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膜结构论文-查安生,程雪,汪悦,王睿

肠粘膜结构论文-查安生,程雪,汪悦,王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肠粘膜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益气解毒化瘀方,溃疡性结肠炎,超微结构,F-actin蛋白

肠粘膜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查安生,程雪,汪悦,王睿[1](2017)在《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粘膜超微结构及F-actin蛋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电镜超微结构及F-actin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对UC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复制UC模型大鼠,将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解毒化瘀方高、低剂量组及柳氮磺吡啶组,益气解毒化瘀方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肠黏膜F-a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益气解毒化瘀方可明显降低结肠黏膜损伤指数,修复肠粘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SASP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间相互连接致密,紧密连接结构完整,细胞间隙增宽程度明显减轻,桥粒结构完整,未见扩张的内质网及肿胀的线粒体。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F-actin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SASP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5),而中药高剂量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F-actin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益气解毒化瘀方能改善UC模型大鼠的结肠黏膜电镜超微结构,提高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纤丝状肌动蛋白的表达,进而对肠粘膜起到修复作用。(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7年11期)

徐婷婷[2](2017)在《鼓槌石斛肠粘膜免疫活性多糖的筛选及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组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鼓槌石斛为材料,从肠道粘膜免疫活性出发研究鼓槌石斛的各个组分,通过将鼓槌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免疫活性筛选相结合,获得了均一的多糖组分(DCP-F4),优化了鼓槌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对鼓槌石斛各组分进行了理化性质的测定,并对均一的高活性多糖的初级结构的进行分析,为鼓槌石斛多糖的构效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均一活性多糖的获得:将鼓槌石斛干粉按照酒精醇提、热水浸提、醇沉、脱蛋白、透析的步骤依次提取、分离,对得到的提取物DCE-A(7.48%),DCE-B(7.93%),DCE-C(7.14%),DCE-D(4.67%),DCP(3.72%)进行肠免疫活性初步筛选。接着对DCP进行酒精分级醇沉、阴离子交换柱分离、葡聚糖凝胶柱分离结合活性筛选得到高活性组分DCP-F4。(2)鼓槌石斛多糖的肠道免疫活性:鼓槌石斛多糖的各提取物都具有很好体外肠道免疫活性,粗提取物作用组的骨髓细胞增殖率提高了3.3%-89.0%,通过逐级的分离,鼓槌石斛多糖含量越来越高,且肠道免疫活性也越来越高。粗多糖用60%的乙醇沉淀下来的多糖组分(DCP-2)的肠免疫活性较其他两个组分更好,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骨髓细胞的增殖率在44.8%-91.4%。DCP-2进一步分离得到的各组分中以水洗糖的促进作用最强,骨髓细胞的增值率为56.1%-95.7%。水洗糖通过分离得到的组分中DCP-F4的活性最佳,对骨髓细胞的促进作用为对照组的2.136倍。(3)鼓槌石斛均一多糖理化性质测定:DCP-F4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94.32%,糖醛酸含量为1.85%,重均分子量为1.37×104Da,多分散系数为1.1497。DCP-F4的傅里叶红外分析具有多糖的标志吸收峰。样品的DSC分析表明多糖仅有一个122℃吸收热和316℃放热峰。多糖的单糖组成是由Xyl、Man、Glc构成的,比例为依次为1:7:16;单糖组成分析结合核磁分析,它们的一级结构大致是以1,4-Linked Manp和1,4-Linked Glcp为主链,支链由1,4,6-Linked Manp分支形成,端基主要有T-Linked Xyl、T-Linked Glcp形成的糖链单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康新,梁正凯,路小光,范治伟,吕畅[3](2014)在《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离子泵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离子泵Na~+-K~+-ATP酶和Ca~(2+)-ATP酶以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72只健康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对照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模型组)及大黄附子汤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4只,每组再按1、3、6、12h分为四个亚组(n=6)。对照组开腹翻动胰腺数次后关腹。模型组、治疗组均经胰胆管注入5%牛磺胆酸钠(4ml/kg)建立SAP模型。造模后0、4、8h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0.9%生理盐水,治疗组采用大黄附子汤保留灌肠(量均1ml/100g)。各组按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前股静脉取血测血清淀粉酶、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处死后利用差速离心法提取线粒体,并测定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变化,同时光镜下观察胰腺、小肠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3、6、12h血清iFABP和DA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 or P<0.01),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Na~+-K~+-ATP酶(术后1、3、6、12h,P<0.05 or P<0.01)、Ca~(2+)-ATP酶(术后3、6、12h,均P<0.01)均明显降低;透射电镜示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严重。经大黄附子汤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Na~+-K~+-ATP酶(术后1、3、6、12h,P<0.05 or P<0.01)、Ca~(2+)-ATP酶(术后3、6、12h,P<0.05 or P<0.01)均增高,线粒体结构损伤显着减轻,血清iFABP和DAO亦显着降低(术后3、6、12h,P<0.05 or P<0.01)。结论大黄附子汤通过升高SAP时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离子泵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维护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线粒体超微结构,降低血清iFABP、DAO水平。(本文来源于《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14-09-13)

康新,梁正凯,路晓光,范治伟,吕畅[4](2014)在《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离子泵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离子泵Na~+-K~+-ATP酶和Ca~(2+)-ATP酶以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72只健康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对照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模型组)及大黄附子汤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4只,每组再按1、3、6、12h分为四个亚组(n=6)。(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8-07)

朱吾元,朱萱萱,刘沈林,吴旭彤[5](2011)在《温脾实肠方对脾阳不足型泄泻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肠粘膜微观结构的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温脾实肠法组方对脾阳不足泄泻模型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影响及肠粘膜微观结构的干预,探讨温脾实肠颗粒治疗脾阳不足泄泻的机理。方法:方法:取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温脾实肠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和附子理中丸组。采用苦寒泻下法复制脾阳不足动物模型。造模各组均灌胃给予100%大黄水提液(0.3ml/10g,1次/d)同时给予药物连续14日。末次给药1h,眼眶静脉丛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及CD4/CD8。另取小鼠回肠组织,光镜观察温脾实肠法组方对脾阳不足型泄泻小鼠肠粘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脾阳不足泄泻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CD4和CD4/CD8均较正常组下降(P<0.05)。给予药物治疗后,温脾实肠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可明显升高外周血中CD4,温脾实肠大剂量组可明显升高外周血中CD4/CD8比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光镜观察温脾实肠法组方对脾阳不足型泄泻小鼠肠粘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温脾实肠方通过对脾阳不足泄泻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调节而改善脾虚泄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11年01期)

姚一琳[6](2010)在《斑马鱼肠道微细结构及肠粘膜屏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具有个体小、易养殖、繁殖能力强、生殖周期短、遗传背景清晰、体外受精且胚胎发育透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遗传发育、药物筛选、毒性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斑马鱼已经成为继小鼠、果蝇和线虫之后的又一模式动物。肠道是斑马鱼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且抵御外来有害物质入侵鱼体内的主要场所。迄今为止,一些学者主要从基因水平探究斑马鱼肠道的发育、内分泌情况以及疾病建模。本研究则从形态学角度来阐述和解读斑马鱼肠道的组织构造及其肠粘膜屏障的结构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斑马鱼肠道的物质吸收与免疫奠定基础。试验Ⅰ斑马鱼肠道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斑马鱼肠道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斑马鱼肠道可分为前、中、后叁段,肠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叁层。粘膜层分为粘膜上皮和固有层,上皮下可见清晰的基底膜,无粘膜肌层,无肠腺。柱状上皮细胞胞体为高柱状,连接复合体发达。上皮细胞之间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杯状细胞,而淋巴细胞主要出现在上皮下基底膜附近,游离端偶然可见,为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基底膜附近还观察到肥大细胞。固有层由结缔组织组成,较薄。肠道的粘膜层向肠腔内折迭形成肠绒毛,多呈分枝状、指状。肌层分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浆膜层很薄。对前肠、中肠和后肠在肠绒毛纵截面积、肠绒毛高度、柱状上皮高度和肌层厚度四个指标进行测量,其结果为:前肠绒毛纵截面积平均为12384.00±1923.95μm2,肠绒毛高度平均为157.72±12.62μm,柱状上皮的高度平均为38.39±3.53μm,肌层厚度平均为11.29土1.31μm;中肠绒毛纵截面积平均为6839.59±853.02μm2,肠绒毛高度平均为79.24±12.49gm,柱状上皮的高度平均为33.71±1.95μm,肌层厚度平均厚度为8.67±0.84μm;后肠绒毛纵截面积平均为7018.86±1148.40μm2,肠绒毛高度平均为82.69±16.25μm,柱状上皮的高度平均为33.62±3.99μm,肌层平均厚度为9.50±1.69μmn。从结果可看出前肠与中肠、后肠差异极显着,而中肠与后肠之间差异不显着。各指标从前肠到中肠和后肠呈逐渐降低趋势。说明前肠是斑马鱼消化道执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广泛分布于前、中、后所有的肠道中,而肥大细胞在后肠上皮的基底膜附近发现提示斑马鱼粘膜免疫组织结构较为简单,需要免疫细胞在分布位置上的改进来提高鱼体免疫机能。试验Ⅱ斑马鱼肠道粘膜屏障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免疫组化以及组织化学方法,系统观察斑马鱼肠粘膜屏障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发现斑马鱼肠道具有完整的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结构。吸收细胞之间有发达的连接复合体,机械屏障十分完整;肠腔表面的粘液层里既含有杯状细胞分泌的中性粘多糖,又存在胃肠激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等物质,为粘膜提供润滑和保护的作用;肠道上皮组织内的IEL和肥大细胞为斑马鱼粘膜主要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方式实现免疫屏障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10-01)

潘晓东,吴天星,宋增幅,蔡立胜[7](2010)在《丁酸梭菌对鮸鱼肠粘膜结构及肠内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养殖发展相当快,随之而来的鱼病问题也日益突出。抗生素的使用虽能够控制一些疾病,但是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抗药性和耐药性越来越明显,鱼类产品出现残留,威胁人类健康。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破坏了鱼肠道内的微生态,损坏肠道黏膜,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鱼的健康,同时又引起水环境污染,从而导致养殖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微生态制剂有效控制病害在国内(本文来源于《第四届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08-01)

郑瑞耕[8](2008)在《丁酸钠对淡水鱼类生长性能及肠粘膜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丁酸钠在淡水鱼类养殖中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试验进行。第一个试验观测丁酸钠对罗非鱼种生长性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500 g.t~((-1))、1000 g.t~((-1))、1500 g.t~((-1))的丁酸钠,试验鱼种为罗非鱼(平均体重为9.2g),试验期分别为52d。罗非鱼分为4组,每组90尾,分3个重复。结果表明,在罗非鱼鱼种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500 g.t~((-1))、1000 g.t~((-1))、1500 g.t~((-1))丁酸钠试验组的饲料报酬分别提高25.79%、5.95%和19.84%;增重率分别高于对照组26.43%、12.19%和29.11%;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8.4%、8.8%和20.0%: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25.8%、13.3%和27.6%;肥满度系数、内脏比则无显着差异。第二个试验观测丁酸钠对鲤鱼鱼种生长性能和肠粘膜结构的影响:同样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500 g.t~((-1))、1000 g.t~((-1))、1500 g.t~((-1))的丁酸钠,试验鱼种为鲤鱼(平均体重为43.0g),试验期分别为60d。鲤鱼分为4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0 g.t~((-1))、1000 g.t~((-1))、1500 g.t~((-1))丁酸钠试验组的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54%、4.93%和4.15%;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20%、6.10%和2.20%: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2.47%、4.54%和4.55%。但丁酸钠试验组间的平均增重、生长率,饲料系数差异不显着(P>0.05)。内脏比、肝体比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差异不显着。肠粘膜上皮形态的观察和小肠绒毛的高度和宽度的测量表明,丁酸钠组的小肠黏膜上皮完整,肠绒毛粗壮,肠绒毛的高度、宽度,肠粘膜肌层厚度均比对照组提高(P<0.01)。饲养结果表明,添加丁酸钠能够明显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淡水鱼的生长性能,并有助于维持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10-01)

李志刚[9](2008)在《半胱胺对罗非鱼肠粘膜结构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为试验对象,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半胱胺(300mg·kg~(-1)、600mg·kg~(-1)和900mg·kg~(-1))作为试验饲料,选用120尾2月龄、初重(75.0±5.0)g尼罗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饲养42天后取样。研究半胱胺对尼罗罗非鱼肠粘膜结构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1)采用HE染色法检测罗非鱼肠绒毛形态变化,研究半胱胺对罗非鱼肠粘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肠粘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肠绒毛排列整齐。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前肠、中肠肠绒毛长度均有明显增加,而后肠绒毛长度则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绒毛宽度变化不是很明显;试验组中肠、后肠肌层厚度比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900mg·kg~(-1)试验组前肠肌层厚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1)。(2)采用AB-PAS染色法检测罗非鱼前肠、中肠和后肠杯状细胞分布情况及数量变化,探讨不同水平半胱胺对罗非鱼肠道内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肠各组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中肠、后肠部分,杯状细胞数量有增多趋势,600mg·kg~(-1)、900mg·kg~(-1)试验组杯状细胞数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3)采用奥新兰—沙黄染色法检测罗非鱼前肠、中肠和后肠肥大细胞分布情况及数量变化,探讨不同水平半胱胺对罗非鱼肠道内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罗非鱼前肠、后肠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中肠各组之间肥大细胞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4)采用HE、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技术分别研究罗非鱼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和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阳性细胞分布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试验组罗非鱼前肠、后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ANAE阳性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中肠各组之间上皮内淋巴细胞和ANAE阳性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5)采用心脏采血法,分别于试验第14天、28天和第42天采集罗非鱼血清,测定其血清中溶菌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研究不同水平半胱胺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半胱胺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整个试验期内,溶菌酶活性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第28天测定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则有先降后升的趋势,在第28天测定时活性最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幅度不是很明显。结论:半胱胺能改善尼罗罗非鱼肠粘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肠绒毛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相关指标;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肠粘膜杯状细胞、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ANAE阳性细胞的数量,从而改善肠道屏障及免疫功能;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血清中溶菌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从而增强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陈瑞芳,王士长[10](2008)在《口服益生素对肠粘膜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选用24只1日龄健康 xx 鸡为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添加含有不同剂量的益生素日粮45天后,观察了日粮中益生素作用下鸡肠黏膜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并探讨日粮中益生素对鸡肠道消化吸收和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两个实验组日粮中益生素含量都是5mg/kg 实验表明:饲料中加入益生素是对鸡肠道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有很大作用从而使肠道消化吸收和黏膜屏障功能的增强。(本文来源于《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期刊2008-04-01)

肠粘膜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鼓槌石斛为材料,从肠道粘膜免疫活性出发研究鼓槌石斛的各个组分,通过将鼓槌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免疫活性筛选相结合,获得了均一的多糖组分(DCP-F4),优化了鼓槌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对鼓槌石斛各组分进行了理化性质的测定,并对均一的高活性多糖的初级结构的进行分析,为鼓槌石斛多糖的构效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均一活性多糖的获得:将鼓槌石斛干粉按照酒精醇提、热水浸提、醇沉、脱蛋白、透析的步骤依次提取、分离,对得到的提取物DCE-A(7.48%),DCE-B(7.93%),DCE-C(7.14%),DCE-D(4.67%),DCP(3.72%)进行肠免疫活性初步筛选。接着对DCP进行酒精分级醇沉、阴离子交换柱分离、葡聚糖凝胶柱分离结合活性筛选得到高活性组分DCP-F4。(2)鼓槌石斛多糖的肠道免疫活性:鼓槌石斛多糖的各提取物都具有很好体外肠道免疫活性,粗提取物作用组的骨髓细胞增殖率提高了3.3%-89.0%,通过逐级的分离,鼓槌石斛多糖含量越来越高,且肠道免疫活性也越来越高。粗多糖用60%的乙醇沉淀下来的多糖组分(DCP-2)的肠免疫活性较其他两个组分更好,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骨髓细胞的增殖率在44.8%-91.4%。DCP-2进一步分离得到的各组分中以水洗糖的促进作用最强,骨髓细胞的增值率为56.1%-95.7%。水洗糖通过分离得到的组分中DCP-F4的活性最佳,对骨髓细胞的促进作用为对照组的2.136倍。(3)鼓槌石斛均一多糖理化性质测定:DCP-F4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94.32%,糖醛酸含量为1.85%,重均分子量为1.37×104Da,多分散系数为1.1497。DCP-F4的傅里叶红外分析具有多糖的标志吸收峰。样品的DSC分析表明多糖仅有一个122℃吸收热和316℃放热峰。多糖的单糖组成是由Xyl、Man、Glc构成的,比例为依次为1:7:16;单糖组成分析结合核磁分析,它们的一级结构大致是以1,4-Linked Manp和1,4-Linked Glcp为主链,支链由1,4,6-Linked Manp分支形成,端基主要有T-Linked Xyl、T-Linked Glcp形成的糖链单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粘膜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查安生,程雪,汪悦,王睿.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粘膜超微结构及F-actin蛋白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7

[2].徐婷婷.鼓槌石斛肠粘膜免疫活性多糖的筛选及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组成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3].康新,梁正凯,路小光,范治伟,吕畅.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离子泵的作用研究[C].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学术论文集.2014

[4].康新,梁正凯,路晓光,范治伟,吕畅.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离子泵的作用研究[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5].朱吾元,朱萱萱,刘沈林,吴旭彤.温脾实肠方对脾阳不足型泄泻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肠粘膜微观结构的干预[J].中国医药导刊.2011

[6].姚一琳.斑马鱼肠道微细结构及肠粘膜屏障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7].潘晓东,吴天星,宋增幅,蔡立胜.丁酸梭菌对鮸鱼肠粘膜结构及肠内短链脂肪酸的影响[C].第四届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2010

[8].郑瑞耕.丁酸钠对淡水鱼类生长性能及肠粘膜结构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8

[9].李志刚.半胱胺对罗非鱼肠粘膜结构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8

[10].陈瑞芳,王士长.口服益生素对肠粘膜结构的影响[C].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2008

标签:;  ;  ;  ;  

肠粘膜结构论文-查安生,程雪,汪悦,王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