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杀伤效应论文-刘红梅,董守龙,宁郡怡,郑爽,姚陈果

肿瘤杀伤效应论文-刘红梅,董守龙,宁郡怡,郑爽,姚陈果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杀伤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秒脉冲,化疗抵抗,电穿孔,肿瘤治疗

肿瘤杀伤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梅,董守龙,宁郡怡,郑爽,姚陈果[1](2019)在《纳秒脉冲高频透膜效应优先杀伤化疗抗性肿瘤细胞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当前临床肿瘤治疗的致命屏障——化疗抵抗,同时弥补纳秒脉冲电场(nsPEFs)对化疗抵抗肿瘤细胞诱导的生物电效应研究的空白,该文结合仿真与实验,对nsPEFs的作用特性及对化疗抵抗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有限元平台,建立考虑细胞器的五层介电模型及考虑细胞内外膜穿孔的数值模型,分析nsPEFs的高频透膜特性、内膜电穿孔效应及其受核质比大小的影响规律;其次,以A549及其同源化疗抵抗的A549/R细胞为研究对象,结合荧光探针和流式技术,研究其在nsPEFs作用下内外膜荧光消散情况,并比较A549及A549/R形态学及其对nsPEFs作用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nsPEFs具有高频特性,可高效率作用到细胞内膜,诱导核膜荧光消散,其诱导的内膜穿孔效应与细胞核(核质比)大小呈正相关,对更高核质比的A549/R细胞有更高杀伤效果。研究结果证明,高压nsPEFs可靶向细胞内部并优先杀伤核质比更大的化疗抵抗肿瘤细胞,可为化疗抵抗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也为nsPEFs作为一种新的物理选择方式,联合其他肿瘤治疗方法实现顽固性肿瘤组织的有效消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程雪,窦蕊,谭晓晟,刘宇,王伟[2](2018)在《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差异性细胞因子分泌与杀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iNKT(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细胞是一类同时具有T细胞和NK细胞表型及功能特征的固有免疫样T细胞亚群,可识别CD1d分子提呈的脂类抗原。活化以后,iNKT细胞通过快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直接杀伤效应,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局限在小鼠iNKT细胞抗瘤效应,对人iNKT细胞抗瘤效应认知极少。目的 :本研究选择T细胞来源的Jurkat细胞,B细胞来源的721.221细胞以及T淋巴瘤细胞系H9作为靶细胞,探究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差异性应答的特征和机制。方法 :应用α-GalCer体外刺激结合PBS57/CD1d四聚体分选建立人iNKT细胞体外扩增体系与分选方法,构建CD1d高表达细胞系作为靶细胞,进行人iNKT细胞杀伤实验。并从靶细胞表面脂类抗原组成、共刺激分子的表达、Fas分子的表达情况等方面探究人iNKT细胞对靶细胞差异性杀伤机制。结果 :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表现出差异性的细胞因子分泌效应,其中Jurkat与H9细胞刺激的iNKT细胞表现出抗瘤细胞因子分泌障碍。同时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强度及杀伤机制不同,表现为对Jurkat细胞杀伤效应最强而对H9细胞几乎没有杀伤作用。另外,iNKT细胞对不同来源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均具有CD1d依赖性。尽管我们的研究显示显示iNKT细胞对Jurkat细胞的强细胞毒效应主要依赖于Fas介导的靶细胞凋亡,但是叁种肿瘤细胞的Fas表达水平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并且Fas蛋白序列一致,说明iNKT细胞对叁群细胞的差异性杀伤效应不是由于Fas水平差异或Fas编码基因突变所致。同时共刺激信号的加强与脂类抗原的置换,无法逆转iNKT细胞对不同靶细胞的差异性效应。说明脂类抗原组成、共刺激信号以及Fas之外的其它因素可影响iNKT细胞对不同靶细胞的差异性应答。结论 :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表现出差异性细胞因子应答与细胞毒效应,该差异性与不同肿瘤细胞的脂类抗原组成、共刺激信号以及Fas水平无关。(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8-11-07)

晁旭,李宏,王国全,李媛媛,王斌[3](2018)在《胎盘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培养方法及其对肿瘤细胞杀伤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胎盘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的培养方法,探讨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分别采集10例健康足月产胎儿的胎盘脐静脉血(胎盘脐静脉血组)和10例健康成人的外周血(成人外周血组),以Ficoll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通过定时定量加入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CD3单克隆抗体等细胞因子,将胎盘血来源单个核细胞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成为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用CCK-8法检测CIK细胞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宫颈癌HeLa细胞以及肝癌HepG_2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胎盘脐静脉血组CIK细胞在培养的第6天开始呈对数增殖,第15天达增殖高峰,增殖倍数(207.91±20.08)高于成人外周血组的CIK细胞增殖倍数(169.08±23.86)(P<0.05);胎盘脐静脉血组CD3~+CD8~+、CD3~+CD56~+表达[(72.40±2.29)%、(36.63±2.53)%]均高于成人外周血组[(67.83±3.07)%、(30.96±2.89)%](P<0.05);2种来源的CIK细胞对A549、HeLa和HepG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效应;相同效靶比下,胎盘脐静脉血组CIK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强于成人外周血组CIK细胞。结论细胞因子可成功诱导出CIK细胞,第15天达增殖高峰;CIK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且胎盘脐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作用更强。(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成杰伟,黄赛朋,温惠云,许宁侠,刘先宁[4](2018)在《基于白藜芦醇还原特性的银基纳米载体制备及肿瘤细胞杀伤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反式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为还原剂,硝酸银(AgNO_3)为前驱体,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为表面活性剂和相转移催化剂,采用原位液相还原工艺制备了负载RES的银基纳米载体(RES-AgNPs)。当AgNO_3、RES和CTAB摩尔比为1:1:0.5、40℃反应13 h时,制得平均粒径(45.5±2)nm、zeta电位-21 mV的RES-AgNPs。红外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RES成功负载在纳米银表面,负载量达到0.0883 mg?mg~(-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RES-AgNPs具有过氧化氢(H_2O_2)敏感响应的释放特性,当p H=5.4且CH_2O_2=25μmol?L~(-1)时RES释放率为89%。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肿瘤细胞模型,MTT实验结果显示,当样品剂量均为15μg?mL~(-1)时,与RES、AgNPs和RES+AgNPs联合给药相比,RES-AgNPs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提高了62.6%、68.2%和55.1%,体现了纳米载体中银纳米粒子与负载药物RES对肿瘤细胞的协同杀伤效应。(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黄芬,曾江正,卢彦达,洪涛,何志惠[5](2017)在《miR-374b靶向PD-1/PD-L1信号通路增强CIK杀伤肿瘤细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iR-374b在增强细胞因子诱导杀细胞(CIK)抗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培养CIK,用流式细胞确定CIK细胞群且分选出CIK;流式分析Hep G2、PLC、H1299、A549的程序性坏死蛋白(PD)-L1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系统检测miR-374b在PD-1上的结合,siRNA技术干扰降低miR-374b基因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CIK的γ干扰素(IFN-γ)表达;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IK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过继回输检测CIK体内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双荧光素酶系统显示miR-374b可以直接作用于PD-1基因上;Hep G2、PLC、H1299、A549肿瘤细胞系都有比较高的PD-L1表达;miR-374b抑制剂会降低CIK分泌IFNr的水平,抑制CIK在体内和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PD-1 siRNA会提高CIK分泌IFN-γ的水平,增强CIK在体内和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结论 miR-374b可以直接作用于PD-1基因的表达,抑制miR-374b可以增强CIK杀伤肿瘤能力,干扰PD-1表达可以提高CIK抑制肿瘤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19期)

姜璐[6](2017)在《Brd4抑制剂JQ1对化疗药物DOX杀伤肿瘤细胞的增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Brd4是BET家族的成员,它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分布广泛,能够调控细胞周期和基因转录等,与肿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在静息细胞中绝大多数的Brd4通过其溴结构域识别乙酰化的组蛋白结合在染色质上。前期研究发现在一些外界刺激(如UV照射,DOX处理)下,细胞中的Brd4与染色质解离形成有活性的Brd4,游离的Brd4能够募集有活性的转录因子P-TEFb到基因的启动子区,促进基因转录延伸。DOX是一种广谱性的抗肿瘤抗生素,能够通过引起DNA损伤等手段杀伤肿瘤细胞,但同时它具有很强的心肌毒性。JQ1是BET家族的抑制剂,可以和乙酰化的组蛋白竞争结合BET家族的溴结构域(BD),能抑制Brd4募集P-TEFb到基因的启动子区,从而抑制转录。JQ1可以有效治疗白血病、结肠癌、前列腺癌等,因此JQ1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癌症的潜在有效药物。我们的研究发现,DOX诱导Brd4的应激活化是细胞用来抵抗DOX杀伤作用的一种手段,当用抑制剂JQ1阻断Brd4的应激活化时,与DOX共处理会引起细胞凋亡程度极大的增加。本文围绕着JQ1与DOX协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DOX能够激活p53,并促进其入核,而且JQ1与DOX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是p53依赖性的,只在p53野生型的HCT116细胞中发生显着凋亡。同时,我们还发现,在JQ1和DOX共处理下,p53依赖性的促凋亡基因PUMA显着增加,而抗凋亡基因Bcl-XL和Bcl-2显着下降,两者协同作用导致了 HCT116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JQ1可以增加DOX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因此JQ1与低剂量的DOX联用就能达到很强的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有利于DOX在临床上更好的发挥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JQ1与DOX的联合用药对于癌症的治疗具有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倩,郑海雅,周颖,钟益芳[7](2017)在《蛇床子素联合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凋亡配体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蛇床子素联合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凋亡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应及机制。方法用TRAIL及蛇床子素体外处理MCF-7乳腺癌非干细胞及MCF-7乳腺癌干细胞,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试验检测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凋亡酶激活因子(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er-1,Apaf-1)的表达水平,细胞色素C的释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Apaf-1和caspase-9前体的相互作用。结果 MCF-7肿瘤干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显着低于MCF-7非干细胞。在MCF-7肿瘤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蛇床子素能显着提高TRAIL对MCF-7肿瘤干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蛇床子素能显着上调MCF-7肿瘤干细胞中Apaf-1的表达水平,但不影响细胞色素C的释放。在MCF-7肿瘤干细胞中转染Apaf-1 si RNA后,蛇床子素联合TRAIL对MCF-7肿瘤干细胞的协同杀伤活性受到显着抑制。另外,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蛇床子素联合TRAIL能显着诱导MCF-7肿瘤干细胞中Apaf-1与caspase-9前体的相互作用,并使之发生活化。结论蛇床子素通过上调Apaf-1的表达促进TRAIL对乳腺癌干细胞caspase-9的活化,从而增强TRAIL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7年02期)

戴夕超[8](2016)在《射频消融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微创治疗手段。其不仅通过物理热效应直接损毁肿瘤,而且消融使肿瘤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然而,射频消融引起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不足以阻止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有序添加多种细胞因子(IL-2、抗CD3单克隆抗体、IFN-γ等)培养后获得的一组异质性细胞群。其兼有T淋巴细胞的杀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样非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的抗瘤特点。然而,在实体瘤治疗方面,CIK细胞治疗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单独应用往往疗效不佳。影响CIK细胞在体内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效应性免疫细胞能否到达靶器官,实现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据此,理论上,在消融治疗后的恰当时间内输注CIK细胞,消融产生的免疫刺激可能促进CIK细胞向肿瘤部位迁移、定植,增强CIK细胞的体内抗肿瘤效应。同时,CIK细胞在肿瘤部位聚集又可放大消融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两者相互增效产生最大的协同治疗效能。本课题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两部分探讨射频消融联合CIK细胞的协同抗肿瘤效应。第一部分射频消融与CIK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观察RFA联合CIK细胞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探讨RFA对CIK细胞体内迁移及杀瘤活性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小鼠双侧背部B16黑色素瘤与CT26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利用荷瘤鼠脾脏细胞培养CIK细胞,检测CIK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2、成瘤小鼠分四组:单独右侧肿瘤RFA治疗组、单独CIK治疗组、两者联合治疗组及未治疗对照组,记录未消融侧肿瘤大小与小鼠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3、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治疗组未消融侧肿瘤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数量、免疫抑制性细胞群: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的比例。4、利用不同免疫表型小鼠检测消融后浸润至未消融侧肿瘤内外源性CIK细胞的数量与活性。5、采用ELISA法及Real Time-PCR技术检测单纯消融后1、3、6、9、12天未消融侧肿瘤内趋化因子CXCL10的表达,利用Cxcl10KO小鼠检测CXCL10在RFA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CIK细胞迁移中的作用。6、评估RFA与CIK细胞输注时间间隔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成功培养CIK细胞,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4、CCR5。2、RFA与CIK单独治疗均可产生短暂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而联合治疗能显着抑制未消融侧肿瘤生长;联合治疗组生存期为42±3.3d,显着长于未治疗对照组(20.5±2.2d)、单独右侧肿瘤RFA治疗组(26±2.2d)及单独CIK治疗组(31.5±2.2d)(P<0.001)。3、联合治疗组小鼠未消融侧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增加,其中CD8+、CD4+T、NK(CD3-NK1.1+)和NKT(CD3+NK1.1+)细胞数量均显着增加;CD8+/Treg(CD4+Fox P3+)比值增大;MDSC比例降低。4、RFA联合CIK组较单独CIK组小鼠未消融侧肿瘤内外源性CIK细胞聚集增加,并且外源性CIK细胞Ki-67、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与颗粒酶B(Granzyme B)的表达水平较未RFA组明显上调。5、RFA动态上调远处肿瘤组织CXCL10,CXCL10基因敲除减弱RFA激发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影响CIK细胞的迁移。6、RFA后3天输注CIK细胞能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12天后则无明显协同效应。结论1、RFA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消融区外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反应。2、RFA治疗可促进外源性CIK细胞向消融区外肿瘤内迁移,提高CIK细胞在肿瘤内的增殖能力与杀瘤活性,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3、RFA激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和CIK细胞的迁移依赖于趋化因子CXCL10。4、RFA与CIK细胞的输注时间间隔影响疗效,应尽早输注,这对指导两者联合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射频消融联合CI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RFA联合静脉输注CI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二者联合应用对机体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方法入组结直肠癌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60例,经多学科团队讨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为单纯消融组(RFA):对肝脏转移瘤消融,不行CIK细胞治疗。消融联合CIK细胞治疗组(RFA+CIK):消融前7天,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CIK细胞,肝转移瘤消融后7天输注体外培养好的CIK细胞。比较两组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不良反应。ELISPOT法检测RFA+CIK组中外周血CEA>50ng/ml的患者消融前、消融后7天(CIK细胞治疗前)、消融后14天(CIK细胞治疗后)叁个时间点,PBMC在CEA抗原肽刺激下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RFA+CIK组和RFA组中位PFS分别是23个月、18个月,2年PFS率分别为41.9%和26.7%,3年PFS率分别为20.3%和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6)。RFA组的中位OS为43个月,RFA+CIK组目前还在随访中。RFA组3年OS率为64.6%,而RFA+CIK组3年OS率为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ELISPOT试验发现RFA+CIK组,8名外周血CEA>50ng/ml的患者中,消融后7天(CIK细胞治疗前)有6名患者PBMC中具有分泌IFN-g能力的细胞数量较消融前增加(P=0.010);而在消融后14天(CIK细胞治疗后),有7名患者PBMC中具有分泌IFN-γ能力的细胞数量较消融后7天(CIK细胞治疗前)增加(P=0.028)。这8名患者在消融联合CIK细胞治疗后PBMC中具有分泌IFN-γ能力的细胞数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FA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延长疾病进展时间(PFS),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两部分探讨RFA联合CIK细胞的协同抗肿瘤效应。动物实验建立双侧背部荷瘤小鼠模型,利用荷瘤鼠脾脏细胞制备CIK细胞,临床研究入组结直肠癌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本研究明确了:1)RFA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消融区外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反应;2)RFA治疗可促进外源性CIK细胞向消融区外肿瘤内迁移,增强CIK细胞在肿瘤内的增殖能力与杀瘤活性;3)趋化因子CXCL10在RFA激活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及CIK细胞的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4)RFA与CIK细胞的输注时间间隔影响疗效,应尽早输注CIK细胞。5)RFA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延长疾病进展时间(PFS)。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11-01)

陈新弟,林向上,王倩,王涛,陈世恭[9](2016)在《肾母细胞瘤中Par-4的表达及过表达Par-4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肾母细胞瘤中Par-4的表达及过表达Par-4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收集肾母细胞瘤组织及肿瘤旁正常组织,测定Par-4的表达量;培养SK-NEP-细胞,转染Par-4质粒后,测定Par-4的表达量、细胞生长情况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肾母细胞瘤组织中Par-4的表达量显着低于肿瘤旁正常组织,不同组织分型肿瘤组织中Par-4的表达量无差异,TNM III-IV期、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Par-4的表达量显着低于TNM I-II期、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转染不同浓度的Par-4质粒后,细胞的生长受到显着抑制,100μg/mL质粒的抑制效应最为显着;转染100μg/mL的Par-4质粒,NF-kB的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FasL、Fas、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结论:肾母细胞瘤中Par-4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过表达Par-4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杀伤效应。(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陶慧敏[10](2015)在《抗肿瘤效应B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且受IL-10和IL-2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IL-10调控4T1TDLN B细胞的抗肿瘤效应目的:调控B细胞(Bregs)是一种调控免疫功能的B细胞,在肿瘤免疫中通过其分泌的IL-10来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功能。为了确定IL-10+TDLN B细胞或IL-10在WT4T1TDLN B细胞抑制4T1肿瘤细胞生长转移中的作用,我们检测IL-104-和WT4T1TDLN B细胞表达IL-10的情况,还比较了它们在体内和体外的抗肿瘤作用,以及IL-10抗体对WT4T1TDLN B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影响。方法:为了获得TDLNs,在4T1自发性乳腺癌肺转移肿瘤模型中我们将1×1064T1肿瘤细胞(在O.1ml的PBS中)皮下接种到同源的WT和IL-10-/-BALB/c小鼠侧腹下部靠近腹股沟的地方。4T1肿瘤细胞接种9天后,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收集TDLNs。小鼠LNs则直接取至正常BALB/c小鼠。然后通过CD19+微磁珠纯化分选得到TDLN B细胞和正常LN B细胞,再用抗CD40(2μg/m1)和LPS(5μg/ml)体外激活扩增B细胞3-4天,此时的TDLN B细胞为效应细胞。我们对激活之前和之后的TDLN B细胞、正常LN B细胞进行表型功能分析,激活之后的WT和IL-10-/-TDLNB细胞可以用来进行过继性免疫治疗研究和体外细胞毒性检测。为了获得4T1荷瘤小鼠,我们将5x1044T1肿瘤细胞皮下接种到正常小鼠的乳腺脂肪垫中,诱导生成自发性肺转移肿瘤小鼠。14天后,通过尾静脉输入3或15×106效应WT和IL-10-/-TDLN B细胞对这些荷瘤小鼠进行治疗,或是输入107效应WT TDLN B细胞和IL-10抗体。28-29天后,处死所有的荷瘤小鼠并收集其肺和计算肺转移结节数,还要收集脾和外周血,并检测每组小鼠的脾T、B细胞,PBMCs T、B细胞在体外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我们比较了纯化于WT和IL-10-/-4T1TDLNs以及正常LNs中的CD19+B细胞,细胞流式检测确定CD19+和CD19+IL-10+B细胞群,结果显示磁珠分选后的CD19+B细胞纯度大于95%,且纯化后的WT B细胞中有2-3%的细胞是CD19+IL-10+,而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在IL-10-/-B细胞中几乎没有IL-10+细胞存在。在体外用LPS和抗CD40激活扩增培养后,WT B细胞中CD19+IL-10+的细胞增加到了11%左右,但在IL-10-/-B细胞中仍然没有CD19+IL-10+的细胞存在。另外,在激活扩增之前和之后的正常淋巴结B细胞中,也几乎不含有CD19+IL-10+细胞。我们还对比了WT4T1TDLN B细胞和IL-10-/-4T1TDLN B细胞的免疫治疗效果。和PBS空白对照组相比,仅IL-2或低剂量(3×106/mouse) WT4T1TDLN B细胞治疗并不能显着性地减少肺转移结节;高剂量(15×106/mouse)过继性输入WT4T1TDLN B细胞能显着性地抑制4T1肿瘤转移到肺上(p<0.05)。而且高剂量(15×106/mouse) WT4T1TDLN B细胞和高剂量(15×106/mouse) IL-10-/-4T1TDLN B细胞的抗肿瘤效果是相似的(p>0.05)。但是,与低剂量(3×106/mouse) WT4T1TDLN B细胞相比较,过继性输入低剂量(3×106/mouse) IL-10-/-TDLN B细胞能显着性地减少肺转移结节(p<0.05)。在体外,IL-10-/-4T1TDLN B细胞或WT4T1TDLN B细胞都不能显着性地杀伤Renca和TSA,但是WT4T1TDLN B细胞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杀伤4T1肿瘤细胞。在效应细胞和靶细胞的比例为10:1和30:1时,WT4T1TDLN B细胞和IL-10-/-4T1TDLN B细胞分别杀伤4T1的效率是没有显着性区别的;但在比例为3:1时,IL-10-/-4T1TDLNB细胞比WT4T1TDLN B细胞杀伤4T1肿瘤细胞的效率更高(p<0.05)。而在4T1乳腺癌自发性肺转移肿瘤模型中,我们用IL-10抗体和WT4T1TDLN B细胞过继性输入治疗荷瘤小鼠,结果表明与单效应WT TDLN B细胞或效应WT TDLN B细胞加上IgG/IgG1相比,IL-10抗体和效应WT TDLN B细胞能显着性地减少乳腺癌的肺转移(p<0.01)。收集各组小鼠脾和外周血,比较其T和B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来源于WT4T1TDLN B细胞和IL-10抗体治疗组的PBMCs T细胞和B细胞,它们比其它各对照组的T细胞和B细胞更能显着性地杀伤4T1肿瘤细胞(p<0.05);来源于WT4T1TDLN B细胞和IL-10抗体治疗组的脾T细胞和B细胞,它们也比其它各对照组的T细胞和B细胞更能显着性地杀伤4T1肿瘤细胞(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WT4T1TDLN B细胞、IL-10-/-4T1TDLN B细胞和正常LN B细胞中,只有WT B细胞在激活和扩增之后都含有IL-10+的B细胞。在体外,TDLN B细胞能以肿瘤特异性的方式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且IL-10-/-4T1TDLN B细胞具有更高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效率:在体内以单个细胞为单位时,IL-10-/-4T1TDLN B细胞比WT4T1TDLN B细胞具有更高的抗肿瘤免疫效率。用IL-10抗体去除体内的IL-10可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功能,从而提高效应WT TDLN B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抑制作用。所以,在过继性免疫治疗中WT TDLN B细胞中的Bregs所生成的IL-10降低其抗肿瘤效应。第二部分4T1TDLN B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直接杀伤4T1肿瘤细胞且IL-2调控其在体内的抗肿瘤效应目的: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我们已经证明效应TDLN B细胞过继性输入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但其介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为了探讨效应TDLN B细胞介导肿瘤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我们检测了TDLN B细胞表达FasL和IL-2R的情况以及FasL和IL-2的作用。方法:在4T1自发性肺转移肿瘤模型中,为了获得TDLNs我们将4T1肿瘤细胞皮下接种到同源的WT和IL-10-/-BALB/c小鼠侧腹下部靠近腹股沟的地方。4T1肿瘤细胞接种9天后,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收集TDLNs。然后通过CD19+微磁珠分离纯化得到TDLN B细胞,再用CD40抗体和LPS体外激活扩增B细胞3-4天,此时的B细胞为效应细胞。我们检测了4T1肿瘤细胞Fas的表达情况和就体外LDH释放来评估Ant-FasL对效应B细胞细胞毒性的作用。激活之前和之后的TDLN B细胞可以用来进行表型功能分析。小鼠荷瘤14大后,对这些荷瘤小鼠进行治疗,即尾静脉输入107个效应TDLN B细胞,同时加入或不加入IL-2。28-29天后,处死所有的荷瘤小鼠并收集其肺和计算肺转移结节。结果:为了确定4T1TDLN B细胞直接杀伤4T1肿瘤细胞是否含有Fas/FasL途径,我们通过检测LDH释放来评估4T1TDLN B细胞对4T1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另外还同时用anti-FasL阻断FasL。结果显示,4T1TDLN B细胞和4T1肿瘤细胞共培养8-12小时后,在E:T的比例为10:1和30:1时,与10μg/ml anti-FasL抗体相比,310μg/ml anti-FasL抗体能显着性地降低4T1TDLN B细胞的杀伤效率。流式检测IL-10-/-和WT4T1TDLN B细胞的FasL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nti-CD40/LPS激活培养WT4T1TDLNB细胞后,有大约5%细胞表达FasL,而表达FasL的IL-10-/-4T1TDLN B细胞为8%左右。WT4T1TDLN B细胞分别以10:1和30:1与4T1细胞培养12h后,表达FasL的B细胞从5.1%分别增加到13.5%和18.0%; IL-10-/-TDLN B细胞则分别增加到16.2%和14.3%。检测Fas在4T1肿瘤细胞上的表达时,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4T1肿瘤细胞都表达Fas。另外,为了探讨IL-2在效应B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肿瘤中的作用,我们比较了WT4T1TDLN B细胞或WT4T1TDLN B细胞+IL-2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WT4T1TDLN B细胞并不能抑制肿瘤转移,但是WT4T1TDLN B细胞和IL-2治疗能显着性地抑制了4T1肿瘤细胞从乳腺脂肪垫中转移到肺上(p<0.01);与无治疗组相比,仅IL-2并不能显着性地减少肺转移灶(p>0.05)。单IL-2或单4T1TDLN B细胞都没有体内抗肿瘤功能,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因此,我们检测了4T1TDLN B细胞IL-2R(CD25)的表达,激活之前WT和IL-10-/-4T1TDLN B细胞都有大约10%的细胞IL-2R+;体外激活扩增后,WT和IL-10-/-4T1TDLN B细胞中IL-2R+的细胞又都增加了,分别提高到16.7%和17.9%。结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IL-104-和WT4T1TDLN B细胞都表达FasL且并没有太大区别,和4T1细胞共培养后,表达FasL的B细胞都明显地增加,4T1肿瘤细胞表达Fas。所以4T1TDLN B细胞表面的FasL能与4T1肿瘤细胞表面的Fas结合并诱导4T1死亡,所以TDLN B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杀死肿瘤细胞;它们还表达IL-2受体(IL-2receptor, IL-2R/CD25),且IL-2是效应TDLN B细胞在体内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必要条件。IL-2可能是直接调控作用于TDLN B细胞。这些结果说明了效应TDLN B细胞在过继性免疫治疗中的机制包含了Fas/FasL途径和IL-2调控。第叁部分过继性输入B细胞的体内追踪研究目的:我们已经证实了效应(?)DLN B细胞可以分泌IL-10,抑制其抗肿瘤效应,B细胞还通过Fas/FasL途径介导肿瘤细胞死亡,且B细胞表达IL-2R、IL-2使效应TDLNB细胞具有在体内抗肿瘤的功能。但是,效应TDLN B细胞在过继性输入后,在体内迁移定位我们仍是不清楚。为了确定效应TDLN B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定位,在效应TDLN B细胞过继性输入前被标记以便于我们对B细胞进行体内的追踪定位。方法:为了获得TDLNs,我们将4T1肿瘤细胞接种到WT BALB/c小鼠侧腹下部靠近腹股沟的地方,4T1肿瘤细胞接种9天后,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收集TDLNs。然后通过CD19+微磁珠纯化分离得到TDLN B细胞,再用CD40抗体和LPS体外激活扩增B细胞3-4天,此时的B效应细胞再被10μM CMTMR37℃避光孵育45min。荷瘤小鼠4T1肿瘤细胞接种14天后,通过尾静脉对这些荷瘤小鼠或正常小鼠输入标记的TDLN B细胞,分别在过继性输入后第1、5、9和14天时,处死荷瘤小鼠和正常小鼠并收集其肿瘤、肺、脾和TDLN是,流式检测这些组织器官中的标记TDLN B细胞和计算其数目。结果:为了了解效应TDLNB细胞在体内的定位,CMTMR标记TDLN B细胞后进行其体内追踪。在输入前结果表明CMTMR100%标记效应TDLN B细胞。在过继性治疗第1、5、9、14天时,流式检测这小鼠的TDLNs、脾、肺和肿瘤中活的标记CD19+B细胞。结果显示过继性输入B细胞在第9天时,乳腺脂肪垫肿瘤和肺中所有CD19+B细胞中所占的比例明显较高。而且在第14天能明显观察到肿瘤肺转移时,输入的B细胞在肿瘤和肺总B细胞中仍占较高比例,而过继性输入B细胞在TDLN和脾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比较低。另外,与在荷瘤小鼠肺中输入的B细胞相比,在正常小鼠肺中只有很低比例的TDLN B细胞。根据流式结果计算4种组织器官中过继性B细胞的实际数目,虽然过继性B细胞在脾和TDLN的总B细胞中所占百分比较低,但是其实际数目却比肿瘤和肺中的明显要多一些(p>0.05)。结论:这些结果证明过继性B细胞并不是优先迁移到肿瘤的,但是过继性B细胞比内源性B细胞更易于迁移到肺和肿瘤中。过继性TDLN B细胞可能直接作用于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细胞来抑制肿瘤细胞的肺转移,TDLN B细胞在体内的全身定位和存活依赖于其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肿瘤杀伤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iNKT(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细胞是一类同时具有T细胞和NK细胞表型及功能特征的固有免疫样T细胞亚群,可识别CD1d分子提呈的脂类抗原。活化以后,iNKT细胞通过快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直接杀伤效应,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局限在小鼠iNKT细胞抗瘤效应,对人iNKT细胞抗瘤效应认知极少。目的 :本研究选择T细胞来源的Jurkat细胞,B细胞来源的721.221细胞以及T淋巴瘤细胞系H9作为靶细胞,探究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差异性应答的特征和机制。方法 :应用α-GalCer体外刺激结合PBS57/CD1d四聚体分选建立人iNKT细胞体外扩增体系与分选方法,构建CD1d高表达细胞系作为靶细胞,进行人iNKT细胞杀伤实验。并从靶细胞表面脂类抗原组成、共刺激分子的表达、Fas分子的表达情况等方面探究人iNKT细胞对靶细胞差异性杀伤机制。结果 :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表现出差异性的细胞因子分泌效应,其中Jurkat与H9细胞刺激的iNKT细胞表现出抗瘤细胞因子分泌障碍。同时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强度及杀伤机制不同,表现为对Jurkat细胞杀伤效应最强而对H9细胞几乎没有杀伤作用。另外,iNKT细胞对不同来源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均具有CD1d依赖性。尽管我们的研究显示显示iNKT细胞对Jurkat细胞的强细胞毒效应主要依赖于Fas介导的靶细胞凋亡,但是叁种肿瘤细胞的Fas表达水平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并且Fas蛋白序列一致,说明iNKT细胞对叁群细胞的差异性杀伤效应不是由于Fas水平差异或Fas编码基因突变所致。同时共刺激信号的加强与脂类抗原的置换,无法逆转iNKT细胞对不同靶细胞的差异性效应。说明脂类抗原组成、共刺激信号以及Fas之外的其它因素可影响iNKT细胞对不同靶细胞的差异性应答。结论 :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表现出差异性细胞因子应答与细胞毒效应,该差异性与不同肿瘤细胞的脂类抗原组成、共刺激信号以及Fas水平无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杀伤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梅,董守龙,宁郡怡,郑爽,姚陈果.纳秒脉冲高频透膜效应优先杀伤化疗抗性肿瘤细胞的仿真与实验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9

[2].程雪,窦蕊,谭晓晟,刘宇,王伟.人iNK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差异性细胞因子分泌与杀伤效应[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8

[3].晁旭,李宏,王国全,李媛媛,王斌.胎盘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培养方法及其对肿瘤细胞杀伤效应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

[4].成杰伟,黄赛朋,温惠云,许宁侠,刘先宁.基于白藜芦醇还原特性的银基纳米载体制备及肿瘤细胞杀伤效应评价[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5].黄芬,曾江正,卢彦达,洪涛,何志惠.miR-374b靶向PD-1/PD-L1信号通路增强CIK杀伤肿瘤细胞效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6].姜璐.Brd4抑制剂JQ1对化疗药物DOX杀伤肿瘤细胞的增敏效应[D].厦门大学.2017

[7].王倩,郑海雅,周颖,钟益芳.蛇床子素联合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凋亡配体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应[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

[8].戴夕超.射频消融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

[9].陈新弟,林向上,王倩,王涛,陈世恭.肾母细胞瘤中Par-4的表达及过表达Par-4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

[10].陶慧敏.抗肿瘤效应B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且受IL-10和IL-2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  

肿瘤杀伤效应论文-刘红梅,董守龙,宁郡怡,郑爽,姚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