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复合膜论文-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

多功能复合膜论文-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功能复合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羧基化碳纳米管,聚吡咯,毛织物,导电性能

多功能复合膜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1](2019)在《多功能复合导电毛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多功能复合导电织物,将羧基化碳纳米管(NWCNTs-COOH)和聚吡咯(PPy)逐层交替沉积在毛织物表面。借助数字万用表测试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织物的电导率,优化复合导电毛织物的制备工艺;并对最优工艺下制备的复合导电毛织物的结构、耐洗涤性、抗菌性和表面润湿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羧基化碳纳米管分散液质量浓度为1. 0 mg/m L,吡咯溶液浓度为1. 00 mol/L,六水合叁氯化铁溶液浓度为1. 00 mol/L,氧化聚合时间为30 min,氧化聚合温度为0℃,组装次数为5时,复合导电毛织物的导电性能相对最优,电导率达到110 S/m左右;羊毛表面覆盖有MWCNTs-COOH/PPy多层膜,经10次洗涤后织物电导率下降至98. 8 S/m,耐洗性良好;该复合导电毛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能力,且疏水性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雯惠,宫艺兵,石丹江[2](2019)在《多功能家具功能复合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由于住宅户型结构的转变促使个性化,多功能的家具在需求上有所增加。本文首先从多功能家具的成因入手,对多功能家具概念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针对多功能家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足进行案例比对,对优秀的多功能家具设计作品进行深入研析,其次由多功能家具延伸对其功能复合化设计的研究,得出其未来发展的设计要素及原则。本研究意在满足,丰富现代人多种生活方式需求的同时,为多功能家具的功能复合化设计提供一些设计思路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家具与室内装饰》期刊2019年06期)

孙雪珂[3](2019)在《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多模式肿瘤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杀手,尽管现代医疗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但恶性肿瘤难以根治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化学药物疗法和放射治疗具有明显的副作用且治疗效率低,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治疗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如光动力治疗(PDT)、光热治疗(PTT)、光声治疗等。PDT与传统的治疗方式相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选择性,毒副作用小,属于冷光化学反应,并且可以在同一患处进行多次重复治疗,目前已经应用于一些疾病的临床治疗。然而,尽管PDT的效果让人青睐,但面对体内肿瘤治疗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如光敏剂的疏水性、体内肿瘤治疗的靶向性、监控治疗进程、氧气不足、激发光深度不够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基于增强光动力治疗的目的设计了多种体系的纳米载体,在改善光敏剂疏水性、体内靶向性治疗、荧光比率监控、多模式治疗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并在细胞层面和动物模型中研究各复合纳米材料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主要针对解决PDT中光敏剂疏水性和靶向性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两亲性硅烷包覆的磁性导航增强PDT的多功能复合纳米体系。本工作通过疏水-疏水相互作用,利用双亲性硅烷将疏水的荧光剂及治疗剂装载到纳米球内,成功制备出Fe_3O_4@Ce6/C6@silane。治疗过程中,纳米载体通常可通过“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到达在肿瘤部位,但这种方式的效率低且不具有特异性;而磁性导航可以在体外用磁场进行控制,诱导载体在肿瘤部位的聚集,从而增强PDT。该复合纳米材料Fe_3O_4@Ce6/C6@silane可用于核磁共振(magnatic resonance,MR)和荧光双模式成像和磁性靶向增强的光动力治疗。同时考虑到治疗过程中的过度辐照会对正常组织产生危害,我们采取了荧光比率的策略来监控光敏剂的消耗以及时停止辐照。被共同载入复合载体的香豆素6(C6)和二氢卟吩e6(Ce6)具有相同的激发波长,我们可以通过Ce6/C6的荧光比率变化来实时监控PDT进程。之后,在MCF-7细胞中探索了Ce6/C6@silane和Fe_3O_4@Ce6/C6@silane这两种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及PDT效果,并进一步在荷瘤小鼠模型中实现了MR及荧光双模式成像。最终,多功能复合材料Fe_3O_4@Ce6/C6@silane的磁性靶向增强PDT在荷瘤小鼠实验中取得了显着的肿瘤抑制效果。(2)主要针对联合PDT和PTT的多模式温度反馈治疗进行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镧系元素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s)的复合纳米体系,该纳米平台可实现实时温度反馈的光热治疗(PTT),同时也可协同PDT进行多模治疗。PTT是一种非侵入性且高效率的肿瘤治疗方式,但过度治疗产生的热量会传递至患处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严重损伤,所以实时监控温度以达到精准PTT是提升治疗准确性以及促进PTT进一步应用的必要手段。UCNPs通过改良的溶剂热方法合成,之后在包覆介孔二氧化硅(mSiO_2)的同时装载光敏剂Ce6,最后在该核壳结构外部连接光热治疗剂CuS。在980nm的激光照射下,复合纳米粒子UCNPs-Ce6@mSiO_2-CuS表面的CuS开始进行PTT,而UCNPs中的Er~(3+)绿光荧光发射强度比值(I_(525)/I_(545))可实时反馈PTT治疗处的温度。与此同时,mSiO_2中的光敏剂Ce6被Er~(3+)的红色荧光激发,启动PDT进行协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的协同治疗及温度监控的过程中,我们仅使用了980nm这一个激发光,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操作,加快了测试及治疗的进程。在本工作中,我们仔细研究了该复合材料温度反馈性能,尤其是其与细胞共同孵育时的温度监控效果。最后,在细胞水平及动物模型中探索了不同复合纳米材料UCNPs-Ce6@mSiO_2-CuS,UCNPs@mSiO_2-CuS和UCNPs-Ce6@mSiO_2之间治疗效果的差异。(3)主要针对解决PDT氧气不足的限制和光敏剂疏水性的问题,设计合成一种联合PDT及乏氧激活治疗的复合纳米材料BSA-Ce6-C6-TPZ。该设计策略主要为了解决限制PDT效率的两大问题,即疏水性的光敏剂在体内的递送问题及氧气不足对PDT的限制。我们首先通过用纳米载体装载疏水光敏剂以增加其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之后利用乏氧激活药物(替拉扎明,TPZ)改善氧气不足对PDT的限制以获得加强的治疗结果。其中,本工作中选择作为载体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非免疫源性,且在加入交联剂戊二醛后可自组装成为形貌均一的纳米球,是目前极具应用前景的纳米载体之一。通过发射光谱,我们证实了C6成功载入,并在细胞实验证实可通过Ce6/C6的荧光强度比值变化来监测PDT治疗进程。在红光的照射下,PDT首先启动,消耗氧气,造成局部的乏氧环境,然后激活TPZ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同时,我们对该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并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中进行了细胞毒性评价及联合治疗研究。最终在B16荷瘤小鼠模型中通过对比不同复合纳米材料BSA-Ce6-C6-TPZ,BSA-Ce6-C6及BSA-C6-TPZ的治疗效果,证实了联合治疗具有增强抑制肿瘤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鹤天[4](2019)在《双各向异性导电磁光多功能柔性叁明治结构复合膜的构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各向异性导电膜(ACFs)由于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引起材料科学领域工作者们极大的兴趣。目前已研究出叁种各向异性导电膜,Ⅰ型ACF已普遍应用于电子行业,Ⅱ型和Ⅲ型ACF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同时,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单功能纳米材料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在特定尺寸下具有多功能性的纳米材料将对纳米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发新型多功能纳米材料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中基于Ⅲ型各向异性导电膜,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构筑了四种柔性叁明治结构复合膜。叁明治结构复合膜的第一层为Ⅲ型各向异性导电膜,具有左右两部分,其构筑单元均为具有导电侧和荧光-绝缘侧的Janus纳米带,左右两部分沿纳米带长度方向互相垂直以实现双各向异性导电性;叁明治结构复合膜的第二层和第叁层分别为具有磁性和荧光特性的纳米纤维膜,以实现磁性和荧光等功能。具体包括{[<Tb(BA)_3phen/PMMA>//<PANI/PMMA>]⊥[<Tb(BA)_3phen/PMMA>//<PANI/PMMA>]}/[Fe_3O_4/PVP]/[Tb(BA)_3phen/PAN]绿色荧光双各向异性导电-磁性-绿色荧光叁明治结构复合膜,{[<Eu(BA)_3phen/PMMA>//<PANI/PMMA>]⊥[<Eu(BA)_3phen/PMMA>//<PANI/PMMA>]}/[Fe_3O_4/PVP]/[Eu(BA)_3phen/PAN]红色荧光双各向异性导电-磁性-红色荧光叁明治结构复合膜,{[<Tb(BA)_3phen/PMMA>//<PANI/PMMA>]⊥[<Tb(BA)_3phen/PMMA>//<PANI/PMMA>]}/[Fe_3O_4/PVP]/[Eu(BA)_3phen/PAN]绿色荧光双各向异性导电-磁性-红色荧光叁明治结构复合膜和{[<Eu(BA)_3phen/PMMA>//<PANI/PMMA>]⊥[<Eu(BA)_3phen/PMMA>//<PANI/PMMA>]}/[Fe_3O_4/PVP]/[Tb(BA)_3phen/PAN]红色荧光双各向异性导电-磁性-绿色荧光叁明治结构复合膜,并在第四种叁明治结构复合膜的基础上制备了叁壁管。采用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对样品进行了系统地表征,结果表明,叁明治结构复合膜具有优异的双各向异性导电性能,导电方向的电导比绝缘方向的电导高约10~8,此外,通过改变稀土配合物、聚苯胺和Fe_3O_4纳米颗粒的含量,可以实现对叁明治结构复合膜光电磁性能的调控。而叁壁管的性能与叁明治结构复合膜一致。特殊的Janus纳米带与叁明治结构相结合,实现了在二维薄膜中的微观和宏观分区,降低了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所构筑的新型叁明治结构复合膜将在电子工业、气体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所提出的设计理念和制备工艺也可扩展到构建其他新型多功能材料。(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吴丽媛[5](2019)在《多功能复合机床误差测量与建模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部署下,我国的制造业技术突飞猛进。高速化、高精密、功能复合化等特点已成为机床的发展趋势,加工精度得不到保证的普通数控机床已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必须对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是适应制造业发展要求的当务之急。本课题以多功能复合机床为研究对象,对机床的X、Y、Z轴和主轴产生的误差进行测量与建模分析。论文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复合机床各运动副和主轴的几何误差和热误差,并梳理了复合机床综合误差元素;通过齐次坐标变换技术,推导了复合机床移动副和转动副的几何误差变换矩阵,为下一步综合误差的建模奠定了基础;(2)建立复合机床的综合误差模型。从机床拓扑结构中分析各运动副以及传动链的运动关系,在理想状态和实际运动状态下,基于机床刀具刀尖点与工件待加工点重合原理建立综合误差模型,并推导出综合误差在x、y、z方向的误差分量模型;(3)机床移动轴误差测量与建模。结合九线法误差分离原理与激光干涉仪对机床X、Y、Z轴的几何误差元素进行测量并记录误差数据,采用多项式拟合原理对机床X、Y、Z轴的几何误差元素进行建模分析,并推导机床综合几何误差在x、y、z方向的移动误差分量和转角误差分量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当多项式阶数m=3时,建模后的X、Y、Z轴的定位误差精度提高了70%以上,角度误差精度提高了75%以上,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4)对机床主轴热误差测量与建模。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机床主轴温度进行测量,采用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温度测点优化选择,以多元线性回归对选择出的温度关键点建立热误差模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建模后,主轴y、z方向残差值都在5.4μm范围以内。(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8)

黄利康[6](2019)在《多功能复合机床静动态特性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功能复合机床作为高端数控机床的一种,正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中,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装备之一。随着多功能复合加工技术向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方向发展,对机床结构静动态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对多功能复合机床的静动态特性分析及优化已经成为现代机床虚拟样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以自行研制的多功能复合机床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模型分析、有限元模拟仿真、结构优化设计等方法,对机床整机进行静动态特性分析,寻找薄弱零部件,并对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提高了机床的静动态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多功能复合机床叁维模型,计算车削、铣削、滚削叁种工况下整机的受力情况,并对模型进行静态仿真分析,对比机床在各工况下的变形和应力,为机床静态薄弱零件辨识及优化提供参考。(2)基于广义空间动态分析理论,针对该机床多轴联动,多种工况的特点,首先对参考位姿下的机床进行模态和谐响应分析,然后模拟仿真各轴运动过程中机床模态信息的变化情况,获取结构耦合作用对机床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从而进一步判断影响机床结构耦合动态特性的关键零部件,为机床动态薄弱零件辨识及优化提供参考。(3)对动静态薄弱零部件立柱-主轴箱系统进行多目标尺寸优化。提出一种BP神经网络近似模型与NSGA-Ⅱ算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以提高前两阶固有频率和降低最大变形为目标,关键尺寸参数为设计变量,质量为约束,进行尺寸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立柱-主轴箱系统在极限工况下的变形下降了4.5%,机床在X、Y、Z方向上的共振峰值分别下降了40.84%、38.33%、31.90%。(4)对易轻量化零件同时也是动态薄弱零件床身进行基于折衷规划法的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以多工况下床身柔度最小和低阶固有频率最大为目标,单元密度为设计变量,体积分数比值为约束,进行拓扑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床身质量下降了9.58%,机床在X、Y、Z方向上的共振峰值分别下降了35.21%、46.67%、41.38%。(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8)

张开润[7](2019)在《仿生多功能引导骨再生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其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一种叁元体系仿贝壳层状结构双层复合薄膜,通过表征其微观结构,测试其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抑菌性、细胞粘附性和体外降解能力,探究其作为新型GBR膜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壳聚糖(chitosan,CS)是重要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构建仿贝壳结构的重要基元,硅酸钙(Ca Si)是最重要的第叁代生物陶瓷之一。将CS溶液,GO溶液和Ca Si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超声破碎分散,通过自蒸发作用形成薄膜,再通过冰模板法制备多孔层结构。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透射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其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表征材料的成分,力学万能试验机测试复合膜的拉伸性能,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复合膜的细胞相容性,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变形链球菌进行抑菌实验,选取牙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粘附性实验,选取溶菌酶进行体外降解实验。结果加入GO和Ca Si后,复合膜的截面下层呈有序的层状结构,上层为粗糙的多孔结构,拉伸强度有明显的提升,最高可达到152.5 MPa,为Bio-Gide膜的40倍。CCK-8实验显示材料无细胞毒性,抑菌实验显示复合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细胞粘附实验显示多孔表面细胞粘附量明显多于光滑表面,体外降解显示复合膜具有可降解性。结论含有质量分数4%GO和5%Ca Si的复合膜拉伸强度最佳,远高于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Bio-Gide胶原膜,体外实验表明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抗菌性和可降解性,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与新一代的GBR膜研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班静岩[8](2019)在《低熔点PET/PU多功能复合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低熔点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软质聚氨酯(Polyurethane简称PU)为原材料采用一体发泡成型工艺制备低熔点PET/聚氨酯复合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阻燃剂,碳织物,经编间隔织物的引入对复合材料的影响。首先阻燃剂的加入对软质聚氨酯泡沫泡孔形态,阻燃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加入使聚氨酯泡沫泡孔直径增加,且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取决于阻燃剂的用量。使用50wt%阻燃剂提供低熔点PET/聚氨酯复合材料,最佳极限氧指数(LOI)为28,压缩模量可以达到104KPa,隔热保温性能也有良好表现和提升。其次在上述基础上选取低熔点PET,碳织物(Carbon fabric简称CF)选取针刺/热压复合工艺制备低熔点PET/CF复合面板,制备低熔点PET/碳织物/聚氨酯复合材料。实验探讨了阻燃剂质量分数(20%,30%,40%,50%)及碳织物对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阻燃等级可达到VO级并很好的消除掉滴落物的产生。阻燃剂添加量增加,该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失效模式从整体断裂转变为分层断裂,叁种规格下的低熔点PET/碳织物/聚氨酯复合材拉伸断裂强力分别达到了650N,928N,1744N。对比同规格下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力,分别提升42.63%、60.48%和77.85%。顶破力值分别为3322N、3869N和4978N较低熔点PET/聚氨酯复合材料提升了 195%、180%和 143%。为增加复合材料吸音及缓冲性能,本论文在低熔点PET/聚氨酯复合材料基础上引入经编间隔织物(Warp knitted spacer fabric简称WKSF),讨论低熔点PET/经编间隔织物在针刺、针刺/热烘和针刺/热压不同复合工艺条件下的复合面板吸音以及力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热压工艺在其层间力和顶破强力测试中分别可达到827N和1878N,吸音系数有所降低但仍可达到0.61,仅降低0.04。在复合面板和聚氨酯泡沫复合工艺中就低熔点PET/WKSF/PU和WKSF/低熔点PET/PU结构谈论了结构对于复合材料吸音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熔点PET/WKSF/PU结构在吸音、顶破强力、压缩测试、缓冲性能以及保温性能中均表现出优于WKSF/低熔点PET/PU。经编间隔织物六目网眼孔径在一定范围的减小有利于低熔点PET/WKSF/PU性能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18)

陈宏武,王慧玲,周彬,张伟,赵磊[9](2018)在《蓖麻蚕丝/镀银聚酯纤维/抗紫外天丝纤维/低熔点聚酯纤维功能复合膜材料的成形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蓖麻蚕丝纤维与低熔点聚酯纤维(LPET)、镀银聚酯纤维(Ag-PET)和抗紫外天丝纤维(Tencelsun)共混,利用微型开梳联合机对混合原料进行梳理成网,采用超声振荡成膜和红外烘燥黏结的方式开发功能复合产品,并测试其电磁屏蔽效能、紫外线防护系数、抑菌率、保暖率、膜透气率、膜断裂强力等指标,结合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材料结构稳定,兼具防电磁和紫外辐射、抗菌、保暖性能于一体。按照4因子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利用灰色聚类分析进行程序化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安西涛[10](2018)在《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Au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上转换材料是指吸收低频光子能量发射高频光子的材料。上转换材料在激光器、太阳能电池以及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诊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上转换荧光效率低强度弱严重制约了此材料的实际应用。近年来已有利用贵金属纳米颗粒或纳米棒的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荧光发射或拉曼散射的报道,而纳米金壳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增强上转换发光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且存在纳米颗粒尺寸大、荧光强度减弱、核壳结构不完整、穿透能力弱以及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猝灭机制尚不明确等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表面等离激元与纳米晶靶向配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并为上转换发光性能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备了尺寸均一、完整超薄金壳包覆的NaYF_4:Yb,Er@SiO_2@Au和共掺杂Fe~(3+)的NaYF_4:Yb~(3+),Tm~(3+)/Ho~(3+)@SiO_2@Au(NSA)纳米结构,表征结果显示SiO_2壳及纳米金壳的平均厚度分别约为5 nm和2 nm。在980 nm二极管激光器的外部激发下,系统研究了核壳结构的上转换荧光强度与氯金酸浓度的依赖关系。NSA与仅SiO_2包覆样品NS相比Er~(3+)红绿光荧光强度均增强了~2.8倍。共掺杂Fe~(3+)和Ho~(3+)的NSA上转换纳米材料在540 nm处有荧光增强,而共掺杂Fe~(3+)和Tm~(3+)的NSA复合材料仅在808 nm处有选择性增强荧光现象,可满足生物医学应用中尺寸和频率(NIR_(in)-NIR_(out))的要求。在有限差分-时域(FDTD)模拟方法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金纳米壳与相同尺度实心金颗粒在980 nm激光辐照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规律。增大浓度后,由于金壳间距离变小,热点增多,掺杂Ho~(3+)和Tm~(3+)的样品近红外上转换发光的积分强度分别观察到了近28倍和5倍的荧光增强,源于UCNPs外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引起的电磁场增强效应和内部Fe~(3+)共掺杂的协同作用。通过分析上转换荧光的动力学过程讨论了表面等离激元增强上转换荧光的机制。另外,细胞毒性和体外近红外UCL成像的实验结果表明,抗EGFR-生物功能化的NSA纳米复合材料显示出对健康细胞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对恶性细胞的诊断潜力。这为荧光生物成像,X射线放射治疗和深部癌症的光热治疗提供了有希望的纳米复合材料。此外,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人们非常关注新能源的发展动向,尤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备受关注。改善过低的光电转换效率是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目的,我们开发了Mn~(2+),Yb~(3+)和Er~(3+)叁掺杂NaYF_4/TiO_2(UCNPs/TiO_2)的集成纳米结构,在8 wt%UCNPs/TiO_2的优化组成下实现了4.75%的最大转换效率,此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太阳能电池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多功能复合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由于住宅户型结构的转变促使个性化,多功能的家具在需求上有所增加。本文首先从多功能家具的成因入手,对多功能家具概念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针对多功能家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足进行案例比对,对优秀的多功能家具设计作品进行深入研析,其次由多功能家具延伸对其功能复合化设计的研究,得出其未来发展的设计要素及原则。本研究意在满足,丰富现代人多种生活方式需求的同时,为多功能家具的功能复合化设计提供一些设计思路与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功能复合膜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多功能复合导电毛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J].纺织学报.2019

[2].杨雯惠,宫艺兵,石丹江.多功能家具功能复合化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

[3].孙雪珂.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多模式肿瘤治疗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陈鹤天.双各向异性导电磁光多功能柔性叁明治结构复合膜的构筑[D].长春理工大学.2019

[5].吴丽媛.多功能复合机床误差测量与建模技术[D].兰州理工大学.2019

[6].黄利康.多功能复合机床静动态特性分析及优化[D].兰州理工大学.2019

[7].张开润.仿生多功能引导骨再生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其体外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8].班静岩.低熔点PET/PU多功能复合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9].陈宏武,王慧玲,周彬,张伟,赵磊.蓖麻蚕丝/镀银聚酯纤维/抗紫外天丝纤维/低熔点聚酯纤维功能复合膜材料的成形及其应用研究[J].毛纺科技.2018

[10].安西涛.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Au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光性质[D].长春工业大学.2018

标签:;  ;  ;  ;  

多功能复合膜论文-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