美》的研究多集中在该戏剧的接受和影响,但两个译本本身从用词、句法、风格和传达主题等方面看,亦应得到翻译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拟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田汉和孙法理两位译者的《莎乐美》版本进行描述性文本分析,以文学文体学中的“逐层推进法”分析模式为理论依据,从词汇、句法和修辞叁个层面观察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莎乐美》艺术效果和唯美主义的理解与传达,考察“五四”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译者对该剧理解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发现,田汉译本词汇较书面;倾向于保留原文句式过长、华美的特点;修辞效果更接近原文。田汉的语言选择削弱人物之间纯爱欲的感情强度和恐怖艳丽的气氛,较之原作凸显了主人公莎乐美敢于反抗父权和压迫的气质,这暗含了田汉对唯美主义注重形式、强调个性解放、宣扬自由内涵的理解。孙法理译本词汇更接近口语;倾向于拆分长句和复杂句,译文更流畅;修辞效果整体较弱。孙法理的译本清楚阐述了人物之间的爱欲感情,并传达了剧中阴郁神秘、色彩瑰丽、恐怖凄冷的气氛,这体现了孙法理对唯美主义注重官能享乐、艺术追求纯粹美而不含道德说教的理解。两位译者对唯美主义的理解差异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和翻译、创作理念,通过对两个佳译本的对比研究,本文旨在体现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身份转换——从服务于社会变革的工具回归到唯美主义本身。(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2)
明阳[6](2019)在《《江格尔》汉译本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格尔》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叁大史诗之一,是蒙古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自1950年其汉译本问世以来,《江格尔》的汉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江格尔》汉译工作发展的译者前辈有色·道尔吉、霍尔查、黑勒、丁师浩、李金花等。他们致力于挖掘英雄史诗的最高成就《江格尔》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并汉译了一百多章的《江格尔》。此外还有贾木查、王仲英等学者也翻译了二十多章的《江格尔》。随着人们对史诗《江格尔》各方面研究的加深,对汉译本的研究也呈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局面。本论文对《江格尔》中关于阿拉坦策吉巴布哈日萨纳拉英雄的两章的汉译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两章分别为“阿拉坦策吉巴布与哈尔萨纳拉之战”和“阿拉坦策基与哈日·萨纳拉之战”。论文由绪论、正文(叁章)、结论、参考文献等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原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和原材料等内容。第一章对“阿拉坦策吉巴布与哈尔萨纳拉之战”之部的蒙古文文本和两种汉译本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角度对“阿拉坦策吉巴布与哈尔萨纳拉之战”之部两种汉译本进行比较,具体分析“阿拉坦策吉巴布与哈尔萨纳拉之战”之部两种汉译本的专有名词的处理,韵律的处理,语言的处理等内容。第叁章总结“阿拉坦策吉巴布与哈尔萨纳拉之战”两种汉译本的特点。对《江格尔》汉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总结部分,概括论文内容及主要观点。(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沃德乐(Oodle)[7](2019)在《《江格尔》汉译本修辞格翻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夏拉古尔古之部》是史诗《江格尔》中最经典的一章,以文字、口头两种形式在中国、蒙古国、卡尔梅克等地区广泛流传。《夏拉古尔古之部》的汉译最早由黑勒、丁师浩、色·道尔吉进行翻译。修辞格在英雄史诗的创作和演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评价江格尔奇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对两种汉译本中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对比研究了《夏拉古尔古之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比喻、夸张、对偶修辞格在两种译本中的体现,并着重探讨了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论文由绪论、正文、总结、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绪论中交代了选题原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素材等内容。第一章比较了两种汉译本的比喻格、夸张格的翻译,从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角度对两种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二章比较了两种汉译本的对偶、顶针、反复等修辞格的翻译,从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角度对两种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叁章主要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及汉译《江格尔》时应该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铖[8](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A Study in Scarlet对四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语料库被正式引入到翻译研究之中。语料库翻译研究着眼于真实的翻译语料,通过统计大量的翻译例证使得翻译研究中存在的猜测性和主观性得以降低。因此,语料库定量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描述翻译学领域,包括翻译规范方面。通过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全面性、客观性的考查,同时分析文本外的其他相关因素,将定量与定性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趋势之一。本文对比研究了 A Study in Scarlet的四本汉译本。该故事为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的开篇之作。本文所研究的四个译本分别为出版于20世纪10年代的林纾、魏易合译的《歇洛克奇案开场》和周瘦鹃所译的《血书》与出版于21世纪10年代的许德金翻译的《血字的研究》和李家真翻译的《暗红习作》。依出版时间、语言等因素可将这四个译本分为传统组与现代组,即20世纪两译本归为传统组,21世纪两译本归为现代组。借助作者自建的语料库,首先发现了在词汇层面:(1)传统组两译本之间在用字方面的差异性(以字为单位统计了单音节、双音节与多音节词中所出现的汉字)要明显大于现代组,高频字占比均低于现代组,且彼此间高频字差异也更大,原因应是传统组对译文有更多的改写与修饰;(2)所有的汉语译本中,主角名字出现的次数上均多于原文,且此现象在传统组中更为明显,在周瘦鹃的译本中甚至以“福”字来作为主角“福尔摩斯”名字的省称,原因应是相比英语,汉语较为排斥过多地出现第叁人称代词;(3)专有名词的翻译因人而异,林、周、许叁译本会对一些名词进行替换,而李译本则倾向于为专有名词加注,同时译者也会通过转换词性的方法来翻译名词,以便于读者理解,林译本中还删除了一些专有名词;(4)因传统汉语语言特点之故,传统组省略了原文中大部分的叹词,但是有时候会进行补偿。在句子与语篇层面发现:(1)现代译本的平均句段长度十分接近,而林译的平均句段则明显短于周译,显示出忠实程度、改写程度与个人风格的对此方面的影响;(2)因为传统汉语缺少足够的衔接手段,且没有标点,同时也因为译者明晰化的策略,传统组的译本会增译句段;(3)林译与周译更具创造性,会通过使用比喻、举例等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或解释抽象的句子;(4)李译本在翻译新闻片段时注重语体的变化。随后本文结合切斯特曼所提的叁个过程规范,探讨四译本译者的决策过程及其对上述词汇、句子与篇章等各层面呈现出的差异的影响。就义务规范而言,现代译者均有对作者负责的思想,将忠实视为头等要务;而传统译者这种观念没有现代译者强。但周瘦鹃因为还有需对翻译委托人、翻译项目中的其他译者和审校者负责的压力,也视忠实为基本要求。根据传意规范,译者会考虑如何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了加注、改写、解释故事情节等。在关系规范方面,因使用传统汉语,传统组的译者在建立译本与原文本相关类似性方面,特别是形式的类似性上存在着更大的困难。但译者仍通过增译句段等方式进行弥补。本文将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运用语料库对比考查两个不同时期的四个译本,发现两组译本的组内组际差异,并从翻译规范的角度对其解释分析。这在以往对侦探小说的翻译研究中是较少见的,希望以此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江小璐[9](2019)在《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两个汉译本的人际功能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韩礼德的叁大“元功能”,即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被广泛应用于话语分析领域的研究。作为“林语堂叁部曲”之一的《京华烟云》向来广受学界关注,但从人际功能角度对叁大家族中人际关系的研究却鲜有人涉及。本文选取林语堂英文原着Moment in Peking及其最为广泛认可和研究的张振玉及郁飞的两个汉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拟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为框架,分别从呼语、语气及情态叁个角度对比分析两个汉译本对原文人际意义的再现和传递,旨在探讨人际功能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以丰富对林语堂经典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研究。通过对Moment in Peking两个汉译本在人际功能应用方面处理的对比研究,作者认为:一、人际功能中的呼语、语气及情态在原文和译文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本文选取的两个译本对于翻译原文中人际功能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译本中人际功能呈现方面的差异。二、在对呼语的翻译处理方面,张译本总体上更能准确捕捉并忠实传递原文语言中的人际功能;而在对语气与情态的呈现方面,郁译本更能从深层次凸显原文作者意在表达的语气及情态意义。叁、本文验证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在文学作品汉译领域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能对未来汉译文学作品的赏析及研究有所借鉴。(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成雨晴[10](2019)在《江枫与蒲隆的狄金森诗歌汉译本比较:基于风格标记理论视角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米莉·狄金森是十九世纪美国着名女诗人,被奉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和学者参与到狄金森诗歌的译介工作中,其中江枫出版了第一个狄金森诗歌汉译选本,而蒲隆出版了狄金森诗歌全译本,两者的译本在狄金森诗歌翻译界都具有重要地位,但江枫译文显然更受读者欢迎。两者的译本的特征有何异同?为何江枫的译本更获读者肯定?这两个问题值得研究。本文拟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译本的风格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并探究江枫译文更受欢迎的原因。研究对象是2008年出版的江枫译本《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中217首译诗,以及2014年出版的蒲隆译本中对应的217首译诗。基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并结合诗歌文体在形式上的突出特征,本文拟从语相标记、音系标记、词语标记、语法标记四个层面对两个译本的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正文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说明本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对狄金森诗歌译介情况以及译本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第叁章基于风格标记理论,提炼出适用于定量研究的若干个风格标记,包括语相标记、音系标记、词语标记、语法标记,另列举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程。第四章用定量的方法从四个层面对江枫译文和蒲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在语相标记层面,无论是分节、分行还是标点符号,蒲隆译本的改动较少,与原文的对应性较高,更忠实于原文结构;在音系标记层面,对于具有明显格律特征的四行诗节,蒲隆译诗复现其格律特征的程度更高;在词语标记层面,江枫译本的字数和词数较少,体现了其译本相对简洁凝练的特征,具体而言江枫译文更少使用四字词,选择性省略一些数量词,但其译本中语气词和叹词出现的频次较高,译诗感情充沛;在语法标记层面,蒲隆译文中有更多的功能词,如介词、连词、代词,译文略显机械笨拙,而江枫译文则充分利用汉语意合的特点,省略了部分功能词的翻译。第五章总结了两个译本的风格特点:蒲隆译诗在语相标记和音系标记上与原诗有更高的对应性;江枫译诗整体而言更具有简洁性。基于两者译本风格特点,笔者进一步探究江枫译文更受欢迎的原因,认为译诗对原诗结构或音韵上的忠实再现并不足以成为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江枫译文因其简洁性更受读者青睐,其译文体现了汉语意合的特点,更符合中国读者对诗歌特点的期待。同时,该章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用理性的数据对感性的文学作注解必会有所争议,更何况诗歌,但对于翻译研究,尤其是译本风格对比研究,我们不防尝试一种更理性化的手段。这不仅是对感性阅读体验认知的一种验证,也能提示译者怎样的译文才更能被读者喜爱。(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5)
汉译本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共产党宣言》(文中简称为《宣言》)从19世纪末译介入中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采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作为理论依据,分析比较《宣言》1899至1949年在中国的译介主体模式,总结出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了不同译介策略,以丰富对《宣言》翻译传播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译本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袁佩凡.《月亮与六便士》叁种汉译本之比较鉴赏[J].北方文学.2019
[2].雷芳.《共产党宣言》汉译本译介主体比较(1899—1949)[J].名作欣赏.2019
[3].白阳明,何诗瑶.生态翻译视阈下《种子的信仰》汉译本比较探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
[4].端青云.翻译中的文学陌生化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5].欧阳汝云.《莎乐美》的田汉译本与孙法理译本比较研究—文学文体学视角[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6].明阳.《江格尔》汉译本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9
[7].沃德乐(Oodle).《江格尔》汉译本修辞格翻译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9
[8].张铖.基于语料库的AStudyinScarlet对四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9
[9].江小璐.林语堂MomentinPeking两个汉译本的人际功能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成雨晴.江枫与蒲隆的狄金森诗歌汉译本比较:基于风格标记理论视角的定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