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型论文-马芳芳,李涵

街区型论文-马芳芳,李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街区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ulti-index,effect,Dynamic,comprehensive,evaluation,MATLAB,Vehicle,traffic,simulation,system

街区型论文文献综述

马芳芳,李涵[1](2019)在《基于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的街区型住区开放对城市交通拥堵影响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growing use of vehicl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brings greater pressure on the existing road traffic network.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experiences and the domestic congestion situations, this paper selected six indicators that affect the traffic conditions. As each single indicator cannot reflect the detailed traffic quality separately, the dynami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rinciple is adopted.Then we used the principle of "Variation Driven"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vector of each sub-indicator, and established a multi-indica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dynamic weight of each sub-indicator. Finally,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is demonstrated by case analysis. This provides a stro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asis to mitigate traffic congestion.(本文来源于《数学季刊(英文版)》期刊2019年01期)

朱芷仪[2](2019)在《游走路径——北京胡各庄开放街区型社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说明论文中运用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开放居住区的手法,选择基地在北京通州副中心胡各庄,将城市开放街区的设计通过街道空间的介入,调整空间整体布局,营造开放、自由的场所感受,通过道路系统的分级和立体交通的介入,通过混合人群和商业办公功能,达到开放型社区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建筑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周滔,李毓敏,刘芹君[3](2019)在《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重庆市江南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市江南片区为例,提取互联网开放数据对街区型商业网点分布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并基于偏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从社区自身条件、消费者需求、区位条件、竞争情况四个方面对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街区型商业网点的整体空间分布受竞争情况、消费者需求、社区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受区位条件影响相对较弱;不同业态之间因素的作用机制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01期)

王润生,张宛玲[4](2019)在《城市街区型住区设计研究——以青岛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住区正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住区仍以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为主,单一的居住格局已然不能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的需求.街区型住区作为21世纪新产生的居住模式,在空间布局及结构形态方面都能更好地与城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居住小区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我国住区形式的丰富与补充.以青岛市住区为例,对城市住区发展进行研究,将典型的街区型住区与居住小区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当前城市的发展概况,站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角度为改善城市住区环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红霞[5](2018)在《街区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进而引发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居民住宅区的生活设施规划。要对街区型居民住区的规划模式进行设计首先要对规划城市当地的居住区进行实地的调研,并且要结合该区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规划方案,以此为基础提出街区型居民住宅规划模式行之有效的方式,希望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保障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8年12期)

李毓敏[6](2018)在《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住区周边的日常商业活动需求日益增长与多样,而街区型商业网点作为一种日常性、属地型商业,已成为城市商业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供高效便利的街区型商业服务,需要对城市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于此本文先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对以往的城市商业空间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文献与理论梳理,其中文献从商业空间、街区型商业网点、GIS软件与互联网开放数据的应用叁个方面进行整理,通过综述得出,目前基于街区尺度的城市商业空间研究和商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较少,而运用互联网开放数据的技术性研究是目前城市商业研究的新兴热点,因而本文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的尺度与方法,具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同时,本文以中心地理论、商业集聚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及消费者行为空间理论为基础,结合街区型商业网点的特点,从消费者日常商业活动需求出发,对其分布的形成过程、动力机制以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重庆市江南片区为研究案例,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对其街区型商业网点的互联网开放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实证分析了其街区型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现状的分析,一方面在空间分布特征上主要通过GIS软件自带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以此了解其网点聚集分布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化指数、不均衡指数与地理联系率、区位熵、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计算以定量化评价其布局现状。而后,利用基于PLS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构建模型,从消费者需求、住区环境、区位条件以及竞争情况四个层面对影响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街区型商业网点的整体空间分布受竞争情况、消费者需求、住区环境的影响显着,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而受区位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弱,其中住区环境对街区型商业网点的影响为负向影响,其他均为正向影响。另外,分业态讨论结果显示,不同业态间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本文根据前面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为未来街区型商业网点的科学高效布局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无论对街区内部的网点数量还是业态设置方面都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展望在文章结尾处也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宛玲[7](2017)在《城市街区型住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住区正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住区仍以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为主,单一的居住格局已然不能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的需求。街区型住区作为21世纪新产生的居住模式,在空间布局及结构形态方面都能更好的与城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封闭小区产生的问题及困扰,同时也是对我国住区形式的丰富与补充。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开放的住区形式,对城市与住区本身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住区在空间与形态方面与城市能够有机融合。近几年我国城市的住区发展极为迅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版图不断向外蔓延,住区建设也有了更多的利用空间,各城市开发建设了大量的封闭式住区。但随着住区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和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例如住区的占地规模过大,住区与城市的环境相隔离,街道活力逐渐丧失,公共设施利用率低,各个城市风貌趋同等,这些种种遗憾的事实都在提醒着我们反思现状,并寻找转变的契机。本文以青岛住区为例,重点研究街区型住区的发展,对相关文献、案例进行分析与调研。结合当前城市的发展概况,站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角度为改善城市与住区的融合与共享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住区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对国内外街区型住区的提出及发展进行分析,对典型案例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未来的城市住区模式将如何发展。其次以青岛的居住区实例为基础,分析、总结青岛市住区现状,将经典案例进行比较与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使用“开放的街区式”替代“封闭的小区式”的解决设想。最后,从城市规划及建筑学角度,从整体营造、住区与城市的关系、住区的外部空间设计、基本街区单元设计等方面提出街区型住区的设计策略,对街区型住区的发展前景作出设想与展望。(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王倩[8](2017)在《街区型住区与城市道路相临界面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封闭型住区相比,街区型住区具有开放性、易达性,能解决城市现存的诸多问题,与城市交通的结合更加紧密。街区型住区与城市道路的相临界面界面既气氛活跃又人流复杂,既出行便捷也事故多发,既开放多元也会导致隐私受扰。目前国内关于街区型住区的研究资料大多停留在规划层面或者交通组织层面,却极少关注住区与城市道路相邻的这一界面,因此本文以街区型住区与城市道路的相临界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界面区域内部的行为活动特点,得出相临界面内部行为发生的内在需求,提出相临界面在空间布局、行为组织与视觉传达叁方面的设计原则,并对相临界面空间内部的各类物质要素按照设计原则的分层方法,对相临界面做设计策略的探讨。全文具体可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绪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可以分为两点:一是认识相临界面空间关联课题的研究现状,二是对本文相临界面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第二部分是相临界面与行为的先导性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界面的特点、分类进行概括总结,其次通过经典街区的案例推导归纳相临界面的双重特点与功能属性;然后对相临界面内行为发生的内在需求与相临界面设计中亟需解决的矛盾进行研究。第叁部分是关于相临界面设计原则的研究。该部分主要对相临界面区域内的行为类别与具体行为模式进行研究,并通过实地调研得出行走、停留界面内部两种基本的行为模式对空间的具体需求。从而由空间布局、行为组织、视觉传达叁方面归纳相临界面的设计原则。第四部分是在前面设计原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使用满意度评价调研,对设计原则进行深化和验证。第五部分是提出相临界面空间的设计策略。从空间布局、行为组织、视觉传达叁方面提出通过引导人们的行为使相临界面空间既保护住区内部环境质量又充分融入城市公共生活的设计策略。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7)

杨禛俊[9](2017)在《街区型住区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国内向苏联学习城市发展的经验,开始发展居住小区模式住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开始兴起,以居住小区为主导的住区规划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居住小区模式发展至今已将近60个年头,居住小区一直是住区规划的主导模式,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经济水平在不断上升,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小区模式的住区规划在规划与建设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当前城市现状情况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了“街区制”的建设要求,而街区型住区是符合“街区制”要求的一种住区模式,因此本文将街区型住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探析街区型住区在城市中的适应情况以及街区型住区的设计策略,希望能为街区型住区在今后的规划与建设实践中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策略和意见。本文首先从国内住区规划建设的背景出发,论述了建设街区型住区的必要性,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解释街区型住区的涵义。然后对住区规划组织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将街区型住区模式与小区型住区模式对比,分析出街区型住区模式的基本特征。之后按照城市“蛋黄——蛋白——蛋壳”的理论,在城市各区域分别选择符合基本特征的样本住区,从住区与城市的交通关系、住区空间与人的行为关系和居民对住区居住环境的心理评价叁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然后结合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从住区与城市的交通关系,住区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区居住环境叁个方面分析街区型住区的适应性,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已建成的街区型住区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最后针对当前国内已建成的街区型住区所存在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层面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出设计策略,并以观音桥九街住区作为对象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此外,针对国内街区型住区在实际规划与建设中会面临到的宏观层面的建设阻力,通过文献研究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管理等方面提出降低建设阻力的宏观对策。(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苏明妍[10](2017)在《广州街区型住区交往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进入商品房时代以来,城市住区的物质环境得到显着提高,人们对住区发展的关注逐渐聚焦于住区交往并有一定拓展,但目前国内研究缺乏对交往活动的理解,且国务院和行业专家倡导我国住区模式回归为街区型住区。因此,对街区型住区交往空间的深入探析,既是对住区交往空间研究内容的拓展,又是对我国住区模式发展趋势的响应。本文选取广州街区型住区中的五羊新城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起始研究法、行为注记法、行为核查法等调研方法和空间句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五羊新城交往空间特征,提出广州街区型住区交往空间优化的策略与建议。本文主要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现状分析、概念辨析和理论研究。包括分析住区交往空间研究现状,界定街区型住区的定义,梳理领域性、社区社会资本等理论。第二部分:分析广州街区型住区公共空间特征。该部分从住区总体特征、小区空间特征、空间要素特征3个层面分析广州街区型住区和五羊新城的公共空间特征。第叁部分:以广州市五羊新城为例,详细分析其交往空间特征。具体内容包括:统计归纳五羊新城的交往活动系统;分析五羊新城交往空间布局特征与公共空间特征的关系;分析各类交往空间属性、交往空间要素对各类交往活动的影响;分析五羊新城各年龄组人群参与住区交往的数量与其他住区研究的异同;从社区社会资本的角度评价各类交往活动社会意义的高低。第四部分:对广州街区型住区交往空间的优化提出策略与建议。该部分以增加交往活动数量、满足各年龄组人群需求、提高交往活动的社会意义为理念提出目标与导引,分别提出具体策略与建议,包括优化住区布局、优化交往空间布局、满足各类交往活动发生的最低要求、功能混合与优化、市民参与住区交往空间改造,塑造行为场所等。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完整的街区型住区交往空间系统呈现等级化结构,交往空间系统的布局与街区尺度、小区尺度、领域空间类型、街道类型、小区类型、可达性等有密切关系,各类交往活动对界面、设施、植物等有不同要求;相比其他住区模式,街区型住区有益于青年人、中年人参与住区交往,但目前广州街区型住区交往空间尚未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交往活动对社区社会资本的贡献与交往活动的平均时长和频率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5)

街区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说明论文中运用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开放居住区的手法,选择基地在北京通州副中心胡各庄,将城市开放街区的设计通过街道空间的介入,调整空间整体布局,营造开放、自由的场所感受,通过道路系统的分级和立体交通的介入,通过混合人群和商业办公功能,达到开放型社区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街区型论文参考文献

[1].马芳芳,李涵.基于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的街区型住区开放对城市交通拥堵影响的研究(英文)[J].数学季刊(英文版).2019

[2].朱芷仪.游走路径——北京胡各庄开放街区型社区设计[J].建筑实践.2019

[3].周滔,李毓敏,刘芹君.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重庆市江南片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9

[4].王润生,张宛玲.城市街区型住区设计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

[5].刘红霞.街区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研究[J].低碳世界.2018

[6].李毓敏.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8

[7].张宛玲.城市街区型住区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8].王倩.街区型住区与城市道路相临界面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9].杨禛俊.街区型住区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7

[10].苏明妍.广州街区型住区交往空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标签:;  ;  ;  ;  ;  ;  ;  ;  ;  ;  

街区型论文-马芳芳,李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